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主管 > 第二章 别给员工讲道理,没人听
第二章 别给员工讲道理,没人听
作者:王剑   |  字数:14216  |  更新时间:2015-03-11 14:21:13  |  分类:

职场励志

1管理好,公司兴;管理乱,公司衰

当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才不会干涸;当一个人融入了团队,它才能更好地施展才华、成就自我。要知道,单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是在企业打天下时,尽管有些创业者特别能干,但他们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打下一片更大的江山。

可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相比于带领团队打天下,在打下天下之后,如何治理天下、管理天下,让属于你的天下稳步地发展,会有更大的难度。很多创业者带领一帮员工风风火火“闯九州”,闯下“九州”之后,却意味着事业的止步甚至终结。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这就是“守江山难”的最好例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打江山时,人们会想:我什么也没有,放手一搏,失败了也没什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会有一股勇往直前、毫无畏惧、破釜沉舟的精神。在与困难斗智斗勇、反复周旋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自信心、进取心会一步步被激发出来,最终取得胜利。而守江山时,人们容易因骄傲而失去危机感,或因取得成就而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轻率冒进。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一个公司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管理不当公司就会陷入混乱,这样公司就很难继续发展下去。如果企业管理得当,公司就会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这一点在著名的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就有明显的体现。

杜邦公司从1802年创立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500强企业中最长寿的公司。它之所以如此长寿,得益于杜邦家族在企业制度上的不断创新。

早期的杜邦公司在管理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尤其是亨利·杜邦掌权时,就特别独裁,哪怕是细微的决策他都要亲力亲为,所有的支票他亲自开,所有合同他亲自签。这种管理方式在他39年的任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公司的发展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帮助他建立起了杜邦帝国。这种成功得益于亨利·杜邦超强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得益于完善的企业制度。因此,当他卸任之后,杜邦公司就出现了危机。

1889年,亨利·杜邦去世,他的侄子尤金成为接班人。但由于他的管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导致公司的效益大衰退,差一点就葬送了杜邦。杜邦家族见到这种情况,马上意识到问题,于是决定改行集团式经营的管理体制。

在新的管理架构下,最高决策权依然掌控在杜邦家族手中,但他们拒绝亲力亲为,而是把执行权交给执行委员会。同时,杜邦公司实行制度化管理,而不是仅仅靠人来管理。自从实行这种管理模式后,杜邦公司的效益显著提高。

但是,决策权过于集中也有缺陷,因为市场瞬息万变,杜邦家族在做决策时,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鉴于这种情况,杜邦公司开始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把权力下放给分部,这再一次促使杜邦公司获得大发展。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杜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遇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当时他们不得不出售10亿多美元的通用股票,导致公司多年的优良资产被剥离。同时,公司控制的美国橡胶公司也被洛克菲勒家族抢走。

出现这种问题,说明原有的经营模式不再适应公司的发展。于是,科普兰·杜邦临危授命,出任杜邦公司的第11任总经理兼董事长,并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方针。1967年底,科普兰放弃总经理一职,而是让非杜邦家族的马可担任总经理。科普兰还放弃了财务委员会议长的职位,他只担任董事长一职。由此,杜邦公司“三驾马车”式的体制正式成立。1971年,科普兰又让出了董事长的职务。

科普兰对管理职务的放弃在杜邦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因为在他之前,杜邦家族以外的人无权担任公司最高职务。但是他果断地打破了这一家族恶习,结束了杜邦公司长达170年的专制。从此,杜邦公司从家族企业转变成现代巨型的总经理式企业。

从第11任总裁科普兰至今,尽管杜邦公司换了8任董事长,但公司的制度一直沿袭了下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公司之所以能长久地发展,不在于由谁管理,而在于用什么样的制度来管理。因为单凭人来管理,受限于人的能力,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但用制度管理,按制度执行,一切就会在制度的规范下正常地运转。所以,管理定江山,本质上是制度管理定江山。

其次,杜邦公司的发展还告诉我们,企业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现实环境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创新。科普兰的制度变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可以说,杜邦的可持续发展与它的制度创新是分不开的。

