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娱乐时尚 >世界风情大观 > 第二一章
第二一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19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6:52  |  分类:

娱乐时尚

第21章

据说,很久以前,一个牧羊人在放牧时发现,每当羊吃了这种喀特树叶时,就兴奋异常,欢蹦乱跳。于是,牧羊人也就摘了几片嚼了嚼,开始有些苦涩,继而有一股甜滋滋的感觉,慢慢感到头脑飘逸,浑身舒适。后来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赶来品尝。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形成了咀嚼喀特的习惯。这种茶不用加工泡制,采摘后直接嚼吸其汁液。叶越嫩,味越醇,价越高。当地人把咀嚼喀特叫做“存放”,因为他们先将喀特叶嚼碎后,咽下其汁液,将所剩的残渣都“存放”在侧牙外面,直到腮帮子鼓起一个鸡卵形的大疙瘩。据说这疙瘩的大小还标志着一个人钱财的多少哩。嚼喀特的时间大都在下午两三点,吃罢午饭,人们就嚼喀特,一嚼就是一下午,甚至直到深夜。上瘾后,不嚼就无精打采,浑身难受。因此,尽管有识之士说嚼喀特有五害(浪费时间、消耗精力、挥霍金钱、损害健康和侵占耕地),但也门人还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许多人家还为嚼喀特而专门布置了两间大厅,男女各占一方,咀嚼不已。说起来,喀特厅的布置并不豪华。厅中没有什么华贵的桌椅板凳及其他摆设,仅仅在铺着地毯的地上靠墙铺一圈海绵垫。这海绵垫类似中国的单人床垫,厚10—15厘米,垫上每隔一米左右放一个靠枕。靠枕长半米左右,宽、高大约20—30厘米,咀嚼和抽烟时,人坐在垫子上,一只胳膊带身体上部斜靠在靠枕上。这种房子,刚一进门,就给人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但是放在地当中的那套价值几百里亚尔的烟具,却非常别致。这套烟具包括一个精制的大铜盘,也门叫“麦尔什莱”。盘中有一支有杆、底大上细、高为12米左右的麦达耳——水烟袋,顶端置一直径约10厘米,也门人叫做“布里”的烟碟。碟中间有孔,与一根细长铜管相连,直通底部盛净水的圆形水箱。水箱顶部有一开口,上连一根5米长的细胶管,可以伸到屋内的任何角落,以便人们互相传递着抽烟。抽烟时,将当地产的烟叶放在烟碟上,再在烟叶上放一块炭火。一抽吸管,炭火一明,烟便顺管进入水中,经过净水过滤,烟返上水面,尼古丁就很少了。也门人嚼喀特,吸水烟时,绝少一个人独嚼或独吸,总要找几个人边嚼边聊天,各自讲述自己一天的见闻,谈笑风生。但有一条,喀特是各嚼各自带来的,哪位主人也不供应喀特。

据说有些富家豪门,一夜之间光嚼喀特就要花去几万里亚尔。喀特昂贵得很,一把用塑料纸包成绞锥形的喀特,约有20余支(每支长三分之二米左右),优质的价在500~600里亚尔之间,劣质的也要20~30里亚尔。这20余支,一个人一下午就嚼进去了。也门人买喀特一个月差不多要花去工资(普通工作人员)的1/4,因此而造成的抢劫、贪污等行为也经常发生。尽管近年来社会舆论强烈反对种喀特、嚼喀特,但喀特种植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喀特农有增无减。据统计,今天也门的喀特种植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半数。也门农业年增长率已不足1%,这不能不说与大量种植喀特有关。印度人的饮食嗜好印度人素食者颇多。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一般不食荤腥食品,这些都与宗教的戒杀生主张有关。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为他们视奶牛如同母亲,是神圣的。耆那教徒仍习惯于日落以前进餐。很多印度人以喝牛奶来补充肉类的不足,酸奶、乳酪和奶茶是他们的主要食品和饮料。印度的蔬菜主要有土豆、葱头、圆白菜、西红柿、扁豆和黄瓜等。中午饭和晚饭都离不开豆类。他们把豆子煮成糊状,再拌些香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印度的菜有三种做法,即炒、煮、烩。酥油和菜籽油较常用。香料主要有咖喱、辣椒、豆蔻、胡葵、黑胡椒、丁香、肉豆蔻、姜黄、生姜、大蒜、茴香、肉桂、郁金香等。咖喱是最常用的香料。“敦都里鸡”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做法是在羊肉中加进几乎等量的酸奶。过去这道菜只有皇室中人才能享用,现在则较普遍。“敦都里鸡”是在拔了毛的鸡上涂上香料,然后置于黄泥炉子上边,用文火慢烤。出炉时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不已。食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种嗜好。印度的甜食多达几十种,一种甜食,不同的地区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制作的“拉耶达”和“谢利更德”深受人们的欢迎。甜食一般是用面粉、牛奶、乳酪、巴旦杏、阿月浑子、核桃、小豆蔻和番红花等制成。越南人嚼槟榔嚼槟榔是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特别是越南的京人、岱人、傣人、埃迪人的一种特殊嗜好。结满槟榔的槟榔树槟榔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属棕榈科植物。有红槟榔、白槟榔两种。白槟榔的果实大,白而硬,嚼时必须把它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红槟榔的果实橙红色,像红枣一般,小而软,每次可嚼整粒。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