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八章 一心可以事百君
第八章 一心可以事百君
作者:刘加临   |  字数:8598  |  更新时间:2015-03-25 14:35:35  |  分类:

儿童教育

一心可以事百君

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我为政端平,待物以礼,悔吝之事,无由而及;明暗短长,更是才用之多少耳。

古人说:“一心可以事奉百君。”我为政公平端正,待人接物总是以礼相迎,所以,让人追悔莫及的事,也就没有机会发生。聪明或者愚蠢,笨拙或者能干,更不过是才能的高下而已。

孟子对齐王做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若把它在阳光下曝晒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我在的时候您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孟子

接着,孟子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俗话说一心一意百事成,这说明了用心做事的重要性。将一门心思用在一件事上,不分心,不旁观,苦心专研,事情哪有不成的道理。一心一意并不容易做到,但正由于此,才显得难能可贵。历史上能够做到一心一意做事的人,大都有所成就,有所收获。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上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是之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笔谏也。

穆宗问柳公权:“你的书法为什么写得这么好?”柳公权回答说:“写字运笔关键在于用心,内心端正则笔正。”穆宗听后默然不语,神色改变,知道柳公权是以用笔做譬来规劝自己。

唐朝时期的大将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获得皇上御赐的黄金珠宝、绫罗绸缎数不胜数。但他从不以此为荣,每次受赏都将这些东西分给贫苦百姓和奴婢。

他的王府也不像别家王府壁垒森严,大门紧闭,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门户大开,让人自由出入。

有一次,一位大臣来找郭子仪,到了王府门口,发现门前没人守卫,大门敞着,一直能望到大厅。大臣见无人通报,而且又和郭子仪很熟,便径直走了进去。到了郭子仪的住房,看见他正给妻子梳妆。大臣笑哈哈地戏说道:“前有张敞画眉,后有子仪梳妆。”

后来,这件事在朝中传开,众大臣都笑郭子仪闺房闲情雅趣多多。郭子仪也不在意,任他们取笑。

他的儿子们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地对父亲说:“父亲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却一点儿不知道尊重自己,连您的内房别人也可以进入,试想家中发生了什么事,还有不被别人知道的?”

郭子仪耐心地听完儿子们的埋怨,问道:“那你们认为什么叫尊重自己呢?”

“最低限度,自己的内房是不应该让人随意乱进的啊!还有我家的大门,整日大开着,仆人也没几个,从外面一看,哪像王府啊!平民百姓之家还常闭门落窗呢,何况是一个豪门贵宅呢!”

郭子仪轻轻地摇了摇头,然后用一种平缓而又郑重的语气说道:“你们认为豪门大院应设高墙大门,不分白天黑夜,都应紧闭大门,旁边有人侍立,这样难道就显出气派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从前我凭着耐力和勇敢闯出了一片天下,现在我功高位显,也是因为我努力上进的结果,没有依靠任何人,所以没有任何人同我有深交。如果我现在按你说的去做,闭门拒客于千里之外,万一有人诬告我,没人能辨得清楚,可能会招来灭九族的大难。现在我门户大开,一切都摆在别人眼前,没有什么秘密。即使有人想加害于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你们说是要我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还是关起门来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呢?”

儿子们听了父亲的话,都恍然大悟。

在宋太宗朝中,有一位大公无私、胸怀坦荡的政治家,他就是宰相吕蒙正。吕蒙正是洛阳人,从小聪明好学。可是他还未成年,父母就亡故了。吕蒙正成了孤儿,只得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一日,吕蒙正来到留城(今江苏省沛县魏庙镇)一座寺院,对寺庙方丈说:“我想借贵寺一间房读书。等我完成学业、功成名就后定有重谢。”老方丈是个爱才之人,很痛快地应允了。以后,吕蒙正在寺中刻苦读书。

吕蒙正

后来,吕蒙正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状元。他非常感谢寺院收留他的义举。他拿出一笔钱,重新修整那座寺院,还送给和尚们礼物。宋太宗非常欣赏吕蒙正,封他为参知政事(宰相)。一次吕蒙正上朝时,有一位官员隔着帘子说:“他有什么本事?也能当参知政事呀?”吕蒙正假装没听到,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

吕蒙正的一位同僚非常气愤,想弄清楚出言无状的是谁。吕蒙正急忙制止他,并说:“我不想知道这个人的姓名!否则的话,我终身不能忘记他,一定令我痛苦。如果不知道他的情况,对于大家都是一件好事。”很多大臣佩服吕蒙正的度量与坦诚,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有一天,吕蒙正对宋太宗说:“我的同窗温仲舒才能出众,可以重用。”宋太宗说:“温仲舒太对不起你了!你一再夸奖他的才能,他却在朕面前一再贬低你。这种情况你没想到吧?”