所以,领袖是打天下的“王”,制度是定江山的“王”。一个企业有怎样的统帅,关系到这个企业能否打下江山,而一个企业有怎样的制度,关系到这个企业能否长久发展。只有坚持“制度为王”的管理思想、“创新为本”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江山才能永固。

2没有管不好的下属,只有不会管的领导

一位成功的企业领导人曾经说过:“总经理的要义就是发动其他人去工作。”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应该把管理者推到绝对“主角”的位置上,真正拥有健康企业文化的公司,它的“绝对主角”永远只有一个——员工。

企业领导的工作任务说白了,就是管理和监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而管理好团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励员工,给他们以信心和动力。企业的目标是号召和指挥千军万马的旗帜,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

领导者如果激励有术,就能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凝聚团队的力量,实现企业、个人的飞速增长。当然,要想彻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激活每一位员工。

事实上,任何一个员工都有自己所期望的工作目标,目标可以以实体为对象,如产量、质量、利润、成本等,也可以以精神为对象,如思想水平、道德风尚等。有了目标,员工就会感到有奔头。

联想集团的激励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做法。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对不同激励对象所选择的不同目标上。

第一代联想人大部分都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他们富有学识但自感得不到施展,一面是看着国家落后,一面是自己不能更好地为国家多做一点事。这类人对物质的要求不高,足够温饱就知足,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因此,联想在这一时期的激励也体现以精神激励为主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批又一批的新员工加入到联想的队伍中来,新一代员工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了更为明确的物质要求。联想领导层为了实现激励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发展速度,这才将激励从精神层面过渡到了物质层面。

联想激励方式的不断转换,说明管理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激励员工的过程。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想要得到肯定的愿望,作为老板,要善于通过多种激励方法,把员工的潜在能量充分地挖掘出来。

从发展趋势来看,企业管理的中心正在由“以物为中心”逐步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上来,管理方式也由原来的“刚性管理”逐步朝着“柔性管理”迈进。得人心者得天下,管心才是管人的根本。企业要想尽早实现人本管理,就必须重视人才,善于招贤纳士,并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是最重要资产”的管理理念。

韩国的三星集团创办于1938年,成立之初是一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小公司。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现如今已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是什么让三星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成长为今日的行业巨头?在谈到三星的成功时,集团董事长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奉行“人才第一”的原则。

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上,三星集团可以称得上行业典范。只要是被录用的员工,不管是基层还是管理层,三星都会投入大量金钱、时间以及资源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为了更好地培训员工,三星集团斥巨资专门设立了培训中心,这在现代企业当中是十分罕见的。

作为韩国第一家设有培训中心的企业,三星集团有着完善的培训体制,每年每位员工都要到该中心接受3次以上的进修,学习新技能,探讨新技术。管理高层对员工的进修也十分重视,三星董事长曾在亲临培训班的讲话上明确表示:“三星的人都是精英,要集合所有精英的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管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凝聚人心。对那些有干劲、有才智的人,三星毫不吝啬地予以奖励和提拔。对员工的工作评定每半年进行一次,业绩显著者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获得很多的晋升机遇,特殊人才,还会被破格提升。始终把人放在管理的首位,正是三星集团迅猛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是管人,管人的重中之重是管心。只有上上下下相互尊重,情感融洽,才能在合作中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并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潜能。

作为领导者,要想搞好管理工作,必须要赢得人心。员工为企业做出了贡献,理应给予其相应的回报,并为其提供更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所有人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使企业更加快速地发展。

没有管不好的员工,只有不会管的管理者;没有带不好的团队,只有不高效的激励。员工,是公司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公司创意的来源和主体。作为老板,只有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能力,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才能让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

3别给员工讲道理,没人听

小时候,犯了错误,父亲会把我们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讲道理:“你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吗?”长大后,进入公司,如果犯了错误,领导者也会把我们叫过去,喋喋不休地跟我们讲道理。知道吗?我们已经很反感别人给我们讲道理了,员工也有同样的心理。

有一次,一位领导和下属谈话,下属的情绪有点低落,领导就劝她几句。怎么劝说呢?无非就是讲一些大而空的道理,领导讲的时候见下属没吭声,于是继续讲。突然下属忍不住了,大声说:“你真不愧是领导,这么会讲道理。”一时间,领导明白了什么意思,知道讲道理激起了下属的反感。

