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礼记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五章 修身之道3
第五章 修身之道3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1166  |  更新时间:2015-03-19 11:10:16  |  分类:

儿童教育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身在上位,不欺凌压迫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援、巴结上面的人。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人,那就无所怨恨了,上不怨恨天命,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居心平易来等待天命,小人进行冒险来妄求幸运。孔子说:“射箭很有些类似君子端正自己的功夫,射不中靶子,要回过头来寻求自身技艺上的失误。”

古史·韩非子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个叫弥子瑕的人,因善于逢迎拍马而深受卫君宠爱。卫国有法律,私自驾驭君主的车马,按罪应当砍去双脚。不久,弥子瑕听说母亲生病了,在晚上假借王命驾着君主的车马回家看他的母亲。卫君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很贤惠,说道:“真是个孝子啊!为了母亲的缘故他情愿被砍去双脚。”弥子瑕和君主在果园里游玩,弥子瑕吃了一个桃子,觉得这个桃子很甜,就把吃剩的桃子给了君主。君主说:“你真是爱护、喜欢我啊!忘记了自己却想着我。”

弥子瑕

等到弥子瑕老了,卫君渐渐不喜欢他了。有一次,弥子瑕冒犯了卫君,卫君便说:“这个人曾经盗乘我的车子,又曾经将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开始受到宠爱,而后来却变成了罪人,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他自己谄媚得太过分了,连受他恭维、逢迎的人也产生了反感。

人总是希望生活有所变化,总希望吃到不同口味的食品。同样的,无论是君主还是常人,如果每天听到的是同一套东西,早晚都要心生厌烦的。巴结、谄媚之人别无所长,只会说好听的,到时候自然会被世人所抛弃,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见,阿谀奉承是不能帮助你成功的,它只能让你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你的健康。

俄罗斯新闻网的一则消息说,德国心理学家们最近通过一项研究证明,经常对别人阿谀奉承、献殷勤,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因为那些需要压制自己真实情感的人,会承受更多的“情感不和谐”的创伤,长此以往,就可能会导致精神异常,甚至患上抑郁症。

所以千万不要做一个招人鄙视和唾弃的谄媚之人,如果你想得到领导的赏识,不妨把琢磨领导心思的时间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工作做好了,领导自然会肯定你、器重你。

作为下级对上级不能过于谄媚,反过来,上级对下级也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别人高就露出轻慢、无礼的态度。事实上,对于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来说,放下身段和大家一样平和相处,非但不失身份,反而更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瑞典前首相帕尔梅是十分受人尊敬的领导人。他当时虽贵为政府首相,但仍住在平民公寓里。他生活十分简朴,平易近人,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帕尔梅的信条是:“我是人民的一员。”除了正式出访或参加特别重要的国务活动外,帕尔梅去国内外参加会议、访问、视察和私人活动时,一向很少带随行人员和保卫人员。只是在参加重要国务活动时才乘坐防弹汽车,并有两名警察保护。有一次,他去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人们发现他竟独自一人乘出租车去机场。

1984年3月,他去维也纳参加奥地利社会党代表大会,也是独自前往的。当他走入会场的时候,还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他在插有瑞典国旗的座位上坐下时,人们才发现他。对他的举动,与会者都称赞不已。

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是帕尔梅为人的重要特点。帕尔梅从家到首相府,每天都坚持步行,在这一刻钟左右的时间里,他不时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有时甚至与同路人闲聊几句。帕尔梅同他周围的人关系处得都很好。在工作之余,他还经常帮助别人,毫无高贵者的派头。帕尔梅一家经常到法罗岛去度假,和那里的居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那里的人都将他看作朋友。他常常在闲暇时间独自骑车闲逛、铡草打水、劈柴生火、帮助房东干些杂活,以此来联系和接触群众,使彼此之间亲如家人。

