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三章 谋攻篇
第三章 谋攻篇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3390  |  更新时间:2015-03-18 16:08:01  |  分类:

儿童教育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在这篇中,孙子着重论述用兵打仗力求全胜的战略思想和策略。“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取胜的最理想境界,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容易达到,因此,同时,孙子也强调通过战场上的交锋来取得胜利。交锋打仗要讲究谋略,“十则围之”、“五攻”、“倍战”、“知己知彼”等是必备的战术运用要遵循的原则。

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并不是最高明的手段,不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是最高明的。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因为郑国在城濮之战中曾加盟楚国与晋国为敌,加之晋文公从前流亡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郑君的礼遇,对郑国极为恼怒,于是,联合了秦穆公进攻郑国。

晋国的军队到了郑国,秦穆公带领的秦军也到了。晋军驻扎在西边,秦军驻扎在东边,声势十分浩大。

郑国是一个小国,在晋、秦两个大国兵临城下的时刻,郑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所有的文臣武将都一致认为,以郑国的实力是不足以抵抗晋、秦两国军队的联合进攻的,最好的办法是找一名有口才的人,让他作为使者到秦穆公那里去,从秦、晋两国的关系上做文章,设法说服秦穆公退兵。这样,晋国便孤掌难鸣,有可能停止对郑国的进攻。

郑文公问群臣道:“你们看派谁去最合适呢?”

大夫佚之狐说:“烛之武可以胜任。”

郑文公马上派人去请烛之武。那时,烛之武年岁已高。

郑文公对烛之武说:“我想请您去见秦君,劝他退兵,您能去辛苦一趟吗?”

烛之武却推辞道:“这恐怕不行,我在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纪大了,更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赶忙赔不是,说:“像您这么有能耐的人,我没有及早重用,现在有急事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很不利啊!还是请您勉为其难,为国家辛苦一趟吧!”

烛之武见郑文公这么诚心诚意地相求,这才答应了。

当天晚上,郑国守城的士兵用绳子缚住烛之武的身体,将他从城墙上吊了下去。

烛之武出城后,就直奔秦国军营前,要求面见秦穆公。

烛之武一见到秦穆公,便开门见山地说:“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了对秦国有什么好处的话,那我也就用不着来见您了。可是,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晋国的西边,我们两国中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以后,秦国能越过晋国的国土来占领郑国吗?那时郑国的国土只能全部归了晋国。秦国和晋国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要是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晋国的实力就会大大超过秦国。这对秦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将来只会反受其害。况且,晋国一贯言而无信,您难道忘了吗?想当年,晋惠公逃到了梁国,请求您的帮助,答应事成之后拿黄河以外的五座城池作为酬谢。于是您帮助他回国做了国君,但是他回国以后不仅没有实现许诺,而且修筑城墙,准备与秦国对抗。现在晋国天天扩军备战,其野心是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的。今天晋国灭了郑国,向东面扩大了自己的疆土,明天就会再向西边扩展领土。那时候,如果不损害秦国,又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的利益,来增强晋国的实力,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秦穆公听了,觉得非常有理,不由得点了点头。

烛之武接着又说道:“要是秦国能够罢兵,保留下郑国,我们郑国将与秦国结好,将来秦国要是向东有什么需要,或是派人来等,郑国一定当好东道主。”

烛之武的一席话,使秦穆公意识到消灭郑国确实对自己不利,于是答应了烛之武退兵的请求。

在和郑国订立了盟约后,秦穆公率领大军班师回国,并且留下杞子、逢孙和杨孙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军,帮助郑国守城。

晋军将领见秦穆公不辞而别,都非常生气,国卿狐偃请求出兵袭击秦军。

晋文公没有同意,说:“不行,假如当初没有秦君的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反而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智;以混战代替联盟,这是不武。我们还是撤回去吧。”

于是晋文公也率领晋国的军队撤走了,郑国之围不战而自解。

冷战期间,美国在前苏联的四周架起了数不清的核导弹和监听装置,令前苏联十分恼火和不安。面对美国的核包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做出这样部署:1962年10月将42枚苏制SS4中程核导弹部署在古巴。

