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3岁决定男孩的一生 > 第二章 3岁看大—不要忽视3岁前的儿子
第二章 3岁看大—不要忽视3岁前的儿子
作者:宋云   |  字数:12367  |  更新时间:2009-12-14 15:11:29  |  分类:

儿童教育

在男孩的教育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忽视了3岁前这段关键的时期。有些家长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有些则是老观念作怪,他们认为男孩到六七岁再开始重点教育也不迟,理由是:7岁之后的孩子才会显现出明显的发展走向,才能因材施教。岂不知,这正说明了亲子教育越早越好的重要性吗?3岁之前的男孩就像水,你给他的容器是什么样,他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具有最大的可塑性。3岁之前的男孩就像一粒神奇的种子,他将来的成就,取决于你提供的土壤。不要忽视3岁的男孩,就是要求家长在他们的性格与兴趣还未定型时,进行最佳时机的介入,给予最充足的关注。3岁前男孩教育的重点

刘女士的宝贝儿子小伟年满3岁了,长得健康可爱,该上幼儿园了。本来是件挺高兴的事,她却逐渐感到了非常大的苦恼。原来,由于刘女士在外地工作,远离家乡,且工作很忙,小伟出生之后就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料。一直到他3岁,爸爸妈妈都很少有时间和儿子单独相处。

现在把他接到了城市,送进了幼儿园,经过几个星期的观察,夫妇俩发现问题特别严重。看看下面列出的出现在小伟身上的这些问题,也许家有宝贝的您,也会感到似曾相识:

因为爷爷奶奶特别惯他,现在跟父母在一起的小伟,还是像跟老人在一起那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老打爸爸妈妈,有很强烈的疏离感,动不动就嚷着去找爷爷奶奶。

刘女士和丈夫不知道该怎么跟小伟亲近,经常感到陌生。

讲道理不听,只有打他一两下,小伟才听话。

刘女士叫他宝贝,小伟马上纠正,说:“我不是你的宝贝,是爷爷奶奶的。”

不知道小伟想要什么,也不清楚该怎么纠正他的一些“坏习惯”。

……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原因就是刘女士夫妇错过了3岁之前最重要的亲子阶段,一是没有利用这段时间来充分建立和小伟之间的亲子关系;二是错失了这个关键的教育机会,在爷爷奶奶老式的教育环境下,小伟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现在想纠正过来,已经相当困难了。

男孩3岁之前的教育,就是这么的重要,因为他们天生拥有固执的牛脾气,一旦养成了某些习惯,具备了某种趋势,培养了某些兴趣,就很难再更改。

那么,对3岁男孩的教育,又有哪些重点呢?

我的建议是:抓住主干,淡化具体。

抓住主干——重心放在宝宝的身心健康和与父母的良好互动上,努力培养宝宝开朗的性格;

淡化具体——对宝宝具体的兴趣,不要加以太严格的限制,可由着他们的性子进行尝试,并且不要过多干涉,在一个大的原则框架内,可任由宝宝“尽情尽兴”。

其中,又需要注意很多的规则和技巧,你也要好好把握哦!

你需要做到:

第一,多拥抱你的宝宝。

小男孩刚出生一个多月时,就已经开始东张西望了,他很想爬来爬去不受约束,也很少专注妈妈,看上去一点不需要妈妈去抱他。其实,这时的男孩比女孩还需要更多的拥抱。尤其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他都是不过分的,拥抱宝宝,会让他有更充足的安全感,依靠感,从而让他冒险和创造的天性激发得更充足。

这时的宝宝,他看我们眼睛的时间少,而且容易被别的事物所吸引。他更喜欢看那些移来动去的物体,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就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觉得男宝宝是希望大人不要管他。可实际上,男孩的大脑成长得比女孩慢,情感也比女孩更脆弱。3岁之前的男孩的内心,一点也不“坚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

经常拥抱他,通过肌肤的触摸,让他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巨大的安全感。有时,我们还会抱着他四处走走,让宝宝在你的怀抱里看看这个世界,效果会更好。

拥抱,这可是培养男孩健全性格的重要一步哟!

