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457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40  |  分类:

儿童教育

认识你自己

出处

这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被雕刻在帕尔纳索斯山南坡的特尔斐神庙上。

相关故事

凯勒丰是苏格拉底相知极深的一位朋友。一天,他特意跑到帕尔纳索斯山上的特尔斐神庙,向神请教一个问题:“世上到底还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神谕曰:“没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凯勒丰高兴地向苏格拉底说了神谕的内容,可是他从苏格拉底脸上看到的却是茫然和不安。

苏格拉底不认为他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于是,苏格拉底要寻找一位智慧声望超过他的人,以反证神谕的不成立。

他首先找到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识渊博自居,和苏格拉底侃侃而谈。苏格拉底从中看清了这位政治家自以为是其实无知的真面孔。他想,这个人不知道善与美,却自以为无所不知,我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看来我似乎比他聪明一点。

苏格拉底接下来找到了一位诗人,通过阅读诗人的诗作和与其交谈,他发现诗人并无真正的诗才,然而诗人却自以为能诌几句歪诗便可以目空一切。苏格拉底摇摇头走了。

然后苏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讨教,想不到工匠竟重蹈诗人的覆辙。因一技在手便以为无所不能,扬言说如果特尔斐神庙让他来设计修建,他一定建得比现在的好。

最终,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神并非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而是以此警醒世人──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为他自知自己的无知。

于是苏格拉底经常向他身边的人说起这件事,并且告诫他们:“认识你自己!”后来,这句智慧之语被他的追随者刻在特尔斐神庙的石柱上。

话外音

人世匆匆,自以为是的人大有人在。有几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虔诚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呢?

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许多时候,认识自己,或者认识真理,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

认识自己,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人只有对自己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懂得扬长避短,由此而把握自我,驾驭自我,为自己寻找最佳的人生方位,设计和塑造自我,从而达到超越自我。正所谓按本色做人,按特长做事,按角色定位。

相关链接——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青少年时代,曾跟父亲学过石雕手艺,同时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他怀着一种使命感,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许多有钱无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乐于传授知识,但他从不向人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讨论中帮助人产生新思想新知识。

他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教育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极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指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从容平静地饮下毒酒而死。

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