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尚书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二章 王制民心篇1
第十二章 王制民心篇1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0872  |  更新时间:2015-03-18 13:21:29  |  分类:

儿童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老的哲人便为“王制”“民心”确立了中心目标——“民足”,也就是“藏富于民”的目标和观念。认为“王制”的基础在于“民心”,百姓宝贵了,国家就自然富强。先秦法家与儒家对于许多问题的看法都截然相反,但在“民足”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如何才能使民富足呢,除了百姓自身勤俭外,还需要在庙堂之上的君主、大臣们多多关心下民,体察民情,从而制定出更多的富国利民的好措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配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如果不重视民众的力量,)我看天下的人中,即使愚夫愚妇也能打败我。一人多次失误,(就要想到,)怎么能等民怨很明显了再去考虑治理方法?而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就开始谋划处理方法。我治理百姓,恐惧得像用坏缰绳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禹年老后,本还是打算依照禅让制度将首领地位传给叫作皋陶的大臣的,可皋陶不幸早丧,未能即位,禹于是又打算禅位于发明了凿井技术的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后启却依仗家势,提出“王位要由首领传给儿子,再由家族延续下去,世世代代为王”的说法,他排挤掉了伯益,自己取得了部落联盟中的最高权位,并强迫各部落臣服于他,还把自己家族的姓氏“夏后氏”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号,从此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晚年生活奢侈,终日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启死了之后,王室内乱。既然是“家天下”了,权位当然应该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但启的儿子有五个,究竟该由谁来继承呢?结果谁也不肯让步,于是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权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

然而不幸的是,太康即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流连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进谏,劝他以天下百姓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却对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夺权斗争造成的内乱,朝中众臣对夏后氏很是失望。这样,太康逐渐失去了民心,让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

后羿

有一日,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趁太康出去田猎之时,领兵拦截了太康的归路。太康见此状况,惊慌不已,吓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乃是当时闻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张开大弓,于十里之外将太康射杀。太康一死,后羿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得以号令诸侯。

太康失国,皆因为他不顾百姓,只图自己享乐,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辙。后羿自恃善射,以为天下无人不服,便对自己的言行不加丝毫约束。他像太康一样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后来,在他的亲信中有一个叫寒浞的,此人诡计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无人,于是伺机暗杀了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为众多的政治家所接受,甚至被世界所认同。

对现代企业来说,“民”就是广大基层职工,是他们站在企业生产、销售的第一线,为企业创造着价值。只有重视员工,以员工为本,企业才会长期发展下去。可以说,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员工视为最重要的财产,是否尊重每一位员工。如果做到这一点,就能依靠员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帝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舜帝说:“……人民所爱戴的不正是君王吗?君王所畏惧的不正是人民吗?民众如果没有君主,那么拥戴谁呢?君主如果没有民众,就没有人为他守卫国家。你要恭敬谨慎啊!谨慎你的职守,恭敬地履行你所希望做的事。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之中,那么来自上天的爵禄也就永远没有了。嘴里能说出良言,也会引起争斗,我的话不再重复了。”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受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地反扑。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家世业农。自成以家贫,为人牧羊,略识文字,长大后为银川驿卒。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崇祯三年(1630年),自成以裁驿卒失业,遂投活动于西川的不沾泥张存孟部。后因张存孟败降,自为一军。

李自成

不久,自成投闯王高迎祥,为八队闯将,转战陕、晋、畿南、豫楚等地。九年七月,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十三年二月,自成军在奉节鱼腹山失利,再次潜伏商洛山(今陕西商州东南)中。同年,河南省发生严重灾荒,农民纷起暴动。十一月中旬,起义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来投。十四年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自占领洛阳后,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据守的军事战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今湖北钟祥),打出“剿兵安民”旗号,散发“三年不征”传单。寻移檄黄州,揭露朱明暴政,宣传自己兴仁义之师、拯民于水火的作战宗旨。两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数十州县,及湖广荆、襄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阳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

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同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

但是“均田免粮”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起义军占领北京后,北方的劲敌只余驻防山海关外的明总兵吴三桂。李自成派人携金银锦缎前往招抚。吴三桂先接受招抚,后听说李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并听说家属被拘,于是返回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李自成率刘宗敏、李过东征,为防吴三桂东退,出奇兵二万绕至三桂军后,自己则率军从西面合围夹击。这时,清多尔衮发兵夹击,因众寡悬殊,两面受敌,农民军败退北京。

