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本篇主要论述在战争中实施以火助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本篇提出火攻的对象有五,即“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坠”。分析火攻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包括发火器材的准备,天象、气候的选择等。提出实行五种火攻所应采取的灵活对策,包括是从敌营内部纵火,还是从外面纵火;如何根据火攻引起的敌情变化,相机发起攻击而不可贸然行事;以及在进攻时应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等。火攻方法必须灵活运用,敌我都可以运用,因此,要注意防范。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孙子说:火攻的方法一般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火烧敌军贮备的粮草,三是火烧敌军的装备,四是火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火烧敌军的通道与运输的设施……用火攻者,必须根据五种火攻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机动地部署兵力,配合策应。
公元219年,孙权趁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之时,袭击并占领了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促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随即占领了整个荆州。
关羽被杀的消息传到了成都,刘备悲痛万分,发誓要为关羽报仇。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大举进攻东吴,为关羽报仇。
诸葛亮、赵云等许多大臣都不赞成攻打东吴。刘备一心只想着为二弟关羽报仇,对这些劝告一概不听。这年7月,他留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守成都,自己亲率十多万大军伐吴。
孙权方面知道这个消息后,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都被刘备拒绝了。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四万人为先头部队,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击败吴军李异、刘阿等部后,乘胜占领了秭归(今湖北秭归)。这时,又有武陵郡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率兵前来协助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求和无望,蜀军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决定应战。他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公元222年2月,刘备准备从秭归向东继续进军。治中从事黄权劝刘备说:“东吴人打仗向来很勇猛,千万不能小看了他们。我们的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可就难了。还是让我担任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坐镇后军,这样比较稳妥。”
刘备急于进军,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他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负责统率长江北岸的各军以保障侧翼,自己则率主力沿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犹亭(今湖北宜都北)。
这时,吴军将领都要求出兵迎击刘备,陆逊却坚决不许,说:“刘备率大军南下,士气正旺,又在上游占据了险要地方,我们不容易打赢他们;就算是打赢了他们,也很难全部消灭他们。要是和他们硬拼,万一失败,损失了人马,那可是非同小可的事。我们还是积蓄力量,多用计谋。等日子一久,蜀军总会疲惫的,那时我们再找机会出击。”
陆逊不但不出战,而且果断地实施战略后撤,一直后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一线。然后转入防御,遏止蜀军继续进兵。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留给了蜀军。
蜀军在从巫县到夷陵的沿路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营寨连成一片,连绵长达数百里。
刘备为了让陆逊出战,派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吴军将领担心他出事,纷纷要求陆逊出兵救援。
陆逊不同意,从容地对众将说:“孙桓素得士卒之心,夷道城墙坚固,粮草充足,不必忧虑。等我计划实施以后,用不着救他,包围自会解除。”众将听了,将信将疑。
从正月到6月,双方相持了半年。
刘备等得着急了,为了引出吴军好与之决战,他派将军吴班带了数千人,从山上下来,在平地上设立营寨,并且不断地向吴兵叫骂挑战。吴军将士按捺不住性子,又向陆逊要求出战。
陆逊却笑了笑说:“我观察过地形,蜀兵在平地上扎营的兵士虽然少,可是周围的山谷之中一定有伏兵。他们这是故意大声叫嚷引诱我们出击,我们怎么能上他们的当呢?”