古巴距美国佛罗里达州仅有200余公里,只隔着一个小小的佛罗里达海峡。

美国政府得知赫鲁晓夫要在古巴部署导弹,立刻紧急行动起来。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0月22日向全世界发表了态度极其强硬的电视讲话:“苏联即将在古巴部署针对美国的中程核导弹发射场,这对所有美洲人的和平与安全都构成巨大的威胁,美国绝不能容忍他们这样做。”肯尼迪又声色俱厉地说:“我已下令对古巴实行封锁,检查一切运往古巴的战略进攻性军事装备,如果苏联强行闯过封锁线,那就意味着一场巨大的军事冲突,那将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核大战,美国武装部队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赫鲁晓夫对美国及其盟友的警告嗤之以鼻,他认为肯尼迪不过是在“演戏”而已,照旧我行我素,命令前苏联舰队载着SS4中程核导弹缓缓向古巴驶去。

10月24日,美军侦察机发现了驶向古巴的前苏联舰队。肯尼迪立即下令美国军舰迎头拦截,同时通过各种途径使赫鲁晓夫得知:美国人已做好了核战争的准备,宁可冒核大战的危险,也绝不让前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他千方百计向赫鲁晓夫施加压力。

两支舰队越来越近,美海军士兵向前苏舰队发出减速的信号,但前苏联舰队既不回答美舰信号,也不减速……

美国舰队的官兵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令他们大惑不解的是:苏军舰队上的官兵全是一副若无其事的面孔,没有做任何一战的准备。原来,前苏军舰队没有接到任何作战的命令。就在两支舰队一分一秒地接近时,赫鲁晓夫正通过无线收报机紧张地关注着海面上的情况——赫鲁晓夫终于“相信”肯尼迪不是在“演戏”了,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向他报告:美国人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前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赫鲁晓夫打了个冷颤,真要打一场核大战,前苏联也许不是美国的对手——论核弹头,美国是前苏联的69倍;论洲际核导弹,美国至少要比前苏联多150枚;论洲际核战略轰炸机,美国要比前苏联多400架;美国的北极星导弹潜艇拥有约144枚核导弹,前苏联则没有……

赫鲁晓夫再也支撑不住了,只好发出命令:“返航!全部返航!”前苏联舰队在美国海军舰队的紧逼下,在海面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在两个超级大国的相斗中,美国赢了,而且没有花费一枪一弹。

无论是正义之战,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很多时候不可避免需要耗费大量的财产物资,甚至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兵不血刃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显得特别珍贵,是上上之策,是战争的理想境界。也正由于此,孙子指出,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不用战争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最理想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好的用兵方法就是打击敌人的作战谋略,其次是在外交上瓦解敌人的联盟,再次是用军事力量征服敌人,最下策则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复辟后,拿破仑被困厄尔巴岛,人们痛恨路易十八的倒行逆施,怀念英雄的拿破仑。拿破仑深知这一点,他还知道,在维也纳会议上,欧洲的君主们正在为分赃而争吵不休,尚无暇他顾。

1815年2月26日傍晚,风狂夜黑,拿破仑悄然带领1100余名士兵登船向法国海岸驶去。28日,他在海上向部下说:“我将到达巴黎,而不必放一枪。”3月1日,拿破仑到达儒昂港,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号召军队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向巴黎进军,同时下令自己的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开枪。

拿破仑有意避免武装冲突,但他在格勒诺布尔与王室军队相遇了,回避是不可能了。

拿破仑带头走向扼守拉弗雷隘口的王室军队,命令自己的部队左手持枪,枪口朝下,跟他前进。

当部队快迈入射击距离时,拿破仑让部队停止前进,自己一人继续前进。他解开上衣,露出胸脯,对王家士兵们说:“士兵们,你们认出我了吗?你们当中谁想打死自己的皇帝?我领受你们的子弹。”士兵发出“皇帝万岁”的雷鸣般的欢呼声,拥向拿破仑。

行进途中,不断有各行各业的人加入拿破仑的行列,队伍滚雪球般地不断壮大,快速向北挺进。

3月10日,拿破仑到达里昂城,被王室派来阻击拿破仑的阿图瓦伯爵因害怕而逃跑了,负责该城防务的麦克唐纳元帅也出逃了。这时,波旁王朝又派内伊元帅对付拿破仑。他们对内伊似乎信心百倍,内伊的军事实力显然要比拿破仑大得多,但内伊本人原本是拿破仑“铁的队伍”中“勇士中的勇士”,他压根也不想反对拿破仑。拿破仑也很了解自己的老部下,他派了一个骑兵给内伊带去一张条子:“内伊!到夏龙迎接我。我将像在莫斯科近郊之战后的第二天那样接见你。拿破仑。”

