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别让不好意思毁了你 > 第六章 懂点厚黑学,别让“不好意思”成为社交的障碍
第六章 懂点厚黑学,别让“不好意思”成为社交的障碍
作者:谢国计   |  字数:12457  |  更新时间:2015-02-27 10:25:56  |  分类:

社科心理

在与人交往中,没有“厚”的工夫是不行的。如果一个人因为害羞腼腆,过于在意自己的脸面,而不能忍受来自各方面的讽刺和侮辱,甚至觉得不好意思而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那他必定一事所成。我们还要讲究“黑”,它应该是正当的、睿智的、有策略的处世哲学。现代人一定要懂点厚黑学,才会在社交之路上畅通无阻。

1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个够

曾有一位朋友谈起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到街边小摊上买一件很小的商品,综合考虑后,没有买,转身要走。结果小贩缠住他,非要他买下这件商品,刚开始,朋友也有些急,这不是强买强卖吗?他果断拒绝了小贩的要求,可是那位小贩就是缠着他,不让他离开,并且在大街上当着来往的行人的面大叫大嚷,他最后实在忍无可忍,只好花钱了事,买了小贩的东西。

他说他“脸皮薄”,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生硬地拒绝。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种强卖的情况,但就是因为拉不下面子才给卖家可乘之机。不错,这便是我们长期受其困扰的主要原因了。

所谓“脸皮薄”就是害羞或者常常感到不好意思。人一害羞就会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害怕,这种羞怯感是天生的,是人性弱点的一面。当我们不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时候,这种感觉便潜伏在人性的深处,你自己或者是外人都不易感觉到。一旦我们与外部发生联系,这种感觉就会从原始状态萌芽,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制止,它就会一步一步发展,最后形成怯懦。

比如说你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总觉得别人在看你的时候是在嘲笑你,那种早就潜伏的羞怯感就会从情感深处激起,这时你往往不愿在人多的场合露脸,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表言论,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惹人注意,甚至你宁愿缩在大厅的某个角落都不敢去跟异性交往,这样就演变成为阻止正常交往的心理障碍,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越多,这种心理障碍就越严重,最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俗话说:脸皮薄吃不着。害羞,有时的确很误事。为了生存我们要去工作,而脸皮薄的人往往害怕同雇主当面洽谈工作,一旦找到工作,又可能失去提拔晋升的机会。害羞的人完成工作的方式是被动的,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是考虑如何取得成功,而是考虑不要失败,对承担风险犹豫不决。

另外,脸皮薄也会使人在社交方面受到限制,会感到主动交友很困难,因此他们的孤独感往往很强烈。其实有很多成功的人在他们创业的初期脸皮都很薄,但随着社交的深入和业务的拓展,会慢慢把脸皮练“厚”,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海耶斯是美国俄亥俄州的著名演说家。看着他在演讲台上的滔滔不绝,意气风发,谁能想到30年前的他,还是一个内向害羞、紧张慌乱的小推销员。海耶斯回忆说:“我慢慢把‘薄’脸皮变‘厚’大概是从那次推销收银机开始的。”

当时海耶斯在一家公司做实习推销员,刚开始他没有经验,于是公司派一位老练的前辈带他来到某个地区。当他们进入一家小商店时,老板突然大叫:“我们对收银机没兴趣!”原来老板见多了推销收银机的人,还没等他们开口,就下了逐客令。而那位前辈却毫不理会,就靠在柜台上,咯咯笑了起来,仿佛他刚听到世界上最好笑的故事一样。店老板瞪着他。

这位前辈直起身子,微笑着道歉说:“我忍不住要笑。你令我想起另一家商店的老板,他也说他没兴趣,后来他成了我们最好的主顾之一。”

随后这位熟练的前辈很正经地展示他推销的货品,每一次老板打断他,并表示他对这东西没兴趣时,这位前辈就把头埋在臂弯里,咯咯笑起来,然后他会抬起头来,又说一个故事,同样是说某人在表示不感兴趣之后,最终还是买了一台新的收银机。

笑声惊动了店里的其他顾客,大家的目光都向他们投来。海耶斯当时觉得宭极了。他心里想着:“他们会以为我们是一对傻瓜,而把我们赶出去。”而那位前辈只是继续地咯咯笑,把头埋进臂弯里,再抬起头来——把店老板的每一声拒绝转变为他幽默的回想。

很奇怪的是,不一会儿,这位前辈搬进一台新的收银机,并以行家的口吻,向老板说明用法——老板居然买了!