也许很多领导者不知道,下属听你讲道理的时候,表面上不吭声,甚至对你点头表示认可,实际上他们心里早已厌烦,只不过出于对你的尊重,不好意思让你难堪,才忍气吞声地接受。他们在听的时候,早已经左耳进,右耳出,你的大道理对他们根本没有作用。有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女职员和朋友谈起领导,说:“领导经常给我讲道理,好像他知道的东西多,我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一样,特别让人讨厌。”

朋友说:“那是领导关心你,才会找你谈话,跟你讲道理,是为你好啊!”

女职员说:“我才不稀罕。他讲道理时,我听也是左耳听右耳出,他说也白说。”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讲道理是没有效果的沟通。所以,聪明的领导者,千万不要给员工讲道理,因为没人愿意听。当一个领导者想通过给员工讲道理来解决问题时,他已经落于下风了,这是管理上的无能。

有一位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说,她在日常管理中,最喜欢“讲道理”,他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去“讲道理”。当员工发生冲突时,她去讲道理;当部门之间配合不好时,她也去讲道理;当下属不支持她的工作时,她也去讲道理。可是,当别人问她“讲道理能解决问题吗”时,她却一脸无奈地说:“唉,这些人都不讲道理。”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领导者,不会和员工讲道理,而是和员工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一种观点,引起员工思考。而且这个故事往往很有趣,很有深意,让人听了之后,久久忘不掉,这样就能持久地发挥影响。通过讲故事来表达观点,激励员工,是一种趣味性的沟通,绝不同于讲道理来强迫员工接受,所以,效果往往比较好。

一个人力资源经理跳槽到一家新单位,上任伊始,老板为了让他在公司树立威信,公布任命之后,就让他发言。他站起来,很幽默地说:“我是一头驴。”大家一听,顿时哄堂大笑。

接着,人力资源经理说:“我们家乡有一头驴,一天它不小心掉到枯井里,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小时,主人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它救起来。最后,他决定用土把驴埋在枯井里,一来免得驴子活活饿死,二来避免其他东西再次掉进枯井里。于是他找来村民帮忙,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一开始驴子恐慌地嚎叫,不一会儿,驴竟然安静下来,当村民把土铲到它背上时,它迅速地把土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结实。就这样,驴一点一点地升到了井口。”

讲到这里之后,人力资源经理又说:“我现在还说我是一头驴,大家还觉得好笑吗?”在沉静片刻后,大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渐停后,人力资源经理说:“我的存在就是和大家一起抖落身上的土,希望全体成员和我一样,配合我的工作,为公司清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时全场再次掌声雷动。

如果你不给员工讲道理,而是给员工讲故事,并且故事有寓意、有深意,而且讲得生动有趣,那么你将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领导者。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认为:“故事长驻大脑,因此带来变化,有机会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从今天开始,尽量不要和员工讲道理,试着给员工“讲故事”,用故事阐述道理,用故事引导员工改变行为,这样效果会更好。

4与其吼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巴顿将军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在战争中有这样一条真理:士兵什么也不是,将领却是一切……”巴顿将军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次,巴顿将军带领一支军队行进,途中汽车陷进了泥潭。巴顿将军命令道:“你们这帮混蛋赶快下车,把车推出来。”大家按照命令下车推车,最后,终于把车推出来了。当一个士兵准备抹掉身上的污泥时,他惊讶地发现,身边还有一个满身都是淤泥的人,他就是巴顿将军。这个士兵一直记着这件事,直到巴顿将军去世,他才在其葬礼上对巴顿的遗孀说起这件事,他说:“夫人,我们敬佩他!”