内伊服从了,他拔出军刀高喊:“官兵们!波旁王朝的事业已经彻底完蛋了!”然后,他率部队投向了拿破仑。

3月20日夜里,路易十八惊慌地同家人逃亡了。拿破仑还未到达枫丹白露宫,巴黎的杜伊勒里宫已撇下了波旁王朝的白旗,而升起了拿破仑帝国的三色旗:王宫地毯也将波旁王朝的百合花图案换为了帝国的金蜜蜂图案。在拿破仑的进军途中,巴黎报纸的报道调子也在逐渐变化:“科西嘉岛的怪物在儒昂港登陆”,“吃人魔王向格腊斯前进”,“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波拿巴占领里昂”,“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

3月19日晚,拿破仑进入枫丹白露。3月20日晚,拿破仑在随从和骑兵的前呼后拥下进入了巴黎。

齐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就逐渐衰败了。后来,齐景公当上了国君,为了恢复齐国的往昔繁盛,齐景公任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使齐国再度走上欣欣向荣的道路。

齐国的繁荣和强盛引起了称霸中原的晋国的不安。晋平公为了向诸侯各国显示一下自己“霸主”的威力和巩固的地位,就想征伐齐国,给齐国一点厉害看看。为了探清楚齐国的虚实,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范昭到了齐国,齐景公设盛大宴会款待晋国使者。酒到酣处,范昭对齐景公说:“请大王把酒杯借我用一下。”

齐景公不知其意,便吩咐侍从:“把我的酒杯斟满,为上国使者敬酒!”侍从倒满酒恭恭敬敬地送到范昭面前,范昭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晏婴把范昭的举止和神色看在眼里,大为愤怒,厉声命令斟酒的侍从:“撤掉这个酒杯!给国君换一个干净的。”

范昭闻言,吃了一惊。于是,他干脆佯作喝醉,站起身,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边舞还边对乐师说:“请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以助酒兴!”

乐师从晏婴命令侍从撤杯的举动中看出了范昭的用意,站起来对范昭说:“下臣不会奏成周之乐。”

范昭连讨没趣,借口已经喝醉,告辞回驿馆去了。

齐景公见范昭不悦而去,心中不安,责怪晏婴说:“我们要跟各国友好往来,范昭是上国使者,怎么能惹怒人家呢?”

晏婴回道:“范昭不过是以喝醉为名来试探我国的实力,为臣的这样做,正是要挫掉他的锐气,使他不敢小看我们。”乐师也跟着说:“成周之乐是供天子使用的,范昭不过是个小小使者,他太狂妄了。”

齐景公恍然大悟。

第二天,范昭拜见齐景公,连连向齐景公道歉,说自己酒醉失礼。齐景公回了几句客套话,然后派晏婴带范昭去齐国的军营和街市上参观。

范昭回国后,不无感触地对晋平公说:“齐国国力不弱,群臣同心,暂时不可图谋。”

晋平公于是打消了攻伐齐国的念头。

战争的目的是让人屈服,以智取胜要比凭借武力取胜要高明得多。因为,以智取胜,己方付出的代价不大,有利于保存实力。而用武力取胜,即便是再高明的战术,也免不了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伐谋”不成,不战而胜无望,退而求此次,那就是“伐交”,即想尽办法风化瓦解敌国联盟,同样也可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反映在现代社会的商战中,同样是以“伐谋”为上,“伐交”其次。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用兵的时候,假如有10倍于对方的兵力,那就包围敌人;假如有5倍于对方的兵力,那就要进攻敌人;假如只有1倍于对方的兵力,那就要分散敌人;假如与对方势均力敌,那就要努力战胜敌人;假如比敌人兵力少,那就要设法退却;假如实力不如敌人,那就设法避免交战。

