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军史乡土 >回头看中国 > 第五章 作秀也浪漫
第五章 作秀也浪漫
作者:安子登   |  字数:3729  |  更新时间:2015-03-02 10:52:14  |  分类:

军史乡土

001

1841年3月,英军大举进攻广州,炮台守将与英军秘密商议:“你不放炮,我也不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空炮,给皇帝留个面子,然后各自走掉。”

002

1860年,中法签订中法北京条约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断小插曲。法军司令孟托邦将军,因在北京通州八里桥打败僧格林沁军队而被法皇封为“八里桥伯爵”,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礼部,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中国人按照他们的礼仪先为宾客奉茶,然而我对主人们的阴险狡诈一直都是很提防的,所以每件事都格外谨慎,看给我们喝的茶是不是和恭亲王的一样,来自同一茶壶。看见亲王先饮茶后,我才开始喝起茶来。”

003

1875年7月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份清国讣告:“如果人们注意的话,会发现讣告内省略了家族的姓氏‘沈’字。讣告是这样写的:不孝男葆桢,罪孽深重,本应遭祸而亡,不料祸竟降至家父。葆桢,大清头品顶戴,一等轻车都尉,官授江西巡抚。葆桢父为大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家父本月初九染病,本月十二仙逝,享寿八十有四。葆桢谨告诸位亲朋,已择定本月十八、十九、二十日接受吊唁,诚请勿赠祭幛等慰礼为盼,葆桢率众子弟重孝守灵,跪地叩头。”(沈葆桢,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日本在1874年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湾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

004

1896年8月29日,纽约时报这样报道李鸿章访美:“卢杰将军与李总督通过翻译寒暄的时间,是仔细领略总督外表服饰的最恰当的时机。李总督穿着那件著名的黄马褂,这种马褂在美国并不流行,它外形有点像披肩,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用途。马褂里面是深蓝色的织锦软绸外套,里面穿着深红色的袍服,上面凹印着许多暗花的纹饰。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厚底靴,个子垫高了许多。帽子是满清官帽,样式很独特,从上到下往里收束,露出刮得光亮的头皮,只剩下黑色的一小片,帽子后面垂吊着用丝带束编至膝的长辫。帽檐是黑色的,帽冠镶着金边,用灯芯绒制作的软织物从顶戴内向外披散出来。在顶戴的中间镶着一个宝石纽扣,顶戴上还斜插了一根三眼花翎。在他的右手小指上戴了一颗光彩耀眼的宝石戒指。”

005

1898年10月20日,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年轻的皇帝光绪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与愤怒之中,因为他的母亲——中国的皇太后,于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结婚,她在一个名叫‘新发’的小寺庙中嫁给了中国最具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随后,这对新婚的老夫妇乘火车前往天津度蜜月,为了防止他人追随,他们还将沿途经过的铁路均予拆除……这对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新婚夫妻,将在旅顺港度过一段幸福时光。据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尴尬,也是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荣禄的愤怒。尽管皇太后慈禧曾两次怀上荣禄的孩子,但最终,这位风韵犹存的皇太后成为了李鸿章的个人收藏品……”

006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要求慈禧谈判,清廷重臣纷纷以找不到慈禧太后为由不肯谈判,没想到瓦德西拿出1898年10月20日的纽约时报,指着关于皇太后慈禧嫁给了李鸿章的新闻,厉声对清廷臣子们说:“我知道你们的太后在哪里!她就在李鸿章的家里!”

007

美国政治协会首任会长兼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曾严肃而肯定地对袁世凯说:“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法制、个人权利,甚至连纪律都没有。因此,专制应该继续下去。”此话寓意支持袁世凯复辟。

008

1908年6月14日,纽约时报专访袁世凯,随后记者托马斯·米拉德在文章中这样评价:“袁世凯虽然不是清国的改革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素质全面,具有异常才智且野心勃勃,善于利用政治时机并有能力把自己推上最高权力的宝座;他吸取了中日战争和义和团式反西方的教训,主张尽量寻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谅解,以便推动改革。”

009

1915年11月,袁世凯对美国独立周刊的记者说:“我相信你们的杂志一定有能力让美国绝大多数人深刻地明白:那些说我赞同恢复帝制,希望成为皇帝的论调,并非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敌人蓄意造谣的。”

010

1922年10月,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汤姆斯·密勒在上海创办了密勒氏评论报,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有1900多人参加,最终结果是:孙中山以1315票名列第一。当时,孙中山并不是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权势人物。那个时候,中国到处都是军阀当道,有实力的是“胡子”出身的张作霖、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布贩出身的曹锟等人物,他们有地盘、有武器。密勒氏评论报的调查结果表明无产革命者出身的孙中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民众对他的爱戴敬意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011

