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五章 兵势篇
第五章 兵势篇
作者:刘加临   |  字数:6931  |  更新时间:2015-03-18 16:12:57  |  分类:

儿童教育

兵势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五篇,本篇主要论述用兵打仗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而且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这里的“势”,着重分析在对敌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如何从实际中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出奇制胜的态势。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要在战术上很好地解决“奇正”变化的运用的问题,要达到“以正合,以奇胜”,即用正兵合战,用奇兵制胜,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巧妙“示形”,机智“动敌”,即用计谋去迷惑敌人,调动敌人。

战势不过奇正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克,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作战的方式不过“奇”、“正”两种,可是“奇”、“正”的变化,却永远不可穷尽。“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像顺着圆环旋绕似的,无始无终,又有谁能够穷尽它呢?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之乱后,经过近十年的混战,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实力最强的割据集团。

公元199年6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准备南下许都(许县),一举消灭曹操。曹操决定集中所能调集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袁绍像

曹操将主力部署在黄河南岸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以阻止袁军的正面进攻,并派卫觊镇抚关中,魏钟守河北,防止袁绍从西路进犯;派臧霸等率兵从徐州进驻青州,从东方钳制袁绍,巩固右侧;派于禁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的刘延,阻止袁军渡河长驱南下。

就在曹操积极备战的时候,刘备起兵占领了徐州。附近郡县纷纷归附,兵力增至数万人。刘备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进攻曹操。

曹操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亲率精兵东进徐州,将刘备击败,逼降了关羽,占据了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刘备只身逃往河北,投靠了袁绍。

公元200年2月,袁绍大军进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企图渡过黄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进攻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颜良率军渡过黄河,直扑白马与刘延交战。刘延坚守白马,士卒伤亡惨重。

4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军北上,解救白马之围。这时,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说:“现在我军兵少,力量敌不过袁绍,必须分散袁军的兵力,才能取胜。您先到延津,装出要渡河的样子,袁绍一定分兵前来救应,然后您派轻装部队袭击白马,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战胜颜良。”曹操听从了荀攸的计谋。

袁绍果然分兵到延津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掉头率领轻骑,以张辽、关羽为前锋,急驱白马。曹军距白马十几里时,颜良才得知消息,不禁大吃一惊,慌忙率军迎战。

曹操命令张辽、关羽首先出击。关羽于万众之中刺死颜良,袁军阵中无人敢挡。袁军大乱,纷纷溃散,曹操于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追击到延津南,袁绍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军继续追赶曹操。

曹操当时只有骑兵不满六百人,见袁军追来,派人登高瞭望袁军虚实。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报:“袁军骑兵有五六百人。”再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袁军骑兵在增加,步兵多得数不过来。”

曹操听了后说:“不要再报告了。”于是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到野地里去。这时,曹军从白马出发的辎重车队正从路上经过。曹操的部将都认为应让这些辎重车辆返回营寨,保护起来。可荀攸却说:“这些辎重正好是用来钓袁军上钩的诱饵,怎么能让它离开呢?”这时文丑与刘备先后率领袁军五六千骑兵陆续杀来。又过了一会儿,袁军的骑兵越来越多,见曹军没有动静,便纷纷直奔辎重车,抢夺物资,顿时乱作一团。

曹操率领骑兵出其不意地向袁军冲杀过去,把袁军打得大败,并斩了文丑。随后,曹操率军顺利地退回官渡。

袁绍把军队稍作整顿,进驻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于8月率兵逼近官渡,依沙堆扎营,军营长达数十里。曹操也立营和袁绍对峙。

9月初,曹操出兵和袁绍交战,没有能取胜,便退回营垒坚守不出。

双方就这样相持了三个月。曹操兵少,粮食也吃完了,士卒疲劳,许多人都投奔到袁绍那里去了。曹操非常焦急,写信给留在许都的谋士荀攸,说准备把军队撤回许都。

荀攸复信给曹操说:“袁绍全军聚集在官渡,想和您决一胜负。您现在是以弱敌强,如果不能取胜,必然被袁绍打败。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您应看到,袁绍虽然能聚众,却不能用人;您现在虽然粮少,但也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以袁绍十分之一的兵力,使袁军不能前进,已有半年的时间了。眼看这种相持的局面就要结束,形势即将起变化,千万要坚持下来,等待时机,出奇制胜。”

