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125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19  |  分类:

军史乡土

第15章

同年8月,努尔哈赤死于叆鸡堡,终年六十八岁。关于努尔哈赤之死,众说纷纭,但都与宁远战役有关。据说努尔哈赤于此役中炮负伤,不治而亡。张岱的《袁崇焕列传》中说,大炮击中清军的黄龙幕,伤一裨王。《中国皇帝要录》、《历代帝王传记》等均持此说,认为努尔哈赤在此役中负重伤,于是撤回沈阳,不久即死。《明熹宗实录》中则写道,大炮击毙清军一大头目,清兵用红布包裹抬走,失声痛哭。有人推测,死者即为努尔哈赤。

而稻叶岩吉《清朝全史》引朝鲜人记载,有名叫韩瑷的译官,被袁崇焕请至宁远,亲眼见到清军被诱入外城。守城兵士先从城墙往下投掷矢石,又发地炮,杀得清兵人仰马翻,于是撤退。第二天,袁崇焕派使者献礼物给努尔哈赤,说:“老将久横天下,今日败于小子,岂非数也?”努尔哈赤本已负重伤,见到礼物,又听到这些讥嘲之话,于是愤恚而死(《清代帝王后妃传》)。

据清太祖武皇帝、高皇帝两朝实录,宁远之役,的确令努尔哈赤恼恨不已,但随后他仍在继续征战。6月,蒙古科尔沁部的台吉奥巴晋见时,努尔哈赤还亲率贝勒大臣,出郊迎十里,并对其说:“今尔我无恙,得相会足矣!”

说明宁远之役他并未受重伤。也有史书说努尔哈赤是死于疽发背死。宁远兵败,使努尔哈赤精神上大受创伤,他对诸贝勒大臣说:“朕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独宁远一城不能下也!”(《三朝辽事实录》)由此心情始终郁忿难平。又因长期鞍马劳累,且年事已高,遂积劳成疾。这年7月,努尔哈赤身患毒疽,23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七,病情加重。11日,乘船顺太子河而下,欲返沈阳,行至叆鸡堡死去(《清代皇帝传略》)。努尔哈赤患的病叫“肉毒瘤”,俗称“瘩背疮”,为老年人的危难大症,极难治愈。宁远兵败,努尔哈赤心怀愤恨,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原因。

顺治继位始末崇德八年八月初九(16*3年9月21日)夜间十点左右,五十二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清宫中的清宁宫东暖阁南炕上端坐而逝。

由于他的死非常突然,未及指定皇位继承人,因此哀悼仪式刚一结束,一场围绕皇位继承人的斗争就剑拔弩张地拉开了序幕。皇太极后妃中,地位较高的妃子所生的皇子,只有永福宫庄妃生的第九子福临,时年六岁;麟趾宫贵妃生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年仅三岁。其余皇子均为身份较低的妃子所出。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是长子豪格,时年三十六岁。豪格于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肃亲王,掌户部事,而且久经战场,卓有威名。他的文韬武略与手握军政重权的优势,使他成为一部分大臣瞩望的目标。当时索尼、图赖、鳌拜等大臣都倡议立肃亲王豪格为君。豪格也积极活动,取得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而济尔哈朗的地位、资望仅居于礼亲王代善之下。豪格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即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虽小豪格三岁,但在天命、天聪、崇德各时期的政治及军事地位均高于豪格。正当两黄旗紧锣密鼓地策划拥立豪格时,多尔衮所掌握的两白旗的大臣也在积极筹划拥立多尔衮为帝。他的同母弟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是其坚定的支持者。

顺治太宗死后第五天,睿亲王多尔衮前往三官庙,召见内大臣索尼(正黄旗人)商议册立之事。索尼对多尔衮的回答十分果决“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清史稿》)当晚,图赖来找索尼,告诉他一定要坚持拥立皇子。次日黎明,两黄旗大臣首先在大清门共同对天盟誓,接着命两黄旗精锐护军张弓挟矢,环立宫殿,然后才依次进入崇政殿。崇政殿正中停放着皇太极的梓棺,东西两庑列坐的王公大臣为解决他的继嗣问题举行着决定性的会议。两黄旗护兵全副武装地包围崇政殿,使会议充满了杀机。会议一开始,索尼和鳌拜率先提出立皇子,被多尔衮厉声喝退。接着,阿济格和多铎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局势发展得如此严重,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说“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多尔衮说“太祖遗诏中也有肃亲王。”多铎又说“不立我,就当立礼亲王。”礼亲王代善是太祖次子,太宗之兄,资望最高,一向养尊处优,无意卷入斗争漩涡。因而模棱两可地说“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豪格见此,故意推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随后退出会场。此举是为让他的早有预谋的两黄旗大臣们更方便地促成自己的意图。

果然,两黄旗大臣们见主子离去,一齐佩剑上前,说“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无异于以武力相胁迫。代善见状,起身而去。英亲王也退出会场。多铎则一言不发。多尔衮不愧是一位睿智之王,在这样严重的僵持时刻,他随机应变,提出一项影响清朝历史的重大意见,说“你们的意见很对。肃亲王既然谦让退出,没有继位的意思,那么就应当立先帝之子福临。只是他年岁幼稚,暂由我和郑亲王分掌八旗军兵,左右辅政。待他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意见既与两黄旗大臣提出的“立帝之子”原则不悖,而又排除了豪格,不影响多尔衮实际掌握大权,实是一个以退为进的绝妙主意。两黄旗大臣无话可说,众人都无异议,于是,角逐了数日的继嗣问题,就这样一锤定音。诸王大臣遂形成决议,共立誓书,对天宣誓而罢。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内外诸王率文武群臣齐集笃恭殿前,跪迎福临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宣布以转年为顺治元年。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