众将士听后都不大相信。过了几天,刘备见陆逊拒不出战,就把原来埋伏在山谷林中的八千蜀军撤了出来。吴军将士远远看见了,这才知道陆逊料事如神,对他开始有些敬佩了。
蜀军远道出征,不能速战速决,而且营地又十分分散,后勤运输困难,将士身体疲惫,斗志涣散。时值夏季酷热,刘备只好让水军转移到陆地上来,把军营设在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这样就失去了主动优势的地位。
陆逊认为战略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召集众将领,向他们宣布准备向蜀军发起进攻。众将领都说:“要打早就该打了,可是现在已经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相持也有七八个月,那些险要的地势都给他占去了,现在进攻肯定不利。”
陆逊向众将领解释说:“刘备是一个很狡猾的敌人,他刚来时,士气旺盛,我们是不可以进攻的。现在他已经在这里待了这么多日子,一点便宜也没占到,反而弄得军队十分疲惫。他已经无计可施了。战胜刘备,就在今日。”
陆逊在大规模反攻之前,先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去试探性地攻击蜀军的一个营地。这支小部队刚刚靠近蜀营,蜀兵就从左右两旁冲杀出来,接着,附近几个连营的蜀军也来增援。吴军打不过蜀军,退了回来,损失了不少人马。
这次进攻未能奏效,吴军将领都抱怨陆逊,说:“这是让士兵去白白送死!”可是陆逊却说:“我已经有了打败蜀军的办法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吴军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趁夜突袭蜀军营寨,等到达蜀营前,就一起放火。
那天晚上恰好吹起了东南风,吴军冲进了蜀军营地,顺风放起火来。蜀军营寨都是用木栅筑成,周围又全都是树林、茅草,而且由于营寨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处起火,附近的营寨也跟着烧了起来。火随风势,风助火力,数百里蜀军营寨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陆逊指挥各路吴军乘势发起了反攻,很快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营寨。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首领沙摩柯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蜀军的舟船、器械、水陆军用物资,损失殆尽。
刘备在蜀军将士的保护下,连夜突围,逃到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集结残部,把剩余的军队布置在自己周围。
陆逊率吴军乘胜赶到,将马鞍山团团围住,一阵猛攻。蜀军抵挡不住,最后土崩瓦解,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士卒死亡人数在一万以上。
刘备带着残兵败将,趁夜仓皇逃走。吴军发现后,在后面紧紧追赶。多亏驿站的驿卒焚烧了蜀军丢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挡住了追兵,刘备才得以逃到了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
事情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凡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事物有了变化,解决的办法也应该随之改变,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不变应万变,不知道变通,用老办法去处理已经变化了的事物是很愚蠢的行为,同时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毫无用处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止。
如果从敌营内部放火,就应该及早派兵从外部接应攻击。如果敌营内已经起火,但敌军仍然保持镇静时,就应该耐心等待观察,而不可马上进攻;等到火势十分旺盛时再根据情况决策,可以进攻就发起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进攻。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不顾各方面的斡旋与警告,悍然出兵占领了科威特。联合国决定组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惩罚,并把这次惩罚行动称为“沙漠盾牌”。
8月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将军发布美军进入高度战备状态的命令。8月4日,在戴维营敲定了“沙漠盾牌”军事行动计划。以富有沙漠作战经验的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为首的作战指挥中心随即在沙特阿拉伯设立了前线指挥部。8月7日凌晨2时,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方案;7时30分,即部署行动,付诸实施。美国82空降师先头部队2300人48小时内即赶抵沙特;一星期内,美国海湾部署了50000人;又隔20天后,400余架各种型号的战斗机、轰炸机进入阵地,“独立”号、“艾森豪威尔”号、“萨拉托加”号3艘航空母舰分别驶入阿曼湾、红海、地中海水域,“锁眼”照相侦察卫星、“曲棍球”雷达侦察卫星、“大酒瓶”和“旋涡”通信卫星都进入轨道。同时,还有27个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向海湾派出了军队。