巴顿将军说的那句话,其意思是:士兵的状态,取决于将领的状态;将领所展现出来的形象,是士兵学习的标杆。如果你希望士兵成为什么样子,那就做出那个样子给他看,这样对士兵才有激励作用。

其实,巴顿将军所说的话不仅体现在军队管理上,在任何一家企业、组织、团队中都实用,凡是能够带领团队取得辉煌成绩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懂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导者。简单地说,就是“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作为一位企业领导者,不知你可曾想过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能够做到遵守制度,有些企业员工则把企业制度视为一纸空文?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在没有加班费的情况下,仍然自愿加班,而且工作非常认真,而有些企业员工的表现恰好相反?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接到任务后,毫不拖延,坚决执行,而有些企业员工则找借口不执行?

对于这种不同,我们不排除员工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品德操行,但造成这种差别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领导者是否有威信和魅力,是否做好了表率?古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通俗地讲就是,只有自己能做得到,才能要求别人去做。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只是高声命令能使下属屈服,以身作则对员工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更容易凝聚人心。

一天,IBM公司的老板汤姆斯·沃森带着客户前去厂房参观,走到厂门口时,被警卫拦住了。警卫对沃森说:“对不起先生,您不能进去,我们IBM的厂区识别牌是浅蓝色的,行政大楼工作人员的识别牌是粉红色的,你们佩戴的识别牌是不能进入厂区的。”

沃森的助理彼特见状,大声对警卫说:“这是我们的大老板,陪重要的客人参观。”警卫可不认识老板,他说:“这是公司的规定,必须按规定办事!”警卫的做法赢得了沃森的认可,他对皮特说:“他讲得对,快把识别牌换一下。”于是,所有的人更换了识别牌。

在很多公司,领导者制定制度、出台规定,似乎都是针对普通员工的,他们自己在遵守制度方面做得并不好。比如,公司规定上班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有些领导者自己却经常上班姗姗来迟、下班先人一步;大厅中明明写着“请勿吸烟”,可是烟瘾上来了,最高管理者抽一支,别人也不敢讲什么;公司规定员工进入生产车间必须戴安全帽,可是领导者却做不到。

要知道,领导者所起到的就是标杆作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众人看在眼里,如果领导者扮演的是制度、规定的破坏者,那么在团队成员心中,还有什么威信可言?所以,强烈建议领导者把“照我说的做”改成“跟我做的做”,这样才能树立起领导的威信,才能凝聚人心,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土光敏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企业家。1965年,他出任东芝电器的社长。虽然当时东芝公司人才济济,但是由于组织规模过大,层次过多,管理不善,员工积极性不高,导致公司效益低下。

土光敏夫上任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号:“一般员工要比以前多用3倍的脑,董事则要多用10倍,我本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口号一出,代表着整顿东芝计划的正式开始。土光敏夫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在杜绝浪费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

有一天,一位东芝的董事想参观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轮。这艘巨型游轮土光敏夫已经去过9次,所以,他表示愿意带路。那一天是休息日,他与那位董事约好在樱木町车站的门口会合。当董事乘公司的车来到会合地点时,土光敏夫已经等候在那里,董事礼貌地说:“社长先生,抱歉让您久等了。我看我们就搭您的车前往参观吧!”他以为土光敏夫乘公司专车来的,但是他错了。

土光敏夫说:“我并没乘公司的轿车,我们去搭电车吧!”听了这话,董事当场愣住了,他羞愧地无地自容。为了杜绝浪费,使公司资源合理化使用,土光敏夫以身作则,搭乘电车,给那位浑浑噩噩的董事上了深刻的一课。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公司,全体员工立刻产生了警觉,大家不敢再随意浪费公司的资源了……

以身作则是领导者不可缺少的素养,因为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对员工起到表率作用。在这方面,著名化妆品公司创始人玫琳凯就做得很棒,她每天把未完成的工作带回家,而她的人生信条就是:“今天的事绝不拖到明天。”

虽然她从未这样要求员工,但在她的影响下,几位助理及秘书都养成了不拖延的工作风格。由此可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对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多么有效。

5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几乎每个管理者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谓用人不疑,首先是指对所用之人的能力、人品不存疑,敢于把工作交付于他,并坚信他能做好。在被授权者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无论外界如何质疑,授权者要一直对被授权者保持信任。

其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授权者工作出现失误,授权者对他依然要保持信任。领导与员工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维系双方的纯粹是利害关系,唯有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合作才能友好地进行下去。反之,一旦平衡状态被打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便会随之凸显,从而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秦武王想攻打韩国时,任命甘茂为主将,甘茂在出发前,对秦武王说:“韩国宜阳是一座大城,加上途中有很多艰难险阻,与秦国相差千里,攻打起来恐怕不容易。我真的很担心,我出征之后,会不会有人借此机会诽谤我。”

秦武王说:“不会的,你放心地去吧!”

