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官场财经 >巴菲特教你学投资 > 第2章 ↓
第2章 ↓
作者:张兵   |  字数:18241  |  更新时间:2009-12-11 15:08:42  |  分类:

官场财经

第一节巴菲特成功投资策略

“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巴菲特说:“股票不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全部,因此,带着赌徒心态走进交易大厅的行为是极为危险的。”他告诫人们:即使股票价格存在着不可预知性,炒股也绝不是赌博。他主张股民把股票当做一种正当的投资行为,而不是幻想通过短期的冒险投机达到一夜暴富的效果。事实上,如今不少股民都是这样做的,希望一朝发迹,跨入有钱人的行列。只要股票稍有涨势,就会像赌徒一样不断地下注,把全部身家都压在上面。也许偶尔会赢,但更多的结局是倾家荡产,输掉全部。

沪深股市最红火的时候,人们卖房贷款涌进股市,就像疯了一样,没有人想过股票的价格是不可能一直向上飞升的,它早晚会到达极限,会有跌落的那天。这就是危险的赌徒心态,是不成熟的投机行为。在西方也发生过无数次这样的事例,股市大涨则人流如梭,群情激昂,大跌则人去楼空,彷徨不安,洗尽泡沫。但是股票的本质是一种融资的工具,这决定了炒股只能是一种投资行为和理财方式,绝不是豪赌运气的俄罗斯轮盘赌。谁清晰地认识到这个道理,谁就拥有更多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巴菲特无疑是最早明白这一点的投资大师之一,他一直努力把股市的本质告诉全世界的投资者。

0巴菲特教你学投资第2章巴菲特的投资经验0炒股更不是奥运赛场上的跳高运动,单靠殊死的一搏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巴菲特几十年潜心经营几只优质股票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飞涨的牛市固然可以让很多人短期内获益,但能够在熊市进入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专业行为。牛市虽有,终将一泻千里,而股票的实际价值永远不会只体现在这些变化莫测的数字上。

“只有退潮的时候才会发现谁没有穿裤衩。”这是巴菲特给我们的至理名言。股票市场的投机者大多数都会一无所有。那么什么是投机,什么才是真正的投资?巴菲特认为,投机者只关注价格的起伏和变动,并希望上帝赐予足够的运气,让自己从中获取暴利。可是从长远看,股票的价格不会永远高于其实业的基本价值。因此,那些把目光放在股票背后的企业身上、希望保本并获增值的人,才是真正的投资者。买卖不是投资股票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标应该通过实业的增值来获得实现。而且,巴菲特认为投机者的业绩永远不会超过真正的实业投资者。

作为投资依据的“稳固基础理论”可以为投资对象找到它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点,无论是不动产还是股票,抑或是各类经营性公司,都可以根据过去和现状分析出未来某种模糊走势,投资者在根据走势的发展决定自己在哪一点买进或卖出才是有利的。先找到不变的价值,再根据价格的变动,两者作出比较。巴菲特一直在这么做。事实上,任何优秀的投资者都在采取这种办法。而投机理论则完全基于堂吉诃德似的冒险,赌博的目的是单纯的暴利,这种心态决定了投机者无法对股票背后的实业产生兴趣。

正因为投机理念与投资价值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分析系统和操作路线,所以分清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是从业余走向职业股民的第一步。但是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又很模糊,你说在低位买入1000元的鲁能泰山股票是投机还是投资呢?也许你起初的愿望是在高位抛出获利,但随着价格的不稳定,你赔了钱,只好变为长期持有,而且不能保证将来的某一段时间内肯定会涨,此时的你其实已经从一个投机者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投资者。你开始去关注企业本身的种种因素,不再把焦点对准价格曲线图。这说明投机与投资之间也会发生转化。投机者在遭受挫折之后有可能变成理性的投资者,而投资者也会因为失去耐心而作出盲目的投机行为。判断的标准正是巴菲特说的是否产生了“赌徒心态”。当股民产生了这种心态时,往往就会失去理智,孤注一掷,赢了还想赚得更多,输了则急于翻本,于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不可自拔。

喜欢去赌场玩老虎机的人对此会有较深的体会,哪怕是返奖率高达80%,最后在算总账的时候一定还是赌场赚钱,因为它稳赚那20%,返奖的这部分其实只是一部分幸运儿去刮分。其中有人赚了钱,但更多的则是赔钱,他们都是投机者,而赌场老板才是投资者。就是这个道理,无数的投机者拥入股市,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只是进来送钱,这些钱小部分进了投机成功者的腰包,大部分则归于理性和成功的投资者。可以说,这是一条食物链,投机者处在最底端,翻身的机会极小,除非改变思路,让自己变得聪明务实,不再急功近利。

区别投资和投机的关键在于它们获利的方式,投资是以长期增值的方式获利,而且有着合理预期,具备时间和收益的可预测性。投机却不会,就算是最大胆最天才的赌徒,当他走进股票市场的时候,在排除掉他是即将发生的重大信息知情人的前提下,也不可能预测出自己对某一只股票的投机行为会在未来两个月内给自己带来丰厚收益。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股市价格上的人才真正具备大智慧。在股票市场耍小聪明的人,从长期来看,大多没有好下场,即使短期获利,最后也会受到伤害。