如此强大的军事阵营,陈兵海湾地区,目的是要迫使伊拉克放弃侵略,从科威特撤兵。可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却毫不示弱,在他的坚持下,伊拉克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正规军由90万扩展到125万,凡是四肢健全的男性公民几乎都领到了武器;不惜牺牲部分领土与伊朗讲和,从两伊边境抽调数十个师加强南线防御;按照纵深部署、梯次支援防御、机动纵深力量进行反击的原则,萨达姆部署了50多万军队,3500辆坦克,2500辆装甲车,以及1500门大炮,并在阵地四周设置了沙墙、油沟、雷场等设施,准备与多国部队伍打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同时,萨达姆还认为沙漠天险对他十分有利。在阿拉伯半岛这片不毛之地,沙丘起伏,河床干涸,风狂沙猛。有些地带,地表虽然结成一层干硬沙土,下面却是凶险难测,在一些干湖浅滩上,几小时前还能安营扎寨,升降飞机,几小时后,就可能变成能置人于死地的陷坑;有的地段,遍地是鹅卵石,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履带式自行装甲火炮行动非常困难,再加上白天气温奇热,阳光下飞机表面温度高达100,常规兵车车内温度之高也令人难以忍受,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灼伤……总之,萨达姆以为,凭此沙漠天险,也足以抵御多国部队进攻。
然而,事实却与萨达姆的预料截然相反。
为了突破伊拉克的坚固防线和天然屏障,多国部队首先采用了“火攻”战术。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50分,多国部队发起了大规模空袭。F15E歼击轰炸机、F117A隐形战斗机及“旋风”式歼击轰炸机,有如漫天飞蝗飞临伊拉克上空,重磅炸弹倾泻而下;“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舰上106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呼啸而至。在这一天中的14小时内,多国部队的作战飞机和制导武器,连续进行了3次大规模轰击,向伊拉克境内预定目标投掷了18万吨炸弹,相当于15倍当年轰炸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的威力!此后,多国部队又以每天2000架次的出动率,对伊方目标进行多层次的连续的狂轰滥炸。
伊拉克葬身于一片火海之中!到处烈火熊熊,巴格达几乎来不及做出反应便陷入瘫痪:国防部被炸毁,空军司令部被炸毁,总统府被炸毁,伊军的导弹基地、防空火炮、指挥部掩体、通信系统都陷于瘫痪,整个伊军指挥更是基本失灵,军心大为恐慌。
1月24日,多国部队经过周密澜算,判断时机已到,便发起了全线地面攻击。53万大军从边境几个方向同时突破伊军前线各师的防线,一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多少顽强抵抗,也几乎没有人员伤亡便深入伊拉克境内。4天战斗,战绩辉煌:第一天俘虏伊军14万,第二天又俘虏5万,其中还有10名将军。15万伊军精锐共和国卫队望风而逃。
很多事情讲究灵活机动,而不应该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事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用不变的方法去应对已经变化了的事物,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绝大多数的时候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变应变,用切合当时实际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否则,只会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以火佐攻者明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所以用火来帮助军队进攻有明显的好处,用水来帮助军队进攻使攻势更强。
东汉末年,曹操在平定北方、统一中原之后,统率20万(号称80万)大军沿长江东进,企图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孙权不战而降,然后一统中国。
这时候,屡遭败绩的刘备已退守到长江南岸的樊口。受刘备的委托,诸葛亮只身一人前往柴桑前往东吴见孙权。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迎战曹操的决心,于是,孙权和刘备结为联盟,共同抗曹。孙、刘的军队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曹操军队不善水战,初次交锋,孙、刘军队占了上风。曹操命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周瑜巧施离间计,使曹操斩杀蔡瑁、张允。曹操失去了善于水战的指挥,窘迫之际,将大船、小船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在一起,这样,大江之上,任凭风大浪大,战船不再颠簸,曹操颇为自豪。
周瑜和诸葛亮商量后,决心用火攻打败曹军。但是,时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了曹军,反倒要烧了自己的战船,周为此坐卧不宁。诸葛亮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测知冬至前后将会有一场大东南风出现,于是自告奋勇,要“借”一场东南大风,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惊喜若狂,又得大将黄盖以死相助,以“苦肉计”骗得曹操的信任。黄盖在东南风乍起之时,驾着十余只载满浇上了油和裹有硫磺等易燃物的干草的战船,在夜幕来临之际,迅速接近了曹操的战船。黄盖一声令下,点燃干草,十余艘战船在东南风的劲吹之下,犹如十余只火龙,直扑曹操的战船。
霎时间,江面上烟火冲天。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一船着火,几十只船跟着着火,曹操的水军士兵大部分被烧死、溺死在江中。火从江面蔓延到曹军岸边的营寨,岸边的曹营也变成了一片火海。
孙、刘联军乘势水陆并进,曹操从华容道侥幸逃得性命,20万大军损失殆尽。
赤壁一战,为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火烧赤壁
