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48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8:24  |  分类:

社科心理

第14章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用一连串的点、划(今天人们仍在使用莫尔斯点划式电码),成功地发出了电文,实现了第一次通话。1851年,莫尔斯电报系统首先应用于铁路。

1852年,通过海底电缆建成了伦敦和巴黎之间的直通电报线路。1866年,经过屡次波折和失败的横跨大西洋联接欧洲和北美大陆的跨洋海底电缆终于成功地启用。

1902年,通过海底电缆,已经将大部分国家连接起来,实现了环球通讯。

贝尔发明电话

波士顿大学的语音学教授贝尔突然向校董会提出了辞呈。

这位出生在苏格兰的26岁教授是波士顿大学的荣誉。他在一个书香世家长大,父亲和祖父都是著名的语言学家,17岁毕业于欧洲著名的英国爱丁堡大学。他在伦敦大学专攻语音学硕士学位,当贝尔父子为逃避肺结核移居北美,立刻引起美国专家们的重视。当22岁的贝尔应聘成为波士顿大学教授的时候,贝尔的父亲已经成为北美闻名的语音专家了。贝尔父子两人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去讲演。贝尔十分善于讲演,很受听众的欢迎。贝尔为什么要放弃令人羡慕的教授位置呢?他当然自有主张。当贝尔定居美国时,莫尔斯电报已广泛应用,成为一种新兴的通信工具。贝尔想,“既然电流能够传递电波信号,为什么不能传播声波信号呢?”贝尔打算发明一种传播声音的“电报”(即电话)。如果人们用电缆直接通话,那该多么方便啊!

贝尔向校方提出辞职时,他的电话研制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他实在脱不出身来。自己买材料,自己安装,做实验,查数据,紧张的工作搞得他精疲力竭,就连辞职书也是请别人代转校长的。贝尔终于辞职了。他现在可以正式搞实验了,再也用不着挤时间。白天和黑夜全都属于他,贝尔全身心地投入到电话研制中去。

电磁铁片的振动膜研制成功了。讯号共鸣箱也宣布告竣。

螺旋线圈的振动簧片,已经达到设计要求。拟想中的电话主要部件全部完成繁杂的工艺使他自顾不暇,贝尔多么需要一个助手啊!因为研究电话,必须要两个人合作才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一位18岁的电气技师沃森。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他们成了终生不渝的合作者和朋友。贝尔和沃森的实验室,坐落在波士顿柯特大街109号寓所内。那是两间废弃多年的马车棚。尘土满地,拥挤闷热,一间房子四周被他们堵得严严实实。为了防止外面杂音传到屋内,贝尔叫它“听音室”,另一间是“车间”,兼作“喊话室”。房内到处是电磁元器件。经过贝尔和沃森的勤奋劳作,两间房子的隔音效果十分理想。

经过两年的研究,无数次地拆装实验,经历了无法统计的挫折、失败,两位年轻人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1875年6月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贝尔和沃森同往常一样重复讯音共鸣试验。

沃森走入喊话室,准备发出声音讯号。贝尔跑进听音室,随即把门关得紧紧的。按照两人的约定,在试验中沃森用声音使振动膜轮番振动,而贝尔则依靠自己特殊的语音学家的敏锐听觉,倾听振动簧片产生的共振。他挨个将那些共振薄膜安装到收话器上,仔细地辨听电流脉冲产生的音响。突然,他听到了一种断断续续的声响,那是从颤动的振动共振膜里发出来的。细心的贝尔当即断定,它不是脉冲电流产生的声音。他需要沃森的证实!整个这一切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然而,这是导通认识思路的一瞬间。贝尔感到他终于捉住了那鬼魂般时有时无的振动的尾巴。

贝尔迫不急待地将收话器放到桌子上,冲出房门,大步流星地朝隔壁房间奔去。他异常激动,朝着被连续16小时紧张工作弄得精疲力尽的沃森喊道:“你是怎样做的?你什么也别动!按照两分钟前的做法重复一遍!”

“请原谅,我太累了,所以搞错了。”沃森辩解道。由于不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沃森显得有点紧张。贝尔平静下来和言悦色地抚慰他说:“亲爱的沃森,我知道你很累了。我请你完整地重复一遍搞错的过程……”

沃森解释说,他想接通振动膜时,未能把它接到电路上。为了排除故障,他就扯动了几下膜片,想用这种方法使它振动。而这正是贝尔在接收器里听到颤音。它就像当今人们在使用麦克风前,用手指弹击受话器的振动膜一样。贝尔的思路被证实了。他激动地说:“总算响起来了,总算响起来了。”

“你快说,发生了什么?!”沃森的困意一下全没了。贝尔告诉沃森,以前我们的设计思路只着眼于发送和接收电流脉冲信号,这样就使接收复制出的电流脉冲信号发生很大的变形。难怪两年多来,那古怪的电流脉冲信号时有时无,使我们一直困惑。这次,你手动膜片必然带动线圈,因而产生了法拉第所发现的感应电流,我接收到的正是你的感应电流。这种电流是由簧片牵动线圈振动而产生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