巴菲特深以为然,努力使自己远离任何的投机行为,但是如何具体区分哪项买进不是投机,也没有任何分析师可以做到。环境在不断变化,投资成功的轰动效应会引来投机的盛行,继而投机的过度又会产生市场的强烈反应,比如股灾或大面积的熊市,这时,市场又蕴藏着新一轮的投资机会。它们不断在发生转化。巴菲特建议我们注意判断股票市场当前的状态正处于这个循环的哪一阶段,以决定自己是耐心等待还是果断出手。至于“未来某一阶段的行情”这种赌徒预测心理,巴菲特认为是一种投资还不成熟的表现。事实上,股票的价格波动永远具备不确定性,没有人可以预测,巴菲特说他自己也不可以,这是一个不必考虑的问题。

“把自己当成持股公司的老板”

这是巴菲特投资策略最核心的理念:买股票就是投资企业,要把自己作为企业的老板,而不单是某只股票的主人。“最聪明的投资方式,就是把自己当成持股公司的老板。”格雷厄姆这名关于如何投资理财的忠告,是巴菲特认为的“最重要”的话。在确定投资之前,要把自己当成企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或什么证券分析师,这一点尤其重要。巴菲特说:“股票的实质是它这个企业,要使投资获得成功,将自己提升为企业家是十分必要的,要将每一笔投资都看做是把整个的公司买下来,需要你付出心血。”

拥有这样真诚的投资观念,才会促使你关注公司本身的诸多问题,比如它的资产、历史、负债、利润或者其他的潜在价值,从根本上解决投资手段与目标的矛盾。巴菲特认为投资的手段与目标必须完美结合,而短线的操作只会破坏你所拥有股票的价值,必须在持有股票的时候谨慎地看待价格的变化,甚至需要你忘掉价格,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企业的经营效绩上,去做企业的“老板”,才能赚取最丰厚的持久回报。

股票获利有两种方式,一是投资,二是投机。前者长期持有,潜心经营,以期回报的持久化。后者其实就是赚取股价波动的差价,这个需要很强的赌徒心态,更需经验和运气,上节已经讲过,为巴菲特所不耻。巴菲特所提倡的“关注企业本身而非股票价格”,恰恰就是投资的最高级方式。他认为股票的价格时时都在变动,或高或低,不是投资者能够掌控和预测的,只有企业的价值可以牢牢地把握在手中,并且可以对它将来的走势作出良好的预测。企业的效益实际上决定着持有股票的价值,所以要盯紧企业,从赢利中索取投资收益。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抛开那些变化莫测的东西,不去听信经纪人的判断,然后将股票视为公司的一部分,去理解企业的价值取向,才能从中获利。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所购买的每一只股票,几乎都实践了这一原则:研究企业发展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此项购买可能支付的价格。39年的投资生涯,巴菲特从100美元起家,赚到了429亿美元的财富,他所遵循的投资策略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买公司而不是买股票,要把股票当成公司的附属品,投资的本质是经营,而不是单纯的买进和卖出。

“永远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巴菲特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产业,那么就不要买太多的股票。”言下之意,对于不熟的行业,最好不要涉足,因为你一无所解,即使进入,也是门外汉,无法掌控。那将是可怕的情景,你就像买了一件明天不知会变成天使还是魔鬼的礼物。

人们对自己不懂的事情,大多时候都会感到陌生和恐慌,在心态上就会失去应有的把握和自信。这时,你就很容易被企业陌生的发展前景套牢,变成瞎子和聋子,最终会被股票背叛。所以巴菲特的核心持股数量,一向只维持在五六只,都是他最熟悉的行业。他不熟不做,盯着那些透明度较高、易于洞悉且前景明朗的行业,一旦买下来,就长期持有,长久赚取回报。这是我们普通投资者应该学习的优点,买股票不是打游击战,不是遭遇战,更不是抱着枪冲进一片到处都是迷雾的国土乱打一气,而是要步步为营。股票的价格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但公司的经营模式却一定要做到了然于胸。

巴菲特最喜欢投资那些经营方式在10~20年之间几乎不需要任何改变的企业,它们简单易于了解,但却能长期内达到业绩优异的双重标准,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持续居高,而且在投资者看来,不需要怎么管理就能够挣很多钱。巴菲特说这才是他想投资的行业。比如他旗下的华盛顿邮报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还有吉列刀片、可口可乐等运营模式简单、市场前景明朗、易于掌控的大企业。

数据可以体现巴菲特的这一标准是多么正确!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世界500强中的能够保持连续的赢利增长竞争优势的企业,恰恰就是这些十几年间经营方略变动最小的行业,它们同时也是股市中的超级明星,像可乐,石油,刮胡刀,金融,传媒,消费品,这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领域,甚至像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利刀片等,都是每日可见的名牌产品。

巴菲特的这一策略几乎屡试不爽,源源不断地为他带来投资收益。正是借助这一策略,他才如此快速地攀登到财富的金字塔顶。然而,这一策略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复杂难学,简而言之即是三点:投资最了解的行业;远离陌生的行业;尽量不碰科技股。

巴菲特对于科技股的漠视,源于他做过的充分的调查。早在1998年,巴菲特就表示自己看不清网络公司的发展前景,他并非网络股的专家,所以他拒绝进行投资。随后果然发生了全球网络泡沫的崩溃,中国也包括在内,大批的网络公司倒闭,从市场消失。当然,巴菲特并非不认同新经济时代产生的新兴行业已经步入收获期,有些也值得投资,比如电脑产业,像微软公司。但巴菲特最主张的投资标准是“投资对象必须具备创造大批现金的能力”,大部分科技股不具备这一点。哪怕是微软股票,巴菲特都不敢买进,因为他无法预知微软的明天会怎样,然而对于人们无比熟悉的刮胡刀产品,他曾经笑言:“我每天晚上都能安心地睡觉,因为我知道第二天早晨醒来,全球有25亿的男人需要刮胡子。”这就是他投资吉列刀片的理由,务实而稳固的回报基础,是清晰可见的市场前景。