公元974年9月,大将曹彬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统率水军进攻金陵的南唐政权。曹彬连克铜陵、芜湖、采石矶等地,于第二年的正月逼近南唐都城金陵。曹彬挥师进至金陵城外围,南唐的军队背靠金陵城摆下阵势,旌旗猎猎,蔚为壮观。特别是南唐的水军,扼江而守,一道又一道的栅门,十分坚固,令宋军不敢小觑。
时值初春,北风凛例。曹彬与部将李汉琼观察南唐的水寨,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周公瑾火烧赤壁的战事来。李汉琼叹道:“可惜没有内应,不然,何不效周郎,来一次火烧金陵!”曹彬道:“如今西北风甚猛,如用火攻,定可将南唐水军所设的栅门烧毁。到那时,我们乘势攻击,南唐军必然一片混乱,不怕金陵城不破!”李汉琼道:“此言有理!”于是,两人商定了火攻的具体措施。
李汉琼命令士兵们割取河岸的芦苇装上小船,又在芦苇上浇上油料,将小船驶近栅门,点燃油料。顷刻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烧毁坚固的水栅门,小船驶入南唐军的水寨,火焰熊熊的小船迅速引燃了南唐军的战船,南唐水军纷纷跳船逃生。曹彬乘势掩杀,一举攻破南唐水寨,兵临金陵城下,将金陵城团团包围。曹彬对金陵城围而不攻,自春至冬,半年过去,城内连烧饭的柴草也没有了。南唐国君李煜企图与赵匡胤讲和,赵匡胤一口回绝。这一年的11月,曹彬命令宋军全力攻城,守城南唐军士饥寒交迫,无力抵抗,固若金汤的金陵城终于被曹彬攻破,南唐政权至此灭亡。
198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决战是在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与民主党候选人卡特之间进行,由于二人当时的实力旗鼓相当,因此他们二人展开了美国竞选史上最激烈的争夺战。
当时的卡特是已经当政4年的在职总统,但政绩并不突出,而且内政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猛增等,人们对这些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十分不满,怨声载道。而这些正好成了里根手中的王牌,他集中火力攻击卡特经济政策失误,并耸人听闻地宣称他要消除“卡特大萧条”。
这时的卡特也抓住广大民众关心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指责里根增加防务开支的主张是好战之举。
里根与卡特就这样唇枪舌剑,拳来脚往,双方一时难决雌雄。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极为广泛。一个人的形象,在美国民众的心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选民投谁一票。所以,总统选举,与其说是选民在选择候选人的政策纲领,不如说是在品味候选人的性格、智慧、精力、风度。在这方面,里根可以说是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里根当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后,他当年在好莱坞演过的电影,一下子成了热门,全国各地影剧院、电视台争相放映。这股里根影视热风,无疑替里根做了一次绝好的宣传。人们从影视中看到,当年的里根英俊潇洒、精明强干,而现在仍然生机勃勃、干劲十足,风度不减当年。这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在里根影视风兴起的同时,里根还借电视媒体极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在与卡特的电视辩论中,里根表现得能言善辩、妙语连珠,而卡特则相形见绌,呆板迟钝,结结巴巴。因此在投票之前关键性的一场电视辩论后,民意测验的结果,支持里根的人上升到67%,支持卡特的人下降为30%。1980年11月4日大选结果,里根以绝对优势大获全胜。
借势而为是智者的一种表现,如果这种势借得好,借得妙,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有柳暗花明、起死回生的效果,但是如果不会借势,或者借得不妙,不巧,也会弄巧成拙,弄不好还会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在借势时,要看准时机,掌握好“火候”,才会达到“火借风力”的绝好效果。
以水佐攻者强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用火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明显,以水辅助军队进攻威力强大。但水可以把敌军分隔开来,却不能像火那样使敌人失去军需物资。
春秋末期,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的诸侯国兼并,而各大诸侯国也被连年的兼并战争拖得筋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诸侯国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逐渐落在少数卿大夫的手中。
晋国原来一直为中原霸主,这时国君的权力也基本上被剥夺,实权由韩、魏、赵、智、中行、范等六家大夫所掌握。到了后来,这六家大夫之间又因为瓜分权益而产生矛盾,互相攻打。火并的结果是中行和范两家失败,领地被韩、魏、赵、智四家瓜分。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大夫智伯想要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其他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的霸主,后来被吴国和越国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送归公家。”
韩康子不准备交出土地。他的家臣规劝韩康子说:“智伯既喜欢占小便宜,又性情刚愎,如果不给他土地,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先把土地给了他,他尝到了甜头后,必然又会向别人索取;别人不给,他必定会以武力相加。这样,我们既可以免于祸患,又可以坐观事态的变化了。”韩康子采纳了家臣的意见,派使者把土地送给了智伯。
智伯大为高兴,又向魏桓子索取土地。魏桓子打算拒绝,魏家的家臣任章问魏桓子:“为什么不把土地给智伯呢?”