吕蒙正笑道:“陛下封我为宰相,我就应当尽职尽责,为朝廷选拔人才。如果臣不知道别人的才能,又怎么能让他发挥才智呢?至于别人怎么说我,臣却无法管制。”

吕蒙正为官清正,从来没有受贿的行为。一次,有人向他献上一面宝镜,自称能照二百里,希望用此镜换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如同碟子般大小,哪里需要照二百里的镜子!”人们听到这番话,都非常佩服他的大公无私。

吕蒙正从不讨好皇帝,反对阿谀奉承的风气。一天,正值元宵佳节,宋太宗请群臣饮酒、赏灯。酒席宴上,君臣无话不谈,兴致很浓。

宋太宗说道:“五代时期,四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朕自登基以来,勤于政务,终于平息烽火,使天下太平。”大臣们听了,都赞颂皇帝的文治武功,只有吕蒙正面带忧色。宋太宗问道:“今日正是良辰,吕爱卿为了什么事不快乐?”

吕蒙正奏道:“陛下在此宴请群臣,城中百姓都想一睹龙颜,蜂拥而至。所以放眼望去,自然是一派繁华景象。可是城外的情况您知道吗?臣不久前到城外视察,发现有许多百姓因饥寒而死。只有陛下体察百姓的困苦,才是百姓之福啊!”

太宗虽是明君,听了这番逆耳之言,脸色也不禁沉了下来。大臣们非常害怕,不敢说话。过了好久,太宗才勉强露出笑脸,说道:“蒙正对我苦谏,有如唐朝魏征劝谏唐太宗。如果百官都能效仿吕蒙正,国家必定富强。”

吕蒙正以自己的满腔为公之心赢得了上至君王,下至普通百姓的肯定和尊敬。

做人要有原则,要把心放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问心无愧,则不必害怕。同时也只有把心放正,走得端行得正,自己才会心安理得,从而不必害怕别人说长道短。让别人不怀疑自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不做让人怀疑的事。心正了,路自然就顺了。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

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窃以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假使赦文至精,止于知过言善,犹愿圣虑更思所难。

我私下认为,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话讲得好并不难,事办得好才是难的。假如赦文写得尽善尽美,那也只停留在知道自己的过错和话讲得好这方面,还希望圣上去思考那更难的方面。

周处是晋朝义兴县人。他在年轻的时候,脾气粗暴,好惹是生非,经常与人打架斗殴,危害乡里,被当地人们视为祸害。

那时候,在义兴县境内的大河里出现了一条蛟龙,同时在义兴县山里又有只斑额吊睛猛虎,它们都时常在河里、山上侵害老百姓。当地人们都把周处同蛟龙、猛虎一起看作“三个祸害”,而这“三个祸害”中又以周处更加厉害。为了除掉侵害老百姓的祸害,曾经有人劝说周处上山去杀死那只斑额吊睛猛虎,到河里去斩除那条危及乡里的蛟龙。

周处听人劝说后,立即上山去杀死了斑额吊睛猛虎,接着又下山来到有蛟龙作恶的河边。当蛟龙露出水面准备向他扑过来的那一刹那间,说时迟,那时快,周处转眼间便跳下河去举起手中锋利的砍刀,向作恶多端的蛟龙头上砍去。那蛟龙为了躲避周处的刺杀,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在大河里游了几十里路远。周处一直紧紧地跟着它,同样是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就这样,三天三夜过去了,地方上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人们都在为这“三个祸害”的灭亡而奔走相告,互相庆贺。