这就是厚脸皮所取得的成功。对于别人的攻击和嘲笑,厚脸皮是最好的美容剂。面对尴尬,厚脸皮的人依然保持着笑声和幽默。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受缠者很难翻脸正是厚脸皮者继续泡下去的有利条件。

要知道,大部分人都会对带着笑脸的人有一份莫名的好感。明朗的脸可以让人有安全感;阴暗的脸色,总会给人一种疑惑感、厌恶感、威吓感。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己是否是一副阴暗的表情。可能的话,总是让自己有一副明朗的笑脸。如此下去,对方很可能被你“笑化”,从而答应你的请求。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脸皮变厚?软磨硬泡是让自己脸皮变厚的一种方式,它是用自己的耐心和毅力使坚冰融化,从而最终感化对方,而达到办成事的目的。软磨硬泡初听起来有些死皮赖脸的味道。然而,究其实质,它与之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软磨硬泡这种厚脸皮是立足于韧性与耐心,着眼于感化对方的。

此外,要练就厚脸皮还可以笑脸相向,幽默开道,调动眼泪、苦苦哀求等,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取得对方的认可、同情甚至赞赏。不过,厚脸皮也要注意对象,要注意方法,如果不分对象、不讲条件地都用同一种方式,则会落个无赖之名,求人办事更是难上加难。

2巧妙贬低自己,给足对方“面子”

有时候我们也会谈论一些高捧他人、给人面子的方法,不过或许有人会认为那样的做法实在令人羞涩,甚至产生排斥抗拒的心理。事实上,由于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我们确实不能习惯由衷地赞美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换个对象来表达,效果是同等的,甚至会远超所期望的效果。

这个诀窍就是“巧妙地贬低自己”。就像我们平时玩的跷跷板,如果一边贴地,跷跷板的另一边必定荡高。同样,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是这种道理。与人交往就像玩跷跷板,你如果不能直接地把对方抬高,那么就适当地贬低一下自己,自己这一头低了,对方才能上去,这就是捧人的技巧。即使是“不善言辞”或“不善于赞美”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使用这种方法,达到高捧他人的目的。要知道,人们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有面子。适当地贬低自己,给人面子就是给人一份厚礼,我们得到的回报,要么是现成的好人缘,要么就是有朝一日你有所求时,他给回的面子。但如果你总是想着让别人面子扫地,特别是让领导面子上过不去,那么最终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张先生是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副总经理,在别人看来,他已经很有成就,博士学位和高薪令人艳羡,而且他拥有着超强的工作能力,在公司业务方面也很出众。张先生是公司的肱股之臣,这家公司刚成立之时,只有4个人,3万元的创业资金,正是张先生几个人的奋力打拼,才把公司发展为拥有600名员工、2亿元固定资产的龙头企业。不过,有一件事让张先生很不服气,公司在选举总经理时,张先生落选了,而比他资历低、能力也在他之下的李先生却成了他的顶头上司,晋级为总经理。在张先生看来,个中缘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先生的哥哥是公司真正的老板,这种家族关系让张先生很是郁闷。

一向自傲的张先生对这位新的上司处处看不惯。有一次,某一个外商来参观公司的实验室,李总还有各部门领导都陪同左右。他们来到实验室门口,外商发现门口贴着进实验室必须换鞋的规定,于是就开始解开鞋带。而旁边的李总心想这么多人一起换鞋既麻烦又不雅观,马上说:“今天就不用换了,过后让管理员彻底擦一下地就可以了。”本来很简单的事情,直接进去参观就可以了,可谁知身后的张先生马上反驳说:“不行,这是公司的规定,谁也不能例外!”这让公司员工面面相觑,更是让李总在外商面前十分尴尬,丢尽了颜面。