帕尔梅

帕尔梅喜欢独自微服私访,去学校、商店、厂矿等地,找学生、店员、工人谈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他从没有首相的架子,谈吐文雅、态度诚恳,也从不搞前呼后拥的威严场面。这些都使他深得瑞典人民的爱戴。

帕尔梅平易近人,他同许多普通人通过信件建立了友谊。他在位时平均每年收到15万多封来信,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国外,为此他专门雇用了4名工作人员及时拆阅、处理和答复,做到来者皆阅,来者均复。对于助手起草的回信,他要亲自过目,然后才能签发。这一切都使他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日益高大。帕尔梅首相府的大门也永远向广大人民开放,永远是人民的服务处。在瑞典人民的心中,帕尔梅是首相,又是平民;是领导人,又是兄弟、朋友,他是人们心中的偶像。

可见,放下身段,绝不会使高贵者变得卑微,相反倒更能增强人们的崇敬之情,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要想得到下属的喜欢和爱戴,就要放下领导的架子,以亲切、诚恳的态度对待下属,而不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更不是对下属颐指气使、呼来唤去。

我国古代倒是有不少明君“在上位不陵下”,贤臣“在下位不援上”的例子。赵普是宋代著名的宰相。有一次,他向宋太祖赵匡胤推荐一个人担任某个官职,可宋太祖不喜欢这个人,不想任用他,让赵普再推荐一个人,赵普还是坚持推荐这个人。宋太祖大怒,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不动声色,捡起了碎片。过了几天,又把粘好的奏章给宋太祖看,坚持推荐那个人,宋太祖终于应允了。

宋太祖虽然不喜欢赵普的建议,但是也只是拒绝,并没有给赵普以惩罚,强迫赵普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最终还是听从了赵普的意见,这就是“上不陵下”。而赵普对于宋太祖的拒绝,没有放弃自己的意见,也没有屈从皇帝的看法,只是不动声色地坚持,这就叫作“下不援上”。这真是明君贤臣,“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的典型,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赵普

最后还要说一句,如果你是个中层管理者,那就更要做到对上不谄媚,对下不轻慢。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让人佩服、尊敬的领导和员工,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向上发展。

“君子身在上位,不欺凌压迫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援、巴结上面的人。”这是封建社会中理想的君臣关系。在今天,就是做上级的人不能欺压下级,做下级的人不要攀附上级,这是理想的上下级关系。

领导和被领导,只是分工上的不同,没有人格上的高低。上级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就随自己所好任意指使下级,下级也不能因为上级对自己有某种支配权力而有意巴结讨好上级。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很难。

因为对上级过于谄媚,就会丧失尊严,招人厌烦;对下级过于轻慢,则会让下级不满和反感,所以无论对上还是对下,只有保持亲切谦和、不卑不亢的态度,才能受人尊敬和喜欢。社会上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为了讨得上司的欢心,极尽阿谀奉承、拍马逢迎之事,什么话好听他们就说什么,什么事符合上司的心意他们就做什么。他们的行为虽然可能会暂时得到上司的欢心,但时间长了则容易引起人的反感。

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孔子说:“君子用语言教导人们向善,用行动禁止人们作恶,所以说话必须要考虑后果,行动必须要核查它的弊端,那么人民就会谨言慎行了。诗经·大雅·抑篇说:‘慎重你的发话,敬谨你的威仪。’诗经·大雅·文王篇说:‘端庄肃穆的文王啊!不断地走向光明,敬慎自己所处的地位。’”

诗经·大雅·抑中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斑点还可以打磨下去,话语一旦有了错误,那就不好整治了。也就是说,人言有失是不可补救的,所以人说话时要谨慎,不要因为一句话而伤害或者误导了别人,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第二天清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它说的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他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

可见,人言有失是不可补救的。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言语对社会、对人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往往是一句话,就可以伤害人,或者误导人,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尤其是位居高位者的言语,因为听者众多,有时候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