魏桓子说:“智伯无故强索土地,欺人太甚!我偏不给他。”
任章说:“正因为他无故强索土地,我们才应该给他。他得了土地,必定骄傲,骄傲就会轻敌。而我们受迫害的几家才有可能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力量来对付轻敌的人,智伯的命一定长不了。”
魏桓子听任章说得有道理,也就把土地送给了智伯。
智伯就这样增加了二百里的土地和户口。他对自己的谋略十分满意,于是变本加厉地派人向赵襄子索要二百里的土地和户口。
赵襄子坚决不给,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怎么也不能送给别人。韩、魏两家愿意送,那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关。”
赵襄子的态度大大激怒了智伯,他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还答应灭了赵家以后,把赵家的土地和户口三家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率领智、韩、魏三家联军进攻赵家。赵襄子把人马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准备在那里固守。
智伯率领三家联军把晋阳城团团围住,发动猛攻。赵襄子率晋阳城中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抵抗,死守了两年多。三家联军始终未能攻下晋阳。
智伯眼看战事进行了两年多,而毫无进展,心中十分焦急。一天,智伯在查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忽然想出了引晋水淹晋阳城的主意。
智伯于是命令兵士在晋水修筑水坝,拦住上游的水,再在晋水旁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为了防止水淹晋阳城时,同时淹了自己的人马,又在三家联军的营地外,筑起拦水坝。
这时正值雨季,连日大雨不停,水坝里的水很快就满了。智伯下令,掘开堤坝。一时间大水奔腾咆哮,直朝晋阳城冲去。不到一天的工夫,晋阳全城便泡在了水中。城中的军民只好爬到未被淹的屋顶和城墙上避难。可是,晋阳城的全体军民宁可淹死,也不投降,仍然顽强地坚守危城。
一天,智伯叫上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去查看水势。只见大水滔滔,晋阳城像一叶孤舟,眼看就要沉没。智伯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
听了这话,魏桓子用手肘轻轻地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轻轻地踩了一下魏桓子。他们心里都明白,晋水能淹晋阳,那汾水就能淹魏家的安邑(今山西解县东北),绛水也就能淹韩家的平阳(今山西临汾南)。
查看水势回来,智伯的家臣缔疵提醒智伯说:“韩、魏两家可能叛变。”
智伯问:“你怎么知道?”
缔疵说:“我只是依据常情推断。很显然,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定清楚,一旦赵家灭亡,下一步的对象肯定是韩、魏两家。我们跟韩、魏两家约定,消灭赵家后,三家共同瓜分赵家的土地。现在晋阳马上就要被攻陷,他们应该高兴才是,可是韩、魏二人却忧形于色,如果没有阴谋,那才奇怪。”智伯不相信。
第二天,智伯把缔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马上一副委屈万分的样子,指天发誓说:“这一定是赵家的离间之计,为的是挑拨我们联盟的关系,使您怀疑和防备我们两家,而放松对晋阳城的进攻。试想,我们再傻,也不会傻到放弃已经到口的赵家土地,而去干那十分危险又未必能成的荒唐勾当。”
等到韩康子和魏桓子告辞走了,缔疵进来,质问智伯:“你怎么把我昨天说的话告诉了他们?”
智伯吃惊地说:“你怎么会知道?”
缔疵说:“我发现他们出来时,抬头向我注视了一下,然后就低头很快地走掉了,这是他俩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内心。”
智伯仍然不醒悟。缔疵眼看大难就要临头,便向智伯请求出使齐国,脱离了险地。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门客张孟谈说:“晋阳的民心虽然没有变,可是要是水势再继续上涨,晋阳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魏两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绝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再说。”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出城,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对他们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赵家灭亡以后,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赵三家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消灭智伯,平分智伯的土地呢?”