曹操听从了荀攸的意见,一方面加固营垒防守,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绍。曹操决定采取截烧袁军粮食的办法来争取主动。10月,袁绍把一万多车粮食集中在距离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派大将淳于琼率军守护。谋士沮授鉴于前次粮食被烧,建议袁绍另派一支部队驻扎在淳于琼军的外侧,两军瓦成犄角,防止曹军抄袭。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

许攸对曹操说:“您用孤军来抵抗强敌,眼下军粮又快用尽,却不想办法速胜,最后只会遭到惨败。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都屯集在乌巢,而守备并不严密。如果派一支轻骑前去偷袭,出其不意,烧掉他的储备,不出三天,袁军便会不战自破。”

曹操大喜,留曹洪和荀攸守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前往攻打乌巢。

曹军顺利到达乌巢后,立即放火烧粮。袁军大乱,淳于琼仓促应战。天亮时,淳于琼见曹军人少,就冲出营垒迎战曹军。袁绍得知曹操率军袭击乌巢,对他的儿子袁潭说:“就算曹操攻破淳于琼,我去攻破他的大营,让他无处可归。”

袁绍只派少数骑兵去增援乌巢,而派大将高览、张邰率领主力前去攻打曹军大营。曹操得知袁军进攻官渡大营的消息后,并没有马上回兵救援,而是继续猛攻淳于琼营垒,决心把袁绍在乌巢的粮草全部烧光。曹军士卒们都拼死作战,最后终于攻破了淳于琼的营垒,杀死了淳于琼,烧毁了袁军屯集的粮草。乌巢粮草被烧光的消息传到官渡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高览、张邰率所部投降了曹操。曹操乘机出击,大败袁军,歼灭袁军七万余人。袁绍、袁潭父子仓皇带领八百骑兵逃回河北。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著名的汉尼拔大战是血染意大利半岛15年的第二次波尼战争的开端。该战发生在公元前218年,由迦太基共和国伊比利总督年仅27岁的将军汉尼拔,对其不共戴天的世仇罗马发起进攻。这场战争是当时涵盖全世界的全球性战争。汉尼拔将军在种种策略部署逐步实施后,达到了离间罗马及其盟国的目的。他把军队留出一部分保卫迦太基本国,自己则带领9万步兵、12000名骑乓、40头战象长驱直入罗马。

在当时,从伊比利半岛到意大利半岛的路径有三条:

1海路,由地中海东航可以到达,但罗马掌握着地中海的治海权,只能强行突破。

2陆路,沿利久立海沿岸的陆路东进而至。这条路较方便可行。

3山路,越过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当时的部队装备、交通工具落后,即使是一支现代化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在那样的天气与地形下也是相当困难的。

当时,罗马人认为迦太基人进攻的第三条路是根本行不通的,他们决定由执政官圣普罗斯率领四个军团由海路攻打迦太基本国,另一路由史奇皮欧率领同等兵力由陆路阻塞汉尼拔,并继续攻进伊比利本土。

这一计划用现代军事观点来看是典型的“间接战略”法,颇为谨慎、完备、行之有效的,但被天才汉尼拔超乎常人的思考模式——跨越阿尔卑斯山的奇谋彻底击碎。

难以想象,部队历经万难,横跨阿尔卑斯山后,只剩下2万步兵、6000骑兵、几头战象,即出发时的1/3兵力。

当然,最震惊的要数罗马人了,当看到汉尼拔如从天降一般出现在面前,再多再快的补救也来不及了。他们紧急召回的史奇皮欧兵团、圣普罗斯兵团,在汉尼拔的“奇谋”与气势下,攻击力全失,几乎是溃不成军,这场大战汉尼拔以少胜多,获得大捷。

战场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法,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战术,兵者诡道也,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出奇制胜战胜对方,“正”与“奇”相互依托,又相互转变,在变化中寻找战机,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赢得先机,最终取得胜利。有史以来,人类战争无数,胜利者大都有“奇”兵之战例,在战争中谁将“奇”演化得好、演化得精,谁就将赢得战争的主动,占尽优势,从而导致在战略上更加主动和彻底打垮对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只要以伪装示形于敌军,敌军便会跟着跑;只要伪装给予敌军以利,敌军便必然会来夺取。他们就是这样用利去引诱、调动敌军,并以重兵等待他们,予以歼灭之。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经过长期准备,调集战车1300辆、步骑兵10余万,出击塞外的匈奴。他首先命沿边军民出塞放牧,引诱匈奴兵前来掠夺。待匈奴兵前来侦察时,又赶紧后退,遗弃大量牲畜。