西晋初年,社会上的“清谈”之风愈加盛行。倡导“清谈”的士人,大都喜欢谈论幽深偏僻的玄理。虽然于哲学上有所发挥,但却与社会的实际脱离得很远。这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王衍。

王衍

王衍(256—311年),字夷甫,少年时以风姿秀美、言辞爽利得到时人的赞赏。童年的时候,有一次他去见山涛,山涛赞叹了很久。王衍离开后,山涛目送他说:“什么样的老太太能生出这样的儿子!但祸害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王衍十四岁时,住在京城,替父亲向大将军羊祜禀报公事。羊祜当时德高望重,而王衍还是个小孩子,但他陈述事情,不仅言语清楚流利,而且举止端庄,没有一点低眉顺眼的姿态。大家都觉得他不同凡响。后来,晋武帝听到他的名声,问王戎:“王夷甫在当世谁能和他相比?”王戎说:“当今无人可和他相比,除非从古人中去找。”就这样,王衍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名声已经天下皆知了。

晋武帝像

当时何晏、王弼等人取源于老子、庄子,倡导“无为”的理论,王衍也很推崇。他整天只是手持玉柄拂尘解析玄理,自己觉得不通的地方就擅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改易,当时人称之为“信口雌黄”。由于王衍的名气举世皆知,朝野上下都争相仿效,蔚然成风。于是,矜高自炫、浮夸不实的风气就逐渐形成了。

由于他的名气大,当权者都很重视他,因而他年纪不大就被封为高官。成都王司马颍擅权的时候,拜他为尚书令、司空、司徒,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才实学,仅仅靠清谈成名,对于管理政务、行军打仗仅仅是个外行,而且他虽然占据着宰辅的高位,却不以国事为念,只想着如何保全家族的利益。他利用手中的职权让弟弟王澄做荆州刺史,让堂弟王敦做青州刺史,甚至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做屏障,青州背靠大海,你二人在外,而我留在朝廷,就足以成为三窟了。”当时正直的人士看到他的这种做法,都很鄙夷。

后来,大将军司马越死了,大家推举他接替司马越的职位,领军打仗。当时寇盗蜂起,王衍害怕得不得了,所以一再推辞说:“我从小就没有做官的兴趣,随波逐流,直到如今。现在的局势,哪能让我这种无才能的人来统率呢?”结果军中无帅,很快被起兵叛乱的石勒打败,王衍也被俘虏了。

石勒也听说过王衍的名声,特地邀请他相见,并称他为“王公”。开始谈到晋朝败亡的原因时,王衍一再推脱说谋划部署不是自己的意见。石勒还挺高兴,和他谈了很久。后来,王衍又申述说自己不大管事,只求保全自身,接着还怂恿石勒当皇帝。石勒非常生气,说:“先生名满天下,身居重位,年轻时就做官,直到白头,怎么可以说不管事呢?败坏天下的正是你。”就让左右把王衍扶出去了。石勒对同伙孔苌说:“我走遍天下,从没有遇见这种人,还有必要留着他吗?”孔苌说:“他是晋朝的三公之一,一定不会为我们尽力,杀了他有什么可惜的!”石勒说:“但还是不要锋刃加身为好。”就让人夜间推倒墙壁压死了王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谈误国”的例子,至今足可以警醒世人。试想,如果王衍不发表那些偏离实际的言论,也就不会形成“清谈”的社会风气,那么西晋可能也就不会那么早灭亡了,而他自己也不会落个死于非命的下场。所以,人说话时一定要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地去误导别人,也不要信口开河去伤害别人,因为话语一出,便无法收回了。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的行动。要谨慎地考量事件的方方面面,思虑周全,权衡利弊,才可放手去做,才能得到最有益于自己的结果。领导者要切记:慎言谨行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仪,成就大事。

周杰是个年轻干部,三十多岁就当上了教委副主任,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在中学当老师,他是骨干,带的班年年评优秀。后来,他当上了校长,之后又被提拔为教委副主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年轻有为,做事果断,县委有意提拔他当教委主任。