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也清楚,只是怕事情还没有办成,却走漏了消息,招来大祸。”
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二位之口,入我一人之耳,难道还怕走漏了消息?”
韩康子和魏桓子于是便和张孟谈秘密地相约,确定了行动的日期,然后送他回城。
在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在韩、魏两家的配合下,悄悄地派兵出城,杀死了智伯派去守卫护营堤防的官兵,掘开了堤防,放水倒灌智伯军营。汹涌的大水,不一会儿就把智伯的军营全淹了。
智家的兵士们从睡梦中惊醒,只听得一片喊杀声,见军营里到处是水,不由乱作一团。
赵襄子率领人马从正面杀来,韩、魏两家则乘势从两翼夹攻。智家的兵士,杀死的杀死,淹死的淹死,智军大败,智伯本人也被三家的人马擒住杀了。
韩、魏、赵三家乘胜追击,灭了智家,平分了智家的土地。
三国时,曹操在汉中一带被蜀军击败,蜀将关羽乘胜追击,率兵攻打樊城。樊城守将曹仁赶忙向曹操求救,为解樊城之围,曹操急令于禁、庞德率七路人马火速赶往樊城。蜀魏两军几经混战,不分胜负。一次在与庞德对阵时,关羽左臂中了魏军暗箭,两军形成相持之势。
当时正是秋季,连绵的阴雨淅淅沥沥不知何时能停。蜀军远道而来,长期相持下去,必然粮草不济,难以为战。为求破敌,关羽一边养伤,一边苦思冥想速决的办法。有一天,儿子关平报知关羽,于禁和庞德的七路人马移驻樊城以北。关羽听后,急忙带人上高处察看。看到襄江因连日暴雨,水势猛涨,河水湍急,而于禁、庞德的七支大军沿城北的十里山谷驻扎。关羽观察了半天,忽然兴奋地喊了一声:“这下我可生擒于禁了!”众将一听,都莫名其妙,视为戏言,无人相信。
关羽回营以后,急令手下兵将赶造大小船只和木筏子,又派兵士到襄江上游的各谷口截流积水。于禁和庞德对蜀军行动一无所知,仍然按兵不动。
一天夜里,大雨滂沱,狂风骤起。蜀军乘势决口放水,一时间水流似山洪暴发,汹涌而下,直奔山谷而去。于禁、庞德见洪水铺天盖地而来,忙组织士兵堵截。魏军哪能挡得住这迅猛的洪峰?他们顿时乱作一团,四下逃命。于禁和庞德带着残存的魏兵躲在小丘上总算熬到了天亮,这时四周已是一片汪洋,连樊城也淹了大半。魏军被洪水淹死大半,剩下的兵将正疲于奔命之时,忽听战鼓雷鸣。杀声震天,关羽率军乘着大船和木筏子杀奔而来,而此时的魏军已无丝毫抵抗之力。
于禁见大势已去,只得束手就擒;庞德虽奋勇抵抗,终究身单力孤,被蜀兵活捉。魏军七路人马,除淹死外,全部被蜀军活捉,蜀军大获全胜,并乘机轻取樊城。
水虽然给人一种柔和之感,但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就看如何利用了。其实世间万物莫不如此,外表看似弱小的事物,实际上却可能很强大。比如看似弱不禁风的小草,生命力可谓强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此,不要看轻任何一件事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应该被看轻的。如果不端正自己的认识,那么到头来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没有利就不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用兵,不是到了不得已的危急关头就不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怨愤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即应停止战争。愤怒之后还可以重新欢喜,怨恨之后也可以再有喜悦之情,但是国家灭亡了便不复存在,人死了就不会复生。所以,对于战争,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对待,优秀的将帅要小心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苏秦的弟弟苏代是一个机智的人物。一次,他听说赵惠王要攻打燕国,觉得这对赵、燕两国都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决定劝赵惠王改变这个主意。
见到赵惠王后,苏代先不提这件事,却对赵惠王说他在易水河边看到一件新鲜事:有一只很大的河蚌张着壳在河边晒太阳,柔和的阳光照在它白嫩的肉上,真是舒服极了。可是,这时从河蚌的后面偷偷地走过来一只精瘦的鹬鸟。它真是饿极了,举起尖利的长嘴巴,向河蚌露出壳外的鲜嫩的肉一口啄去。
河蚌受到突然袭击,急忙夹紧坚硬的外壳,把鹬鸟的长嘴牢牢地夹住了。
鹬鸟进行了一番挣扎后,毫无作用,河蚌的硬壳夹得越来越紧。鹬鸟狠狠地说:“河蚌呀河蚌,你不要这样凶狠,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不是要干死渴死吗?我就等着吃你的死蚌肉了!”