“如果有1000只股票,其中的999只我都不知道,那我只选那只我了解的。”这是巴菲特严格遵循的规则,投资的对象必须让自己看得明白,如果一个公司的年报使他感到迷惑,那么这家公司的诚信度就是让人怀疑的,也许在隐藏什么不良信息,因此坚决不能投资。巴菲特在这个问题上的坚定性,值得我们学习。他在意不容易改变的东西,这决定了回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难以预测的股票和经营方式难以看懂的公司,他从不涉足。而像中石油这样既庞大又易于看清本质的垄断型跨国能源集团,则成为他钟情的投资目标。

“我们的重点在于希望找到那些在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后,企业的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然后重仓持有。”这就是巴菲特的“能力原则”,对投资对象创造回报力的理解,必须建立在自己的理解和掌控能力的基础之上,否则,即使回报率最高的行业,如果自己一无所知,也要避而远之。

中国的股市只有十几年,对于巴菲特的这一准则,投资者亦是需要根据国情全面的了解和运用。比如企业的存活年限问题,要和我们对行业的了解程度紧密地结合起来,方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才能确保我们在做长期投资时拥有百分百的把握,并获取源源不断的收益。

“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这是巴菲特引用的凯恩斯的话。我们知道,单纯的数理分析固然可以在某种程度计算出一只股票的详细数据,为我们提供一张精确全面的趋势分析表,但却无法为这只股票的性质作出解释和定位,尤其是未来。数据的分析总是基于过去,基于这只股票的历史。这就很容易产生巴菲特所言的“精确的错误”。而巴菲特对于股票的判断,是站在更高层面的去审视问题,不是定量,而是定性,即使性质是模糊的,然而却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表象下,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股票的投资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为什么这样讲呢?很多问题我们是说不出所以然的,无法刨根问底,比如这只股票将来会怎么样,是涨还是跌,我们不能判断,它的过去是精确的,是反映在数据上的,但它的未来却极其模糊。而投资者却需要对它的未来作出判断,判断的方式有两种:

基于过去的数据分析。

对内在价值的定性评估。

前者是精确的,后者是模糊的。由此我们就清楚了,为什么说精确的却有可能错误,而模糊的却会更贴近于正确。对内在价值进行评估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一种模糊的推理,但却能抓住股票的本质。对过去的数据进行分析尽管可以落实到每一个精确的数字,却很难对未来作出定位。因为即使最精密的分析,对未来也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是空中楼阁。

比如中国古代圣贤孔子,他无法回答出“太阳是早晨还是中午离我们最近”这样的问题,但却明白“太阳永远给我们光明和温暖”这个模糊而正确的框架。模糊学理论与此类似,有些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其概念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比如一个人是漂亮还是丑陋,是好还是坏,怎能精确地评价呢?这样的事物具有可变性,而人们只需抓住他变化的趋势,他是正变得越来越漂亮,还是越来越丑陋,他是正向善,还是正向恶。从而,忽视他的两面性,看到他的趋势。就像一只股票,有时不需要去在意它具体的精确的数据,而是要看到它变化的趋势。

巴菲特给我们的方法就是评估内在价值,模糊却最大限度地接近正确。我们列举一些如何给一只股票定性的评估标准:

公司的真正价值没有公式可以计算。

精确的数据并不能帮助我们彻底了解这家公司。

应该偏向那些可以产生大量现金而不是消化现金的公司,能否产生稳定现金流,即是该公司股票是否具备较高内在价值的重要标准。

判断其是否容易了解,并在未来十几年内的获利都很稳定。

买入价格是否合理。

这些并不需要最精确的数字计算,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有误差。但巴菲特认为这并不重要,在他的意识中,内在价值也始终是一个模糊的大概值,无法精确到数字可以详细表述的程序,但并不会阻碍他判断的正确性。

当然,模糊性的判断有时也存在着风险,风险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巴菲特的应对之道是“安全空间”,对一只股票的价值进行评估,其标准是投资目标具备被低估的价值,市场价格相对它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这个折扣就是安全空间,而且它也是模糊的,并非完全精确。

也可以这样讲,“精确”只能解释过去,是现象解,而“模糊”却针对未来,是根本解,可以抓住事物的根本。现象解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却只能解释表面的东西,一直跟着事实的变化而变,去适应事实,而不是预测事实。根本解却可以深入事物的本质,为投资者诠释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未来作出大概的判断,这个判断即使是模糊的,也足以保证我们投资的正确。而只对过去作出解释,罗列数据,假设未来,哪怕它无比精确,也可能是个天大的错误,使我们投资失败。错误越精确,后果就越严重。因为有时过去的原因并不能主导未来,过去与未来并不存在绝对的线性关系。

巴菲特的这种策略,可以举个鲜明的例子来加以佐证。一种软件在用户卸载的时候弹出页面让你填写一些问题,如:你卸载的原因,你的投诉,然后公司专门统计哪一种原因的比例居多。如此这个调查就做到了数据上的绝对精确,但是却没有实质用途,因为用户的心态是永远无法精确化的,你得到的精确的答案只是某一过去时段的随机统计,对未来缺乏足够的帮助,倒不如把调查页面设计得简单一些,给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只让用户填写对产品的建议,根据建议,公司随机联系这些提供有价值建议的人,了解用户的实际需要。这种调查是模糊的,但却会收到实效。所以,模糊的正确,永远强过精确的错误。