第二,多和宝宝互动,增进亲子关系。

在以前中国的亲子传统中,家长都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只要待在一边老老实实就行了,缺乏和宝宝的互动性。事实上,这不利于宝宝未来的心理成长,会埋下性格孤僻的种子。特别是在3岁之前,家长应该时刻注意和宝宝的互动游戏,以增加和宝宝的亲子关系。

我们应该想到,小男孩就像远古时期的英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惊喜。适当的互动,会促进宝宝大脑和肌体的健康发育,增加宝宝的空间判断以及思维的能力,还能积累宝宝的感官经验。

更现实的,是可以增进宝宝和你们的感情哟!

第三,让宝宝走进集体。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独生子,出于爱护和安全考虑,很多家长不愿让宝宝参加集体行动。像小伟这样寄居在爷爷奶奶家里的孩子,更是如此了,因为父母都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基于安全第一的心理,把他看护得像一只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始终都是一个人,连小伙伴的影子都看不见,时间久了,性格怎能健全呢?

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的天性是开放的,是有领导欲的,也是需要融入集体的。3岁之前的男孩,更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中的相处能力,哪怕他们还没有明显的集体意识,哪怕他们总是跟小伙伴发生纠纷,也比始终让宝宝独居在家效果要好。

让宝宝走进集体,培养他们在社交、生活方面的潜意识,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学会爱,学会交流,并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如此,在他们将来需要处理团体关系时,就能更快地接受社会的复杂,更容易理解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在男孩的性格培养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四,给宝宝一个优秀的男性偶像。

3岁之前的男孩,他的世界里总是有很多女人,妈妈,姥姥,奶奶,保育员,幼儿园老师,形形色色,从早到晚围在身边。她们当然会给宝宝最好的照顾,但作为天性阳刚的小男孩,小男子汉,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一个优秀的男性偶像,可以让他模仿,并且在潜意识中树立一个成长的榜样。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男孩都需要在身边寻找一位男性的榜样。3岁之前,这个最好的榜样就是父亲,或者舅舅。当你的宝宝突然对你说:“妈妈,我喜欢和爸爸在一起。”你不应该感到失落,而是应该感到欣喜,因为他已经把爸爸作为了他的榜样,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和树立,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现在还当仁不让地充当儿子保护神的妈妈们,请多让宝宝和他的爸爸交流吧!

第五,培养宝宝的同情心。

听起来,这一条不像是我提倡的主干部分,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同情心是很具体的一种美德。但是,家长们一定要格外重视,因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宝宝,他会在7岁之后的飞速成长中,更快捷、更成功地融入集体,成为一个受集体欢迎的男子汉。

比如,一只小猫生病了,别的孩子都试着去抚摸它,希望它快点好起来,而你的宝宝却冷眼旁观,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甚至,他还可能去故意伤害它。如果家长对宝宝的这种表现视而不见,那就很危险。因为这是典型的缺乏同情心的行为,长此以往,你的男宝宝有可能养成生性冷酷的性格,并且因此不合群,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引起一系列的连琐反应。

男孩本来就很少像女孩那样用语言和倾听表达内心的关切,在3岁之前,特别需要家长利用一切机会去向他灌输爱心和同情心,从而让你的宝宝比其他人更快地学会感恩,带着一颗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进入他的少年时代。

怎样为3岁的儿子开发智力

听起来,这让人苦恼,因为3岁前的小男孩,他们让人难以琢磨,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摸不清他的小脑袋瓜里,装着多少秘密。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小家伙还不太了解。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千万不能错过。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年龄越大,智力开发的难度就越大。男孩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就是在3岁左右。

明明已经14个月了,却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爸妈拉着他,他才肯走。而且,明明的胆子特别小,走起路来好像也没重心,东摇西晃,看上去像掌握不了平衡。妈妈李女士担心他脑部的发育有问题,就带着他去了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结果医生告诉他,孩子各方面的身体发育正常。

李女士困惑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明明的表现这么异常呢?