河蚌的那一块嫩肉依然在鹬鸟的嘴巴里叼着,十分疼痛,可是它也不甘服输,嘲笑鹬鸟说:“你要吃我的肉,我就要你的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也非干死饿死不可!”
它们两个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有个渔夫远远看见这边的动静,就疾步跑了过来,伸手把它们都逮住了,放进了鱼篓。这样鹬鸟和河蚌都成了渔夫家餐桌上的美餐了,鹬和蚌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赵惠王听得津津有味,很感兴趣。这时苏代趁机转入正题说:“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燕国,但您是否清楚,燕、赵两国国力相当,赵国在几年之内不可能把燕国打败。那样势必出现两国长期相持的局面。而强大的秦国一旦看见燕、赵都疲惫不堪的时候,一定会像易水边的渔夫那样趁机从中渔利。这时赵国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请求大王在发兵攻燕的这件事上要三思而行啊!”
赵惠王听完苏代的一席话后,终于恍然大悟,即刻恳切地说:“我们不能做鹬和蚌那样的傻事,去让秦国得利。出兵燕国的事以后就别再提了。”
秦朝末年,统治残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项羽的势力发展最大。
项羽是楚国人,自幼便有勇武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楚军中的杰出将领。他率领楚人弟子行兵略地,所到之处,战无不胜。在项羽领兵进军咸阳的时候,由于“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因此,刘邦反而先进驻了咸阳。项羽入咸阳后,居住了几天,便“西屠咸阳,杀秦降将王子婴,烧秦宫室”。这个时候,有人劝告项羽说:“大王为什么要烧毁秦国的宫殿,杀秦国的降将?咸阳地处关中,关中地势险要,阻断山河,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土地肥沃,人民富足,正是成就大王霸业的时候。如果烧掉宫殿,就没有大王和朝臣居住的地方,而杀害降臣,则失去了咸阳的民心。而失去民心就是失掉了天下啊,因此,大王这样做是不应该的。”
项羽见到秦国的宫殿已经烧毁,心中也感到十分后悔,但是又不好意思当面承认自己的过失,加之在外又非常怀念故乡,一心想返回楚地,于是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者夜行,谁知之者!”那个劝告项羽不烧宫殿的人听到项羽的话,非常气愤,他又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是个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人,听到这样的话,一怒之下便把这个人给杀了。
咸阳的人看到项羽烧毁秦国的宫殿,于是纷纷担心项羽也会烧自己的家园,而且项羽又杀害了已经投降的秦国降将王子婴,更使民众产生畏惧之心。他们看到项羽的暴行,都认为项羽是个非常残暴的将军,在心理上都很畏惧项羽,但不是真正的顺服。相反,他们反而敬重起刘邦来,毕竟刘邦在咸阳的时候,不但不侵犯他们的利益,反而还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因此,在民间产生了一股反对项羽拥护刘邦的潜流。项羽火烧阿房宫,衣锦还乡,虽然荣归故里,却对自己将来一统天下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楚汉之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从项羽火烧阿房宫,便可预见最终的结局。
战争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它需要倾国内之民力、财力才可能有获胜的希望。战争的代价如此之大,因此,通过战争能够得到什么,是一个战争参与者首先要考虑到的。特别是作为发起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更应该权衡利弊,多方思考战争的后果,不要因自己的一时喜怒来大动干戈。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不要因自己一时的喜怒而迁怒到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对人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