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章 地形篇
第十章 地形篇
作者:刘加临   |  字数:7403  |  更新时间:2015-03-18 16:55:42  |  分类:

儿童教育

地形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十篇,本篇主要论述用兵应该如何利用地形的问题,孙子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作战与地形的密切关系,强调将帅要重视研究和利用地形,以采取恰当的策略,夺取战争的胜利。明确指出“地形者,兵之助也”。在论证地形和战争关系的基础上,孙子还探讨了军队作战失利的六种主要原因,并阐述了将帅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若干治军的一般原则。这六种地形分别是“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等六种地形,针对这六种地形,为将者应审慎判明各种不同地形并采用不同的战法加以利用。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积极掌握主动权,考察地形险要,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智慧的将领必须要掌握的要点。懂得这些道理去智慧作战的,必定能够取得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而去指挥作战的,则必定失败。

春秋中期,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准备争霸中原,而秦国向东的道路却被晋国挡住。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国和晋国两国的国君新近相继去世,便准备出兵越过晋国的国境去偷袭郑国。

秦穆公召集众大臣商议攻打郑国的事。大夫蹇叔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使军队疲劳,去偷袭远方的国家,这种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况且行军路线这样长,谁会不知道我军的动向呢?我们的军队赶得筋疲力尽,远方的郑国肯定早有了准备,这恐怕难以取胜吧?我们要是这样做的话,只能是劳而无功。”

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劝告,任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兵车三百辆,前去偷袭郑国。

出发前,蹇叔哭着对西乞术和白乙丙说:“我看到军队出发,却看不到军队回来了。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拦击我军,崤山有两座山,南面那座山是夏帝皋的坟墓,北面那座山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们必定死在那两座山之间,我在那里收你们的尸骨吧!”

孟明视率秦军进入滑国地界,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者,要求见秦军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马上接见了那个自称使臣的人,那人说:“我叫弦高。我们国君听说您准备率军经过敝国,特地派我前来犒劳您的随从。敝国很穷,只能献上十二头牛和四张熟牛皮,希望您能收下。”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者老远地跑来犒劳秦军,这分明是郑国早有了准备。于是,他只好收下了牛和牛皮,率军顺手灭了滑国,班师回国。

其实,弦高只不过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他赶着牛到成周(今洛阳东北)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臣,骗了孟明视,同时又派人紧急向郑国报告消息。

先前,晋国得知秦军越过晋境远道偷袭郑国的消息,晋襄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将先轸说:“秦君不听蹇叔的话,劳师袭远,因贪婪而劳动百姓,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机会不应该丢失,敌人不能够放走。放走了敌人就会有祸患,违背了天意就不吉利。所以,我们一定要进攻秦军。”

大臣乐枝不赞成先轸的意见,说:“先君(指晋文公)曾受过秦君的恩惠,我们没有去报答秦君的恩惠,却去进攻秦国的军队,心目中还有死去的国君吗?”

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丧事悲伤,反而去攻打我们同姓的国家,他们这样就是无礼,还讲什么恩惠?我听说:‘一次放走敌人,就是几代人的祸患。’为子孙后代打算,这可以说对得起死去的国君了吧!”

晋襄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下令紧急调遣晋国的附庸姜戎的军队,参与对秦军作战,并命令把丧服染成黑色,亲自率大军开到崤山。

崤山是秦军偷袭郑国往返必经之地,地势险峻,只在东西两山之间,有一条蜿蜒狭窄的小道可以通过。晋襄公决定在秦军去时,先不惊动,等到秦军疲惫返回时,再在崤山险要处设下埋伏,歼灭秦军。

公元627年4月13日,秦军班师回国途中抵达崤山。因为东出途中未遇见晋国的任何抵抗,所以孟明视傲慢松懈,不做任何防范,就率领秦军通过崤山。先轸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区,便命令晋军从两侧发起猛攻。秦军见势不妙,慌忙撤退,可又被姜戎军截断了退路。秦军进退两难,被晋军团团围住,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也成了秦军的俘虏。

在崤山之战中,晋军选择有利地形实施攻击,以极微小的代价击败秦军。

绍兴年间,岳飞受命去收复被金人控制的傀儡政权伪齐。当时伪齐占据着襄阳、邓州等六郡,而襄阳又是这六郡之重中之重,因此,攻打襄阳意义非凡。然而襄阳的位置却非常特殊,襄阳近邻襄江,有江河之屏障,因此可据险而守。而襄阳的右边则是一个大旷野,利于军队的大规模厮杀和军队的灵活调动。这些是襄阳地形上对于守军的有利之处,因此,如果伪齐军队,将骑兵大规模驻扎在旷野上,而将步兵防守在江边的话,那么岳家军就很难找到攻击的有效方法了。

