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901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19  |  分类:

军史乡土

第23章

经过宋明时期的争论,关于西施下落的问题在清代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刘献廷完全同意明代杨慎的研究结论,认为《墨子》的记载与吴越的时代非常接近,应当是可以信任的,而且《修文御览》中引用《吴越春秋》逸篇所记,又正好与《墨子》所述相吻合,所以,西施沉江说更具说服力。吴景旭则根据范蠡的一向为人,断言范蠡沉着善断,绝不会做出与西施潜通或与西施泛舟江湖的事来。

这样看来,虽然西施随范蠡共泛江湖之说最使人们感到兴味无穷,因而也流传得最为广泛,但在史实依据上,好像不及西施沉江一说坚实。

昭君出塞之谜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美在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演变中,已经不仅仅指她空谷幽兰般的超群姿色和才慧,一个几经演绎又代代相传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让昭君成为人们心目中为了国家的安定,毅然舍弃自身幸福的民族友好使者的化身。她远嫁塞外,使当时国力羸弱的汉朝与匈奴之间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长达五十多年。昭君出塞依据《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王昭君,字嫱,南郡人。元帝执政时,王嫱正值花季,因姿容秀丽、聪慧可人,琴棋技艺俱佳而被选入宫中。然而在宫中,如她一样未被册封为妃的宫女何止成百上千,大家都在企盼着能够早日见到皇上,获得被宠幸、被册封的机会。皇上对这些芸芸宫女根本应接不暇。他让画工为每个宫女画像,自己再凭画像选人。

一时之间,众多宫女竭尽自己所能竞相行贿于画工,恳求能将自己画得美一些。性格耿直、倔强的王嫱鄙夷地面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她不相信自己的美会因为一个画工而被永远地埋没在高高的宫墙之内。但艳芳桃花的王嫱真的就被贪婪的画工绘成了丑陋的平庸之辈,这一幅画像像一道残酷的令牌让王嫱冷落在后宫十年之久。此时恰逢匈奴单于来朝,请求与汉朝通婚,皇上欲征召宫女五人赐之。昭君认为与其岁岁年年在后宫苦苦等待,不如利用这个机会果断地站出来,一来一定要让皇上亲眼见识自己的美色,尝尝思而不得的滋味;二来,倔强的昭君宁愿跋涉关山万里,做荒蛮匈奴的宠妃,也不愿再在后宫中虚度自己无多的青春,她主动请令求行。在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辞行大会上,汉元帝召五女以示,但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元帝恍然后宫原来还藏有如此绝伦的美色,意欲留住,无奈君子无戏言,只有忍痛割爱。事后却难免朝思暮想,并愤怒地把唯利事图的画工斩了。

出塞后的昭君,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汉族文化,促进汉族和匈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作用,使两国人民在几十年的时间免受战争之苦,过上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幸福生活。但昭君的生活绝非事事顺意,她嫁给单于后,生有一子,单于死后,按照匈奴的风俗,子继父业,同时继承父亲的妻妾。昭君无法接受这种方式,请求归汉,得到的答复是“从胡俗”。她只得又嫁与单于之子,并生有二女。可见,远嫁匈奴的昭君,一生不知克服了多少来自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与折磨。

郭沫若先生曾如此评价昭君:“昭君不消说不会喜欢嫁给匈奴,她之从嫁匈奴只能作为自暴自弃的反抗精神解释,……”

的确,这是很多性格倔强的女人容易选择的一种宁折不弯的行为方式。而昭君之所以深受蒙、汉人民的爱戴,是因为出塞确实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感情。但历史必须尊重事实,不能从客观结果凭空推测其主观原因。所以,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昭君出塞时的真实想法绝非是为了民族兴亡,她在思想上还未形成以个人幸福换取民族安定的远见卓识。昭君主动请缨出塞,更多的是出于对贪婪的画工、对不求真相的皇上、对自己寂寞生存状态的一种不满和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选择。后来,是由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政治倾向和需要,才使昭君的身上被赋予了越来越亮丽的色彩,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

时至今日,关于王昭君远嫁究竟是身不由己与匈奴和亲产生的客观结果,还是献身国家的伟大壮举,还一直存在争议。

专宠后宫的赵氏姐妹自杀之谜“环肥燕瘦”这个成语指的是唐汉两大美女,前者说的是唐明皇的妃子杨玉环,后者则是指本节要讲的主要人物,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成帝在时,赵飞燕和妹妹赵合德风光无限,经常联手与后宫诸妃甚至朝臣争斗,成帝死后,她们却被迫先后服毒自杀,其族人也受到牵连,被发配到辽西一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整件事情的缘由需要从赵飞燕的出生说起。

相传赵飞燕的母亲是江都王之女,属于没落士族,嫁给中尉赵曼。由于汉代的礼教不是很严格,所以赵飞燕的母亲与江都王府中的舍人冯万金产生私情,并生下一对双胞胎姐妹。赵曼得知自己被戴了绿帽子后,大发雷霆,将这一对刚出生的姐妹扔到野外,可能是求生欲望过强,三天过去了,她们竟然还顽强地活着。赵曼得知消息后很是吃惊,便决定将她们收养,长女取名赵宜生,次女取名赵合德。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