自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苏军战线向西推进600余公里,在库尔斯克城附近形成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突出部。希特勒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重新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于是下了最后赌注——发动占领库尔斯克的“城堡”攻势。希特勒命令:“把最好的部队、最好的武器、最好的指挥人员用于此次进攻。”他要让“库尔斯克城下的胜利之光照亮全世界”。苏军统帅朱可夫也意识到,即将进行的大决战,一定是规模空前的大较量。事实也正是如此,德军集结了90万人的精锐部队,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朱可夫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布阵,调集了130万兵力,19000门火炮,3500辆坦克和2000架飞机。同时他还在后方阵地准备了60余万人的强大预备队,在突出部地带建立纵深300公里的八道防线。朱可夫的基本战略构想是:开始以防御为主,用强大的炮火对付德军的进攻,以期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在德军的进攻达到精疲力尽时,出动强大的突击队,进行快速反攻和突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朱可夫这一大胆而实际的战略构想,很快就得到实施。1943年7月4日深夜,朱可夫得知德军将在凌晨3点发动进攻的消息后,在来不及请示最高统帅部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命令所有火炮进行反轰击准备。一时间,万炮齐鸣,整个德军阵地被炸得天翻地覆,致使德军的进攻推迟了3个多小时。由于苏军的强大炮火,使德军后来发动的几次进攻,均未得逞。不久德军被迫转入防御。7月12日,苏军开始了大反攻,强大的坦克集群很快就撕裂了德军的防线。8月5日,苏军收复奥廖尔和别耳哥曼德;8月23日解放了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大会战胜利结束了。德军损失50余万兵力,1500辆坦克,从此一蹶不振,被迫转入全线防御。

朱可夫

自库尔斯克会战胜利之后,苏军的反攻势如破竹,半年之内解放了大部分苏联国土。12月中旬,朱可夫奉命回到最高统帅部,斯大林要求在新的一年里要把德军全部赶出苏联领土,将战争推到国外进行。1944年3月,朱可夫临时接替受伤的瓦杜尔丁大将担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他亲临前线指挥部队,英勇地向前挺进。不到一个月,就解放了216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57个市镇。最后在喀尔巴歼山麓打败德军,首先到达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边境。为了庆祝这一胜利,4月8日,首都莫斯科以320门礼炮齐鸣24响,向朱可夫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致敬。

1944年6月23日,由于西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法西斯德国在苏军和西方盟军两大战线的夹击下节节败退。战争很快推向德国本土。1944年11月7日,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27周年时宣布,将由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攻打柏林。1945年,朱可夫指挥的东线苏军距柏林只有60公里了,攻克柏林的战役开始了。

为了打好这一不寻常的战役,朱可夫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和策划,他派遣侦察航空兵对柏林地区进行6次空中照相,制作了精密模型和极为详细的作战地图。为了出奇制胜,朱可夫决定打破常规,一改以往白天冲击的老办法,决定黎明前2小时实施攻击,一并利用上百部探照灯配合进攻……朱可夫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1945年4月16日凌晨3点钟,强大的炮火开始了对柏林的轰炸,声势之大,前所未有。进攻的第一天,就打出了123万发炮弹。朱可夫的用意十分清楚,他要以这场空前少有的炮火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在强大炮火的配合下,设在离各突破口200米远处的143部探照灯突然亮了起来,刺眼的探照灯光使德军心惊胆战,他们以为这是苏军的最新武器,弄不好要刺瞎眼睛。苏军的坦克和步兵很快冲破德军的数道防线。4月18日,苏军以极高的代价攻克了“柏林之锁”——泽劳弗高地。4月20日,朱可夫的三个集团军突入市郊。4月30日15时50分,苏军终于将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体现了审己察敌、量力用兵的胜败谋略,同时也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占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采用进攻的策略,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致命打击弱小敌人,以强攻弱,往往能摧枯拉朽,奠定胜利的局面。

主动用兵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国君贻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硬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硬让它后退,这叫作牵制军队;不懂得军队内部的事务而干涉军队的事务,就会使军队迷惑不解;不懂得军队的权宜机变而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有疑虑,那么诸侯乘机进犯的灾难就到了,这叫作自己扰乱了自己的军队,而导致了敌人的胜利。

公元前506年11月19日,吴、楚两国在柏举摆开阵势,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早晨请示阖闾说:“楚国令尹子常不仁,他的部属都没有誓死拼战的意志,我们先向他进攻,他的士兵一定会逃跑,而后我大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同意。夫概说:“做人臣的见到合理的事,应该立即去做,不必等待君命。今日我决心死战,楚军必破。”于是,夫概不顾阖闾的反对,自行率领部下5000人首先攻击子常的部队。楚军破渍,子常奔郑。此战,吴军深入楚国,劳师远征,应速战速决。夫概见到有利战机,建议君主进军未准,于是果断地自行进军,一举破楚军,这是主动用兵的精义之举。