但是,当时驻守襄阳的伪齐将领李成,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未能正确判断襄阳所处的地形,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军事部署。他将骑兵驻守在江边,而将步兵驻守在旷野上。江边道路崎岖,乱石林立,根本不利于骑兵的快速调动和机动出击。步兵驻扎在旷野上,却不能应付骑兵的快速出击和偷袭等。李成的这一部署缺陷被岳飞看破后,岳飞想出了一条破城之计。他命部将王贵率领步兵,用长矛攻击李成的骑兵,命部将牛皋用骑兵攻击敌人的步兵。这样,用自己步兵的灵活克制了敌人的骑兵,而自己骑兵的灵活又克制了敌人的步兵。

战斗进行得紧张而激烈。王贵率领的步兵冲入敌人的骑兵之中,用长枪直刺战马的腹部,江边地域狭窄,无处躲避,战马纷纷倒地。并且,由于江边道路坎坷,不利于战马的快速移动,因此,当前面的战马倒毙后,后面的战马也乱作一团,战马纷纷跌倒,有的还被迫跳入江中。这样,李成的骑兵很快就被击溃了。同时,由牛皋率领的骑兵也以势不可当的速度向敌人的步兵发起攻击。由于是在旷野作战,因此,骑兵可以发挥自己的速度优势来克制步兵。每当骑兵冲锋之后,都能很好地迅速移动,并发起新的冲击。这样,李成的步兵在一次次轮番的冲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岳飞迅速地收复了襄阳城,又乘胜收复了邓州等五郡。

地形环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正所谓地利人和。有利的地形可以因地制宜,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为胜利取得利己的砝码。善于利用手中的有利条件,是现代人取得成功的聪明选择。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胜利就有把握而没有危险;知道天时又知道地利,胜利才可以保证完全。

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后,打了一些胜仗,然而湘军毕竟是地方性的民办武装团体,不能与八旗、绿营这些清朝的正规军相提并论,因此常常受到权贵势力的歧视和排斥。曾国藩尽管立下不少战功,但清政府只让他挂着一个兵部侍郎的空衔,始终没有让他坐上督抚的宝座。清朝江南大营的覆灭,证明了八旗、绿营已经再难承当大任。清政府不得不于1860年8月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把督办江南军务的大权交给他。与八旗、绿营的那些将帅比起来,曾国藩有着高人一筹的谋略和才干。这一点可以从他给朝廷上的通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中反映出来。

晚晴重臣曾国藩

在这个奏折中,他提出并论述了对太平天国用兵的战略思想。他在奏折中说:“要进攻天京,必据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自咸丰三年金陵(南京)被陷,向荣、和春等皆督军由东面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试屡挫,迄不能克金陵,而转失苏、常,非兵力之尚单,实形势之未得也……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在这里,他强调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强调了要取江南必须占据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从上游直取江南可以造成“建瓴而下”的有利形势。他用这个观点总结了以前清军失利的原因,就在于一味只从东面进攻,忽略了对形势的考虑。第二,在南京上游的地势中,安庆的地位最重要。夺取了安庆就等于掌握了攻克南京的主动权。归结起来,他提出的战略思想就是全力以赴地夺取安庆,占据长江上游的有利形势,然后以高屋建瓴的有利形势直取南京。可以说,这一攻敌战略是有着充分的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的,是一个正确的用兵方略。

曾国藩不仅制定出了正确的军事方略,而且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方略,使之付诸实行。即使朝廷要他更改,也没有动摇他贯彻到底的决心。如在曾国藩谋取安庆的时候,太平军在江浙一带有了很大发展。江浙地区是清政府的“米粮仓”,是京师漕粮的主要供应地,自然备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为了保住江浙,清政府三番五次地催促曾国藩火速发兵,救援江浙。然而,清廷的命令却与曾国藩谋取安庆的战略意图相抵触。曾国藩本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态度,淡然处之,不予执行,使攻取安庆的方略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1860年年初,曾国藩调动了湘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分三路进攻安庆。曾国藩一路进集贤关,多隆阿一路进桐城,李续宜一路为后援,接应以上两路。他本人则设大营于祁门,遥控指挥对安庆的进攻。在此期间,太平军一度举行过对武汉的会剿,这曾使曾国藩受了一场惊吓。但这场虚惊过后,他更加放心大胆地组织对安庆的围攻。同年6月,湘军包围了安庆。陈玉成闻讯,急忙组织援军来解安庆之围。一时间,在安庆集中了双方最精锐的部队,战斗打得空前惨烈。应该肯定,陈玉成对安庆的救援尽到最大的努力,坚守安庆的太平军将士也表现得极其英勇顽强。然而,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毕竟不是腐败怯战的八旗、绿营,而是一支凶悍的地主阶级新型武装力量,有着很强的战斗力,不是可以轻易被制伏的。1861年9月5日,湘军以地雷轰倒安庆北门城垣,越壕入城。太平军守将叶芸来、吴定彩率将士一万六千多人奋起迎战,最后全部牺牲。安庆遂落入湘军之手。安庆的失守,动摇了太平军在安徽的根据地,使天京失去了最重要的屏障,使太平军对清军的态势从进攻转入防御。