农民军的战败引起北京人心惶恐。起义军的很多将官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日趋骄奢淫逸,士卒也各身怀重货,无有斗志。军心涣散,纪律松弛。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自成仓促登基帝位,第二天即离开北京南下,后为地主乡团所围困,李自成牺牲,大顺王朝很快就灭亡了。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向背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想获得民心,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唐代魏征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所以,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得天下,就要让你的“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因此历代成功的统治者都知道:“民心”等于“天下”!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禹于是会合诸侯,告诫众人说:“众位军士,都听从我的命令!蠢动的苗民,昏迷不敬,侮慢常法,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常德;有德行的人不被重用,而无德之辈处于尊位。即使此等小人得势,人民也会抛弃他们不予保护,上天也终会降罪于他们。所以我率领你们众士,奉行帝舜的命令,讨伐苗民之罪。你们应当同心协力,就能有功。”

商朝帝乙的长子叫微子启。启的母亲地位低贱,因而启不能继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叫辛,辛的母亲是正王后,因而辛被立为继承人。帝乙逝世后,辛继位,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纣”。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作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作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纣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的酷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就是西伯。纣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

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

纣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极力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纣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殷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

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纣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纣的军队被打败,纣仓皇逃进内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

1620年,明神宗死了,他的儿子朱常洛做了不到一个月皇帝,又死了。常洛的儿子朱由校继位,称明熹宗。东林党人拥立明熹宗有功,所以,一度受到明熹宗重用,许多被明神宗罢官的大臣,又都起用了。可是,明熹宗也是个喜欢吃喝玩乐的皇帝,他最宠信的,是他的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本来是个无赖,目不识丁。因为赌钱输得精光,竟自己阉割成太监,进了皇宫,巴结上客氏,得以接近还在做“皇长孙”的朱由校。因为他善于逢迎拍马,很讨朱由校的欢心,朱由校做皇帝后,便提拔他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是个代皇帝草拟批文的机要职务。从此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引诱明熹宗整天沉溺在听戏听歌、打猎赌博的玩乐中,置国家的存亡于不顾。

魏忠贤不但掌握着代皇帝草拟批文的大权,还指挥特务机构东厂,掌握具有逮捕官员权力的锦衣卫,又在宫中组织一支上万人的宦官武装。在朝宫中,他与那些反对东林党人的官僚政客相互勾结,控制了朝政大权。他们成为明朝后期最反动的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人骂他们为“阉党”。

敢作敢为的东林党人,与阉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624年,左都御史杨涟首先抨击魏忠贤,列举了他的二十四条大罪,其中有:专权;私自批答圣旨;罗织罪名残害忠良;给魏家亲属滥封官职;在皇宫里练兵;等等。接着,更多的东林党人对魏忠贤进行了口诛笔伐,连国子监的师生一千多人,也都上疏弹劾魏忠贤。

魏忠贤对此切齿痛恨,疯狂反扑。第二年,他就找了个借口,将人们尊称为“六君子”的杨涟与佥都御史左光斗等六个著名的东林党人逮捕下狱,严刑拷打,逼他们承认根本不存在的罪行。“六君子”在狱中受尽酷刑。杨涟身上被压上沉重的麻袋,耳朵里钉进发锈的铁钉。左光斗全身被狱卒用烧得通红的烙铁熨烙,脸部被烧得焦烂,面目全非,左膝盖以下的筋骨,全都暴露出来。

左光斗做主考官时,曾经在北京附近一座古寺里遇到个赶考的读书人,叫史可法,见他写的文稿很精彩,而衣裳单薄,便暗暗记住了他的名字,考场里,左光斗读到史可法的试卷,非常欣赏,就取了他为第一名,并收为学生。左光斗还向他的夫人称赞史可法,“将来继承我的事业的,是这个年轻人。”

史可法也非常佩服老师的人品与学问。听到老师被阉党陷害入狱,受尽折磨,就买通狱卒,来看老师。当他见到老师这副惨状时,悲愤到极点,哭得竟说不出话来。左光斗从哭声听出是史可法,他用手硬将自己的眼睛掰开,闪着怒火,责备心爱的学生:“你真蠢!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国家糟到这步田地,老夫已经不中用了,你还来自投罗网!万一你也被他们陷害,国家将来靠谁支撑?”

