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 > 第十一章 事不可做绝,再狠也要给人留有余地
第十一章 事不可做绝,再狠也要给人留有余地
作者:谢国计   |  字数:12968  |  更新时间:2015-03-06 16:30:30  |  分类:

社科心理

当今社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就是行事掌握火候、注意分寸,莫与人撕破脸皮。要知道,凡事不做绝,把话讲得更具弹性,把事做得更加灵活,你的人生才会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势不可使尽,事不可做绝

人生于世间,说话做事都是一门学问,如何把话说得通透,把事办得明白实则并非易事。因为,说话办事必须看清火候、掌握分寸,而这有赖于个人的拿捏。显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知轻重、识进退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吃得开。

为人处世时刻要记得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地,以备不时之需。社会大,变数大,风险大,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万事留下回旋的空间,才不至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即使遇到麻烦也容易找到化解之道。才不露尽、力不使尽,要学会用“太极推手”的功夫去为人处世,永远为自己保持一点回旋应变的余地,万事都能变得圆满。

“八面玲珑”并非人人可以做到,对于周旋于复杂人际关系之中的每个人来说,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的底线是:不要把话说死,不要把事情做绝。正所谓“势不可使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规矩不可行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所谓“势不可使尽”需切记:权力在握,吆三喝四,总有权尽的一天;乘势而起,争一时之龙凤,总有势尽灾来的一刻。正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想要后悔就来不及了。“福不可受尽”的逻辑在于,钱财虽可买来物质的幸福,但是也是罪恶的来源。“话不可说尽”是在提醒人们,要明白“嗔火能烧功德林”,恶语伤人六月寒。“规矩不可行尽”,告诫你我若只有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却不知道“肚大撑船”的道理,虽能做到明察秋毫,戒律森严,但如果不开人情面,往往会得到刻薄寡恩的评价。

明代高景逸曾经说:“遇到事只要让人一步,其道路自然就会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得宽一点,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要学会在迂回中前进。“路留一步,味让三分”,“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品茶以清心,清心以虚怀。给自己的脑海留下想象的空间,盛装起美好的回忆;给自己的事业留下回旋空间,从而去拥抱更多的机遇。

大文豪钱钟书先生一生相对平和,但是在他撰写围城时也窘迫过一段日子。在不得不辞退保姆后,夫人杨绛开始操持家务,那时的生活可以说是“卷袖围裙为口忙”。当时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文稿无人出价,于是他转而写小说挣钱养家,日子过得拮据而辛酸。恰巧,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两部戏剧,并及时支付了酬金,帮助钱家渡过了难关。多年之后,在众多投资者中,只有黄蜀芹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其实是因为她怀揣父亲黄佐临的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黄佐临四十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铭记于心,最终以德报德。

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也该如此,做什么事也都不要做得太绝了,多为他人留一点余地,方可为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一个人不论身份高低,只要你想融入社会、融入于人群,就时刻需要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肯定。所以,凡事都要想到他人的感受,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多留给别人一点机会,等于多给自己创造了一分机会。

人吃五谷杂粮,经世间百态,焉有不得病不犯错之理?换句话说,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倘若不给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无情地压迫就会促使矛盾的激化,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在此须牢记,肯定他人就是肯定自己,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有位留美归国的硕士应聘到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他学历能力俱佳,在各种场合屡屡崭露头角。然而,他听到有人提出一些较不成熟的方案,或是某些人表现出不恭的态度时,他总会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大声指责。在他的观念里,这不过是他面对这些事情的一种正确的态度。是这些同事先犯下错误的,自己不过是在纠正他们的失误。然而,这种做法却让他与同事的距离越拉越大,再也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没过多久,他就因为人际关系的压力选择离开了公司。

栽花不种刺,做事不做绝。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下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退路。学会给别人留有余地,你也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机会和帮助,反之咄咄逼人,凡事做到无法挽回的局面,那么最终的苦果还要自己来尝。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审时度势,才能在社会上挥洒自如、进退有度,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人与人之间,各种事之间,都有一种特定的情势,影响彼此的利益,塑造着某种格局。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我们必须用力恰到好处,否则过犹不及。在处世果断、行动有速之外,还要懂得退让、收手。尤其是面对别人的错误、失误,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古人尚有六尺巷的美谈——“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今人何必针锋相对,口诛笔伐以击。