医生告诉她:“孩子不是大脑出了问题,应该是你们家长在培养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没有到位,造成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滞后,已经14个月了,还表现得像6个月的孩子一样。”

那么,怎样为3岁之前的儿子开发智力呢?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因为3岁之前的男孩,是学不进任何细化的东西的,他们只有两个兴趣,一个是玩,另一个是吃。玩得好,吃得好,孩子才有好心情。

说对了,3岁前的智力开发,就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玩,吃,好心情。

合适的玩具

适合宝宝的玩具,是智力开发的最佳工具。一方面,家长要考虑宝宝的兴趣,为他们购买喜欢的玩具;另一方面,家长要选择那些益智类的、能够开发宝宝智力的玩具。将兴趣与益智结合起来,让宝宝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智力的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玩具不一定就要追逐时尚。比如上世纪80年代,流行两种非常好的益智玩具:九连环与华容道。九连环是九个连环套串在一起,要想解开它并非易事;华容道是出自三国演义关羽在华容道捉放曹操的故事,要走出这华容道可得费一番思量。在当时,不仅小孩子,就是很多成人,也对这两件玩具非常着迷,可见它们的益智作用。

合理的食物

孩子爱吃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食物吗?不一定。在开发智力时,作为父母,我们要随时随地了解宝宝的需要,解除他的不愉快,以最敏锐的感觉判断他需要什么。这是父母亲子教育成功的开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德国有句谚语:“人的性格取决于食物。”食物同人的联系,关系到方方面面,尤其宝宝,不仅是性格,还包括健康和智力。3岁前的男孩,大脑的发育还在进行,全面而充足的营养,是发育健全的基础。所以,家长要具备“菜食益智”的意识,通过食物的合理搭配(后面我们会详细地谈论),让您的宝宝拥有最强劲的成长动力。

比如一位成功的父亲,在他的儿子4个月的时候起,就已经在食物方面进行科学搭配。在孩子吃母乳前,先给一点蜜柑汁,后来又添加点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再过一段时间,开始给他喂汤,吃熟鸡蛋、马铃薯等。另外就是谷类食物,这是宝宝最好的食物,虽然他不太爱吃,但这位父亲经过一些变通,合理的搭配,成功地让儿子喜欢上了这些食物。而且,这位父亲的一个原则是,直到宝宝两周岁之前,不让他吃肉。

在他的坚持下,儿子从小就成长得比同龄孩子健康和过得快乐,特别是思维方面,反应更快,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后来,他的孩子还获得了当地市一级数学大赛的一等奖。这与他从小就坚持的食物益智是分不开的。

人们总以为,给宝宝开发智力就要让他们接触书本,识字,听音乐,学绘画。其实,这只是益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宝宝从初生的婴儿渐渐长大,这个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益智的范畴。

就拿孩子吃东西来说,人们总以为吃得越多越好,越有益于健康,越能增长智力。以为孩子只要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就行了。但却不知道,吃得过多,吃得过偏,都会有碍大脑的发展。

遗憾的是,至今许多父母,包括一些教育专家,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健康的心情

健康快乐的心情,是孩子的智力正常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我们可以这么讲,3岁之前的小男孩,他可以穿不好,他也可以没什么好的玩具,但却不能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情。

物质上的供给,需要家庭条件的支撑,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做得面面俱到。但精神上的给予,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做到的。请家长们记住这句话:健全的智力产生于健全的精神。如果我们时刻都给宝宝创造一个充满幸福和满足感的环境,让他每分每秒都能拥有快乐成长的感觉,他的智力发展一定就是健康的,即便不能成为一个天才……嘿,难道我们的宝宝一定要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吗?

