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657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41  |  分类:

儿童教育

富兰克林的13条准则

出处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外交家。他为自己制订的13条准则,具体内容如下: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2.寡言——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话外,不多说话;避免和人说空话。3.秩序——用过的东西归还原处;做事情按部就班。4.果断——该做的事坚决执行,决定履行的,务必完成。5.节约——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处,不乱花钱;也就是说,切戒浪费。6.勤奋——不浪费时间;经常从事有益的事情,动作利索,不拖泥带水。7.诚实——不欺诈;心地坦白、正直;言行一致。8.公正——不侵害别人,不要由于你的失职而使人遭受损失。9.中庸——避免极端,责人从宽。10.整洁——身体、衣服以及居住的地方,保持整洁。11.沉着——遇事不慌乱,不论是琐碎的、一般的或是不可避免的事故。12.贞洁——行正言正,不要损害自己的或别人的声誉。13.谦虚——学习先哲的谦逊精神。

相关故事

富兰克林从小酷爱读书,喜欢钻研,立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科学事业。他除了对学习孜孜不倦外,对自己品德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他认识到,任何人都会有缺点和错误,对于这些不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原谅自己的态度。为了使自己的缺点尽可能缩小到最小限度乃至消灭掉,他列出了这些准则。每天临睡前,他都把一天的经历,按着这13条逐条加以检查。他把这作为座右铭,作为映照自己缺点的镜子。

这些准则,看看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他准备了一本小册子,在每页上都划了7道直线。表示一星期的7天,然后又横的分成13格,每一格代表一项品德。一天生活结束后,他对着表格,逐项检查,如果达到要求,就打上红色记号,达不到要求,就打上黑色记号。

正因为富兰克林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一生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发明了避雷针,创造了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世界通用的电学词汇,他参加了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的起草,他是美国第一位法国驻外大使……

他死后,人们为他立的碑上写的是:从上帝手里夺得闪电,从暴君手里夺得民权。正因为他的非凡成就,他成为美国青年永远的偶像。

话外音

富兰克林确立的13条修身准则,又被称为“13条成功计划”,对塑造美国的国民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帮助和激励了全世界无数的人。

相关链接——从上帝手里夺得闪电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观看完表演后,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深深吸引住了。随后他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在18世纪以前,人们对雷电的认识有限,大多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后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次意外事件,让富兰克林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出了《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他的这一天才设想遭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深知事实胜于雄辩,他决心用实验来证明一切。

1752年7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威廉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威廉一起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地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

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他真正成了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人。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