甘茂说:“从前,有个与孔子弟子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听者以讹传讹,最后传到了曾参母亲的耳朵里。曾母绝不相信儿子杀了人,但是接二连三有人来报告同一件事,她就开始担心起来,于是劝儿子出逃。”

说完这个故事,甘茂接着说:“我的人品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母对儿子的信任。而且,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所以,我很担心,一旦我没有顺利攻下宜阳,就有人进谗言陷害我。”

秦武王听了甘茂的话之后,斩钉截铁地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听信谗言,我愿意发誓。”于是,甘茂率军进攻宜阳去了。开战之后,一晃就是5个月,甘茂用了5个月的时间也没有攻下宜阳,这时候有人开始进谗伤害他。秦武王把甘茂之前对他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也把自己的誓言忘掉了,他把甘茂召回来。甘茂非常生气,严厉地质问秦武王:“大王难道忘了你的承诺吗?”

这时秦武王才想起之前的承诺,马上改变态度,动员全军支援甘茂。最后,甘茂不负众望,攻下了宜阳。

在这个故事中,秦武王所犯的错误,也是很多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在一开始授权时,信誓旦旦,表示信任下属,一旦下属执行遇到困难,就开始质疑下属的能力。值得庆幸的是,秦武王及时醒悟过来了,但现实中,又有多少管理者迷途知返呢?

信任是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一种最可贵的感情,管理者用人的前提是信任下属,因为只有信任下属,管理者才放心把工作交给下属。只有信任下属,才能激发下属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下属才能把工作做好。

不少领导者在分权授权的过程中,不信任下属,尽管权力下放了,但常常出手干涉,下属被束缚住手脚,自然无法放手去干,久而久之,上下级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嫌隙。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做法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领导者在用人以及授权时,要敢于信任下属,大胆放心地让他们去干,去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在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赢得员工们的真心拥戴。

著名台湾企业家郭台铭在这一点上便十分值得我们学习。2004年,位于墨西哥的一家摩托罗拉工厂被并购,郭台铭打算借此在墨西哥打造属于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用人,是任用墨西哥人还是派出自己的亲信去管理?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前者。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墨西哥这家工厂可谓“山高皇帝远”,一旦用人失误,很可能会形成割据小王国。郭台铭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既然任用墨西哥人,就要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一味地怀疑下属,只会把事情搞砸。

从生产技术上看,墨西哥的自动化工作还远远不到位,“不良率1%”是鸿海的基本要求,但到了墨西哥人眼中便成了最佳生产状况。为了帮助他们走上正轨,郭台铭派下属过去指导,指导人员与墨西哥方面负责人详细沟通,耐心对话,组织墨西哥方面的人员到台湾参观高标准的生产流水线,并亲身感受鸿海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事实证明,郭台铭这种用人不疑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对墨西哥人的信任,不仅让他把生产基地搬到了墨西哥,还把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也复制了过去。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他赢得了该厂一大批管理者的忠诚和拥戴。

但信任也要有一个限度,过于宠信下属很容易形成“诸侯林立”的局面,一旦失去控制,领导人很容易被架空,所以,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信任下属的基础上,还要保持一定的怀疑。在信任对方的同时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做好对下属的监控管理工作。

6做老板眼光要长远,敢于任用比自己强的人

有人曾专门做了一项研究,大意是:如果领导者的个人能力是90分,但带的“将”的能力大都只有60分,那么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大概只有60分。如果主管的能力是80分,但带的“将”的能力大都在90分以上,那么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可以达到90分以上。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领导者的价值不在于他个人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他能够带领更多有能力的下属来完成团队目标。因此,领导者不应该只关注个人的“成绩单”,而应该更关注团队的“成绩单”。怎样才能让团队的成绩单更优异呢?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这方面,美国历史上的第2位总统约翰·亚当斯就做得非常好。

