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94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8:24  |  分类:

社科心理

第30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测温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运用各种物理原理,发明了多种形式的新型温度计,如电阻式温度计、辐射式高温计、光测高温计、氢温度计等。

显微镜下的世界

美丽的大自然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它不断地给人类展现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宏观画面。

浩瀚的天穹,无际无边。白天,阳光普照;夜晚,星移斗转。而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既可看到千姿百态的植物王国,又能一睹种类众多的动物世界。然而,大自然还富有一个用肉眼永远见不到的色彩斑斓的微观世界,在频频向人类招手微笑,而第一个走进这一世界的使者是诞生在300多年前的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这位出身于荷兰德尔夫特市一位普通工匠家庭的生物学家,只上过几年学。16岁时,父亲去世,迫使他离开了学校,在阿姆斯特丹一家杂货铺里当学徒。白天,他忙碌在柜台、杂货和顾客之间;夜晚,当店铺关门以后,在昏暗的灯光下,列文虎克很快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把从书摊租来或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各种书籍拿出来,有历史、天文、数学、地理,还有动物学和植物学,一本一本地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书本向他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和传说,一个又一个自然万物的更迭盛衰,他简直着迷了。夜很深了,人们都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只有隔壁那家眼镜店的工匠们磨制镜片的沙沙声,在陪伴着他挑灯夜读。

一天深夜,他看书看得两眼发花,头脑发胀,于是他从小屋里走了出来。当走到眼镜店的作坊前,他看见工匠们正在用熟练的双手,不知疲倦地磨着镜片。看着看着,他忽然想起曾听人家说过,上等明净的玻璃,可以研磨成小小的凸透镜,通过这种镜子看东西,能使小东西变大许多倍。于是他赶紧凑到一位年老的工匠身边,请求说:“老爷爷,求您教给我磨制镜片的手艺吧!我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的。”从此,一有闲空,列文虎克就来到这家眼镜店学习,很快便掌握了磨制镜片的技术。

不知多少个夜晚,他跪在作坊的一角,用工匠们扔掉的水晶片在磨具上磨呀磨。手磨破了,腿跪麻了,裤子也磨破了两个大洞。他一心扑在镜片上,忘了白天店铺一天的劳累,忘了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一天早晨,他终于磨出了一块小巧玲珑,光亮夺目的凸透镜。它很小,但却可以将物体毫不变形地放大200倍。他把制成的镜片,镶嵌在木片挖成的洞孔内。随后找来了一根鸡毛放在镜片下,发现那一根根绒毛像树枝一样粗地排列着。他还观察了十几种树木和各种植物的种子,研究它们的纤维组织。在他的镜片下。跳蚤和蚂蚁的腿也都变得粗壮而强健。一切是那么神奇,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而这又确确实实是他在镜子里看到的。

为了探索自然界更多的秘密,列文虎克决定磨制更精密的镜片。他感到原有的镜片放大倍数不够,而且木制的镜架既粗糙又笨拙。他苦思冥想,设计出了把两个镜片嵌在铜、银或者金制的圆形管子两头,中间安一个旋纽,用来调节两个镜片的距离,这样,就可以看到更清楚的图像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列文虎克用这架显微镜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他几乎将生活中所有微小的东西都观察到了。他观察的东西越广泛,兴趣就越高涨,而镜子底下的微观世界就越吸引着他。

6年的学徒生活结束了,他回到了德尔夫特,独自开设了一家布匹商店。尽管商店的生意紧张,工作忙碌,他仍然没有放弃制造显微镜和他的科学观察工作。不久,他关闭了布匹商店,在市政府谋取了一份传达员的工作。他除了按时开关大门,准时敲钟报时以外,把所有闲下来的时间全部投入用显微镜观察自然现象的业余爱好。1665年,列文虎克观察了动物组织的毛细血管。意大利人虽然4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联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但列文虎克却第一次观察到了血液在这些毛细血管里的流动。1674年,他刺破手指,好奇地观察起血滴来。他发现在这流动的红色液体中竟有许多像小车轮一样在滚动的血液细胞,它是使血液呈红色的红血球,他把这个发现立刻描画下来,并寄给当时的最高学术机关——英国皇家学会。于是他成了第一个看见并描述红血球的人。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忽然想看看水滴放大了是什么样儿,于是他在花园的水池里吸取几天前下雨时积贮的雨水,放到显微镜底下观察。这一瞧可把他吓呆了。显微镜下,惊讶不已的列文虎克看到好几十个他称之为“微型动物”的东西,在那一小滴雨水中浮游着、扭动着,它们有的像小圆点在团团打转;有的弯弯曲曲像细线一样地摆动,有的则灵巧地徘徊前进,熙熙攘攘,活像一座动物园。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惊奇的发现,他洗干净一个盘子,收集了清洁的水,用显微镜观察,发现里面并无那些小东西,而把这盘水积了几天灰尘后再观察时,竟在里面找到了成千上万个“微型动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