“高者必堕,物极必反”,哪怕一个人再严苛,也不能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弹性,因为“绝”了别人,也就意味着“绝”了自己。毕竟,给人留后路,也就是给自己留退路。

有些事做绝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如何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办事要像厨师烧菜,拿捏好火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反之,火候太过,做事太绝,到头来再完美的原料也会沦为焦炭。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经说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强极则辱,情深不寿。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物极必反,事物太过壮大就会濒临衰老,东西太过坚硬就容易被折断。中国人传统的思想里坚信柔可以克刚,弱能够胜强,这和在西方流行的“半杯主义”不谋而合。

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建筑楼群,要留有一些空隙,然后种上绿树,给阳光、花草和空气留下足够的空间。表扬含蓄一些,可以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余地;保护隐私,可以给心灵留一份隐秘的净土;保守的批评,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显然,如果时时精于算计,事事锱铢必较,不甘心于一点点利益的牺牲,那么就容易与他人之间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也许你一时处于上风,对方对你无可奈何,但是切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到时势易位,难免要尝到自己酿下的苦果。处世不留余地等于不给自己留退路,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自己。请牢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逻辑不适合复杂多变的社会,与其跟自己较劲儿,不如把心态放的平缓,有礼有节,把握分寸。

有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边居住着许多动物,狼是其中最为狡猾的。这片广袤的森林里有一座高大的山,山脚下有些小洞,各种动物都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只要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各样的猎物。于是,它堵住山洞的另一端,等动物们来送死。

第一天,一只山羊经过这里,狼赶忙追上去。山羊拼命逃窜,七拐八拐找到了一个没有被堵住的小洞,从洞中仓皇逃跑。狼很生气地把这个小洞堵死了,心想这下再也不会让其他动物溜掉了!

第二天,有一只兔子路过,狼又连忙奋力追捕,结果兔子找到了一个更小一点儿的洞,并从洞口逃生。于是,狼又把类似大小的洞都堵上,认定这次必然万无一失了。别说羊,就是与兔子个头接近的狐狸、鸡、鸭等小动物都跑不掉。

第三天,谁知跑来了一只松鼠,狼马上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还是从洞顶上的一个小小的通道跑掉了。狼十分气愤,于是立即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心想,这次谁都逃不过自己的五指山了。

到了第四天,各种小动物都没来,来的是一只大老虎。狼吓得拔腿就跑,老虎当然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面跑来跑去,结果没有一个洞口可以逃生,原来他把每个出口都堵住了,到头来自己竟然因此丢了性命。

对此,哲学家说:“绝对化意味着谬误。”宗教者说:“堵塞别人生路意味着自断退路。”环境学家说:“破坏原生态及平衡者必将自食其果。”经济学家说:“预算和计划都须要留有余地。”农民说:“不留种子就是绝种绝收。”

留耕道人的四留铭里有这样一句话:“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留有余地可以说是一种美德,不知进退的人总是凭借一股狠劲儿往前冲,这未尝不是一种愚钝。

曾有一位哲学家这样说过:“要想做好一件事,你最好尽3/4的力量去做。”大多数成功人士都赞成这个观点。一位作家想写出一本好书,他只需要作出3/4的努力就够了。如果把全身心都耗在著书上,就会使自己变得紧张、急躁,并且这种负面的情感很容易倾泻在文字中,进而传染给读者。只使出3/4的努力去著作,可以给自己和读者的感情都留有余地,在从容不迫中保持一份气定神闲的韵味,也在心灵上与读者完成良好的沟通。

其实,世间万物大多如此,凡事在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尽力地去准备,然而另一方面要保存一部分力量,避免一狠到底的负面效果。兵家所说的“穷兵黩武”,往往说的是做得太狠以至于血本无归。古人说弓满则易折,因此为人处世切忌用力过狠。搞实业的人最忌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总是选择分散投资。总之,凡事给自己留一点余地、留一分轻松,这样就会多一分从容、多一分洒脱。