可是,在位的教委主任很有背景,上面有靠山,手段也很高明,在政界也很有影响。他听到风声后,便开始四处活动,对周杰横加诋毁。如果听之任之,周杰不仅无法提升,恐怕连副主任的位子也保不住。面对这种处境,周杰并没有跟这位主任产生正面冲突。

相反,周杰故意在这位主任面前示弱,公开表示自己太年轻还需要锻炼,还不具备统领一个部门的能力,他还多次找主任交流思想,甚至在上级宣布任命他新职位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向这位老领导汇报自己对下一步工作的想法。

他的虚心和诚心感动了主任,主任以为他真的情愿在副主任的位置上继续干下去,也就不再担心上级会考虑自己的工作调动问题了。直到新的任命宣布以后,他才大呼上当,感觉自己真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天天在算计别人,没想到却遭人算计,真是大意失荆州,后悔已晚。

做事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周杰在前任主任四处诋毁自己的情况下,采取了示弱的迂回手段,使前任主任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因而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假如周杰与前任主任发生正面冲突的话,那么吃亏的必定是周杰,因为谁也不会任用一个不能与人协调相处的人。

在人的一生中,能够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说话和做事非常重要,一言一行都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说过的话一定要事先在头脑中想好,做事之前也一定要考虑后果。言由心生,说过的话就无法再反悔,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行动上也是一个道理,自己所作所为代表的是个人的德行修养、内在的气度和个性,不可太随意随性,要考虑到行动的弊端,所以人要谨言慎行。

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低调做人,虚心做事”,就是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合理的心态,去踏踏实实做人、做实事、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用人之智去其诈

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人君用别人的智慧,但要剔除其巧诈;用别人的勇敢,但要剔除其怒气;用别人的仁爱,但要剔除其贪心。

淮南子·主术中说:“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船顺流而下就容易到达目的地,马顺风而驰就容易跑到遥远的地方。这句话说明,做事要懂得借助外力。只有善于借用和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智者和赢家。一味地蛮干,即使拼了命也未必成功。

凡是取得成就的人,没有一个是靠单干摘取胜利果实的。很多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不能吃苦,更不是没有眼光,但他们最终沦于平庸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借用他人的力量,犯了“单打独斗”的忌讳。

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玩耍。他身边放着一些玩具——小汽车、货车、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发现了一块很大的岩石挡住了自己的去路。

小男孩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泥沙中挖出来。但他是个太小的孩子,而岩石对他来说却相当巨大。手脚并用,他用尽了力气,岩石却纹丝不动。小男孩下定决心,用手推、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巨石发起了“攻击”。可是,每当他刚把岩石搬动一点点的时候,岩石又随着他的稍事休息而重返原地。小男孩气得大嚷,继续使出吃奶的力气猛推猛挤。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岩石滚回来时砸伤了他的手指。最后,他筋疲力尽,瘫坐在沙滩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他的全部努力父亲在不远处都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他的面前。父亲温和而坚定地说道:“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男孩抽泣着说:“爸爸,我已经用尽全力了,我已经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对,”父亲亲切地纠正道,“儿子,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还没有请求我的帮助。”说完,父亲便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扔到了远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三头六臂,就算再有才能,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在做某件事或某项事业时,只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他人的帮助。懂得借力使力,巧妙地运用这一点,你就会在别人的推波助澜之下逐渐靠近成功的彼岸。

美国“旅店大王”康拉德·希尔顿,在达拉斯建造一座耗资数百万元的新旅店,以实现自己的“以得克萨斯州为基地,每年增加一家旅店”的发展计划。但由于资金短缺,逼得他不得不中途下马。

康拉德·希尔顿

希尔顿想了一个计策,毅然去找卖给他地皮的达拉斯大商人杜德,并直截了当地告诉杜德:“旅店工程因缺乏资金,已经被迫停工,无法继续了。”

杜德开始不以为然,认为希尔顿没钱盖旅店与自己毫无关系。但想不到希尔顿接着说:“杜德先生,我来找你是想告诉你,旅店停工对我的确不是什么好事,但你的损失会比我更大。”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杜德被希尔顿的话惊呆了,连忙追问道。

希尔顿向他解释说:“如果我向公众透露,旅店停工是因为我想换一个地方盖旅店,那么旅店周围的地价必然暴跌。这样的情况显然对你更加不利,你看是不是这样呢?”