应该说,李总做事也有不妥的地方,但他毕竟还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而且在公司事务管理中善于倾听意见,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戴。不过,心高气傲的张先生并不买账,多次顶撞上司,成了领导眼中的刺头。后来,李总向老板反映这件事,开始的时候,老板还一再忍耐,说张先生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看到张先生实在不像话了,索性找了个机会,把他派到外地开发新市场了,从此成了不被重视的一员。

在公司里,只要你有才华、有能力,就一定能得到领导的重视,但是如果恃才傲物,不给领导留面子,甚至凭借自身优势与领导对着干,那一定会被谦虚的人才取代。要知道,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有才华的人,最缺少的是既有才华又明事理的骨干。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努力,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巧妙地贬低了自己,为对方做足面子。给别人面子利人利己,它能避免无谓的麻烦和阻碍。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所以,我们不妨时常贬低一下自己,如此为对方留足面子。就像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尤其是上司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思维敏捷,口若悬河,才华出众,可一开口说话,就让人感到很狂妄,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因此很难与这样的人交流下去,更别说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了。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眼中一落千丈。

在心理交往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理应是平等和互惠的,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激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变得孤立无援,别人都敬而远之,甚至是“厌”而远之。

我们中每个人都希望赢得别人的好感,得到别人的肯定的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为自己争得面子的同时,别忘了给他人留些尊严和面子。我们不妨利用“贬低自己”的诀窍,来捧高对方的地位,留给对方足够的面子,达到感情投资的目标,如此,成功便离你不远。

3必要时,一定学会夹起尾巴做人

真正懂得厚黑学的人,任何不公都不足以让他们心灰意冷,反而更能鼓舞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促成大事。在人生道路上,一个人难免会有受委屈的时候,而如何以柔克刚,尽显本色,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个人能否成大事,就看他在受到屈辱的时候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否肯夹起尾巴做人,忍一时的委屈。

夹起尾巴做人也就是要适时地示弱。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肯夹起尾巴做人,有意暴露自身的弱点,更不失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

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专权时,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她用严刑酷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并趁狄仁杰不备将其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来了个先斩后奏。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通知家人,也没有机会面见武则天,不由得焦急万分。很快到了审讯的日子,来俊臣在大堂上还没出言,狄仁杰已伏地告饶。狄仁杰不打自招,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而等到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要是再诬告几个人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怒气冲头:“皇天在上,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怕无法交待,赶紧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休息。狄仁杰趁王德寿出去的工夫,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下来,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并无大碍,心也就放下来了。

狄仁杰为把棉衣送出去,就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劳烦您将我的这件棉衣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听到父亲的要求感觉很蹊跷。他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入狱。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知道走漏了风声,便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瞒了过去。

过了不久,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的儿子也出来替父申冤,这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我从未写过什么谢死表,请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释放了狄仁杰。

这是一个典型的夹起尾巴做人而最终解救自己的例子。狄仁杰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候以“忍”为武器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高调的反抗,会让自己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都是不明智的。欲成大事者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以此为鉴,学会耐住委屈,记住柔亦可克刚的要诀。

如果你是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或是生活中的幸运儿,难免会遭人嫉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掩藏锋芒,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要使夹起尾巴做人产生积极效果,必须善于“看菜下碟”。在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学历不高,经验不足,知识能力有所欠缺,有过种种曲折难堪的经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对经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倾诉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等,让对方感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面对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说一说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

学着夹着尾巴做人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下,有意以己之短,衬人之长。夹着尾巴做人就必须要能忍。我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忍,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控制,也是成大事的必备素质。

就拿经商为例,忍耐肯定能给人带来机会与财运。如果好面子,不懂得忍耐之道,不知晓伸缩之理,那么,肯定一无所获。

厚黑学中的忍只是一种手段而已,胜才是最终的目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而且务必做到在忍耐中等待反扑的时机,一招制敌。忍作为一种处世的学问,特别是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一事当前忍为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必要时,一定要学会忍耐,学会夹起尾巴做人。

当然,能忍人所不能忍,需要一个人巨大的勇气和毅力,需要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宽容与忍让的习惯和作风。一个人要成大事,这种习惯和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会在关键时刻显出英雄宽宏大量的气魄和魅力。