总之,不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也将没有了出路,最终也是自食恶果。广厦千间,夜眠七尺;弱水三千,不过只能取一瓢饮。人,应该满足于既得,适可而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过分的贪欲,使自己失去了他人的信赖。

生活当中的很多不快乐,事业中很多的失败并非是源于自身的不够努力,最大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懂得适可而止。只懂得用力的人,往往在决绝中收获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与我们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须知,记得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即便失败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你只需要用自身3/4的力量,这样你足以是一个永远的成功者与胜利者。

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

中国有句俗话:“有礼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即使你有理,也应该适当让步,不要把别人逼到绝路。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生意场上的竞争,同样适用于同事之间的相处。

邓玲玲是一位硕士毕业生,在公司里,她的学历最高,而且口才极佳,办事能力也很强,颇受领导的赏识。每次开会,她都会抓住机会滔滔不绝地表达观点。当同事提出不同意见时,如果她觉得这个意见不成熟、不合理,就会毫不客气地当场驳斥。在她的伶牙俐齿下,同事往往被驳斥得颜面无存。

有时候,同事不小心得罪了她,她也会借开会发表意见的时机言辞相向,一点都不顾及同事的感受。要知道,在公司里,很多同事比她年长。可是,在她的观念里,只要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就应该开诚布公地说,就没必要讲情面,因为她认为这是对事不对人。

可是,同事们对她是什么态度呢?不久,同事们就纷纷远离她,除了老板,大家都不愿意跟她说话,不愿意与她配合做好工作,她逐渐成了一只孤单的凤凰。最后,她只好选择离开公司,因为她感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太糟糕。

邓玲玲老实吗?其实她是个非常老实的人,老实到有些死脑筋。事实上,她的能力不差,差就差在她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得给人留余地,忘了给别人留台阶,才导致人际关系危机重重。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一个人硬讲理、认死理,是一个盲点。很多时候,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就像圣经上说的那样——性情温良的,有大智慧。”一个女人如果认死理、硬讲理,不留一点余地给别人,不但无法消除眼前的“敌人”,还会导致身边的人疏远自己。

俗话说:“兔子急了会咬人,落水狗不能打。”为什么兔子急了会咬人呢?要知道,兔子原本是温顺的动物,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攻击别人的。但是如果它被逼上绝路,本能地会孤注一掷,反咬一口。落水狗为什么不能打呢?因为狗落水之后,原本就面临死亡危机,如果这个时候你打他,它只会垂死挣扎,会对你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做人千万不能把别人逼上绝路。

有一家杂志曾访问25位杰出的财经界人士,让他们各说一句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话。这些成功人士说出的话当然字字珠玑,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句话是出自时代华纳公司的董事长柏森斯所之口,他说:“不要赶尽杀绝,要留一点退路给别人。”英雄所见略同,蒙牛集团前总裁牛根生也说过:“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逼到绝路,也不要轻易激怒他……损人一千,自耗八百的蠢事不要干!”

如果你想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那么,当你得理的时候要做的不是理直气壮,而是礼让三分。比如,放别人一马,原谅别人一次,别人会对你心存感激,日后可能会报答你;就算他不感激你,不报答你,也不至于和你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世界本来就小,职场的圈子就更小,人与人之间的变化却很快,说不定哪天被你礼让的人飞黄腾达了,到时候他会不会帮你一把呢?所以,千万不要认死理,要学会得理饶人,给别人留后路,这也是给自己留后路。

恶语伤人六月寒

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劝诫:“出门在外,讲话一定要注意分寸!”,“多做、多听、多看、但是少说。”为什么在生活中,时刻要记得要“少说”、“分寸”呢?须知,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应付各式各样的人,总免不了言多必失的尴尬。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往往有很多禁忌,身边的人不会全是你的至亲密友,所以切记说话不要过火,不能伤害到他人。

所谓“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尚且难收,口吐出的侮辱之言岂是轻易就可以抹去的?因此,与人接触,宁愿多说好话,切勿过于冷言冷语。多说别人的好话,对方自然会感受到你的善意,进而也会说你的好话,这就有了双方关系的融洽。