不久六君子全都惨死在狱中。此后,还有更多的东林党人被罢官,被下大狱,被充军,被杀害。直到明思宗即位,罢免了魏忠贤,阉党受到打击,东林党人才得到平反。但是,明朝的局势,已经是江河日下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其实不光两汉,历代的兴衰,都莫过于此。有德行的人不被重用,而无德之辈处于尊位。小人得势,人民自然会反感甚至起来反抗,所以这是一个王朝保持兴盛和迅速灭亡的关键因素。

而就现代来说,大多数人都处在职场,职场犹如江湖,本就鱼龙混杂。况且,权力是没有感情的,自然也就没有分辨力,能判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有这个能力的,是掌控权力的人。这其实说的是领导素质问题。一个成功的领导,不论是一个掌权者,还是一个用权者,要有识人用人的本领。识人用人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好却很难。小人总是深藏不露的,“小人”二字也没有写在脸上,这就让人们在判断上难免会有偏差,这也就成为一个企业成败的因素。

民可近,不可下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心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第一首说:“我们伟大的祖先夏禹曾有训导:‘对待百姓只可亲近,不可疏远。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现在我们众叛亲离,看来天下所有的男男女女,都能胜过我们了。一个人有许多过失,难道非要等民怨明朗化的时候才能知道吗?”

隋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全国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统治者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了。

这时,李世民还不到20岁,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多次劝说父亲李渊造反夺天下。617年11月,李渊占领了长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建立了唐朝。李渊称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李世民在建国之前和建国初期,打了几次关键性的战役,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威信。太子建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决定拉拢弟弟元吉除掉李世民。

这场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日益激化。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派兵射死了建成和元吉,使自己成为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事过不久,李渊将皇位传给李世民。第二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

在李世民统治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较大的发展,形成了非常繁荣昌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当政期间,实行了许多新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纳谏”,鼓励大臣们向皇帝提出意见。这方面最出名的代表就是魏征。

有一天,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

李世民和魏征

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

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什么关系?”

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建议,鼓励大臣们多去下面走动,关心百姓的疾苦,听听百姓的声音,并及时向朝廷提出意见,批评、指正皇帝的错误。

李世民从各种来自民间的意见中博采众议,制定国家政策,唐朝从此走向繁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者是真正的英雄。如果不真正深入基层,民情不知道,民怨不了解,民需不掌握,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就很难持续下去。发展能否持续,发展成果能否由老百姓共享,需要执政者广泛听取民情民意,开展民情大调查,大摸底,然后才能真正做到解决问题、惠及百姓。一旦民怨积累、突发事件频发,所有事情都不得不放下,可能还要付出更多的调解精力。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老百姓感受到来自上层的关怀和实惠。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虽有至亲,不如有仁人。上天的看法其实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其实就是人民的听闻意见。老百姓有所责难于我,我一定要依从民意前行。

武则天以阴谋手段夺得天下,又当了十几年皇帝之后,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早先,武则天并不想议论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教训够多了,弟弟逼兄长让位,儿子杀父皇自立,为了政权、利益,骨肉相残,全无一点人情可讲,武则天对此心有余悸。可是,到了晚年,身弱体衰之后,这个她本不想考虑的问题是非考虑不可了。

按武则天的意思,她是想立自己的娘家侄儿武承嗣或武三思为继承人,但这两人都不争气。武承嗣没有头脑,缺乏机智,缺少教养,只是乱撞乱碰、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而武三思虽然比起武承嗣来有些心计,但由于自幼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对国家治理、历史鉴戒等事情一窍不通。又加上他给武则天的情夫冯小保和尚当了多年随从,学了不少坏毛病,所以在长安城名声极臭。

那怎么办呢?要不立自己和高宗李治生的儿子李显或李旦,但这两个儿子在高宗去世后相继被武后扶上过皇位,且他们一上台后都试图从自己手中夺回大权,建立“李氏天下”,看来是儿子大后向父不向母啊!思来想去,她觉得还是立武氏子孙更好些,虽然他们才学能力差些,但总不致会为李氏天下复辟。

主意打定,她利用对弈机会与自己最信赖的智囊人物狄仁杰商议。武则天就是这等精明,像这样令臣下棘手的问题她总不在上朝等严肃场合下问臣子们,那时他们注意力集中,对自己的言辞字斟句酌,生怕以此罹祸,故最有可能不讲真话。若在其他随便场合,

狄仁杰

比如对弈、赏花等时随便谈起来,臣子们多无精神准备,来不及编谎话,最容易透出自己的真实思想。而武则天在自己对某事拿不定主意时,最爱听别人的真话,以供自己参考借鉴。在与狄仁杰对弈正紧张时,武则天突然问狄仁杰:“你说是立武三思等为太子好呢,还是立李显等为太子好呢?”