匈奴单于闻讯大喜,亲率10多万大军进犯赵国边境地区。李牧以战车和弓弩手从正面迎击,实行防御作战;以骑兵和精锐步卒为预备队。匈奴骑兵受战车限制,无法机动,又受到弓弩手的射杀,损失惨重。

李牧乘机指挥预备队从两翼夹击匈奴军。经过激烈交战,除单于带少数侍卫突围外,匈奴大部被歼。李牧乘胜北进,迫使邻近的东胡、林胡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降服于赵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军阀纷纷割据混战。关中的各位将领如马腾、韩遂等各拥兵争强。曹操派钟繇镇守关中,节制各路兵马。公元211年,曹操对中原地区已经有了绝对的优势,准备对汉中的张鲁用兵。同年3月,曹操派钟繇讨伐张鲁,又派夏侯渊等从河东进发,与钟繇会合。

当时,关中诸将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见钟繇开始发兵,怀疑他要袭击自己,就发动叛乱,控制了关中。曹操任命曹仁领兵征伐,马超等人率领军队东进屯驻在潼关,阻挡曹军。曹操得知部队受阻,就命令各位将领说:“关西的兵卒十分强悍,你们应坚壁固守,不要与他们交战。”曹仁的部队就与马超对峙在了潼关。

这年7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来到潼关与马超夹关对峙。对峙不是曹操的目的,他想彻底消灭马超等人,平定关中。如何先将兵马渡过黄河去,就成了曹操面临的第一要务。曹操问计于徐晃,徐晃说:“您在这里摆出强大的兵势,敌人却不派兵驻守蒲坂,这就知道敌人是有勇无谋。现在请您给我一支精兵,我从蒲坡津渡过河去,作为先头部队,从里面截击敌人,敌人就能被我们擒获了。”曹操对此深以为是。于是,曹操每天向马超挑战,却暗中派徐晃、朱灵等带领步骑精兵4000人马在夜里从蒲坡津(今山西永济西蒲州)渡过黄河,在黄河西岸安营扎寨。有了这支奇兵后,曹操随即率领部队从潼关以北渡河,就在曹操还没有上船渡河的时候,马超率领军队赶过来阻击。曹军匆忙应战,因无思想准备,一时间手忙脚乱,难以抵挡。就在紧急关头,渭南县令丁斐忙赶出许多牛马用以诱惑马超的军队。结果,马超的军队看见大批的牛马后,自乱军阵,纷纷抢夺牛马,曹军则乘机渡过了黄河。曹操过河后,命令部队沿河修筑甬道慢慢地向南推进。马超等人见曹军已经过河,并且修筑了工事,就发动了几次攻击,见曹军并不应战,自知难以取胜,就后退到渭水河口,组织防御。曹操用兵向来多智谋,他布下许多疑兵迷惑敌方,同时暗中派兵用船进入渭水,架设浮桥。并在夜里派一支部队渡过河去,在渭水的南岸扎营。曹操的攻势可以说是咄咄逼人。马超见曹军兵力分散在渭水两岸,认为有机可乘,在第二天夜里就偷袭渭水南岸的曹军。而曹操已经预料到马超会来偷袭,就在军营附近布下许多伏兵,专等马超的袭击。结果马超偷袭时被曹操打得大败。曹操最终使用离间计破坏马超等人之间的关系,使关中各将领间出现了矛盾,然后将其一一击破,平定了关中。

为了钓到鱼,鱼饵是必不可少的,而水中的鱼贪图眼前的美食,却枉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做人也要如此,风物长宜放眼量,凡事不要只图眼前,更不要被眼前潜藏着的危险的“鱼饵”所迷惑,所诱惑,高瞻远瞩地看事情,解决问题才是正确之道。

善战者,求之于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设法造成对己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只知道苛求部属;不仅仅依赖人才,而是善于利用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将帅指挥军队,就如同转动滚木和圆石。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形的木、石就容易静止,圆形的木、石就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好像在万仞高山上转动石头,把它滚下来一样。这就是所说的“势”。

公元前204年,在楚、汉相争中,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忧心如焚,与谋士郦食其商量削弱、分化项羽力量的问题。