如果想有一番作为,一定要先掂量掂量自己,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折磨与压力,有没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忍耐力”。因为干大事业的人要比一般人承受更多的困难、挫折,甚至是痛苦和孤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都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得有过激的言行,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

4该装傻的时候装傻,该聪明的时候聪明

我们都知道“难得糊涂”这一名言,此句出自郑板桥的一方闲章。这一名言流传至今更是家喻户晓,并且被很多历经沧桑的人视为真理。但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却不能做到“难得糊涂”,他们把生活看得过于简单,往往天真地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准则,世人就按照这个规定好了的准则去做,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可是,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去看社会,接触社会,肯定会处处碰壁,处处犯错。

渐渐地,这些人开始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现实的社会如果太过纯净,不包含一点杂质,人类也不会一代代生存下去。这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复杂的,很多事情不是较真就能解决的,所以做人处世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涉及根本的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失为一条生存之道。

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也一定要聪明。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人读书读傻了,成书呆子了。意思就是,这人只知道读书,把人情道理、为人处世的方法都给忘了。只知道按着书本来做,于是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越读书,越糊涂,成了读糊涂经。但也有人,给人一副死读书的糊涂样,却是读糊涂经,办聪明事。

纵观古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在众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很糊涂,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谋略。就智慧而言,这种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糊涂而言,他们会在人前隐藏自己的智慧,表现出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他们在处理细微之事上往往糊里糊涂,殊不知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韬光养晦,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以自己的智慧,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不必对什么事都机关算尽,该装傻的时候就装傻,但是在该聪明的时候也要聪明起来。有句话说“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北宋太宗年间,吕端被宋太宗任命为宰相。当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原因是吕端虽然好学上进,但只知道傻读书,并且看起来有些糊涂。可宋太宗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吕端表面上只会糊糊涂涂地读书,但在办事情上却是聪明的,尤其是办大事的时候,并且他在处理政务方面有着出众的才华。所以宋太宗不顾朝堂的反对,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吕端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战乱,在人情世故、生活阅历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读书人出身的他满身还是书呆子气,表面看来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

宋太宗在位期间,宣政使王继恩结党私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朝政都由他把持着,后来宋太宗病重,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是位明主,担心他做了皇帝后会集中力量打压他们,于是勾结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人,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懦弱无能的楚王为太子。

宋太宗西去之前,吕端一直陪伴左右。眼见太宗快要驾崩了,太子却没在身边照顾,这必然会让王继恩等人诟病。吕端怀疑太子继位的事情可能有变,肯定有人从中搞鬼,故意不去通知太子。如此紧急之事,吕端心急如焚,但他表面上还是糊里糊涂的样子,装做什么都没发觉,私下里却让心腹去催太子尽快到皇上身边来。

所幸的是,太子及时赶来,见了父皇最后一面,也算尽孝了。谁知太宗刚过世,皇后让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商量由谁继承皇位。吕端一听觉得大事不妙,明明有太子,还商量什么呢?于是他装糊涂说太宗临终前写了遗诏,来得匆忙忘了拿,劳烦王继恩陪同到书房走一趟。王继恩奉皇后之命领取遗诏,谁知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了屋子里,并来了好多侍卫严加守备。锁上王继恩后,吕端直奔皇宫。

进了宫后,皇后对吕端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皇后意思很明显,想立长子赵元佑。吕端听完皇后的话,马上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如此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啊!”皇后听了吕端的话,也无话可说,只好让太子赵恒继承了皇位。

朝廷更替本就是多事之秋,何况还掺杂废立太子这种有关国之命运的大事。吕端事先能明察秋毫,识破阴谋,有所防范;之后又能果断决策,用奇策击破奸计,维护了大统,而且功夫老到。吕端将“读糊涂经,做聪明事”这一处世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该装傻的时候装傻,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这正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所谓愚,就是有意装傻。该装傻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将装傻进行到底。而该聪明的时候,就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无数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千万不能过于“聪明”。我们听过这样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作聪明,无异于引火烧身。三国中的杨修,可谓聪明绝顶,可是他却因“聪明”过了头,锋芒太露,引起了曹操的嫉恨,最后被杀掉。