罗伯·安德森1917年生于美国芝加哥,从小在邻近大学区的肯伍德地区长大。18岁时,考入著名的芝加哥大学。1939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1941年他独自尝试办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石油及汽油的需求量激增,安德森的煤油厂的利润也随之上升。他成为麦可煤油公司的总裁,不久又将这家公司改名为“杭多石油瓦斯公司”,并通过一系列的吞并及收购,使其壮大起来,从而迈出了他石油生涯的第一步。

安德森显示了他非凡的经营管理才能。杭多公司在15年内扩充了6座煤油厂,并钻探到几口油井,铺设了长达500英里的油管。1955年他以200万美元收购了加拉威尔夏石油公司,这家公司很快便开始赚钱。两年后,安德森又将它卖给海湾石油公司,这一买一卖使他获利2100万美元。为更好地抵御风险,他决定开始多种化经营,便在新墨西哥及德州买下一系列的大农场,在农场里饲养一种叫布拉格斯的优质肉牛。到了1963年,安德森的杭多石油瓦斯公司已变得十分强大。他让公司与大西洋提炼公司合并,组建成大西洋沃野公司。他由此拥有价值3500万美元的50万股大西洋股票,占全部股权的5%。第二年,安德森担任了该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1965年,该公司董事长心脏病突发而死,于是48岁的他接任了公司董事长。

首次董事会上,作为主持人的安德森不动声色,并很快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加强内部组织系统化,断然关闭效益低下的加油站,并下令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安德森似乎总是具有超越平常人的预见能力。在用人问题上,他物色的总裁桑顿在以后的15年中都一直是他的得力搭档。而事实上,他的预见也大都是对的。1968年,他将公司总部从洛杉矶迁往纽约。他认为,公司要想成为一流公司,就应该迁到一个“企业气氛更为活跃的地方,要跟其他的大石油公司更为接近一点,纽约就是这个合适的地方”。果然,在纽约这个金融、贸易、工业和信息中心,大西洋公司如鱼得水,在十几年后果真成了美国十大石油公司之一。

安德森的英明预见,在阿拉斯加北坡大油田的发现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北坡油田地处阿拉斯加的卜路后湾,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许多石油公司在这里钻探寻油,但钻井打了几百口,却未见有多少油,最终都灰溜溜地无功而返。唯有安德森还坚持让他的大西洋公司在那里继续钻油,因为他直觉上认为北坡应该有油,而且是大油田。当然,他的直觉是建立在对当地地质构造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1968年,他的信心与耐心终于获得应有的报偿。大西洋公司在卜路后湾发现了油藏,而且该油田很快被证实是有史以来油藏量最丰富的一个油田。由于这个油田的新发现,美国确切的石油蕴藏量在一夜之间增加了2倍。也正是这次大发现,使安德森一夜成名,一跃而跻身于美国大石油公司的老板之列。

高明的领导者对全局的动向、发展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他的行动就不会迷失方向,他的举措也必然能应对突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辅相成,如果能做到使这三者有机结合,那必然会取得成功。另外,做事之前,相关方面要尽量了解得更多,这样才会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豁;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把战士当作自己的婴儿,就会随同他去冲锋陷阵;把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就会随同他共生死!

故事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曾在鲁国做将军,为鲁王打了不少胜仗。后来,因为鲁王不信任他,吴起便离开鲁国投奔了魏国。

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尊贤爱士,重用李克、西门豹等有才能的人,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吴起到魏国,就是想投靠魏文侯,施展自己的抱负,干一番事业。

吴起见到魏文侯后,对他说:“我想与你谈谈用兵打仗的事情。”

吴起微微一笑,说:“据我观察,您嘴里讲的为什么和您心里想的不一样呢?现在您一年四季派人宰杀牲畜,剥取皮张制革,日夜加紧制造长短兵器。您的许多车子都制作得很坚固,却没有加以装饰,乘它打猎吧,又不轻便,不知您拿这些东西做什么用呢?”