1948年,解放战争正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中央军委为继续贯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迅速巩固中原解放区,同年1月底2月初,电令华野副司令粟裕迅速将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开赴黄河以北濮阳地区休整,两个月后南渡长江,挺进闽浙赣诸省,创建新解放区,以求吸引中原敌人2030个旅回防江南,配合中原作战。4月,粟裕率第一兵团到濮阳地区休整,但他对中央军委指示并没有盲目执行,他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在中原地区已基本具备打较大规模的歼灭战的条件,如果此时调兵南渡长江,深入敌之后方作战不如留在中原将会对战局发展更为有利。

粟裕将军

于是,他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一兵团3个纵队暂缓渡江,应集中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陇海北路作战,求得在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同时在敌人后方派出有力的游击兵团,相互配合,推动战局的发展。粟裕将这个想法报告给中央军委。中央军委针对粟裕的建议,与前线指挥员审慎研究后,毅然决定粟裕兵团暂缓渡江,加入中原战场,会同中原对敌作战,寻歼敌人之有生力量。实践证明:粟裕的暂缓渡江,留兵中原的建议是正确的,它对中原歼敌以及后来的淮海战役,乃至全国战局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将帅应该有独立指挥权,的确,将帅指挥作战,是受命于君,是为完成“庙算”战略,因此,受命于君,对君主负责是将帅的职责。但是,将帅受命之后,不能时时处处拘谨地固守君命,应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而做灵活变动,同时,君主也不能脱离实际地去干扰将帅的作战指挥。生活中,我们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些规则,而要做灵活变动。

上下同欲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预测胜利的方法有五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和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的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懂得怎样用众多的兵力作战,也懂得怎样用少量兵力作战的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会取得战争的胜利;以我方的有准备对待敌方的无准备,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会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方法。作战中,君主或统帅与下级官兵有共同的意愿和欲望,就能获胜。

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齐集小亚撒尔迪斯,号称500万,实则30万50万人左右,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

希腊这边,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军总统帅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担任。

渡过赫勒斯邦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了北希腊,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这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在希腊,奥林匹克高于一切,运动会期间是禁止打仗的。因此,希腊人在关上布置的兵力只有几千人。当波斯人临近的时候,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仅带了300人来增援。

波斯大军在温泉关不远的平原扎下大营以后,薛西斯首先展开了心理攻势。他派人捎信给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击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勇敢的斯巴达人哪能被恐吓吓倒,他们嘲笑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阴凉里杀个痛快”。

过了两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腊人的动静,回报说希腊人把武器堆在一边,有的梳头、有的做操,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薛西斯大为奇怪,问询知情者后方知,战前梳头是斯巴达人的习惯,意味着将要玩命血战。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几天,见守关的希腊人没有丝毫投降的样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这些不知好歹的希腊人。

根据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车派不上用场的特点,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而斯巴达人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却没能前进一步。薛西斯无奈,只好拿出最精锐的一万名御林军投入战斗,但除了抛下大片尸体外,还是攻不上去。

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来报告说,有条小路可以通到关口的背后。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直插后山。他们穿峡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时候,越过一片橡树林,接近了山顶。本来,列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披挂上阵。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点般射来,佛西斯人败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插了下去。

斯巴达王列奥尼达得知波斯军迂回到背后时,知道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他把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300名士兵迎战。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700名塞斯比亚城邦的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

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关口,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波斯人拥了上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的4次进攻,拼死保护自己的统帅。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杀红了眼的波斯人,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才最终被攻占了。

据说,波斯人在打扫战场时只找到了298具斯巴达人的尸体。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有参加战斗。一个是因为害眼病,一个是因为奉命外出。战后,他俩回到斯巴达时,家乡的人都非常鄙视他们,谁也不理他们。其中一个人受不了这种屈辱,自杀了。另一个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但斯巴达人还是拒绝把他安葬在光荣战死者的墓地中。

孙武认为,国君或将帅能与下级士兵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哪怕身陷重重围困,也能够创造奇迹,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一支筷子能被轻易折断,但要折断一束筷子则要费劲得多。同样,一根手指的力量极其有限,但五指联合起来则力量要大上许多。上下同欲,就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自然力量就会倍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97年1月,曹操率领大军南征,来到宛(今河南南阳),驻扎在清水,张绣率领军队投降了曹操。曹操娶了张绣叔父张济的妻子,张绣为此怀恨在心。曹操听说后,暗中有杀张绣的计谋,由于计谋泄露,张绣遂领兵反叛,并与刘表联合起来,共同对曹操作战。