“买股票时,应假设明天股市要休市3~5年”

巴菲特说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股票从短期看是投票机,而从长期看则是称重机。”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精髓即是:买入一只公司的股票,需要耐心持有,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要去关注价格的变动,甚至要忘掉股市的存在。要相信这一点,股市的资金永远只流向好股票,只要你选对了一只股票,就不要有任何犹豫,更不要把眼睛盯在交易大厅的数字上,不能因为价格的波动而惊慌。

2007年,沪深股市曾宣布休市18天,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都设定了不同的休市时间,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引起了大量股民的恐慌。这种恐慌从本质上来源于对即时股价的过于关注,曾有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畸形称为“主动压迫”,对于股票短期走势的过度重视,神经过度紧张,以及对“股票本质”的不了解,都会使股民被眼前跳来跳去的数据和线图所迷惑,而且还会深深地沉溺在里面不可自拔,乃至到了一日无缺的地步。这跟网瘾其实很类似,很多人一天不上网,就情绪失落,感觉生活不妙,但是实际上你什么都没失去。

看看巴菲特是怎么做的,他说他购买投票的基础是:假设第二天股市就会关闭,而且五年之内不会再重新开放。似乎巴菲特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所以才会漠视股市的存在,其实他在这里提示我们他对投资股票的两个基本观点:给我们回报的不是股票,而是企业本身;急功近利的短线操作并不可取。

这两点合二为一,是坚持的重要性。遇到价格的波动,投资者应该保持平静,把市场波动看作是朋友而不是敌人。他说:“利润有时候是来自对朋友的愚忠,会欺骗我们的眼睛。”股票是由商业单元组成,而不是数字的投机单元,只要购买股票的价格低于投资者能够承受的价位,那么价格的波动是可以忽略的。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位忽略价格波动的投资大师,他认为这其实是集中投资的必然副产品,而集中投资的追求是成功的,可以在长时间的持有和耐心地经营中获取不受股市价格影响的最佳回报。站在长期的角度看,公司的经济效益必定会补偿因为短期的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而且是完全弥补。持有这种观点的还有伯克舍尔·海舍威公司的副总裁蒙格,他们彼此支持,互相补充,在投资理念和观点上出奇地一致,两人同为彼此的良师益友。

巴菲特说:“重要的是选择一只好股票,只要事情没有变得很糟,那么原封不动地保持股本5年以上,股价的短期波动就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影响。”有时休息就是为了更好的赶路,短期的沉默并不妨碍我们在未来获取更大的利益。难道不是吗?巴菲特对每只股票的投资和持有都超过了8年的时间,他喜欢选择一块肥沃的土壤,埋下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然后泡一杯茶怡然自得地等待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期间他有时会忘了这儿埋着一粒种子,因为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的乐趣所在。“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和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人。”巴菲特的成功经历也告诉我们,专注于长远回报,不受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才是正确投资的应有心态,所以他才作出必须有勇气接受股市休市3~5年的假设。

“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做”

巴菲特在一次股东大会上说:“我们已经好久没找到值得一提的股票了,还要等多久呢?我们要无限期的等!我们不会为了投资而投资,别人付你钱不是因为你有积极性,而是因为你能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是巴菲特的警世名言。如果无事可做,就什么也不做,宁可一直等待,也不要单纯为了投资而出手。他告诉投资者:最重要的是寻找符合标准的投资机会,不能盲目妄动,要善于等待时机的出现。很多人花几十万美金竞拍和巴菲特一起吃顿饭的机会,向他求教如何投资,但从他那里得到的就是这句话。

核心就是“寻找值得投资的股票”,而不是“单纯积累投资次数”。出手的次数并不重要,关键是机会是否合适,对象是否值得出手。深诣这一点的还有索罗斯,他为了打垮英镑等待了五年的时间,在机会来临时凭借70亿美元果断出手,同时又用50亿美元做多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大赚20亿美金收场。真正的投资大师就是这样的,机会来临时决不错过,没有机会时宁可做冬眠的蛇,也不做在森林里光着屁股乱跑却摘不到桃子的猴子。

对比他们,很多普通投资者应该感到汗颜。大量的股民在交易大厅终日忙碌,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迷失了脚步,以至于慌不择路,急于出手,却缺乏耐心鉴证一下时机是否合理。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分析一只股票,一家企业,判断它是否值得买进,要远远强于在同等的时间内急不可耐地吃进十只股票,以期量变达成质变。记住这个道理:在股票市场,量的积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找到一只十倍股要胜过你拥有一百只普通股。勤奋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十分必要的品质,关键是眼光和可以埋头等待的恒心。相反,盲目的勤奋还是有害的。巴菲特说:“市场就像上帝,会帮助那些努力的人。但与上帝不同的是,市场也绝不会宽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

巴菲特推崇“一种近乎懒惰的沉稳的投资风格”,这是他的投资标准,他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会有找不到任何投资对象的时期,这时候就需要无限充足的耐心,睁大眼睛仔细寻找。如果找不到,就继续等下去,只有在发现了诱人的对象的时候再果断出手。“不要理会任何不合格的东西。”巴菲特说:“即使我们的钱已经堆积如山了,那就让它堆成山吧,一旦发现了某些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会非常快地采取非常大的行动。”

在巴菲特看来,这样沉默和没有行动的时期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并不会让人担忧无事可做,相反,投资者应该尽量寻求这样的时光,这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为自己提供足够的思考和观察。“我坚持在行动之前将问题解释清楚,因为觉察到一种市场趋势是需要时间的。”巴菲特的这句话说明,对于投资者来说,谨慎的出手并不说明对于风险的畏惧,而是要做到为自己的每一次行动都找到足够明晰的理论依据。