谁知周处在杀死了蛟龙后,又突然浮出水面,游到了岸边。当他上到岸上来时,看到人们正奔走相告,都在为他已不在人世而互相庆贺,这时他才晓得自己早已被人们认为是祸害了。这是为什么呢?他扪心自问,经过一番仔细的反省之后终于有了改过自新的念头。于是,他到吴郡去寻找陆机、陆云两兄弟。因为陆家兄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受人尊敬的大文人、大才子,周处是想请陆家兄弟开导思想,指点迷津。

周处头脑中带着疑惑来到吴郡陆家的时候,陆机不在家,正好会见了陆云,于是他就把义兴县人怎么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明自己想要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但又恨自己年纪已经不小了,恐怕不能干出什么成就,因此请陆家兄弟指点迷津。陆云开导他说:“古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早晨懂得真理,那么即使是在晚上死去,也是可贵的,何况你现在还年轻,前程还是很有希望的。”陆云接着说:“一个人怕只怕没有好的志向。有了好的志向,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够传播开去呢?”

周处听了陆云这番话后,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后来终于成了名扬四方的忠臣孝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更是一个闻错即改的人。王羲之17岁时在母亲卫夫人的指点下书艺大有长进,笔锋初露,震惊了方圆百里,许多人赶来请他题字、写对联。王羲之少年得志,有些飘飘然起来。

王羲之画像

一天,他经过一家饺子铺,看见门楣上写着“鸭儿饺子铺”,门的两边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王羲之看到这10个大字写得毫无骨力,结构又差劲。心想:“是谁写出这种字来献丑?”正想转过身去,腹中感到饥饿,又见铺内食客满座,就走了进去。

王羲之见矮墙边有一口大锅,锅内沸水翻滚。只见一只只饺子从墙上飞来,不偏不倚只只都落入锅的中央,十分准确。他看得惊呆了。

王羲之坐下招呼伙计,不久伙计端上一大盘水饺,只见个个水饺玲珑精巧,活像浮在水面的游鸭。再尝尝饺子,鲜美可口,不一会儿他便把一盘水饺吃下肚去。

付账后,王羲之问店主在哪里,伙计指了指矮墙那边。他看见一位白发老太太坐在一块大面板前独自擀饺子皮,包饺子,动作利索娴熟,不一会儿一批饺子包好。只见她一边与伙计讲话,一边随手把一只只饺子抛出墙外,连看都不看一眼。

王羲之惊叹不已,欠身问道:“敢问老妈妈,你学了几年才练成了这手功夫?”

“熟则50年,深练要一生。”白发老太太回答说。

王羲之听了,心想,自己学写字不过十几年就自满起来,好不应该,不觉脸上一阵发热。

“吃了贵店的饺子果然名不虚传,但门口的对联为什么不请人写得好一点?”

那老太太一听生气地说:“你这位相公有所不知,我何尝不想请名人写副对子,只是像王羲之那种人架子太大,学了不到我这功夫的一半时间就眼睛抬上脑门,哪里会瞧得起我这店铺?我看他的那点功夫还比不上我这扔饺子功夫的一半深呢!”说完只顾做饺子,连看也不看王羲之一眼。

王羲之听了这番话,面红耳赤。

第二天他亲自把给饺子铺写好的一副对联送到白发老太太手中。白发老太太收了这副对子,见来人便是王羲之,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不知王相公到来,言语失敬了,还请王相公原谅!”

王羲之回答说:“师傅给学生讲的一番话,真是胜读十年书啊!您老就是我的师父,请受学生一拜。”

此后,王羲之格外虚心刻苦练习,把水饺老太讲的话当作座右铭,终于成为一代“书圣”。

徐存斋是明朝时候的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雅量的名臣。明朝嘉靖年间,他进了翰林院当编修。随后被派去“督学浙中”,当主考官,同时负责督察指导浙江中部的教育事宜。有一次,他做督学判卷,徐存斋很认真地为每位士子评判八股文。在阅卷的过程中,他看见一篇文章,文笔清新,论点鲜明、论证分析严密。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发现这名秀才在行文中引用了“颜苦孔之卓”一句,徐存斋以前没有见过相关的典故,也没有查找资料,就以为这是秀才生搬硬套,自己生造的语句,于是前面的好印象顿时全部消失,认为该考生学习不踏实,胡乱编造,无中生有。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画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现在的不及格。当时,凡是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等成绩公布以后,试卷也都分发到考生自己手中。被徐存斋判为四等的那个考生,看到自己的卷子上“颜苦孔之卓”旁写着“杜撰”,觉得受到了督学的严厉指责,心里很是不痛快。