杜德想了想,觉得事实确实如此。于是,共同的利益使杜德不得不同意希尔顿提出的要求:由杜德出钱将那家旅店盖好,然后交给希尔顿,等赚了钱后再分期偿还给杜德。

结果,由商人杜德出钱盖成的达拉斯希尔顿大旅店终于如期建成营业,希尔顿的“旅店王国”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见,只有善于借助和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成为人生舞台上的智者和赢家。

同样,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必事事躬亲,做太多具体的事情。只要有效地调动群体的力量,借用别人的智慧,就能游刃有余地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预先写好他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而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

卡内基对钢铁产业并不精通,他本人也不懂得炼钢的流程,但他知道怎样让内行的专家为自己服务,明白作为领导者,不必去做具体的事情。他要做的,只是发现那些有才能的人,并收到麾下为己所用。在他以一百万美元年薪聘请查理·瓦伯为公司第一任总裁时,这个举动曾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但他说:“我看重的是他出色的激励员工的才能”。果然,查理·瓦伯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带领公司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一个有智慧、有头脑的人,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尽可能地掩藏自己的短处。

走在沙漠中的人,不肯接受别人递过来的手杖;行驶在大海上的扁舟,不肯接受灯塔的指引,后果只能是葬身于黄沙中,消逝在大海里,所以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面临机遇,都要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这样,才能让弱小的自己变得强大,让强大的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而更快地攀上人生的高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纲要,而实行这九条纲要的方法却是一个。凡是做事,预先有了准备就能做好,不做事前的准备,往往就会废止了。说话之前确定就不会语言滞涩,做事之前先有计划和准备,这样到做事时就不会困窘。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平公因怕晋国吞并郑之后变得强大,对齐国构成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雨,经过一番努力,齐军才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做好了与晋军交战的准备。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使者去拜见陈成子。

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告诉您,晋国这次出兵,其实也是为了替您报仇。您这一族是从陈国分离出来的,而陈国的灭亡,郑国也有很大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问您是否还为陈国担忧。”陈成子听了使者的话,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谎言,十分生气地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

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地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给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一定会失败。

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也是说做什么都要认真准备,准备得越充分,就越容易做成;反之,就容易失败。这告诉我们凡事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准备工作就会一切心中有数,成功的机会才能更大一些!

金蝶软件集团的总裁徐少春先生常常在公司中强调“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他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是1998年我们在开发ERP时特别强调的理念,这是一句古话,但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非常有效。”事实上,这一理念对所有企业的管理来说都非常重要。企业首先要有战略目标,其次要有战略计划,乃至战略的实施,才能保证战略的完成。如果没有目标,就成了无头苍蝇。可见,这句话对于我们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世纪20年代,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时期,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推出色彩鲜艳的新型汽车,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而销量大增。但是,福特汽车却始终穿着“黑色”的外衣,显得严肃而又呆板,销量一再下降。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地顶回去说:“福特汽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它比其他颜色耐久些。”

亨利·福特

公司的生产逐步艰难,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许多人大惑不解,弄不清无动于衷的福特究竟在搞什么名堂。但福特却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公司员工的待遇高于其他任何企业,他们不会有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对不会服输的,相信我不会跟在别人后面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福特马上把新车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福特却诡谲地一笑说:“让他们先去出风头吧。我倒要看看谁能笑到最后!”又有人打听到:“福特公司是不是在设计新车?新车一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吧?”