不能错过最重要的语言发展期

一位年轻的妈妈,儿子刚出生时,高兴得像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但是随着宝宝的成长,到3岁左右的时候,她脸上的忧虑之色却越来越浓了。因为在儿子的语言方面,她遇到了一连串自己看不明白的问题:

宝宝最近说话总是很着急,有时想跟妈妈说什么,连着叫好几声“妈妈”,却没有下文;

在发音方面,相比同龄孩子,宝宝明显有些迟缓,似乎总需要先思考一下,消化一下;

宝宝也会主动把在幼儿园刚学的故事讲给爸妈听,有时讲得既完整又清楚,但更多的时候,爸妈鼓励他再讲的时候,宝宝却以不会讲为由推辞,让爸妈很失望;

每天,爸妈都会教宝宝认识很多字,做发音练习,还会对他讲故事,但据老师反映,在幼儿园,宝宝却一点不爱讲故事,甚至不爱说话,这一点都不像其他孩子。

这位妈妈很疑惑,也非常担心,她怀疑儿子在语言方面出了问题。

她的担心是有道理的,3岁前的男孩,处在最重要的语言发展期,这时家长是否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决定着他们在语言方面的进步速度。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在这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常,宝宝在12个月左右才会说出第一个单词,记住,是单词,不是单字。当然,其中存着一些个体差异,会有些孩子说话较早,但长到10个月时还不会叫人,也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家长平时多跟他交流,提供比较丰富的语言环境就可以了。

1岁之前:建立良好的语言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土壤肥沃,种子才能长得好。这个道理,一定要贯彻在亲子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家长平时要注意多和宝宝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反应要有反馈。平时,给宝宝听一些故事的碟片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让宝宝听得过久,适可而止最好。

18~20个月的宝宝处于词汇发展的迸发期,进入了吸收、储存、理解和求知的重要阶段。宝宝的理解能力很强,能够讲出第一批能被他自己理解的词,标志着他进入了语言发展期。这也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宝宝首先获得的是笼统或一般的语言规则,然后逐渐地分化成较为细致和具体的规则,一直分化到成人语言水平为止。

20个月之后,宝宝不再是被动地模仿成人的语音,而是成为了语音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宝宝会努力地想表达出一些新鲜的意思,而不是仅靠父母已经提供的词组。这时,宝宝的发音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甚至在语言的表达方面,会给你一种略为迟钝的印象,就像上面那位妈妈遇到的,但这是正常的,是宝宝在尝试独立思考的结果。宝宝关注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表达,还有他自己的思考和对语言的组织了。

1岁到2岁:平时和宝宝说话时,家长要尽量多用一些简单的词汇、较短的句子。而且,最好多采用一些语调夸张的婴儿式语言,去向宝宝的兴趣靠拢,更多地需要重复,引起宝宝的注意,利于他的接受,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2岁到3岁:这时,家长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的方式,比如玩具、周边事物或有趣的绘图,尝试让宝宝进行词义的理解,让他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理解语言。但是,句法的介入仍需推迟,宝宝在3岁之前最需要的是锻炼语言意象的理解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多用比喻的方式来让宝宝使用词,让宝宝由一个事物,联想到更多的事物,并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把它们串联起来,这对他语言能力的发展,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宝宝的语言准备期,还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语言的产生

1.反射性的发声:比如婴儿的哭声,1个月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未分化的,天性使然,而1个月之后婴儿的哭声,则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了。从第5周开始,婴儿开始发出一些非哭叫的声音,显示出了发音器官的偶然动作,像类似后元音的a、o、u、e等,随后则是辅音k、p、m等。这说明,他们在为说话做着有条不紊的准备。

2.呀呀学语的阶段:大约5个月左右,宝宝就进入了呀呀学语的阶段,就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这些声音对宝宝来说没多大意义,但他们却以发音做游戏而得到快感。

语言的理解

1.语音的知觉:你可不要以为刚出生的宝宝什么都听不懂,婴儿对语言的刺激非常具有敏感性,可以很快从家长的话语中感知你的情绪和意图,尽管是较为模糊的感知,但几乎是与你的发音同步的。他们对家长说话语气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可是天性的。

