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史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八章 治国·为政篇1
第八章 治国·为政篇1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5392  |  更新时间:2015-03-18 14:43:28  |  分类:

儿童教育

治国需要大智,为政应当宽仁。“仓廪实而知礼节”,说明了物质基础对于一国礼仪形成的重要性;“在德不在险”,指出了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最可依恃的是什么;“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反诘道出了得天下与治天下的大不同;“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这句充满辩证味道的话,十分值得人去琢磨与深思;……阅读本篇中的名言故事,可以让我们对古代的明君贤臣治国为政之道有一个了解,从而培养我们一种看问题的大眼光。

信其道德,谋明辅和

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

——夏本纪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

皋陶担任舜的大法官,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塑像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禹说:“嗬!都像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音欢)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作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做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皋陶的话,显示了道德在社会中的调节作用。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有凤来仪

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夏本纪

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和禹、皋陶在一起讨论治国为政之道。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舜帝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此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闻听十分敬重禹的功德,要求舜下令让天下人都以禹为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帝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但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这才继承了天子之位。

有凤来仪是一种祥瑞之兆,是历来的统治者都希望见到的。当然,凤凰只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所以有凤来仪只是一种寄托美好愿望的说法。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有凤来仪呢?舜和禹的对话给出了答案,值得我们深思。

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

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奈何?

——殷本纪

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

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作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作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让人在涂满油的铜柱上爬行,下面点燃炭火,爬不动了就掉在炭火里。纣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音海)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音斧)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音有)里。西伯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才释放了西伯。

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的酷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就是西伯。纣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

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

等到西伯攻打饥国并把它灭掉了,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去报告说:“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

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药可救,离死不远了!”

“‘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祖伊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纣王仍是不醒悟,还说什么“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真是死到临头还不知醒悟,可恨可悲可叹啊!

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

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周本纪

用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专心致力于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怀德政而惧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业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周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了。国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损害,就命令伯冏反复告诫太仆,要管好国家的政事,写下了冏命。这样,天下才又得以安定。

穆王准备去攻打犬戎,祭(音寨)公谋父劝他说:

“不能去。我们先王都以光耀德行来服人,而不炫耀武力。军队平时蓄积力量,待必要时才出动,一出动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会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就没有人惧怕了。所以歌颂周公的颂诗说:‘收起干与戈,藏起弓和箭。求贤重美德,华夏都传遍,王业永保全。’

“先王对待民众,努力端正他们的品德,使他们的性情淳厚,增加他们的财产,改善他们的器用,让他们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专心致力于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怀德政而惧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业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从前我们的先祖世代担任农师,为虞舜、夏禹谋事。当夏朝衰落的时候,夏朝废弃农师,不务农事,我们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职,自己流落到戎狄地区,但对农事却不敢松懈,时时宣扬弃的德行,继续他的事业,修习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谨努力,用敦厚笃实的态度来保持,用忠实诚信的态度来奉行。后来世代继承这种美德,没有玷污前人。

“到文王、武王的时候,发扬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护民众,普天之下没有不高兴的。商王帝辛对民众犯下了大罪恶,民众再也不能忍受,都高兴地拥戴武王,因此才发动了商郊牧野的战争。

“所以说,先王并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恳恳地体恤民众的疾苦,为民除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都近郊五百里内地区是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是侯服,侯服至卫服共二千五百里内地区总称为宾服,蛮夷地区为要(音腰)服,戎狄地区为荒服。甸服地区要供日祭,即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区要供月祀,即供给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宾服地区要供时享,即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区要供岁贡,即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区要来朝见天子。祭祀祖父、父亲,每日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每月一次;祭祀远祖,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见天子,终生一次。先王留下这样的遗训:有不供日祭的,就检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检查自己的言论;有不供时享的,就检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岁贡的,就检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来朝见的,就检查仁义礼乐等教化。

“以上几点都依次检查完了,仍然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检查刑罚。因此有时就惩罚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征讨不享的,谴责不贡的,告谕不来朝见的,于是也就有了惩罚的法律,有了攻伐的军队,有了征讨的装备,有了严厉谴责的命令,有了告谕的文辞。如果宣布了命令,发出了文告,仍有不来进献朝见的,就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轻易地劳民远征。这样一来,不论是近是远,就没有不服,没有不归顺的了。”

祭公谋父劝周穆王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他主张“用礼法来教育百姓,使他们专心致力于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怀德政而惧怕刑威”,并认为这样“才能保住先王的事业世代相承日益壮大”。礼是从道德上教化人,法是从纪律上约束人,以此二者治国育民是全面周到的,是会有所成效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周本纪

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

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傲,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厉王发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发现了后就来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议论的人少了,可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

后来厉王更加严苛,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人们对我的议论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