狄仁杰是何等人物!他见武则天近来多无故沉思,就知道她在为何事挠头,而自己对这一问题如何应对,狄仁杰早已思谋好了。听见武则天问,狄仁杰装作还沉浸在棋局上,随口答:“当然是李显兄弟们了。”狄仁杰摸透了武则天的脾胃,她喜欢听人猝不及防时的应答。

武则天闻听狄仁杰说出这种话来,大出所料,她原以为狄仁杰会顺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拥立武氏子孙的。于是忙问:“为什么?”

狄仁杰这时才从棋盘上抬起头来,慢条斯理地说:“立后嗣,一是为国家有人承大统,二是为先帝宗庙有人祭祀。您想,武氏兄弟立宗庙,是祭祀他的先祖、祖父母、父母,怎能祭祀他的姑母呢?”

是呀!武则天突然一惊,这个连不识字的村妇都明白的道理,怎么饱读史书而自负的自己却从没想到呢?看来自己原先的想法得重新考虑了。

狄仁杰见武则天陷入了沉思,知道是打中了她的要害,又猛击一记:“陛下想想,是自己的侄儿亲呢,还是自己的儿子亲呢?儿子身上流的,总归是母亲的血呀!母子亲情,是任何别的感情也代替不了的。春秋时,郑庄公母亲帮小儿子夺君位,惹得郑庄公把她囚禁起来,但没多久,母子又和好如初了。亲情难间呀!”

这些话,使武则天又沉思了半晌,看来自己是到了非要选择是做皇后、太后还是拱手把江山让与武姓的时候了,最后,她还是下了决心做个皇帝母亲,免得死后没人祭祀,成为饿鬼,在地狱中受苦。于是,她把被自己废为卢陵王已十四年没见面的儿子李显昭回京师,立为太子。后来,李显又重新做了皇帝,他就是唐中宗。

有仁德之人可以兴天下,依靠他们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可以这么说,“周亲”和“仁人”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疏远谁、依靠谁,体现了“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两条对立的组织路线,而儒家是一贯主张任人唯贤的。“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精髓。要实现德治,前提自然是有仁德之人担任领导,让他们掌握和运作各级各方面的权力。即使在现代法制社会,在真正的民主社会里面,公权力的运行还是离不开道德因素,仁人兴天下仍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不过,民主和法制,可以保障仁人政治更好地施行。

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帝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

帝舜说:“……你不自以为贤,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高下;你不夸功,所以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不久就得病死了。他的儿子十三岁的周成王继承王位,那时候,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国家大事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治理,实际上是代行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尊称他为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替他到鲁国去做国君。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周公说:“是的!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当我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头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当我吃饭的时候,有人来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起兵造反。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沸沸扬扬,连召公夷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与召公夷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夷,他绝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夷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征讨不服周朝的各国诸侯和部落。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作洛邑(今河南洛阳),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周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周康王两代,前后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作“成康之治”。

为什么争强好胜之心永远不会休止?原因有二,一是怨恨别人轻视自己;一是嫉妒别人胜过自己。其实这种好强争胜之心毫无意义,因为:一、若是由于自己能力不足而被人轻视,那么是自己的过错而不在别人,这种轻视是理所当然的。二、若是自己很有才能而别人不知,因此被人轻视,那么错在对方而不在我,这根本不值得怨恨。三、若是别人贤能处于自己之前,也就是说自己才德不如人,所以处于人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四、若是彼此才德相等,而别人处在自己的前面,那是因为年次上的差别,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再说,两位才德相当的人,能够谦让的人必定是个才智出众的人。两位才德相等的人,如果两人争强好胜,终必使自己陷入困顿的境地。因此,情势的逆转是君子处事的常道,就像蛇要靠冬眠才会过冬存身一样。所以,君子深知现在居人下以后还有机会居人上,故能欣然接纳屈辱;深知一时的卑贱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故能居于人下而不加怀疑,到最后会转祸害为福泽,让仇敌变成友好,使仇恨不延到后代,获得美名永久传颂。君子谦让之道,实在太丰裕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