我们要知道,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高傲,言语轻蔑,自以为高人一等,居高临下,最后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因此,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该装傻的时候就装装傻,别人不会看不起你,反而会更喜欢和你在一起。装傻就是装糊涂,它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的黏合剂。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它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懂厚黑学的人,一定善于装糊涂,善于韬光养晦。说起韬晦,人们自然会想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所谓“韬晦”,通俗地说就是“装傻”。这种“装傻”的背后是对自我的严格控制。

5背靠大树好乘凉,改变人生抓“贵人”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很想做成一件事,但因为某些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自己的力量不强大时,我们不妨借助他方的力量。在他人的大树下面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不仅仅是谋略,也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智慧产物。

荀子的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纵观古今,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都善于借助外物来实现自己宏伟目标。我们经常听到“攀龙附凤”一词,就是“善假于物”的最好解释。那些堪称“龙凤”的“贵人”,因地位高、声誉广,往往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他们在谈笑之间,便会使天摇地动;他们稍稍点头,便会使看起来非常棘手的事轻轻“摆平”。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要想改变人生,就一定要抓住生命中的“贵人”。“贵人”其实也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有着常人的需求,只要我们巧用心思,掌握诀窍,结交他们并非难事。有了“贵人”的护佑,我们的人生或许从此之后就大为不同。

任何一个人都想成就一番功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制约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能力的大小,环境的优劣,人脉的疏密,时机的好坏等。在能力和环境一定的条件下,机会往往是决定人成败的关键,而机会又往往是由人带来的,所以在一定情形下,认识什么人,与什么人交往就成了决定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时候,那些有贵人相助,人脉密而深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当然就更多一些。

汉朝邓禹就是一个慧眼识贵人,并抓住贵人的聪慧之人。邓禹早年到京师游学,结识了刘秀,他一眼就看出刘秀定是一位不凡之人,于是主动与他交往,谁知二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感情逐渐深厚起来。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战乱不断,为推翻王莽政权,农民起义军扛起光复汉朝的大旗,立汉室宗亲刘玄为帝。为了加大自己的力量,起义军广招贤才,他们听说邓禹才华出众,盛情邀请入幕。而眼光敏锐的邓禹早就观察出刘玄政权内部诸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料定刘玄难成大事,于是每一次他都婉言谢绝。

有一次,刘玄任命刘秀为大司马,去河北安抚民众。邓禹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快马加鞭追赶刘秀,一直追到邺城才追上。刘秀看到邓禹又惊又喜,是夜二人同床而卧,彻夜畅谈,分析天下大势,彼此更是惺惺相惜。邓禹早就看出刘秀将来必定是人上人,于是他为刘秀分析当时的形势,向刘秀建议自立政权,号令群雄,他说:“就目前看来,刘玄已经定都关西,但还不成局势,此时关东也不安宁。成千上万的起义军都想争得一席之地,互相征战,关东地区四分五裂。再说这个刘玄,不过是个庸碌无为之辈,自己没有什么主见,必定不成大器。在这种天下大乱、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你即便为刘玄立下汗马功劳,也难以与当初高祖那样的事业相媲美,但是你自立政权不一样,你可以大展宏图,号召天下,我相信以你的才能一定可以平定乱世、立万世功业。”

通过邓禹对政治、军事的一番分析和推心置腹的建议,让刘秀坚定了创立帝王大业的决心。第二天,刘秀便宣布自立,并任命邓禹为将军,开始了他建立霸业的征程。在路上,充满着凶险和磨难,由于刘秀政权势单力薄,不断受到其他兵马的攻击,这让刘秀产生了退缩之心。邓禹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畏难情绪,却一如既往地坚信他的贵人,他安慰刘秀说:“现在天下混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人心思治,天下人都在盼望着能有明君去拯救他们,带他们脱离苦海。而且,自古以来能够成就帝王之业的都是品行高尚的有才之士,而不是那些一时得势的人。所以,一时的失利并不能决定成败。”听了邓禹的劝导,刘秀又重新振作起来。在邓禹等能人的扶持之下,刘秀终于兴复汉室,建立了东汉王朝。而邓禹也拜相封侯,功成名就。