“好话一句严冬暖,恶言半声三春寒。”有的人之所以好心没有好报,大抵是因为提意见的时候,没有意识到需要给别人留下一个台阶。菜根谭中说:“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意思是说,当我们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懂得委婉地为人家掩饰。如果故意暴露宣扬,是在证明自己的无知,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不足;对于别人的固执,要善于教诲劝解,如果因为别人的固执而怨恨,这不仅无法使对方做出改变,还会因为自己的固执而招来他人的对抗,到头来会吃尽苦头。因此,无论你多么占据优势,多么理所应当,都不要把话说绝。恶语出口,只图一时的痛快,总有承受同样侮辱的那一天。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要面子的,因此说话之前一定要想想对方的感受。如果不照顾对方的情绪,一味的肆意妄言,那么双方肯定会发生冲撞。哪怕以前的关系再亲密,也将在眨眼之间陷入僵局。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批评别人的缺点时过狠,即使你的本意是好的,也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对抗。“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当着矮子不说短话”,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社交忠告。在言辞中给对方面子,他就会给你留面子,而说话过于狠毒伤了对方的面子和自尊,你必然会遭人记恨,怨念肆生。让自己失去了人缘,将关系搞砸,失去了回旋的余地,又何苦呢?

由此看来,生活上许多不愉快多源自于口无遮拦,“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口吐之言可以使你路路通畅,也可能给你前途添阻。会说话不是逞口舌之利,而是少树敌,不伤人。一个聪明人从不把话说死、说绝,反而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给人留下几分颜面。

“言语之能,小可安家,大则兴国;言语不能,小则招乱,大则丧身辱国。”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杀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可以说是“威震华夏”、“天下无敌”。日后,刘备封五虎上将,关羽听说黄忠也被册封,竟然大为恼火:“黄忠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后来,关羽驻守荆州,诸葛瑾替孙权之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求结两家之好,连两国之兵并力破曹。以婚姻的联合来促使政治的结盟,在当时可谓时代大趋势,但是关羽竟然勃然大怒,出口骂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几次三番,关羽的言语像利刃直刺每一位示好的人,这也为他的悲剧命运买下了伏笔。最后,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以至于人头落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没有人可以彻底忘记别人对他的侮辱,即使这个人曾经有恩与他,即使他们曾经是推心置腹的好友。生活之中,工作之事,与朋友相聚之刻,有些人逞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之间对他人的心灵造成创伤,不经意间葬送了自己维系多年的人脉关系,也在无形中给自己树立了新的敌人。这都是不懂得如何沟通,不能给他人留有余地的结果。其实,许多言语的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只需要设身处地地帮他人考虑,多多保全别人的面子。

由此看来,劝说别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求人办事要态度诚恳,批评别人也可以让人感同深受。会说话,擅长说“好”话,有很深的学问,在人际交往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说话的时候不能伤害别人的尊严。比如,不要当面羞辱人,尤其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当着众人揭露别人的过错。须知,让对方失去了尊严,到头来会伤害到自己。

第二,沟通中一定要把握好给面子的场合。比如,商业谈判中,双方都比较满意,但是对方希望你能把价格象征性地降低一些,这时候你就要知趣地满足对方这个要求。如果你固执地坚持下去,很可能鸡飞蛋打。

第三,必要的时候主动给对方做足面子。比如,替对方在别人面前说好话;主动祝贺对方高兴的事;适度地吹捧对方;圆满及时地化解对方的尴尬。虽然这样做可能有违心的地方,但是总比恶语伤人要强百倍。

总之,想在社会上如鱼得水,必须清楚,许多老于世故的人是不会轻易地对他人进行批评、呵斥的。不去揭露别人隐私,不去侵犯别人的敏感地域,不去刺激别人的短处,即使开玩笑也要注意分寸、把握火候,这样才能避免尴尬和怨恨。红楼梦里,王熙凤是一个嘴巴很甜的人,喜欢说一些中听的话,博取了贾母的欢心。不说恶语,而是嘴巴甜一点,多说好话,做到让人喜欢、令人满意、与人为善。这样一来,才能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所长进,自己的人生境界才能更上层楼。