“一年一个好主意,就足够了。”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好主意变成满山丰收的果实。巴菲特正是这样投资,并因此而收获巨富之果的。

“购买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企业,并‘永远’拥有它们”

巴菲特的这个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股票回报的来源问题。投资的回报来自市场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兑现,也就是增值,而不单纯是价格的波动。股市的本质是融资,赚钱的原因是公司的效益产生给你的红利,并因为推动的股价上涨。

为此,巴菲特为自己定下的投资标准是:

判断一家企业在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尽管是模糊的概念,但却在不确定的预测中给投资者提供其价值佐证。

折现率的问题,折现率影响折现值,不同的时点,针对不同的投资人会产生相差悬殊的选择。

对内在价值的评估,如何把握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

巴菲特强调的“购买价格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企业,并且‘永远’拥有它们”,从出发点很容易理解,问题就在于投资者如何去判断买入价格是否低于它的内在价值。巴菲特的观点是上述标准第一条:找到现金流的折算数字。不过,巴菲特尽管常常提到现金流量,却很少有人看到他做过什么计算。并没有一种完美的公式为此提供合理的解释,一切的基础应该来自于投资者对一家公司的价值拆分。比如巴菲特就将投资对象分为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三块。市场价值是股市价格,账面价值是企业财务报表所呈现的净值,而内在价值则是对投资者最重要的企业的真正价值。

巴菲特说:“找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只要价格低于它,你就可以买进。”这是最基本的投资条件。然后,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地持有,等待它不断地升值。

对内在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所投资股票的风险大小。要做到这一点,巴菲特的经验有三:

从经营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选股评股时,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在深不可测的股市中发掘埋藏于最底层的黄金,同时一定要抛弃投机心态,甚至是投资心态,要从企业的角度去发现真正的奥妙。

股市价格并不重要。巴菲特主张人们在投资时远离市场,可以避免受到市场上的盲目情绪的影响,从而少犯错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尽管股市决定着股票的价格,但巴菲特对于价格起落并不在意,他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只有在其内在价值值得投资时,才会回头再看它的市场价格。

保持选择性的反向投资策略。所谓的“反向投资”,就是股价下挫时买进股票的投资方法,在低价位吃进,然后长期持有或在高价位抛出。这一点保证了巴菲特总能获得质优价低的股票,并且大获其利,从不亏损。巴菲特是金融市场著名的稳健派,他经常在空头市场中疯狂掠夺,吃进那些价格降到谷底的股票。当别人纷纷逃离股市时,正是他大张旗鼓地在股市圈地的时候。当然,对于中国的普通投资者,这样做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尤其是在并不成熟的中国股市,尽管一只公司的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是吃进的好时机,但也可能这家公司正面临清盘,已经朝不保夕,马上就要倒闭。所以,投资者一定要谨慎分析,看清事实真相,再选择最明智的投资策略。

那么如何保证成功率?如何使自己找到真正的价格低于实际价值的风险最小的企业?巴菲特的经验是大浪淘沙,不断选择。他说:“股价跌入低谷并非是决定投资购买该股的最好理由,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遭到市场误解的业绩优秀的公司股票。”不仅要价格低,实际价值高,还要看到这家公司优异的稳定的业绩,后者往往是决定性的。

巴菲特致力于在股市寻找这类公司,找到它,买进它,并永远地拥有,产生源源不断的丰厚回报。

第二节巴菲特选择完美公司股票的8个依据

中国有句成语叫“返璞归真”,意思是说一种事物发展到了最高境界,展示给你的往往就是最质朴的一面。投资也是如此,真正的大师们所采取的策略和投资理念往往惊人的一致,而且几乎所有的投资成功人士,他们所走的路线也都是殊途同归的。我们来看看巴菲特选择完美公司股票的一些重要依据。

行业——容易了解的消费垄断行业

巴菲特主张人们寻找自己真正了解、知根知底的企业:“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的高低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正确了解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对于投资行业的充分了解,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哲学,他的判断标准是:该公司的业务简明,易懂。有着稳定的经营历史。经营模式变化不大。发展前景广阔,令人满意。他并不从高深的市场理论角度去研究他要投资的对象,而是基于以上十分简洁扼要的标准来思考问题,把投资行为与企业的运营结合起来,去了解企业的深层次因素,以便可以掌控投资对象的一切。特别是更容易了解的消费垄断行业,是巴菲特的最爱。

比如可口可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和经销商,历史悠久,早在1886年就已在美国销售,如今更是占据190个国家的地区和市场。同时,饮料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并不复杂。还有华盛顿邮报这种美国报界的龙头老大,作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新闻提供平台,超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信息垄断地位,以及报业并不复杂的销售方式,也是巴菲特十分钟意的投资对象。其他的,还有吉列刮胡刀这种成年男子的必需品,它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制造原理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都不会改变,这个行业是十分易于了解的。

产品——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产品简单、易了解,这一点上面已经讲到,比如像饮料、刮胡刀这样的常用消费品。除了这些,巴菲特还极为看重该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前景,比如,该产品目前有着非常强烈的市场需求,没有比较接近的替代产品,没有政府的管制,相关的研发销售渠道畅通无阻。这些都决定了一种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容量,从而决定了未来利润的大小和持久的发展空间。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和吉列刮胡刀都是这样的产品。