此时的福特踌躇满志地说:“不是正在设计,事实上早就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并且新车的价格肯定比别人便宜!”这是福特一生的杰作之一,即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车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927年5月的一天,福特突然宣布生产旧型车的工厂停产!这是福特公司二十四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出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负责人以外,谁都不知道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工厂虽然停工了,可工人们还在照常上班。这一情况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好奇,而报纸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对福特汽车的猜测、报道、评论。对此,福特先生根本不做正面回答。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宣布:“新的A型汽车将于12月上市。”这一消息比两个月前工厂停产的消息引起的震动更大。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且价格便宜的福特A型汽车一上市,就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腾飞的辉煌局面。A型汽车的开发确立了它在美国汽车史上的地位,面对其他汽车公司以色彩、外型为武器的咄咄逼人的挑战,福特没有直接应战,而是忍了一手,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紧紧抓住质量和价格这两个环节充分做准备。一旦时机成熟毫不手软,给其他汽车予以重磅冲击,使对手立即由强变弱,而自己则泰然自若地坐上了汽车霸主的宝座。

新技术日新月异,新需求不断产生。如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是每一个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打破一劳永逸的梦想,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才是现实和明智的选择。忧患意识是强力防腐剂,忧患意识是一种驱动力,忧患意识是行动指南,忧患意识会不断鞭策我们去创新,找出工作、生活中的盲点,从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准备,对于任何事情来说都是很必要的。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在机遇面前不退缩,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王辉耀先生在他的开放你的人生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学毕业后,王辉耀先生被分配到对外经贸部工作。刚开始,像大多数刚进机关的新人一样,天天盼着有机会能用上所学的专业,但每天只是打杂。有一次,单位来了外宾,处里宁愿派车接送那位老翻译回家换西装,也没有让刚进单位的王辉耀去尝试。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他坚持相信机会总会有的,关键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把握,因此每天下班后,他都待在办公室里自学经贸方面的知识,同时翻译一些有关书籍,其中就有一本是联合国出版的发展中国家工程项目指南。

后来,世界银行来到中国开展业务,举办第一个讲座,政府各部门以及企业的代表挤满了北京二里沟谈判大楼的会议厅,都希望了解世行的业务。可是国内刚刚对外开放,对世行的概念、过程、导则和方法闻所未闻,经贸专业的翻译都难以准确翻译。世行的专家也只能干着急——该讲的都讲了,但很多听众就是不知所云。上午讲座结束后,领导找到王辉耀,对他说:“小王,下午你来试试,这下就看你的了。”王辉耀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机会到了。

由于之前翻译过发展中国家工程项目指南,这本书中的业务与世行非常接近,王辉耀对很多术语和专有名词已经琢磨过,因此下午在翻译时非常顺利。听众们豁然开朗,而世行的专家也感到惊喜,甚至询问他是否去过世行或者留学过,所有的领导和同事也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接下来几天的讲座全部安排王辉耀来翻译。后来,对外经贸部国际组织联络司还打算借调他去联合国组织机构做翻译,但这时王辉耀的单位领导更愿意他在本单位发挥作用。

王辉耀先生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对充分准备、抓住机遇取得工作成功的最好诠释。西班牙有一句俗话说:“一个心不在焉毫无准备的人,就是穿过森林也不会看到一棵树的。”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若想成功,只有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稳操胜券。

西方有一句格言说:“只因准备不足,终至失败。”这句话可以写在无数可怜的失败者的墓碑上。有些人虽然肯做努力、肯做牺牲,但由于他们事先准备不足,因此做起事来大费周折,以致一生达不到目的,实现不了成功的梦想。

任何事情,预先准备好了就可能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能否把握住机会,能否取得成功,跟你事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地乱打乱撞,事前花一些时间做好准备,不但能让胜算的几率更高,还能让成功来得更快更顺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