己无所欲,勿施于人

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被奢华的物质和强烈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心灵也被污秽的私欲填满。在抱怨、痛恨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和痛苦时,许多人又狠心地把这种苦楚毫不缺失地付诸于别人身上,结果引起彼此关系的紧张、恶化。在此,须牢记一个原则,“己无所欲,勿施于人”。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退而言之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就不要狠心地强加给别人去承受;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就帮助别人也达到;不愿意别人用某种方式对待自己,那就不要首先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意思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他人,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对自己纵容,对他人严苛,是无法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交到朋友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不懂得“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就会让他人感到紧张,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纵容自己,苛责他人,是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的,一旦遭遇挫折不顺,他们就会抱怨别人对他如何不好,社会对他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大呼小叫。这样的人,不会有大的作为。

睿智的人,会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修养,并且身体力行,从而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有所成就。道理很简单,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这样的人,在对自己行狠的同时历练了应有的气度、思维,不成功是没有道理的。

而自私自利之人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做人做事,走到哪里,就会被人骂到哪里,只能带来“损人损己”的恶果,又何来融洽的关系与良好的发展机遇呢?

李莹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同时也是当地慈善机构的一位负责人。有一次,一位客户把一批产品捐赠给视力残障人士做公益,令李莹十分感动。但是,活动开展不久,李莹发现捐赠的产品距离保质期限很近了,如果残障人士使用这些产品,显然会受到伤害。

对此,李莹要求对方立即更换产品,确保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对方回绝了这一要求。几经抗争仍遭到拒绝后,李莹毅然选择单方面终止活动。这样一来,公司不仅少了一位重要客户,还损失了预先垫付的资金。当时,身边的人都说李莹太较真了。

不久,其他客户和朋友知道了这件事情,对李莹的举动挑起了大拇指。大家一致认为,结交李莹这样的朋友,无论做生意还是办其他事情都会很放心,因为她不会为了利益出卖原则,进而损害他人。就这样,李莹虽然少了一个暂时的客户,却赢得了更高的人气与人望,得与失一目了然。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杆秤,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对方也不会喜欢。正确的处世之道是对自己严格一点,下狠心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对他人采取宽厚的原则。尤其是,自己不希望得到的东西,或者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对方。这提醒我们,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待人处世的时候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切勿心胸狭窄,苛责对方。加入自己有所不欲,硬推给对方,不仅会招致他人的厌烦,破坏你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一团糟,失去和解的机会。把握这一原则,才能顺利与人交往,达成目标。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心直口快,个性爽利。但是,这样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心直口快的人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办事,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不喜欢的结果,强加到对方头上,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使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与隔阂。如果他们得意忘形,坚持自己的想法至上,那么就容易失去了底线,带来种种难以预料的恶果。

碰到问题时多为对方考虑一下,如果互相下狠手,互相攻击陷害,那么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甚至会走向另一种的极端。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不抱怨,不推卸,与人为善,与自己为善,那么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做不到的事。

可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民俗精神,几千年来已经融入每一位国人的血液里,并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的言行,左右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此,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严格要求自己,懂得换位思考,会让人生的舞台更宽广,减少矛盾、误解与隔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你想吸引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先成那样的人。你对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最终都会回报于你自己的身上。推己及人,用恕己之心恕人,这是成大事者的行动理念,也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

给别人留余地,给自己留退路

人的一生数十载,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炼。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当自己得势的时候,切忌做事过绝,下手过狠,否则终将自食恶果。即便掌握他人生杀大权,也能给他人留余地,这样才能自留退路,让以后的日子有更多出路。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一样,每件事也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做人切记不要太过决绝,要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正所谓“内距宜小不宜大,切忌雕刻是减法”、“留的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难厚加”。雕刻如此,做衣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给他人留有余地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高情商。

某县有一位山村小学老师,在气候潮湿、交通不便的山区工作了许多年。结果,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书工作。无奈之下,他写了一份调职报告,并委托县教委的一个朋友出力,请求调到县城继续教书。