2.词语的理解:到了八九个月时,宝宝已经可以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妈妈抱着宝宝问:“爸爸在哪里呀?”宝宝会马上把转向爸爸的方向。如果你对他说“拍拍手”或“摇摇头”,他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这说明宝宝从语音知觉开始,慢慢生出了词语理解的能力,并能对语言情境做出正确的反应了。

经过以上的分析,您就应该清楚,当宝宝度过他1岁的生日以后,他就将进入主动性语言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说,宝宝已经可以跟他的爸爸妈妈进行主动交流了,他很想,并且已经能表达他内心的想法,尽管他的语言能力只是起步,但他一点也不想被爸爸妈妈在这方面忽视哦!

还等什么呢?赶紧为宝宝准备一份有趣的语言大餐吧!

儿子的脑袋里有你不知道的秘密

乐乐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故事。有一天,陈先生下班后,从幼儿园把3岁的宝贝儿子接回家,电视里的动画片还不到播放的时间,乐乐照例又缠着爸爸给他讲故事了。恰巧,陈先生今天的心情不太好,有点不耐烦地一边看着手中的报纸,一边心不正蔫地讲道:

“森林里有一只大黑熊,在树上飞来飞去……”

故事刚开始讲述,就被乐乐打断了:“爸爸,你说错了,大黑熊不会飞!”

于是,陈先生放下手中的报纸,认真地问:“为什么呢?”

乐乐一本正经地回答:“因为大黑熊没有长翅膀啊!只有长翅膀的动物,才会飞呢!”

“儿子,你真聪明!说一说,都有哪些长翅膀的动物会飞呀?”陈先生意识到,这是一个考验儿子的好机会。

“嗯,有蝴蝶,蜜蜂,燕子,麻雀,还有老鹰……”

爸爸偶尔讲错的一个故事,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儿子智慧的匣子,一口气把他知道的会飞的动物全说了出来。陈先生吃惊得张大了嘴巴,他没想到儿子的小脑袋里,竟然装着这么多的知识,连他也没意识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变得这么聪明了!

这件事对陈先生的启发非常大,从此,他就经常有意识地给儿子把故事讲错,有时错在开头,吸引他进行反驳,巩固他所学到的知识;有时错在中间,激发他进行纠正,锻炼他的思维能力;有时又错在结尾,启迪他进行想象,让他来创造理想的结局。长期下来,乐乐思维方面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挖掘,人人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克拉克,在培养宝宝的潜能方面,他提出了一项非常新颖的教育模式,就是希望家长创造一个有感应、有感情的环境,以利于宝宝潜能的发挥。

这个方法的要点有下面一些:

1.使家庭的气氛轻松。

2.注意肢体语言。

3.为宝宝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4.不要控制宝宝,而是让他有选择的余地。

5.提供有挑战性、有变化的思考活动。

6.让宝宝有直觉的想象。

从这六点可以看到,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是宝宝的潜能是否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开发的最重要的条件。在教导宝宝学习时,我们绝不要刻板地要求他一定做什么事,一定不能做什么事。而是要引发他内在的兴趣,让他去选择,愿意自己去主动思考。如此,宝宝的学习能力就会随之增强,他的潜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开发。

作为父母,我们还需要给予宝宝更充足的信心。

首先,要做一个良好的示范,让宝宝有一个可以模仿和榜样,并且让宝宝感受到那种欢乐的气氛,愿意更多地思考。

其次,我们要给宝宝提供成功的机会,像足够的工具,材料,还有给宝宝无微不至的关怀、赞美和鼓励,始终成为他身后最有力的支持者。经常给予宝宝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正是在无形中肯定他们的能力,也鼓励他们继续发展。用这样的方式,从小有计划地培养宝宝,就可以增加宝宝的智力和创造力,开发他的潜能。

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提供给家长以下四种参考方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刺激宝宝的大脑,帮助开发宝宝的潜能:

低级刺激:带着(抱着)宝宝观赏花草、听音乐、逛公园,让他倾听大人的谈话,有利于开启宝宝的心智。

中等刺激:让宝宝看电视大奖赛、戏曲或智力比赛、浏览图画,可培养宝宝观察、欣赏、鉴别及语言表达能力。

高度刺激:让宝宝参与到家长的集邮、摄影、收藏、插花、剪报、饲养小动物等活动中来,可以磨炼他的耐心和鼓励他开动脑筋思考自己不懂的事物。

更高度刺激:适当让宝宝参与读诗、作画、泥塑、演奏乐器、球类活动、搞小发明及航模等,可以培养他的求知欲、应急能力和创造精神。

不要强迫儿子屈服

李先生觉得,贝贝越来越难以管理了,因为不管什么事,贝贝似乎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一定会坚持到底,不想听从爸爸的指挥。在李先生对儿子的教育计划中,每天都是要抽出半个小时听古典音乐的,父子俩并排坐在沙发上,一高一矮,倾心静听古风古色的音乐,深深陶醉。这是固定课目。他觉得经过这样的熏陶,一定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儿子的心灵修养和音乐细胞,让贝贝将来不仅成为一个男子汉,还能成为一个有品位的小绅士。

有一天下午,他带着贝贝去小区的公园遛弯,天气突变,下起了雨。他便和儿子回了家,像往常一样,打开音箱。但这次,贝贝却像窗外的天气一样,皱起眉头,特别烦躁地走开,表现出根本不想听的意思。为了向爸爸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拒绝,他还迈着小碎步走进房间,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

李先生格外耐心地去跟他解释,劝贝贝出来听一会:“儿子,听爸爸的话,咱们今天就听20分钟,好吗?听听音乐对你很有好处的,这个道理爸爸跟你说过不止一遍了哦!”

贝贝趴在床上,使劲地喊:“不好不好!我要玩水晶球,我不要听音乐!”

李先生苦口婆心地讲了十几分钟,仍然没有效果。他很想发火,可是突然转念一想,觉得还是不要强迫儿子屈服于自己的主张,就干脆地说:“那好吧,贝贝,既然不想听音乐,爸爸就陪你玩水晶球吧。”

贝贝一下子喜笑颜开,马上爬下来,自己去拿出水晶球,在客厅里玩了起来,边玩边说:“爸爸,我喜欢自己玩,不想和你一块玩,行吗?”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板上的儿子爬来爬去,玩得十分投入,好像家里就他一个人似的。

面对此情此景,李先生只能苦笑:“好吧,宝贝。”

像贝贝这样的情况,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的心情,是六月的天,说不准什么时候,他就会突然蹦出一个新主意,想跳出你的手掌心。

随着男孩的长大,他会越来越表现出不想服从父母安排的叛逆性。有时,你让他往东,他偏偏朝西;你让他打狗,他偏偏去捉鸡。好像不管什么事,他都要跟你对着干,哪怕你的建议是正确合理的,是为他好,他也不想顺从。

这就是典型的小男子汉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可气呼呼地强迫儿子。家长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即便对他有利的事情,在他表示抗拒的时候,也不可动辄耍家长威风,让他强制执行。家长发火的时候,宝宝出于害怕挨打的考虑,和对爸妈的畏惧,一般也会顺从,但他的心里是不服气的。如果长期采用这类方法,对他的心理成长绝对有害无益。

对宝宝实行高压政策的害处:

强迫儿子屈服自己的意志,会拉大他跟父母的心理距离,疏远你们的亲子关系。

经常采用这种粗暴的态度,会让儿子的性格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甚至养成压抑内敛的精神状态。

这两种不利的结果,我们的身边可不少见,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小时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生活过,长大后没有活力,心理不健康,没有主观意愿和男孩该有的创造力,甚至有的因为性格的孤僻,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谁都不喜欢那些见风使舵、没有骨气的人。他们无原则地迎合别人,很容易屈服于权势、金钱和领导意志,没有一丁点的个人创造。对这一类人,我们是不是都很讨厌呢?既然如此,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这样的人,都想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原则、有骨气、有主张的人。