前景——具有长期令人满意的发展潜力

企业的发展潜力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巴菲特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首先排除的便是那些问题企业,哪怕它的产品再好,也要谨慎对待。巴菲特的淘汰法则是:是否正想改变经营方向,而且过去的经营方针并不正确。目前遇到了很多难题,急需解决。如果一家公司出现这样的问题,巴菲特便可能拒绝进行投资。他认为如果要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就应该努力避免变革出现,尤其在投资初期。公司的现状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发展潜力。在这方面,巴菲特钟情于那些有着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也就是具备垄断性质的公司。在他看来,特许经营权就意味着公司拥有很好的声誉,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就强,同时,在价格的竞争上,也就具有普通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巴菲特说:“对投资者来说,我们要看到的投资前景比买进价格更为重要,没有前景的公司哪怕价格再低,产品再好,也无异于画布上的美景。”

管理——由既诚实又有能力的人来管理

出众的管理者就像一艘大船的领航者,这个道理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重要的。巴菲特尤其尊重那些敢于诚实对待企业问题的优秀管理者,特别是敢于全面真实地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利用公认的会计准则来隐瞒和包装企业的业绩。对于需要披露的信息,巴菲特认为必须能够回答三个问题:公司的价值;公司将来偿还债务的能力;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是否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乐观有余而坦诚不足的管理者,不受巴菲特的欢迎,他在收购一家企业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公司交给那些既有能力而且又诚实的人。比如像可口可乐的前总裁戈伊·苏埃塔,在他上任之初的第一次公司高层酒会上,极其真诚且率直地说:“告诉我,我们到底错在哪里,必须知道问题并马上解决它,我要求你们开诚布公,不要掩盖。”

除了能力和诚实之外,巴菲特认为一家公司的管理者是否尊重股东的利益也很重要。在他看来,一家公司最重要的管理行为就是公司的资金分配,对资金的分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公司管理者的理性程度和战略眼光。在这一点上,公司管理者一定尊重股东的利益,以股东利益为上。

财务——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关于企业的财务,巴菲特首先重视的是企业的利润产生,必须是现金利润而不只是虚空的报表利润。而且,他并不关心具体某一年的经营业绩,而是过去四到五年这么一段时期内的平均数字,这最能说明问题。同时,隐藏在利润背后的,是资本支出的多少,以及自由现金流量是否充裕。

巴菲特对财务数据强调的准则是:

计算股东收益。

集中于资本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的收益。

寻找经营利润高的公司股票。这一指标反映了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也在另一个侧面可以判断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

实际产生的市场价值,比如每一元的留存收益,必须确认公司已经产生出至少一元的市场价值。可口可乐公司在1980—1987年,每1美元的留存收益产生了466美元的市场价值,这正是巴菲特于1988年购入可口可乐股票的判断标准之一。

支出成本。资本支出的多少,与产生利润的多少息息相关。成本越低,越受欢迎。

巴菲特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已经投入的权益资本的收益状况,而非每股收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价证券应该用投资成本而不是市场价格来评估,在排除掉所有资本性的收入和损失以及其他的特殊项目外,其次需要考虑的是经营利润。再者,公司是否在没有负债或者负债很少的情况下用权益资本获得了收益。巴菲特提醒人们,高负债的公司在碰到经济衰退时,其抗击打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投资者应该睁大眼睛发现公司的负债问题。

我们举个例子,可口可乐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一直超过20%,在1988年时达到了31%,如此迅猛的增长源于当时的总裁戈伊·苏埃塔的经营战略,即抛掉任何不可能产生可接受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的业务以及资产,转而寻求有足够的增长潜力的项目。权益资本收益率决定了企业财务的很多问题,就在这个指标达到318%的时候,巴菲特开始购入可口可乐的股票,可见他的眼光之敏锐。

至于股东收益,是巴菲特自己创立的指标,它决定了公司利润、摊销、折旧这三者总和减去资本性支出和其他运营资本的数据,对于判定企业的内部活力十分重要。

价格——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

在巴菲特看来,确定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且以较大的折扣买到该公司的股票,才是理性的投资。只有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该股票才会有获利空间,才能够长期持有,这是投资股票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评估呢?巴菲特提供了三种方法:清算价值;继续经营;市场判断。巴菲特说:“如果用继续经营的办法确定公司的价值,就必须知道公司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两个数值在不断变化,难以确定。如果你不能确信这家公司到底会产生多大的现金流,就不要再去进行评估。”正因为微软公司的现金流难以估算,所以巴菲特才坚持不买微软股票,哪怕微软的情况其实相当好。

那么如何以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价位买入呢?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1988年的6月份到1989年的4月份,巴菲特连续购买了8340万股,均价为1096美元/股,总共花了1023亿美元。当时,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价值约为151亿美元,而巴菲特对它的内在价值估计至少是207亿美元,甚至最高的可能是483亿美元。如此计算,其安全收益差额在27%~70%之间,这是多么划算的一笔投资,但在当时,很多投资者却认为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被高估了,而只有巴菲特则清醒地看到了它在未来的巨大价值。他利用的就是格雷厄姆的安全空间法则,既要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又能保证自己获取高额回报的可能。如此投资的方式自然是理性的、合理的。

历史——过去的经营状态一直比较稳定

巴菲特认为理性的投资者必须去理解企业的过去,而且企业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它的历史,它成功与失败的岁月,都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决定性的信息。不能够只去剖析单一的股票本身,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企业过去的经营状态上:要对企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作出全面的判断,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犯错误的可能性。巴菲特倾向于那些在过去十几年间模式稳固且发展良好的优质企业,以规避在投资后可能发生的动荡和风险。虽然稳定的过去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稳定的将来,但企业经营的大体趋势是可以预测的。没有人希望自己从地上捡到的是一块可以烫掉手指的宝石,哪怕它价值连城。