1925年,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在汉口采访吴佩孚,随后,斯特朗这样描述此次采访:“在谈话中,吴佩孚多次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外国对中国的影响既好又坏。他盼望日后安宁了能退隐寺庙去过反躬自省的生活,他还在扇子上题写了一首诗赠予我。”

012

1927年4月18日,时代周刊以“黄色奇迹”为小标题报道:“当张作霖的军队专列驶入河南时,车厢被撒满成千上万的黄色符咒。张的士兵们恐惧地发现,黄色符咒上有巫师们画的红色小刀图案,符咒上还写着:‘谁来河南和它的保卫者作战,谁就得不到他的祖先的保护!小心点!’整个部队因此停滞不前,张作霖的儿子,年轻的张学良焦灼地给张作霖发电报,要求他从北京派些灵验的巫师来对付符咒。很快,专列运来了巫师,他们吩咐士兵撕碎符咒,同时发给每个士兵一个小小的‘神布条’,要求他们系在自己的来福枪上,用‘敌人的血’来浸染‘神布条’,士兵们因此安心下来,鼓足勇气继续向河南挺进。”

013

1927年12月12日,时代周刊报道:“上周,蒋以一个浪漫的征服者形象赫然出现,他与自己一直执著追求的宋美龄女士举办了婚礼。宋美龄在宋氏三姐妹中排行第三,她的二姐宋庆龄嫁给了孙逸仙,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毕业于威尔斯里学院的宋美龄美丽聪慧,她与蒋成婚后,蒋可能重掌国民党的指挥权。”

014

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夫人——慈禧故事中写道:“1860年,咸丰皇帝长时间待在热河不回北京,这招致了许多关于他怎样打发时间的诽谤性谣言。额尔金勋爵听说咸丰又纳了第四个妃子,而纽约时报则津津有味地报道他已经有十三个嫔妃的消息。据中国人自己说,咸丰皇帝经常和戏园里的女戏子们嬉戏淫乐,还时常给赏银。叶赫那拉氏从未被提起。丽妃是皇帝比较宠幸的妃子,被召见的次数最多。”

015

美国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在宋美龄传中这样写道:“蒋介石打发陈洁如(蒋介石的恋人,蒋后来与宋美龄结婚而与其分手)远走美国,靠的是苦苦恳求。他哄骗陈只需五年,便可重新恢复婚姻关系,并在菩萨面前郑重发誓:‘我保证自今天起五年内与洁如恢复婚姻关系,重做夫妻。若违背誓言,菩萨可以惩罚我和我的南京政府。如若我在十年之内没能够履行我的诺言,菩萨可以惩罚我,推翻我的政府,让我永无立足之地。’”

016

1930年5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谈到盟友冯玉祥与阎锡山之间的关系:“阎锡山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他的诸多方式是基督教式的。他常常将儒学作为他的指导,但他对基督徒也充满了友善。他毫不迟疑地与‘基督元帅’冯结为同盟,在最近组成的由阎出任主席的北京政府中,冯就出任军事长官。”

017

1931年10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社论:“目前的形式,不得不让那些义愤填膺的中国人把满洲与巴拿马联系起来。爱国人士们议论,罗斯福总统需要哥伦比亚的一部分领土以开通巴拿马地峡时,就发起了一场分离运动。结果是,巴拿马被分离出来。罗斯福总统立即宣布其为一个新的、有主权的国家。巴拿马也立即同意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倘若满洲从中国分离出来,谁有能力阻止它随后划为日本的领土呢?爱国人士们关注着日本的‘罗斯福’,他会不会是日本的币原外相呢?”

018

1934年3月5日,美国时代报道说:“如果溥仪能做主,他会希望举办一个简单而舒适的仪式来宣布登基为满洲帝国皇帝,就像上周比利时新国王宣誓登基时的仪式一样。但是,日本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需要这个被中国抛弃了的人成为一个象征,向世界表明满洲国是独立的,是这个眼睛深凹的人,终于再次圆了他的皇帝之梦,他在豪华的皇宫里吸引了满洲农民的目光。”

019

1946年,冯玉祥同他的部下旅美考察水利。有一天,他参加当地的一个会议,会场里的雪茄熏得他头痛难受。于是,他想到了一首四言诗以痛斥抽烟之害。诗句颇有意思:“会议厅里,又熏又臭,又臭又熏。既熏且臭,既臭且熏,熏而又臭,臭而又熏。熏熏臭臭,臭臭熏熏。亦熏亦臭,亦臭亦熏。”诗句被美国一禁烟协会译成英文,刊登在了纽约时报上,并印成传单四处张贴。

020

1946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弗雷德里克·格里森参加了国民大会。会后,他在时代周刊上这样叙述会议情况:“陕西代表王孔安质问蒋介石,如果委员长允许张君劢(中国政治家,在蒋介石的拉拢下参加了伪国大)起草宪法,为什么不让国民大会来起草呢?蒋介石解释道,他是以国民党总裁而不是以政府首脑身份委托张君劢起草宪法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