郦食其说:“过去商汤讨伐夏桀,将夏桀的后代封于杞;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将殷纣王的后代封于宋。现今秦朝残虐无道,灭亡了六国,霸占了六国的土地,使六国的后代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如果您能重新拥立六国的后代为王,这些六国的君臣百姓必然会感激并拥戴您,心甘情愿地做您的臣下,楚国也会毕恭毕敬地朝拜,这样您就可以面南称霸了。”

刘邦认为这些话很有道理,赶快吩咐人去制作印信,并安排郦食其代表他去各地分封六国的后代。

正在这个时候,张良来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顺便将郦食其的办法告诉了张良,并征求张良的意见。

张良说:“按照这个办法去办,您的事业必将毁于一旦!”

刘邦问:“为什么呢?”

张良说:“我借用您的筷子,来为您说明这个道理:商汤讨伐夏桀,之所以封夏桀的后代于杞,是有把握置夏桀于死地,您现在能有把握置楚国于死地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说:“这是第一个不能做的原因。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封殷纣王的后代于宋,是有把握杀死殷纣王,您现在能有把握杀死项羽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说:“这是第二个不能做的原因。过去周武王进入殷朝,标榜商荣、示敬箕子、纪念比干等,社会名士为之归心,以您现在的状况,能做这些工作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说:“这是第三个不能做的原因。周武王在钜桥仓库开仓放粮,用殷纣王集存的粮食救济百姓,深得百姓之心,您现在自己吃的粮食都困难,能开仓济贫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说:“这是第四个不能做的原因。周武王战胜殷纣王后,将战车改造成平常乘人之车,将兵器覆盖虎皮倒置存放,以表示再不用兵了。以现在的形势能不用兵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说:“这是第五个不能做的原因。周武王战胜殷纣王后,还将军马散放于华山以南,表示军马已经完成了使命,以后不会再用了。这种做法您能效仿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说:“这是第六个不能做的原因。周武王战胜殷纣王后,将为军队输送粮草的牛全部放养在桃林以北,表示以后再不劳民伤财长途输送粮草了,现在您能做吗?”

刘邦说:“不能!”

张良说:“这是第七个不能做的原因。最关键的是这么多的人,背井离乡来投靠您,跟着您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图的是立功受封,您今天封六国之后为王,跟您的人就会各归其主、各求其主,回家团聚,有谁还愿意跟随您打天下呢?再说,楚国不强倒还罢了,楚国强了,六国必然跟随楚国去了,还有谁能跟随您呢?因此,这个办法将会使您的事业付诸东流。”

一番话使刘邦幡然醒悟,他遂即下令销毁六国印信。

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福源水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后来做了乡村塾师,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四次名落孙山。鸦片战争后,洪秀全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从沉溺于科举仕途的梦幻中猛醒过来,决心寻找一条改变社会现状和个人前途的新路。

洪秀全画像

洪秀全在广州的时候,从传教士手中得到一本基督教的传道书劝世良言。书上说:只有“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人们所祟拜偶像都是妖魔,而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洪秀全大受启发,心想:“如果创立一个‘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儿子,专为除妖降魔,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而下凡,一定能得到人心,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于是,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洪秀全不辞辛苦,深入到贫苦百姓中传教,很快就发展了两千多教徒。就在“拜上帝教”日益壮大的时候,广西连年灾荒,百姓痛苦不堪,各地农民纷纷铤而走险,举起造反大旗。洪秀全见时机成熟,以“上帝”的名义召集各县“拜上帝教”教徒两万余人,于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村发动了起义。义军称“太平军”,后建号“太平天国”。3月19日,太平军在灵湖大败清军,在万众庆贺的欢呼声中,洪秀全宣布“登极”,正式称“天王”,并加封五军主将。

洪秀全凭借“拜上帝教”称天王,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纵横18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势”是非常重要的,在战场上,创造利己的态势,就会赢得先机,占据主动,为最终的胜利打下有力的基石。从更广的领域来看,顺应大势的发展潮流,最终会取得胜利。反之,逆潮流、逆时势而动,则必将以失败而告终。孙子认为,择人而任势。杜牧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言先战者先料兵势,然后量人之材,随短长之任之,不责成于不材者也。”意思是说,人才各有长短,用人如用器,贵在用其长而避其短。说明利用好人才,形成有利态势。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