就在曹操全力应对张绣、刘表的时候,袁绍想乘机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曹操决定先回师救许昌。张绣见曹操退兵,急忙率领军队追击。张绣的谋士贾诩说:“您不可以追,如果追击一定失败。”张绣不听,遂领兵追击,追上曹军就是一场大战,结果张绣大败而回。此时,贾诩对张绣说:“快速收拾部队再追上去,这一战一定能取胜。”张绣拒绝说:“刚才不听您的话,以至于失败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失败了,怎么还要追击?”贾诩说:“战斗的态势有变化,快速追赶一定有所收获。”张绣相信了他的话,遂收拾起残兵败卒再次追赶,追上曹军,又是一次激烈的战斗,张绣果然大胜而回。

张绣遂问贾诩:“我上一次以精兵追击曹操的退兵,而您说我一定失败;我失败退回后又以败兵再追击刚打了胜仗的兵,而您又说一定能取胜。一切都如您说的一样,为什么我前后两次用兵都应验了您的话呢?”

贾诩回答说:“这是很容易知道的。将军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刚刚退却,曹操一定亲自断后。您的追兵虽然精锐,但曹军的士兵也都是精锐,所以我知道您一定失败。曹操进攻您的时候从来没有失策过,他的兵力还没有用尽就撤退,一定是他的后方有了变故,他退兵时一定有精兵等着您去追。曹操既然已经在退兵途中打胜了将军您,一定会轻军快速撤退,纵然留下其他将军来断后,那些将军虽说也都英勇善战,却不是将军您的敌手,所以您用败兵追上去再战,就一定会取胜。”张绣听后,大为叹服。

在这场张绣追击曹操退兵的过程中,前后两次张绣用兵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第一次,他不听贾诩的劝阻,以精兵追击,失败而回;失败后,贾诩又要他立刻组织起败兵再次追击,结果大胜而返。这都是建立在对自己和对敌人了解的基础上,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公元228年,西蜀丞相诸葛亮首次率领大军进攻曹魏。参军马谡违反诸葛亮的作战部署造成街亭失守。消息传来,诸葛亮急忙把关兴、张苞叫过来,吩咐说:“你们两人各带三千名精兵,顺着武功山小路往前走。如果遇到魏军,不要去和他厮杀,只擂鼓呐喊,惊吓敌军。等魏军退走后,你们撤回阳平关去。”接着,诸葛亮传下密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退兵。又吩咐大将姜维、马岱,先去山谷中埋伏,掩护各路人马撤退。又派人去通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军民,赶快退回汉中。

诸葛亮安排完了,看看只剩下五千人马,便亲自带了,去西城搬运粮草,运回汉中。

诸葛亮到了西城后,先派一半人把粮草运走,身边只剩两千五百人了。这时,探马接连来报告:“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了!”这时诸葛亮身边没有武将,只有一些文官。众官听得探报,都吓得变了脸色,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登上城头探望,远远望去,果然尘土飞扬,魏军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从城上下来,传下命令道:“把城上的旌旗都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哨位,不许随便走动和高声说话。四面城门都要打开,每一门用二十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来到,都不要慌张,我自有退敌办法。”

等一切都安排好了,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登上城楼,在城楼前凭栏而坐,让两个童子点上香,悠闲地弹起琴来。

魏军前哨到了城下,见到这般模样,都不敢进城,急忙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了,摇了摇头,不相信竟有这样的事。他叫大军停止前进,自己飞马来到城下,果然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正满面笑容地弹着琴。诸葛亮的左边有一小童,手捧宝剑;右边有一小童,手拿拂尘。在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正低头清扫道路,眼睛向旁边看也不看,好像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发生一样。

司马懿看完,心里非常疑惑。他回到中军,传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向北山路撤退。

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兵,故意扮成这个样子?父亲何必急急退兵?”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现在他大开城门,里边一定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城,就会中他的奸计。你哪里能料到这些?赶快撤退!”于是,魏军两路人马急急忙忙撤走了。