美国华盛顿总统卸任后,亚当斯成为美国的总统。当时美国正面临着与法国关系破裂的危机,到了1797年底,两国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危险边缘。亚当斯意识到,与法国开战是不可避免的,而要想打胜仗,就必须要有一位得力的统帅。

谁能堪当此任呢?当时很多人劝亚当斯亲自统帅军队,但亚当斯知道,自己的军事才能一般。思来想去之后,他认为华盛顿才是唯一能够激起美军士气、团结美国人民的统帅。于是,他决定请华盛顿出山。

亚当斯的亲信们得知这一情况后,一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如果华盛顿复出,很可能再次唤起人民对他的崇敬,进而威胁到亚当斯的总统位置。但是亚当斯却认为,国家的利益和命运高于一切。于是,他授权汉尼尔顿写了一封信给华盛顿,请求他出山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指挥美军迎战法国入侵者。

与此同时,亚当斯亲自给华盛顿写信,在信中他的态度十分诚恳:“当我想到万不得已而要组织一支军队时,我就把握不准到底是该起用老一辈将领,还是起用一批新人,为此我不得不随时要向你求教。如果你允许,我们必须借用你的大名去动员民众,因为你的名字要胜过一支军队。”

华盛顿看到这封信之后,被深深感动了,他表示愿意立即出山,担负重任……

这件事被美国人传为佳话,亚当斯的正直与豁达赢得了人民的赞扬。有一位著名的记者采访亚当斯时问道:“你请求华盛顿出山,不怕他唤起人民对他的留恋和崇敬吗?不担心他会威胁你的地位和威望吗?你为什么敢用比你更优秀的人呢?”

对于这些问题,亚当斯的回答是:“真正出色的领导者,绝非事必躬亲,而是知人善任,特别是敢于起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如果高层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律包揽,那只能成为费力不讨好的勤杂工式的领导者。”

正因为亚当斯知人善任,他才一步一步地攀上了人生的巅峰。然而,并不是每个领导者都如亚当斯那样心胸豁达,敢于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很多领导用人时都会存有私心,害怕比自己优秀的人才抢了自己的饭碗,抢了自己的风头,担心下属把自己比下去,其实这是小人之心在作怪。

马云曾经说过:“领导比员工多什么?领导永远不要跟下属比技能,下属肯定比你强;如果不比你强,说明你请错人了。要比眼光,你要比他看得远;要比胸怀,你要能容人所不容;要比实力,你抗失败的能力比他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的素质就是眼光、胸怀和实力。”因此,不要害怕员工比你更优秀,让优秀的人才为你所用,才是领导者真正的本事。

敢于任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公司才会越办越好,越做越大;只重用比自己差的员工,公司就会越办越萎靡,越办越糟糕。古往今来,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谙此理。

刘邦治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是他敢用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但是他愿意起用张良;镇国家、安抚百姓,供给饷馈,他不如萧何,但是他愿意重用萧何。通过重用这3个人,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才得以获胜,开创了大汉的百年江山。反观项羽,虽然他“力拔山兮气盖世”,可他用的人没有一个比自己高的,范增足智多谋,但是最后被他撵走了。最后,项羽落得四面楚歌、众叛亲离、自刎于乌江的下场。

领导者有必要认识到,如果团队里你是最强的,你不知不觉就会成为“锅盖”,把团队成员“盖”住了,使员工很难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个时候,领导者就会成为团队进步的障碍。只有敢于任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能揭开“锅盖”,让团队成员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7用最高的位置把最有本事的人留下来

企业把优秀的人才聚集过来,才算成功了一半。如果不善于留住人才,那么人才只能是企业的匆匆过客,对企业的发展就起不到推动作用。

古往今来,因不善于留人才,导致人才得而复失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陈平、韩信等人,当年曾在项羽帐下供职,但是项羽不识才、不懂得留才,最后导致这些人转而投奔刘邦;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也曾在袁绍手下效力,但袁绍与项羽一样,不懂识人,不善用人,最后他们才转投曹操。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会发现:在得到人才之后,一定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才能长期地使用人才,人才价值才能发挥出来。说到留人才,我们就不得不提用职位留人。许多优秀的领导者,都善于用“职位”作为留人才的筹码,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这方面,三国时期的刘邦、曹操就是典型代表。