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他还是迟迟不离开学堂。同窗的一个好友见他闷闷不乐坐在那里,就问道:“你怎么还不去吃饭啊?待会饭就凉了。”那人一脸委屈地说:“督学批评我了,他说我文章里的一句话是杜撰的。他还给我判了第四等。我哪里有杜撰,明明就是那样的,我实在吃不下饭去。不行!什么督学呀?我得找他评理去!”说着抓起试卷就要起身,那位同窗急忙拦住了,说:“唉!你小声点!你还想不想求取功名了。他可是翰林院派来的督学呀,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气派。你怎能去他那理论呢?别说督学判得没有错,就算是督学果真是一时疏忽判错了,还真能给你改判吗?他们那样的大人物,怎会承认自己的学问不济,还你公道呢?别瞎想了,走吧!一起去吃饭吧!等回来好好跟督学说说,让他留下你,看你的表现。”说着拉着那个秀才就要走,那个秀才认为自己有理,实在难解心中的结。挣开同窗的手,就跑出去了。

不一会儿,他便来到了徐存斋的书房,徐督学见这秀才急匆匆地进来,想是有事情要说。问他有何事。那个秀才见徐存斋满脸愠色,恭敬地说道:“非常感谢您的指教,可是这句话确实是出自杨雄的扬子法言一书,并不是学生我自己编造的。”徐存斋听了这个秀才的一席话之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致谢说:“我侥幸升官太早,学问不够,今天承蒙您的指教。”于是,拿笔将试卷改为了“一等”。

这事很快就传遍开来,人人都称赞徐存斋谦逊、豁达,知过能改。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沈从文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批评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的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人生在世,谁都难免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因为碍于面子或者自以为是而不敢承认和正视自己的错误。这是讳疾忌医的做法,殊不知,逃避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的,而且还可能使错误越来越多,甚至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致使到头来受到伤害或损失的只能是自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有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去改正的人,才能有所收获,并且更加受人尊敬。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

羊祜是西晋开国元勋,他祖上一直做大官,到他为止,一共9代都以廉洁有德行而闻名。他的祖父任南阳太守,父亲任上党太守,羊祜本人是蔡邕的外孙、司马师的妻弟,身份非常高贵。

羊祜像

羊祜12岁的时候死了父亲,后来侍奉叔叔羊耽,一直非常恭敬。他曾经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告诉他:“你的面相非常好,不到60岁就一定能为国家建立功业。”羊祜长大后博览群书,善于言谈,夏侯威觉得他不同于常人,于是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他。州官4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但他都没有接受。郭奕见到他之后说:“这就是今天的颜回啊!”后来羊祜和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去就职,羊祜说:“给别人做事哪有那么容易!”曹爽被杀后,王沈因为是其属官而被免职,他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的话。”羊祜说:“这不是预先就能想到的。”

夏侯霸投降蜀国后,亲友们都和他断绝了来往,只有羊祜安慰他的家属,而且更加细致周到地照顾他们。不久,羊祜的母亲和哥哥都去世了,羊祜为他们服了十多年的丧。

司马昭为大将军时,征辟羊祜,但他没有应征,后来由公家的车把他送到朝廷,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钟会被杀后,羊祜被任命为相国从事中郎,掌握了国家大权,又调任中领军,统率宿卫卫士,在皇宫中值班,成为魏国举足轻重的大臣。