那时候,这位朋友只是一位科长,没有什么实权,所以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结果调职的事情没有办成。换做其他人,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这位小学教师知道朋友为自己的事出了不少力,就带上土特产亲自登门致谢。见面之后,他丝毫没有提调职失败的事,只是一再表达谢意。这让那位科长朋友更加不好意思了,感觉自己的面子比天大。事情并没就此结束,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小学老师一有机会就请这个朋友吃饭,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起了亲密的友谊。

就这样,双方成了无话不谈的密友,始终保持着往来关系。当然,这位科长朋友总感觉亏欠小学老师,决心有了机会必定鼎力相助。后来,他时来运转,做了县教育局的副局长,结果顺利地把小学教师调到了县城教书。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求人办事不是“一锤子”买卖,达成一个目标总有持续努力、反复权衡的过程。第一次由于某些原因没把事情办成,不能因此埋怨对方,甚至让对方下不了台面。正确的做法是仍旧表达你的感激之情,甚至比把事情办成功更热情,表达你的谢意。如此一来,对方欠你一份人情,这就是继续帮你的关键,也是你继续求他帮忙的退路。总之,对方感受到你的真情实意,自然把你挂在心上。反之,如果你冷眼相对,对方非但不会感受到歉意,反而会理直气壮地回绝你,彻底关闭继续帮忙的大门。

其实,一个办事果敢的人,会将内心的不愉快掩藏起来,强打精神撑起场面。表面上,你承受了委屈;实际上,却在维护对方颜面的同时赢得了人心,给自己留下了腾挪的余地,找到了反败为胜的退路。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不能下狠心承受这种委屈,又怎么能苦尽甘来呢!

虽说尽人力是成功的前提,但是要是光凭着一股狠劲,下手狠绝、不留情面的人最终会被大众所拒绝。人吃五谷杂粮,品世间百态,怎可能不生病、不犯错。世上的事总会有那么一些意外,要学会给人留有余地,去容纳那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倾注进去的水而溢流;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某些“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给别人留一定的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有有回旋的机会。

事实上,那些成大事的人都能在关键时刻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实际上他们看到的是全局,着眼的是未来。凭借这股狠劲,他们将人际关系处理得圆满得体,把各种利益安排得妥妥当当,最终让各方满意。即便面对各种矛盾,他们也能牢记留有余地的训诫,给自己一条退路,从而在日后也能进退有方、收放自如。这是一个注重双赢的时代,你给别人留有退路,别人也就给你留下了机会。因此,做人做事不能决绝,有大局观的人才能成大事。

第一,下狠心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成大事的人往往能替别人考虑,常常给他人留下余地,也许他会因此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财物,但是他却获得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对方的感恩与认同。这样做,往往会委屈自己,但是不先吃尽苦头,怎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呢?即便你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也要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要把别人往绝路上逼。

第二,狠心丢掉暂时的功利,谋求长远的利益。

交友办事的诀窍在于“早做谋划、长久打算”,最忌讳功利心太强。比如,对方努力帮自己办事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这时候聪明的人往往会适时感谢对方,既维系了原来的友谊,又为日后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功利心太强,认为对方没把事办好,因而表示出不高兴,甚至抱怨对方,这样宣泄后无疑会感觉到舒畅,但你也因此失去了长远的谋划,丧失了继续与人为善、交友的可能,到头来终究是孤家寡人,以后想再求对方出手就难了。

总之,人若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使自己的脚底下宽阔一些。常言道:“身后有余望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为人处世须时刻谨记,风光时凡事切记不要手辣心狠、万事做绝,时刻都要给自己留下余地,否则一旦身陷困境,想回头就难了。

以退为进,留给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时候,一个人要懂得舍弃,眼前的放弃是为了下一次有更多的回报。如果当下太决绝,而不知退让,无异于自断前程。

事实上,懂的后退的人是精明的,乐意让步的人是聪慧的,善于舍弃的人是成功的。狠下心来,放弃眼前的利益,是大智慧。学会退一步,放弃对虚名的争夺,摆脱层层纠缠,使身心得到放松,这是为了积蓄力量从头再来,获得命运的转机。