我们先来说说项羽和刘邦。项羽对待部下,一向以礼相待,但是,在加官晋爵方面,他做得非常不好,一直不愿意提拔非项氏的文人,或者说不能及时提拔,这才导致一些人才不愿意为他效劳。韩信就是最典型的一人。相比之下,刘邦就做得非常有智慧。当他发现人才后,往往会因才、因功大肆封赏,并给属下加官晋爵,所以,很多人才都纷纷投靠他,并终生为他效劳。

说完刘邦,我们再来说一说曹操。曹操是个善于识人才的领导者,当他发现某个人是人才之后,不仅会为他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和舞台,还会论功行赏、赏罚分明,并且把“名利”一起砸过来,对人才加官晋爵,人才不要都不行。曹操在用职位留人方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待荀彧。

公元191年,29岁的荀彧从袁绍那儿跳槽到曹操麾下。曹操见荀彧来投,十分高兴,他把荀彧比作张良,并任命荀彧为司马。别看司马一职不是很高,但要知道,曹操当时也才是奋武将军,司马的位置基本相当于是“参谋长”的职务。一时间,荀彧得了张良的美誉,身居“参谋长”的职位。这不禁让荀彧钦佩曹操的风范和智慧,他能不感激涕零,对曹操忠心耿耿吗?

后来,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地位的不断提高,荀彧官拜汉侍中、授尚书令。尽管后来荀彧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但他依然对曹操不离不弃。由此可见,曹操在留人才方面多么成功。

在对待荀彧这样的人才上,曹操表达出留人的极大诚意。至于荀攸、贾诩、程昱、刘晔、曹仁、曹洪、夏侯惇、许褚等人才,曹操也给他们相应的官爵,为他们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予他们好听的封号,回馈他们丰厚的利禄,并且恩泽其后代。

很多人的心中,都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渴望获得升迁。比如,业务员想当主管,当了主管想当经理。所以,对待优秀的人才,给他们加官晋爵、给他们荣誉和表彰是很有必要的。

卡罗·道恩斯原本是一个收入颇丰的银行职员,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他辞去了银行职员一职,进入到杜兰特公司,这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工作半年之后,道恩斯想知道公司总裁杜兰特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于是他给杜兰特写了一封信,并在信的最后问道:“我是否可以在更重要的职位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杜兰特看了这封信之后,在上面做了批示:“现在任命你负责监督新厂机器的安装工作,但不保证升迁或加薪。”然后,杜兰特把施工图纸交给道恩斯,要求他按照图纸施工,想看他做得如何。

道恩斯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但是他接到任务后,认真研究了图纸。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会向相关的人员请教,很快,他就把这项工作弄明白了。最后,提前一周完成了杜兰特交给他的任务。

当道恩斯来到杜兰特的办公室汇报工作时,他发现杜兰特办公室旁边的一间办公室的门上,写着“卡罗·道恩斯总经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杜兰特给道恩斯的专门办公室,他已经决定提拔道恩斯担任公司的总经理,而且年薪是原来的10倍。

杜兰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对道恩斯是这么说的:“我给你那些图纸时,我知道你看不懂。但是我要看你如何处理。结果我发现,你是个领导人才。你敢于直接向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职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尤其欣赏这一点,因为机会总是垂青那些主动出击的人。”

杜兰特对待卡罗·道恩斯的这个案例,给所有的管理者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留人课”。他告诉我们,当你发现某个员工是个人才时,应该立即赋予他相应的职位,尤其是当人才自己提出想担任更高的职务时,管理者更要重视满足人才的职位要求。

假如杜兰特不接受道恩斯的晋升请求,让道恩斯在自己不满意的职位上工作,想必道恩斯也会离开公司。这也是韩信离开项羽、荀彧离开袁绍的真正原因。优秀的人才,往往不甘于在平常的职位上,他们渴望在更高的职位上展现自己的才能,如果领导者给他们期待的职位,他们会感觉受到了认可,从而更努力地为公司效力。