商誉——企业美誉度比有形资产更“值钱”

优秀的企业不仅具有良好的资本回报率,还要拥有知名的美誉度以及出众的市场影响力。巴菲特非常看重企业在这方面的无形资产,有时候它决定了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和寿命到底还有多大。

比如,该公司的售后服务、宣传形象,公司管理体制有无被社会恶评的严重弊端,是否常做假账,是否经常欺骗消费者。这些综合的无形因素聚集起来,会比有形资产还会左右企业的生存,进而影响股价的走势。这方面的条件不能满足,其市场形象将会非常脆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找到软肋。

巴菲特寻找的不仅是能够赚钱的股票,更是一家社会形象良好、能够让人放心的企业。当成为这样的投资者时,才能真正做到巴菲特所说的:“将手插在口袋里,过一种非常惬意的生活。”

第三节巴菲特教你如何挑选10倍股

每个投资者都梦想找到10倍股,巴菲特是如何判断股票价值的呢?大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九个字:看企业,重成长,选时机。就是从对企业的分析入手,重在判断企业的成长潜力,然后选择最佳的投资时机。

选择熟悉企业——只做自己擅长的领域

巴菲特有句名言:“我只做我完全明白的事。”他喜欢简单的企业,致力于在他擅长的领域内找到高成长价值的股票,而不是跟风炒作那些相对陌生的高科技和网络股。比如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那些获取巨额利润的企业,没有哪一个是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也没有那一家是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太快的企业。可口可乐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只是制成瓶装饮料,然后卖给获得授权的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简单,永恒,这是巴菲特最擅长的东西,作为矢志不渝的企业收购者,他喜欢收购企业,而不是出售企业,但他对那些拥有大型工厂、技术变化很快的企业通常退避三舍。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他不擅长的领域,经营情况复杂,前景难测,就像被蒙上眼睛摸索着过河,很容易就被淹死。

对于这一点,巴菲特说:“通过把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少数几个易于理解的行业中,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和认真刻苦的人就可以以比较准确的精度判断投资风险。”

其实就是做熟不做生,正像我们前面讲过的。不做不熟悉的股票,保持集中投资,巴菲特努力让他的操作具备透明性,必须可以让他看清全局,否则他宁可什么都不干。了解一家公司生产什么产品,该产品如何使用,这是巴菲特的必修课程。他最喜欢的一种企业是,它的产品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遭到淘汰,或者说受科学进步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尽管会有科技含量,但对企业最重要的生存基础是无关紧要的,只会起到辅助的作用而不是成为生死攸关的重心。所以,巴菲特从不投资性质复杂、竞争对手丛生的科技产业公司,他不止一次地对人们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深感不活跃是理智、聪明的行为。”如果不了解他们生产什么产品,最好不要投资。聪明的投资者,一定要把投资目标限定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否则就会有众多潜在的麻烦。

这一点,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表示赞同:“我不敢投资电脑科技股,一个年轻人在地下室玩电脑没多久,便创造了更好的产品,一夜之间就能把你击败了。电脑科技这一行业不像零售业或旅馆业那样能看到竞争者慢慢地打进我们的市场,给我们充分的反应时间。”事实就是这样的,电脑科技日新月异,变化快速,巴菲特表示自己也无法预测这一行10年后的情形。他对于电脑科技公司所持的态度,就像对待太空旅行一样,虽然太空旅行是种美丽的梦想,也是可以实现的梦想,但这项行为却需要太多的助力设备,代价昂贵存在着致命的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丢掉性命。他认为绝大多数的网络公司从未看到收益,只是凭着美丽的梦幻一样的炒作来吸引和欺骗那些无知的散户,比如雅虎和亚马逊书店。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不客气地评价这些网络公司:“如果你花钱买这些东西,那并不是在投资……如果今天我是在教大学投资课程的话,我会在期终考试的时候,问学生这个问题——请问你如何为网络公司的股票评估?任何说出答案的学生,都会让我立刻晕倒,我会从地上爬起来,当场给他判下不及格!”最后他说:“我们很敬佩和感谢这些伟大的网络行业开创人物,但我们却不想亲自去尝试。”

选择权威企业——最优秀的名牌公司

巴菲特认为好公司一句话就能讲清楚,就是那些有“护城河”的公司,有巨大的品牌价值,有核心竞争力的伟大公司,像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而对权威企业进行选择的最简单的要诀,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寻找那些最有可能成为最大范围内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名牌公司,进行长期的投资,就像他对上述大公司的投资策略一样。在巴菲特看来,这样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具有消费独占或者过桥收费的性质。如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庞大、最知名的饮料销售企业,触角伸到了全世界各地;华盛顿邮报在巴菲特的眼中,则是任何人从此路过都得交费的一座桥梁。中石油则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资源独占企业,也是亚洲最赚钱的企业。

一定的垄断性,也就是某种程度、某种范围内的特许权。巴菲特说过,最好的企业一定要有定价的能力(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减少大的市场风险,就像一个人,他的免疫能力强,身体才会更健康。中石油就是这方面的垄断企业。

没有太大的资本支出,基本运行良好,通过小的资本支出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入增长。这样的优秀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应该是暂时的或者对市场带有迷惑性的,那么它的未来一定是值得看好的。