司马炎称帝后,羊祜因为有功而被封赏,但他每每对前朝有名望的大臣表示谦让,不肯居于他们之上。

司马炎

司马炎有了灭吴的打算后,派羊祜担任都督荆州军事的职务。羊祜到了南方后,开设学校,安抚百姓,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他对吴国人宣布,投降过来的人如果想回去就让他回去,绝不阻拦。当时如果长吏死在官邸的话,继任者会认为那个地方不吉利,经常拆毁盖新的。羊祜认为生死有命,下令禁止这种陋俗。吴国石城的守备军队离襄阳有700多里,经常来骚扰,羊祜用计让吴国撤掉了石城的守备。他减少了一半的守军,把精简出来的人派去屯田,一共开垦了800多顷土地,获得丰收。羊祜刚来的时候军队里连100天的粮食都没有,但到了后期,军队里储蓄的粮食可以用10年。

羊祜在军中常穿又轻又保暖的衣服,不穿盔甲,侍卫不过十几个人,但他经常因为钓鱼而耽误公务。有一次夜晚想出去钓鱼,军司徐胤拿着武器挡住他的去路,说:“将军统辖了万里之多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外出呢?将军的安危就是国家的安危。我徐胤今天死了,这门才能开!”羊祜赶紧向他赔笑,并感谢他,从此很少外出了。

吴国西陵都督步阐率领部下前来投降,陆抗前去阻拦,双方打得非常猛烈。晋武帝下令羊祜前去迎接步阐。羊祜率领5万人马出发,结果没有能接回步阐,因此被贬官。羊祜吸取了春秋时期孟献子经营虎牢让郑国人畏惧、晏婴在东阳筑城而莱子国投降的经验,他进驻险要地区,建造了5座城池,占据了大批肥沃的土地,石城以西的地区都被晋军占有,从此吴国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他进一步安抚前来投降的人,产生了灭亡吴国的想法。后来吴国将领陈尚和潘景进犯,羊祜杀了他们,然后宣扬两人的节操而厚葬了他们,两人的家人来迎丧,羊祜很有礼貌地送他们回家。邓香率军到夏口抢掠,羊祜活捉了他,然后又把他放了。邓香很感动,就率领部队来投降了。羊祜的军队进入吴国境内收割当地的粮食作为军粮,然后根据收割的数量用绢来偿还。每次打猎的时候都只限于晋国境内,绝不骚扰吴国。如果猎物是先被吴国人所伤,又被晋国人得到的,都会还给吴国人。吴国人都很佩服欣赏羊祜,称他为羊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羊祜和吴国的陆抗相互对峙,互相之间都有使者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和度量,即使是乐毅和诸葛亮也不能和他相比。陆抗有一次生病,羊祜送药给他,陆抗毫不怀疑地服下。有人劝阻他,陆抗却说:“羊祜哪里会是个害人的人!”陆抗常常告诫部下:“如果他们讲德行,而我们讲暴力,那就是不战自败了。以后不要追求小利,而应该划分好边界,好好守住就行了。”吴国皇帝孙皓听说边境上很友好,派人来责备陆抗,陆抗说:“一个小村庄都不能不讲信义,何况这么大的国家?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会让羊祜的声名更大。”

羊祜为人非常谦让,他的女婿曾劝他:“您应该多多安排自己的亲信,有一批人拥戴您,这不是很好吗?”羊祜没有回答,后来他对儿子们说:“他的说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臣子如果树立私恩就必然违背公义,这是大祸乱,你们要牢记我的意思。”朝廷要给他晋升爵位和增加封地,羊祜要求把这些赏赐给他舅舅的儿子。羊祜生病后要求入朝,等赶回洛阳的时候,皇后去世了,他很悲痛。皇帝特意恩准他带病来见并可以乘坐小车上殿,不必行礼。上殿坐下来后,羊祜向晋武帝阐述了灭吴的意见和看法。

羊祜的病越来越重,他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就病死了。晋武帝非常悲痛,穿上丧服为羊祜哭泣,当时天气很冷,晋武帝的泪水流到胡须上都结成了冰。羊祜驻守过地方的人听到羊祜死去的消息后都号啕大哭,罢市为羊祜举哀,连吴国的将士都为他哭泣。后来东吴被灭掉后,晋武帝认为这都是羊祜的功劳,还派人到羊祜墓前告祭。

德行天下,有德之人必然受到尊重,这是不容置疑的,先做人,后做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有的人虽然满腹诗华,才气过人,但就是不讲究德行,德育不过关,有才无德,这样的人即使才气再过惊人,再学富五车,也不会有所成就,也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