吴起画像

吴起见魏文侯没吱声,挺了一会儿,又说:“如果用这些东西准备进攻或防御敌人,而不去寻找一个善于使用这些东西的人,那就像让正孵着小鸡的母鸡去和猫打架,叫刚刚出生的小狗去和老虎搏斗,即使有天大的勇气,也必然遭到失败。从前承桑氏(相传古代部落)的国君,只讲文德而废除武备,最后亡了国,有的部落依仗兵多而好战,结果也亡了国。所以,英明的君主应吸取这些教训,既要抓文,也要抓武,既要讲究国家的治理,又要加强战事的装备,二者不可偏废,因此说,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去迎击,算不上义,看着被敌人杀害的尸体而哀伤,也算不上仁。”

吴起的一番话,正合魏文侯的心意,于是,魏文侯便任命吴起为大将。

吴起在守卫西河的时候,和最下级的士兵同穿同吃,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的时候不骑马,亲自背着干粮,和士兵分担劳苦。其中有位士兵患病,身上长满脓疮,吴起就用嘴替他吸脓。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反而失声痛哭。有的人就问:“你的儿子仅仅是个小兵,可是将军亲自为他吸脓,为什么还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啊!过去,吴起曾为我儿子的父亲吸脓疮,他的父亲作战时奋勇向前,很快便死在战场,如今,吴起又为他的儿子吸脓疮,我不知道他又是战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才痛哭。”魏文侯因为吴起带兵廉洁公正,深得军心,所以派他镇守西河。他和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其中获全胜的有六十四次。

凡是和敌人作战,士兵们宁愿前进而不愿后退求生的,都是将帅的恩惠使他们这样。全军士兵知道将帅爱护他们像爱护自己的儿子那样细微周到,那么他们爱戴将帅也会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至诚。只有这样,即使陷入危亡的境地,而士兵们没有不愿意拼死战斗来报答将帅的恩德的。

乔治·史密斯·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杰出将领、陆军四星上将。巴顿治军甚严,但他同时又十分体恤和关怀自己的下属。巴顿了解官兵对家属信件的关心,为此,部队专设了一辆邮递专车,总是及时地把邮件送到每一名官兵手中。巴顿对于部队的伙食、换季服装、健康状况总要亲自过问。他曾给全军将士写过一封私信,内容是谈如何预防和治疗一种叫作“堑壕足”的疾病。巴顿总是喜欢在白天上前线视察,他说:“应该让士兵们经常看到指挥官奔赴前线,而不要让他们看见他在撤回后方。”

巴顿将军

1944年9月,美军统帅部命令巴顿的第3集团军向法兰克福挺进,但德国人已在他前面布下了63个师,其中有1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而且利用法国人遗留下来的边境要塞和马其诺防线作为自己的防御战线,进攻是异常艰难的。

9月5日,第3集团军的进攻严重受挫。3天后,德军突然发起反攻,激战半天多,才被遏制住。双方的拉锯战打了半个多月。9月30日,希耶河以东的第12军第35师在德军一个军兵力的攻击下,阵地岌岌可危,师长请求将部队撤到希耶河西。巴顿大发雷霆,坐上轻型飞机冒着枪林弹雨飞抵第12军司令部,宣布取消撤退命令:“第35师必须与阵地共存亡,不能后退半步!”

下完命令,巴顿又急速赶到第6装甲司令部,亲自组织部队发起反攻。

结果,第35师不仅保住了阵地,还向前推进了5英里。

进入10月,天气一天比一天冷,由于美军的兵力有限,德军火力猛烈,美军官兵只好在凄风苦雨中坚守阵地。部队中,非战斗性减员大增,厌战、思乡、士气不振,如瘟疫一般在各部队中蔓延。但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是个例外——10月下旬,巴顿的外甥因公来到第3集团军,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标准的军人状态”:胡子刮得溜光,头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皮靴擦得亮铮铮的。11月后,天空连降暴雨,面对美军的进攻,德军利用坚固的工事和暴雨造成的有利形势顽强抵抗,但巴顿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指挥第3集团军攻克德军最坚固的要塞——梅斯。在军事史上,梅斯要塞是首次被人以强攻手段占领的。此后,巴顿指挥军队战胜了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迫使德军从摩泽尔河、尼德河、萨尔河的防御阵地后撤。

11月25日,巴顿又指挥军队在梅斯城检阅了攻占梅斯城的英雄部队。一个多月以来,巴顿的第3集团军解放了873座城镇,打死打伤德军88万人,俘敌3万多人,而第3集团军只伤亡23万人。

为将者要爱护、体贴士兵,这是部队团结的关键,只有爱护、体贴士兵,满足士兵的合理要求,才能激发士兵同甘共苦和牺牲精神,从而甘心情愿地听从你的指挥。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机关部门的领导者,也都要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部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向上的凝聚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