诸葛亮见魏军去远了,拍手大笑起来。众官刚才吓得直冒冷汗,这时才放心地喘了一口气,向诸葛亮问道:“司马懿是魏国有名的大将,带领十五万精兵来取小小的西城,为什么见了丞相,便立即退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说:“司马懿以为我这个人一向谨慎,不会干冒险的事,见到城中这个模样,怕有伏兵,所以退走了。我不是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了这条空城计。司马懿一定会从北山小路往回撤,我已经派关兴、张苞两人在那儿等他了。”

众官都十分惊讶和佩服,说:“丞相的计谋,真是令人难料。要是以我们的见识,一定弃城逃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两千五百名兵士,如果弃城逃走,想逃也逃不远,那还不是被司马懿捉住?”

诸葛亮下了城楼,带着西城官兵和百姓,连夜向汉中退去。

司马懿率领大军,顺着武功山小路正往北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只见一杆大旗上写着“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几个大字。

司马懿回头对司马昭说:“我们如果不退兵,一定中诸葛亮的奸计了。”

魏军怕蜀军冲杀,丢盔弃甲,慌忙奔逃。逃出五六里地,山谷中又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旗上写着“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几个大字。魏军不知蜀兵有多少,不敢应战,只得扔掉粮草、军器,夺路奔回街亭去了。

关兴、张苞也不追赶,收拾了魏军的粮草、军器,欢欢喜喜地撤走了。此时,魏军大都督曹真听说诸葛亮退兵,急忙带兵追赶。他追过一个山头,只听见一声炮响,姜维、马岱从背后山谷中杀了出来。曹真大吃一惊,打马就往回跑。他的先锋陈造逃得慢了些,被马岱赶上去,一刀砍死。姜维、马岱得胜,连夜退回汉中。

蜀军退走以后,司马懿又回到了西城。他找来当地的百姓一问,才知道当时城中只有两千五百兵士,没有武将,只有文官,根本没有埋伏。再一打听武功山的蜀军情况,百姓们说:“关兴、张苞各有三千人马,他们只是擂鼓呐喊,并不敢厮杀。”

司马懿听了,又生气又后悔,仰天叹息说:“我实在是不如诸葛亮啊!”

日本的花王公司是专门生产洗涤用品的厂家,面对如火如荼的市场竞争,公司制定了独特的捕捉市场信息的战略方案。凭着一场漂亮的信息战,花王公司在竞争中“过五关斩六将”,战胜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在洗涤用品市场竞争中大放异彩。

花王公司在成立之初,曾走过一段漫长的坎坷道路。成立之初的花王公司无论在资金还是在技术上都不如日本其他七家公司,如洁露洗涤用品公司、清爽洗涤用品公司等。

有一次花王公司的销售人员在东京市的一家洗涤用品商店观光,无意中发现在原来花王公司所属的柜台上摆满了另一厂家的同类商品,这位销售人员假装要购买花王公司生产的洗涤用品。在与商店销售人员交流中,他了解到花王公司生产的洗涤用品不受消费者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的包装不够精美,给消费者留下太陈旧、不雅观的第一印象。花王公司这位销售人员回到公司后,立即向总经理汇报了此事。经过认真分析,公司一致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是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信息不灵,不能及时获取从消费者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因此也就不能采取相关的应变对策。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制定了“抓住信息,主动出击”的市场信息战方案。信息战共包括三方面内容:

1建立公司的咨询团,采取问卷和电话的调查形式,直接从消费者的反应中了解市场动态。比如对洗涤用品的颜色有何要求?喜欢浓缩还是一般洗涤用品?喜欢哪种包装?随着咨询团细致深入的工作,公司每天都收到成千上万的消费者需求信息。

2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信息购买中心,围绕新产品如何进入市场开展调研工作。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将收集购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定期向公司主管汇报,以实现对公司的科学化管理。

3公司选择零售点与批发站组建联系网络,由这些销售单位每天定时向公司汇报业务经营情况。

随着市场信息战略的推行,花王公司终于在日本的洗涤用品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公司生产的各种洗涤用品以一流的品质和精美的包装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花王公司也一举登上了日本洗涤用品的霸主地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世人皆知的名言,着重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内容,指出了“知”与“战”的辩证关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制胜的基本指导思想,“知彼知己”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仅有对敌我双方各种客观条件的了解,还有对战争的指导规律和各种作战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克敌之策,也才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