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想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从而成为当时的霸主。不久,魏国人庞涓求见魏惠王,展示了自己的才干,并被拜为大将。后来,庞涓把同学孙膑推荐给魏惠王。孙膑是一位才干更高的奇才,很快赢得赏识,获得了比庞涓更高的职位,结果引起了后者的不满。

庞涓不甘心被抢风头,于是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于是,孙膑被投入监狱,受到了严苛的刑罚,两块膝盖骨也被剜掉了。孙膑看清了庞涓的真面目,装疯成功逃离虎穴。大将田忌了解到孙膑的情况后,把他推荐给齐威王,并得到了重用。此后,孙膑帮助齐军打了许多胜仗,并在马陵之战中打败庞涓的部队,血洗了当年的屈辱。

在上面的故事中,庞涓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对往日的朋友下狠手,背后动刀子,获得了一时的功名利禄。但是,孙膑决心隐忍避难,最终通过装疯卖傻骗过了庞涓的眼睛,这才有了在齐国担当重任的机会。庞涓不给别人留下活路,最终断送的是自己的生命;孙膑以退为进,最终赢得了胜利。

遇事退后三分,给别人留下一点面子之时,也会给自己挣得一个未来。面对横在你面前的一座大山或者一条大河时,它们阻挡了你的前路,千辛万苦翻山越岭不如后退一步,另择出路。不碰南墙不回头不是值得赞赏的精神,而是一种愚昧的执著。后退一步,是一种修养,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

人注定是要走路的,路朝向那个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灵活地使自己达到终点。为人处世,说话不可太满,做事不能太绝,懂得以退为进,留有回旋空间,方能东山再起。只知道一味前行,缺少大局观,很容易失了分寸。在一条道上跑到黑,到头来往往是害人害己。

有一位伐木工人,独自一人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寻找木材。在锯断一颗大树的时候,粗壮的枝干倒下来,伐木工人躲闪不及,结果自己的左腿被压住了。一阵剧痛之后,伐木工人看到自己的左腿血流不止。他努力呼喊,却没有人回应。这样下去,不出几个小时就会因为流血过多死去。而且,如果有狼、熊等猛兽走过来,他丝毫不能动弹,只能成为猎物的一顿美餐。想到这里,伐木工人十分害怕。

钻心的疼痛令人眼前发黑,再不想办法恐怕就丢了性命。伐木工人用力地把腿往外抽,但是粗大的树干牢固地把他的腿压在下面,纹丝不动。接着,他拿起身边的斧子,想把树砍断,可能因为用力过猛,斧柄折断了。情况十分危急,想到了用电锯锯断自己被压住的大腿。这在常人看来难以置信,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只有这样做了。伐木工人忍受着痛苦完成了这一壮举,爬上汽车离开了。

亲自锯断自己的腿,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为了保全生命,又不得不这么做。为了保全整体而牺牲局部,通过以退为进获得生的机会,这不仅是生存的本能,也是生活的智慧。当伐木工人拿起电锯的时候,应该需要怎样的决心和勇气啊!生活中遇到必须决断的时候,你是否能狠心丢卒保车呢?

为了更伟大的胜利,暂时的放弃,少许的后退,是一种理智的表现,也不失为一种豁达的智慧。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拥有这种胸襟的人,显然能有更大的作为。须知,争一时不如争千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的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懂得实时后退,才能做到万事均衡,对称和谐;懂得留有余地,才能做到进退自如,从容肆意。

许多人苛求完美,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后退。当他们筋疲力尽地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不懂得停下来思考过这个目标是否可行。结果,深陷于各种漩涡而不能自拔。不懂得后退,前进也就失去了意义,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人,怎么能有幸福圆满的人生呢?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懂得后退的人只能与忧愁相伴,懂得取舍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最后,请牢记,什么都不肯放弃,可能最后什么都要放弃。关键时刻,懂得退让,放弃局部的利益,反而能保全整体利益,维护好大局。太刚则缺,太锐则折,知进退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