所以,当家长在某些事情上的意见与孩子个人的愿意相左时,应该按照一个温和的顺序,依次采取下列方法和孩子进行沟通:

1.要有一个尊重孩子的心态,对问题进行平等交流。

2.耐心听取孩子的看法,并且和他一起分析是否合适。

3.如果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家长应该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说服,平心静气地引导。

4.家长对自己的观点,应该有张有弛,不能太坚持。如果孩子是对的,家长应该果断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向儿子“屈服”的好家长。

当你向儿子“屈服”的时候,记住,千万不要有失落感哦!因为这说明你的小男子汉做出了一次独立的正确的选择!

陪儿子研究一下他的新发现吧

当儿子向你炫耀他的新发明、新发现时,你会怎么办呢?

有的爸爸会草草敷衍一句:“哦,是吗……”然后继续眼不斜视地盯着电脑屏幕,进行自己的工作。

有的妈妈会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拍拍儿子的脑袋,说:“别胡闹……”接着就低下头,专心地为丈夫织一件温暖的毛衣。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爱理不理,看都不看,就不耐烦地说一句:“去去去,别挡住电视机……”

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场景,父母们都觉得,儿子已经够顽皮了,他最应该老老实实地坐在沙发上,待在床上,规规矩矩地玩他的玩具,可不能胡折腾了。

你看,儿子费尽脑筋琢磨出来的新发明,在他心目中也许是一件伟大作品的一个创意,在父母眼中却很可能换来这么一句“胡折腾”。

这种时刻,宝宝的心灵是最受伤害的,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认可,哪怕是一句真诚的鼓励也好。不然的话,都会让他们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受到沉重的一击,或许就会从此消弭,黯淡。

宝宝兴奋地向父母报告他的新发现,说明这些发现是如此的珍贵,它不仅表明宝宝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还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地观察和思考。但是,孩子的发现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新奇,我们已经见惯了风雨,在功利的物质世界里浸泡了太久,心灵已经麻木。因此,我们往往会以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现,认为孩子就是孩子,玩性十足,哪怕他是最天真可爱的小男孩,是自己最宠爱的小宝贝。更令人痛心的是,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发现当做幼稚可笑的游戏而忽略掉。

其实,孩子各式各样的新奇发现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很有价值的发现。

欣赏孩子的新发现,就是要让我们善于观察孩子,及时地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创举。即便是一点点的进步,只要孩子为此感到高兴,自豪,并跑到父母这儿,想与我们一起分享,我们都要像对待重大的发现一样充满热情,去与孩子一起研究他的新发明,分享他的快乐和满足。

在这个过程里,父母还需要表现出极高的赏识、对他的夸奖和激励,鼓励他发现更多的新事物,积极地探索这个世界的奥妙。

比如,当儿子拿着一只玩具,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你:“爸爸,原来电动玩具的电池是按这个顺序放的啊!”

这时,无论你在干什么,都应该迅速放下手中的工作,用充满惊喜的眼神望着小家伙:

“是吗,快让我来看看,哇,真是这样的啊!”

“你真是细心,居然能够发现别的小朋友不知道的知识!”

“宝贝,你真是聪明,你隔壁的小军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一点想不到呢!”

我们的小男子汉听到父母的夸奖,感受到了我们的重视,他一定会坚定自己的信心,为此更加努力地去勤于思考。对于男孩健康的冒险天性,创意的思维能力,积极的上进态度,以及勇敢的探索精神,都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人们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有成就。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对什么都没有特殊兴趣和爱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其兴趣和爱好。孩子的兴趣之苗一旦破土而出,作为家长就要精心呵护,不要让其因“杂草”淹没而枯萎,更不要随意破坏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一个人的智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