综上所述,具备这样的特点的公司,不必和竞争对手打自残性的价格战,而是可以凭借巨大的竞争优势,以更高的价格(利润率)获取市场份额,具备某种霸道经营的性质。实力就是硬道理,像可口可乐公司能够比竞争对手以贵几倍的价格卖水,边际利润率可达20%,而利润率的高低往往就是衡量一个公司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说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篮球运动员,那么巴菲特的选择标准就是姚明和乔丹这样的超级明星,投资这样的公司,其回报就是可观的,长期的。那么这样的名牌公司有什么样的分布范围呢?巴菲特的选择方面是四大产业群:金融服务类;消费类(可口可乐);能源类(中石油);传媒类(华盛顿邮报)。大体范围就是这样的,优中选精,淘优汰劣,他找到这些足以值得信任的大企业,然后集中投资,等待它们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在市场中成长为10倍股。

选择高成长股——最有潜力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曾说过:“股票给你的唯一价值,是这家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而不是股价本身。公司的潜力从根本上决定着股价的成长,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一个让我投资的理由。”除了成长性的贡献可以让投资者兴奋,股票再无任何其他价值,股票所有的数据,都与背后的公司的情况相关联。选择高成长股,是找到10倍股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关注的是公司未来利润的高增长,而市盈率等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有时往往不能体现出这一点。

比如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的投资,看到的是新闻报刊业未来广阔的成长空间,整个行业的前景都是光明的,必然会带动行业中的个体一同增长。那么找到这个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就成了投资成功的关键。

巴菲特对于高成长股的判断标准是:公司现在的价值是不是被严重低估;有多少人发现了这一点,我是不是极少数已经发现这个事实的人之一;公司将来的成长空间还有多大;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最有潜力的公司股票”还体现在,它必须没有太多的债务,轻装上阵,同时它的现金流又十分充足,它的竞争对手很少且对它构不成实质性威胁。更重要的是,目前只有你一个人看到这一点,而且是绝佳时机。

我们用两组简单的数字举例来看:一家每年保持30%增长的企业,10年之后它的利润是当初的15倍。如果我们用30倍的市盈率买进,10年之后再用20倍的市盈率卖出,那么获利就是接近10倍,这就是10倍股。我们的原始投资,每年都会有接近1倍的获利。另外一家每年保持5%增长的公司,它在10年之后的利润是当初的163倍。如果我们用10倍的市盈率买下来,即使10年之后以20倍的市盈率卖出,获利才只有3倍多一点。可见,高成长股的价值在于公司的成长性,未来的发展空间,仅有现在和过去的一些数据,无法确切判定它未来的价值。如何发现这样的高成长股,巴菲特给出的建议是去实地调研,多了解公司的基本面,不要执迷于股价的波动和金融交易所的数据报表。

最好的投资时机——优秀企业出现危机时

最好的投资时机在哪里?巴菲特说:“当优秀的公司暂时遇到困难,就会导致这些公司的股票被错误低估,这时就是巨大的投资机遇。”在他看来,股价大跌恰好会形成巨大的安全边际,是投资者低价买入的最好时机。当企业解决问题以后,市场重新认识到它的实际价值,股价就会大幅回升,从而让投资者立于不败之地。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巴菲特总是在寻找这样的优秀企业。

这是巴菲特一直奉行的“反向投资策略”,股价下挫反而应该加强买进股票的决心,保证低价位的付出成本,一旦公司的经营状况好转,其利润回报是极为丰厚的。当然这也存在着风险性,如果对情况判断失误,公司倒闭,股票清盘,投资者往往会遭受重大损失。巴菲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强调选择性”,即股价下跌并不能成为投资购买该股票的充分理由,操作的关键在于:确定是业绩优秀的公司;遭到了市场的误解,股价的表现正好与公司的实际价值和优异的业绩相反。我们中国的股民尤其要记住这两个标准,不要以为只要价格低就是好股票。

当优秀的公司暂时地被市场误解后,由于担心这家公司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赢利能力会大幅下降,市场就会在股价上产生反应,结果是大量存在着投机行为的人们纷纷抛售股票,造成股价的下跌。市场先生一向是势利眼,它无情地将这只股票抛弃了,但其实这家公司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而人们却看不见。这就像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被踩到了脚下,弄脏了,踩烂了,揉皱了,爱好体面的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捡起来把它抚平以后,它还是可以流通使用的。巴菲特找到的就是这样的公司,他希望这些掉在地上被弄脏的钱越多越好。

危机的真正含义在于“危”与“机”并存,危险的存在同时也意味着机会的蕴藏。只有那些最理性的投资者,才能从一家优秀企业的危险中看到机会,并抓住机会进行投资。挽救一家这样的企业,就等于为自己预定了未来的巨额利润。巴菲特几乎所有的重仓股,都是在这些大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低价买入的,比如像GEICO公司,当它面临破产时,巴菲特低价买入,在20年的时间内赢利超过50倍。

反映巴菲特的这一投资哲学的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运通银行,它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的银行之一,创下了很多世界第一。1891年,美国运通推出了旅行支票,1958年,又是它第一个推出了信用卡,引领了一场信用卡代替现金的银行消费革命。这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但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运通遇到了极大的危机,遭受了重大的诈骗,损失金额接近两亿美元。危机爆发后,华尔街出现了抛售美国运通股票的高潮,1964年初,短短的一个多月,股价就从60美元跌到了35美元,跌幅40%。这时,巴菲特出现了,他通过实地调查得出了美国运通并没有被打垮的结论,随后拿出了自己公司40%的资金大笔买入了美国运通的股票。果然,解除危机后的美国运通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股价上涨了3倍,5年内上涨了5倍,巴菲特的判断得到了验证。,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