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回去了。堵住人们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厉害。水蓄积多了,一旦决口,伤害人一定会多;不让民众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开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也应该放开他们,让他们讲话。所以天子治理国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盲人乐师要献所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要献可资借鉴的史书,乐师之长要献箴戒之言,由一些盲乐师诵读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由另一些盲乐师诵读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思辗转上达天子,近臣要进行规谏,同宗亲属要补察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诲,师、傅等年长者要经常告诫,然后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来很顺当,没有错误。民众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货器用都是从这里生产出来;民众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饶田沃野,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民众把话从嘴里说出来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坏也就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了。好的就实行,坏的就防备这个道理,就跟大地出财物器用衣服粮食是一样的。民众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能维持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劝阻。从此,国人都不敢说话,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了彘(音智)地。

召公的肺腑之言,入情入理,他所采用的比喻也十分精妙恰当,论理是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但表述是形象生动,明白易懂。可是愚蠢的周厉王就是不听,最后落得个逃亡的下场是真正活该。所以为政者要善于倾听,唐太宗能从谏如流,故能成就贞观之治。

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秦本纪

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西戎地区的戎王听说秦缪公贤明,就派由余去观察秦国。秦缪公向他炫示了宫室和积蓄的财宝。由余说:“这些宫室积蓄,如果是让鬼神营造,那么就使鬼神劳累了;如果是让百姓营造的,那么也使百姓受苦了。”

秦缪公觉得他的话奇怪,问道:“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地出现祸乱呢,现在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很困难吗?”

由余笑着说:“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秦缪公退朝之后,就问内史王廖说:“我听说邻国有圣人,这将是对立国家的忧患。现在由余有才能,这是我的祸害,我该怎么办呢?”

内史王廖说:“戎王地处偏僻,不曾听过中原地区的乐曲。您不妨试试送他歌伎,借以改变他的心志。并且为由余向戎王请求延期返戎,以此来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留住由余不让他回去,以此来延误他回国的日期。戎王一定会感到奇怪,因而怀疑由余。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就可以俘获他了。再说戎王喜欢上音乐,就一定没有心思处理国事了。”

于是缪公与由余座席相连而坐,互递杯盏一块儿吃喝,向由余询问戎地的地形和兵力,把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命令内史王廖送给戎王十六名歌伎。戎王接受,并且非常喜爱迷恋,整整一年不曾迁徙,更换草地,牛马死了一半。这时候,秦国才让由余回国。由余多次向戎王进谏,戎王都不听,缪公又屡次派人秘密邀请由余,由余于是离开戎王,投降了秦国。缪公以宾客之礼相待,对他非常尊敬,向他询问应该在什么样的形势下进攻戎族。

后来,秦国采用由余的计谋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个属国,开避了千里疆土,终于称霸于西戎地区。

由余从辅佐戎王转而辅佐秦缪公,并为秦缪公出谋划策灭了戎王。其间的变数真是令人感叹。由余辅佐戎王出使秦国时,说秦缪公治国采用的礼法是祸国殃民根源,而夸耀戎族君臣一体,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是圣人治国。这些话自然十分值得商榷,可能由余自己都不信,不过他处在当时的位置上也只能如此说,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以暴易暴,不知其非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列传

北风真凉啊登首阳,采摘薇菜啊充饥肠。以恶易恶啊逞凶狂,不知其错啊在何方。唐尧虞舜啊去天堂,兄弟二人啊归哪乡?呜呼哀哉啊命不长,哀哉呜呼啊人将亡。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王子,分别为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叔齐深得父亲的喜爱,因此孤竹国国君有意让叔齐继承国君之位。

孤竹君临终时,留下遗命,指定叔齐继位。谁知叔齐却坚决要大哥伯夷继位。伯夷说:“叔齐继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叔齐见大哥出走,他也不当国君,索性打点行装追随伯夷去了。

但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孤竹国国君的次子继位为君。

叔齐找到伯夷之后,二人又为今后的去向忧虑:孤竹国是不能再回去了,到何处安身呢?他们听说西伯昌行善积德,乐意收养老人,便决定去投奔西伯昌。当兄弟二人风尘仆仆赶到岐周时,西伯昌早已逝世,正遇上武王用车载着西伯昌的灵位去讨伐失德无道的天子帝纣。他们兄弟二人立即抢上一步,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说:“你的父亲死去后不安葬,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身为帝纣的臣僚,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姜子牙忙说:“他们是两位仁人义士,不能杀!”说着就把他俩搀扶开了。

武王灭亡殷商后,天下诸侯及人民都承认武王的天子地位。伯夷、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虽没能制止这种不道义的行为,但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于是他们决定隐居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做殷商的遗民,而不当周朝的顺民,为了和周朝彻底划清界限,同时决定今后不再吃周朝的粮食。用什么来填饱肚子呢?只好采薇充饥了。秋风四起,薇菜越来越少了,兄弟二人已经饿成了皮包骨,想到尧舜盛世已一去不复返,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但又走投无路,不禁悲从中起,唱了起来:“北风真凉啊登首阳,采摘薇菜啊充饥肠。以恶易恶啊逞凶狂,不知其错啊在何方。唐尧虞舜啊去天堂,兄弟二人啊归哪乡?呜呼哀哉啊命不长,哀哉呜呼啊人将亡。”结果兄弟二人就这样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了。

孔子赞叹他们说:“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伯夷叔齐就是这样的人啊!”