邓禹以他的“慧眼”识得刘秀这位贵人,与他交往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关系,随后又尽心辅佐,帮助他打下江山,终于封侯拜相,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功业。所以说,识得贵人,跟对了人,对人的一生影响重大,而一旦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就要想办法抓住他。

“贵人”的范围十分广泛,到了现代社会,已经不仅是指那些名门望族、权重势强的权贵之人,而是指一切对你有关键性帮助的人。例如,在你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这就需要你仔细深入观察,准确地分辨出谁才是你的贵人。抓住贵人,得到贵人的相助,确实对一个人的事业大有好处。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做到总经理的,也有80%遇到过贵人;而自行创业的,竟然100%都曾被不同等级、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贵人提携与扶助过。

有句话说:“三分靠命运,七分靠打拼。”可是偏偏有些人是即使拼了全力都成功不了,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即使没有邓禹那样的眼光识得贵人,但在现实生活中,除非你的运气差到极点,否则,你总会碰到几个贵人。抓住这些贵人,我们的事业就能更快走向成功。

当然,除了贵人的帮助,自身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另一方面说,这是抓住贵人的提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遇到贵人、抓住贵人之前,努力提高自己。其中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一个人要想取得某种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观方面全靠自己,而这些条件的客观方面却往往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接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就像一粒优良的种子不拒绝一块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势必会加速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

6学会巧借力,抓住改变命运的瞬间

在办事的过程中,学会巧借力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实现自己目标的策略和技巧。学会巧借力可以是借名人名字,如谈话中常出现一些身份高贵的人的名字,这样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可以借名人地址,如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借他人名誉,是提高你的身份和能力的资本;还可以借名人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提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得书作个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等。这些做法都是帮你实现目标的捷径。

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认可,这是很正当的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借助他人名誉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被社会所认可的方式之一。

巧借力有人或许会想,这合适吗?那么这个时候就看你是否能把握好一个度,所以这句话精辟的字眼就是那个巧字,适当的夸大自己和借助名人不仅不会坏事,反而会大大提高成功率。

学会巧借力就是要和名气大的、名声好的人扯上一点关系。一个有名望的人即使是平淡的一个字给你,要比一千个普通人长篇大论给予的赞辞更有威力。借用别人的名声,抬高自己,这样办起事来要容易得多。

清朝时期,要想做官,必须有硬的后台,有铁的关系,至少也得有名人的推荐信,这也是当时官场的普遍现象。而满清的军机大臣左宗棠为人十分正派,是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的,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然会有用武之地。”

左宗棠有个知己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是通过找大官写推荐信晋升的,就想到了与父亲很要好的左宗棠。于是千里迢迢跑到京师来求左宗棠为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可是当黄兰阶表明此番前来的目的,左宗棠立即变了脸,没说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出来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逛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书画店老板正在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眼珠一动,计上心来。他买了把扇子,并夸赞店主书法漂亮,请求店主在扇子上留下墨宝,以供瞻仰,店主很是高兴,于是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几行字,并落了款。这黄兰阶顿时喜笑颜开,得意扬扬地回到了福州。

这天,黄兰阶收拾妥当去见总督,刚进府内,黄兰阶便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故意把扇子在总督面前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可是皇上面前的红人,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为了确认,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于是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之后,黄兰阶官运亨通,没几年就升到了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巧借左宗棠这个大贵人的名誉,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虽然,这种欺世盗名,瞒天过海的做法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但是单从借力的角度,巧借他人名誉,在自己脸上贴贴金,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学习的。

正所谓“借得名声好办事”,在生意场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企业就巧妙地借用了当时的知名品牌把自己的名声打响,借用他们多年积累下的知名度抬高了自己。当然,抬高自己后,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把自己的名声维持下去;如果只是借名而没有真正的实力,就只能抬高一时。所以,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拥有足够的实力。在拥有足够的实力后,借名扬名就是迅速扩大自己知名度,扩大自己影响力的一招妙棋了。

道理就是这样,要想成大事,就该学会巧借力。为了成功,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太按常理出牌,也不能脸皮太薄,而当你做到恰到好处的时候,那么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确实如此,想干成大事,不能太要面子,不要觉得借他人名誉丢脸,不好意思。我们只需掌握一些技巧,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借助他人名誉,往自己脸上贴点金,相信你更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