在这方面,最忌讳的就是家长粗暴地强制宝宝放弃某些兴趣和爱好,堵塞宝宝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只要孩子的兴趣不是有害或不良的,家长就要加以鼓励和保护。而且,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他们一起分享发现与发明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慧眼,只要父母去赏识他,引导他,激励他,他就总会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喜的发现。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天性的开发上,切忌考虑孩子将来的就业需要。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多掌握一些生存技能,也不分析合理性,就迫不及待地让他学习各种才艺。如今,才艺培养已经成了宝宝教育的一项重头戏。其实,才艺培养要根据年龄和接受能力来定。

3岁之前不应进行琴类练习

一些求艺心切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让孩子学琴。甚至一些才2岁不到的幼儿已经有了学琴经历。比如小提琴,它实际是需要单手拿琴站立演奏的,对宝宝的指力和臂力要求极高,对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的宝宝来说过于勉强,所以5~6岁学习才比较适当。

还有钢琴等乐器,一般要4~5岁才能开始学。而在2岁半至3岁半左右,是接受音乐启蒙教育的最佳年龄。如果功利性过强地传授乐器技能,反而可能得不偿失。即便男孩,也是如此。

对此,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孔祥东说:“3岁以内的孩子,最好先不要接触乐器,其实,像我自己也是等到了5岁半才开始学钢琴的。弹钢琴的时候,孩子眼看、耳听,脚踩踏板,手脑并用,对培养儿童的早期协调能力很有帮助。科学研究也发现,协调性好的孩子将来背课文、背英语单词都快,记忆能力明显地优于其他孩子。但我并不提倡3岁以内的孩子过早地接触钢琴。”

根据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的一项调查,60%~70%钢琴大赛获奖者的初次学琴年龄在6~8岁,而其中只有一人年龄最小在3岁半,其中少部分在10岁左右。因此,音乐大师们均认为,在3~6岁才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的最佳时期。

3岁之前可进行音乐节拍与旋律的感知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活动,比如:小鸡唱歌、造房子等,让五线谱等基本的乐理知识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孩子的日常游戏活动中。在这样的过程中,适当锻炼孩子的肢体发育。

宝宝在2岁半至3岁半的时候,是音乐启蒙的最佳年龄。期间完全可以不通过乐器学习,而仅仅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各种音乐游戏,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旋律。在儿童诗歌、舞蹈和绘画等“玩”中渗透听音乐,同时伴随着音乐而挥挥小手、跺跺小脚,跟着节拍跳舞;而等到幼儿3岁半以后,才开始学习乐器、认识五线谱;待到4岁半时,逐步增加乐器技能和乐理知识;到了大班,就可以直接参加各种乐器的考级了。

尝试绘画

对3岁前的男孩来说,绘画是一项极佳的锻炼方式。宝宝主要是通过眼睛来看世界的,各种色彩的组合刺激,对宝宝立体思维的培养和挖掘极为有效。

听音乐很重要

在音乐这方面,听比亲自尝试的方式更好。宝宝出生两个月,就能模仿其母亲所唱歌曲中的音高、音调和旋律轮廓;4个月的婴儿能模仿音乐的节奏;到了1岁时,婴儿特别喜爱对熟悉歌曲的倾听、跟唱、动作反应或用玩具、盆罐等器具敲击出声音;2岁左右表现出对乐器的兴趣,喜欢反复唱同一首歌曲。

2~4岁:对具有强烈节奏的音乐感兴趣并有反应,能感觉到音色的差异;喜欢重复地听、反复地唱同一首歌或只会唱一首歌中的片段,但与别人合唱时音调尚难配合。

4~6岁:喜好唱歌,能正确配合音调和节拍与他人合唱;能做出与音乐旋律相配合的动作,能辨认并适当地使用乐器。

家长只有掌握了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实际接受能力,才能“对坑栽萝卜”,对自己的宝宝进行合理的培养。拔苗助长是万万不可的。其实,现在也有儿童教育学家提出,3岁之前的宝宝,尤其是男孩,家长最好进行不干涉教育,给他提供一个尽情玩耍的环境就可以,不需要对宝宝进行任何他不感兴趣的技能启蒙。,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