在伯夷列传的篇末,太史公有一段令人揪心却发人深思的感叹:有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则民心。

——管晏列传

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他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管仲雕像

管仲执政期间,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的改革,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候国强大。

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国家财富充盈,人们不用为了吃穿的基本问题而偷盗或不择手段地牟取,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帮助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千秋伟业。

抱薪救火

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魏世家

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的行为,在清醒的人看来是愚蠢与可笑的,但是有时就有这样的糊涂者:他们抱着干柴去救火却不自知。这时候旁人先用一盆水把他浇醒了,也许他才知道放下干柴,拿起水桶去舀水救火。遗憾的是,本文中的安釐王是个冥顽不化的糊涂蛋,不听清醒者苏代的提醒,最终自取灭亡。

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孙子吴起列传

国家的兴衰安危与否,取决于这个国家推行的德政如何,而不在于地理条件险要与否。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吴起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侍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国家的兴衰安危与否,取决于这个国家推行的德政如何,而不在于地理条件险要与否。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

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山川的险要坚固,是国家可以依恃的外在屏障;而民心的向背凝聚,是国家能够安稳的内在根基。再险要坚固的山川也是可以被攻破的,而全民齐心协力筑成的城,是很难被攻入的。要想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就应当广施仁政,体恤百姓,这样自然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如此上下一体,众志成城。如果统治者贪暴荒淫,不惜民力,百姓阵前倒戈,或与“反叛者”里应外合都是理之必然的。

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燕召公世家

燕昭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老人去世了,他亲自去吊唁,还经常慰问孤儿,和燕国的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老人去世了,他亲自去吊唁,还经常慰问孤儿,和燕国的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在国家处于极度动荡的时候登上王位,意识到自己肩上的巨大压力,他在总结先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礼贤下士,以优厚的待遇招揽贤能的人才。

他对先朝老臣郭隗说:“齐国是趁着我们国家发生内乱的时候攻破燕国的,我非常清楚燕国现在的形势,人口少,力量弱,还不具备报仇雪恨的能力。只有得到贤能的人才来治理国家,才能一雪先王蒙受的耻辱,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啊!先生您如果发现贤才的话,请推荐给我,我一定要重用优待他。”

郭隗被燕昭王的决心所感动。他说:“大王您如果一定要招纳贤才的话,就请从我开始吧。如果连像我这样平庸的人都能受到尊敬,那么,比我更加贤能的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赶来归附您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他为相,替他改建了住宿的房屋,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尊重他。果然,各国品行高尚和有才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到燕国,投奔燕昭王,其中包括来自魏国的名将乐毅、来自齐国的名士邹衍、来自赵国的剧辛等。

在重用人才的同时,燕昭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生活,老人去世了,他亲自去吊唁,还经常慰问孤儿,和燕国的百姓同甘共苦,百姓们非常尊敬、爱戴他。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若能做到“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自然会受到全民的拥戴,国家也就能长治久安,蒸蒸日上。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郦生陆贾列传

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和周武,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然后顺应形势以文治守成,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他常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贾。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义了。”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到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贾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贾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陆贾在皇帝面前时常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听到这些,高帝很不高兴,就对他大骂道:“你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陆贾回答说:“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和周武,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然后顺应形势以文治守成,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智伯都是因极力炫耀武功而致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更,最后导致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那么,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高帝听完之后,心情不快,脸上露出惭愧的颜色,就对陆贾说:“那就请您尝试着总结一下秦朝失去天下,我们得到天下,原因究竟在哪里,以及古代各王朝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在。”这样,陆贾就奉旨大略地论述了国家兴衰存亡的征兆和原因,一共写了十二篇。每写完一篇就上奏给皇帝,高帝没有不称赞的,左右群臣也是一齐山呼万岁,把他这部书称为“新语”。

夺天下靠的是武功,需要靠征战来争取;而治天下靠的是文事,需要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得民心的政策来实现。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为什么短短的十几年就丢了天下,就是因为他还是用马上得天下那一套思想来治天下,不知休养生息,不知爱惜民心,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结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们没有活路了,只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暴秦。

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君列传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实施变法,他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不分居的,赋税加倍。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为私事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饰,按各家爵位等级决定。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商鞅变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率领着军队围攻魏国安邑,使他们屈服投降。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废除井田重新划分田塍的界线,鼓励开垦荒地,而使赋税平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处劓刑。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周天子把祭肉赐给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的人,是真正的大勇,这种人最为令人敬重。韩信就是这样的人,他怯于与地痞私斗,甘受胯下之辱,却能统率千军万马安邦定国,于是成为千古美谈。

这句话常被反用,叫作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事实上历朝历代当今社会都不乏这样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可以为了一己私利拼得头破血流,而一旦公利受到损害时则退缩逃避,甚至趁火打劫。这种人当然是应当鄙视的,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