8带出一群精兵强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很多管理者个人能力很强,在某一领域甚至称得上是专家,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带领好一支团队。因为他们习惯了做执行中的主角,喜欢大小权力一把抓,喜欢让员工当他们的助手,最后他们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而员工的表现却很一般,整个团队的战斗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默有一个朋友,他在公司是领导者,每天除了要与客户进行电话联络外,还要处理公司的大小事情,桌子上的公文一大堆,每天他都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这位朋友对哈默说:“我做得事情太多了,我的员工却只做简单的工作,也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

哈默对他说:“我不否认你的个人能力,但是作为领导者,你是不称职的,因为虽然你很优秀,但是你却没有让员工变得更优秀,你的团队依然停滞不前。这对公司发展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公司的壮大靠的不是一个或几个领导者,更多的应该靠广大员工,靠整个团队的付出。”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即使不吃不喝、不睡觉,一天也只有24小时可供使用。若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变成精兵强将,那么单靠管理者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推动企业发展的。因此,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建设团队,让团队成员变得更优秀,这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怎样才能让团队成员变得更优秀,让团队力量壮大呢?毫无疑问,答案是正确地用人,选好人,用好人,用对人,并让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团队意识,相互间保持协作与支持。同时,作为公司的最高领导者,要在中层管理者心中树立这样一种管理理念:带出一群精兵强将才是你应该做的事,表现自我、突出自我,忽视对员工进行培养,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中层管理者们才不会以个人的业绩为荣,而是以他们各自团队的业绩糟糕为耻。

刘先生和吴先生分别是一家公司两个营销团队的主管,两人水平不相上下。工作上,刘先生认真负责,工作之余,他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一年下来,他的个人业绩在全公司名列前茅,而且拿了很多重量级的资质证书,他以为这样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为自己的职业晋升增加筹码。

然而,一年后总公司市场部经理一职空缺,公司打算从公司内部提拔人才担任市场部经理,刘先生信心满满,很多员工也认为市场部经理一职非刘先生莫属。可是当公司宣布市场经理的人选时,刘先生彻底傻眼了,这个人不是他,而是吴先生。

刘先生非常气愤,他找到公司老板,说:“我的市场营销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去年我的业绩全公司第一,我这么出色,为什么不让我,而是让吴先生做市场总监?”

老板平静地对刘先生说:“我知道你的业务能力很强,而且你考了很多资质证书,这证明你个人水平、能力十分出色,但并不代表你带领团队的能力出色。你看看,去年你的业绩非常突出,可是你的团队总业绩却很糟糕。这一年你的团队业绩与前年相比,没有任何增长,而吴先生担任营销主管的一年里,让他团队的总业绩比往年翻了5倍,虽然他个人的业绩不如你,但是他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却是你的5倍,这个你不得不承认。”

听到这里,刘先生无话可说了。这时,老板对刘先生说:“也许你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下属,也让你的营销团队变得更加有战斗力,希望你今后朝这方面去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业绩。要知道,公司考核你的业绩主要是看你所带领的团队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而不只是根据你个人的业绩来考评你。”

刘先生说:“那么我该怎么做呢?我有时候担心下属的业绩会超过我,所以我总是抢着接单。”

老板说:“在这方面,你可以向吴先生学习,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公司培养了5名非常优秀的业务骨干,他们在销售方面的技能非常出色,甚至都超过了吴先生,但是吴先生丝毫不担心他们超越了自己,因为他始终看的是团队的业绩。”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但要自己会打仗,更要让下属们都成为精兵强将,成为独当一面的人物,这样公司才会有希望。因此,管理者要努力把下属培养成人才,培养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业绩。在这方面,杰克·韦尔奇为广大管理者做出了一个榜样。

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我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人才。我就像一个园丁,给公司750名高层管理人员浇水施肥。”管理者不仅要对企业和上级承担责任,还应该对下属负责,指导他们完成工作任务、帮助他们成长。当下属的能力不断提高,当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时,团队的战斗力自然会提高,企业才会茁壮成长。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