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娱乐时尚 >中国艺术速读 > 第一零章
第一零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6506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12:54  |  分类:

娱乐时尚

第10章服饰艺术

我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服装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

先秦服饰

原始先民一度过着赤身裸体的生活。服饰的起源,诸说纷纭,有御寒说、遮羞说、求美说、性竞争说等。有论者认为,在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服饰“不再仅仅具有抵御风寒的作用,而体现了人类装饰自己的欲望”。但是,我们注意到尚有“服”、“饰”分别,在原始人和现在的落后部落里,是饰先于服、饰重于服的。因此,原始服饰首先是出于审美和性竞争的需要。

其次是御寒,至于羞耻之心,则是更晚的事了。在丝织物发明以前,原始先民以树叶、树皮、兽皮、兽骨、兽角、贝壳、鸟羽、象牙、植物果实等为服饰,并涂上颜色。例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有用鱼骨和贝壳做成的首饰,并且在穿孔上涂以红色。还有经过磨制染色钻孔的小石珠,磨光的鹿骨,刻纹的鸟骨。同时发现的一枚骨针,长82毫米,圆滑尖锐,有刮挖而成的小针眼,可用于缝制兽皮衣服。

在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纺织技术。人们剥取野麻的纤维,用石制、陶制纺轮捻成线,然后织成布。在距今7000余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出土了红陶纺轮,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陶纺轮和原始织机零件,还有合股的茼麻纱实物,在一个牙雕小盅上刻有四条蚕纹。在距今5500年的河南省青台遗址出土了绞经罗纹织物,距今4800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帛、丝带、丝绳等纺织物。古人称上身所穿为衣,下身所穿为裳。衣裳起源于何时?在甘肃辛店出土的彩陶上有早期的上衣下裳的形制雏型。直到商周时期,多为此制,如元端、襦裙等(在春秋以前,男女均穿裙)。

春秋战国以后有衣裳连属制,如深衣、袍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生产丝织物的国家。传说黄帝之妻嫘祖为养蚕织丝的发明者。到夏商周时期,麻、丝、毛等纺织原料的生产已有较大规模,缫、纺、织、绣、染等技艺逐步提高。铜铁已被用作以木质为主的纺织机具的零部件。夏时有不少邑镇以织品闻名,如薄之纂组、朝歌之罗绮、襄邑之织锦、齐之纨(齐郡以世代刺绣著称)、鲁之缟等。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常服、礼服,且被用作祭服。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广为盛行,“胡服骑射”成为佳话。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胡人骑马射箭时所穿,后来被汉人逐渐接纳。

秦朝服饰

秦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对于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对于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以华丽为上。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故秦属水德,色尚黑,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汉朝服饰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襦(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子、庄子、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袒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同时,民族间战乱频仍,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展现出繁多式样。

隋唐服饰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日趋华丽。

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宋朝服饰

宋时服饰大多沿袭唐代,但由于理学思想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因此,服饰上也不再过分追求华丽美艳,审美观上推崇洁净自然和简约质朴的风格。官服多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帽,以颜色区分官员级别。而妇女的常装是一种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的称为“背子”的外衣,流行于上至后妃、下至百姓的广大人群。而从五代至宋以后,缠足陋习也发展起来。

元朝服饰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服饰上蒙汉互相影响。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服,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

明朝服饰

明代对于整顿和恢复传统的汉族礼仪十分重视,上采周汉,下取唐宋。男子服装复以袍衫为主,而官员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袍前的图案和颜色用于区分官阶,戴四方平定巾也是当时的时尚。明代的妇女主要穿着衫、袄、霞帔、裙子等等。衣服的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云肩、比甲(长背心)很有特色。明代仕女穿着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对襟的窄袖罗衫与贴身的百褶裙,喜欢将比甲当做外出服穿着,并配以瘦长裤或大口裤。同时缠足之风盛行,并以此为美。

清朝服饰

清代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点。男子主要穿长袍、马褂和马甲,剃去前额发,编发成辫。袍服宽松,便于骑射。马褂穿于袍外,是一种礼服,马甲也叫背心,造型多样,往往加以装饰。妇女服饰满汉兼容,即有传统的上衣下裳,也有满族特色的旗袍,此外,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抹胸、腰带等各种服饰,层出不穷。裹脚陋习仍存在。

近代服饰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我国服饰也日渐变化。西式服装伴随西方文化一起进入我国。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传统的长衫、马褂、旗袍,还是西式的礼服、晚装和新式衣裙,以及新出现的结合中西特色形成的中山装、学生装,都广为流行。我国服饰进入了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时代。

民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比较宽大,女袍则比较紧身。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地。

回族服饰

回族在服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做礼拜时戴,现在已成为民族标志,平日也随处可见。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回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西、贵州、吉林、江苏、四川等地。

藏族服饰

藏族农区男子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的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彩色横条“帮典”。牧区男子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穿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的皮袍、“松巴鞋”和“嘎洛鞋”。藏人都喜欢佩戴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首饰。

藏族现在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妇女则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套绣花背心。男女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常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等衣料,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

维吾尔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

苗族服饰

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

苗族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湖北、四川等地。

彝族服饰

彝族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篷“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男子下装有三种裤脚,最大的达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不同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男子蓄发做成“英雄结”,左耳戴着缀有红丝线的红黄大耳珠。妇女包绣花头帕,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

彝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

布依族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壮族服饰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成。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壮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

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

朝鲜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

满族服饰

满族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留发、结辫,还绾成髻等。

满族现在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等地。

侗族服饰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他银质饰物。女子多穿鸡毛裙,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侗族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地。

瑶族服饰

瑶族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妇女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或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造型繁多、色彩丰富。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瑶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地。

白族服饰

白族男女着衣上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白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土家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很有意思,在羊皮背带的缀连处,缀有两盘直径为5寸左右的圆形绣锦描花图案。图案下约4寸许的羊皮光面的下摆,横缀着一排七盘直径为2寸许的图案,而在这7块圆形图案上,又分别牵引出两条柔韧的麂皮细绳,这14根细绳称为羊皮飘带。羊皮的毛色大多为纯黑色,羊皮又摹拟青蛙的形状裁制。

纳西族的羊皮服饰,剪裁成蛙状,缀在羊皮光面上的大小圆盘图案,是表示蛙的眼睛,所以纳西族的羊皮服饰是寓着青蛙图腾的服饰,并一代一代传下来。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哈尼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主要是冬季穿用。衬衣、长裤多选用白布为原料制作而成,衬衣采用套头式,青年男子还喜欢在衣领处绣有花纹图案,五颜六色,十分漂亮。妇女多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姑娘和少妇的连衣裙,袖子绣花、下摆缝花边,十分艳丽。妇女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

哈萨克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等地。

傣族服饰

傣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或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或用大布巾包头。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

傣族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

高山族服饰

高山族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贝料、兽牙、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饰物。

高山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等地。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