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 第八章 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杨利伟
第八章 中国太空飞行第一人——杨利伟
作者:刘加临   |  字数:8863  |  更新时间:2015-03-26 16:15:50  |  分类:

爱国教育

简述

杨利伟(1965—),辽宁省绥中县人,1983年入伍,1988年入党,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驾驶过歼击机、强击机等多种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1月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他牢记使命,矢志航天,苦练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过硬本领,以优异成绩完成8大类58个专业的学习训练任务,2003年7月成为中国首位载人航天飞行员,10月15日,受命乘坐中国自行研制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16日安全返回地面,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全球的关注下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2004年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他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事迹

杨利伟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杨利伟的父亲杨德袁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先当教师,后在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他的母亲魏桂兰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杨利伟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

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还是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理工科成绩很好的他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他还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

杨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或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而看了铁道游击队后,他就一直梦想做火车司机。

后来,杨利伟就喜欢上了体育运动,身体越来越棒。不知是绥中人的身体特质还是其他原因,部队常会到绥中县高中选拔飞行员。

1983年6月,在杨利高中三年级的时候,空军招飞人员要在当地应届毕业生中选拔飞行员,而从小就有从军梦的杨利伟第一个到选飞报名处报上了自己的名字,经过严格的选拔、考察、体检、面测等程序,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

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2年夏天的一天,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做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情况非常危险。紧急关头,他却异常的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做出一系列动作,进行妥善处置。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1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杨利伟因此荣获了三等功。

1995年9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中央军委批复,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工作分为四步走,即预选、初选、复选、复审四个阶段。

预选是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的选拔领导小组,按照一系列条件,从全军现役飞行员中进行筛选。条件中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厘米至172厘米,体重55千克至70千克,年龄25岁至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等。符合以上条件的总人数是1500多人,之后调阅这些人的全部档案,并做全面情况调研,确定886人参加初选。杨利伟有幸入选了。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我特别希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通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他心里特别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开玩笑说:“你也太积极了吧!”

然而,加入这支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

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变成了90人。然后,从90人中又筛选出60人,到北京接受再次体检,也就是复检。60人分为四批,15个人为一批,杨利伟是第二批。

1996年8月,杨利伟到现在所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特殊功能检查。查完了,只剩下20人。60个人当中,第二批选上了15人,选拔成功率比较高。

到了12月,结束了全部测试,却没有宣布结果,只是要他们回部队等待消息。那年只选12个,这意味着,20个人当中有8个还将被淘汰。

1997年4月中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集中了多名著名专家,做最后的研究和挑选,最后从20个人中录取12个人为预备航天员。杨利伟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12个人,学历都在大专以上,驾机飞行都在800小时以上,平均年龄328岁,大都有处置空中险情的经历。

1998年1月,经过长达两年的太空人严格选拔,杨利伟幸运地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转变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航天员基础理论学习。要学的课程非常多,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7大系统的有关知识等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比在飞行学院的学习要难了几倍、几十倍。好多知识都是杨利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杨利伟的文化基础在这批航天员中并不是最好的,因此掌握这些知识对他来说比较困难。但是他肯于吃苦,善于钻研。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杨利伟坚持白天专心听课,晚上挑灯夜读,连续两年多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就是春节也不例外。为防止打瞌睡,他买了个大水杯,泡上浓茶,不停地喝茶水提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考试时杨利伟得了93分,除了两位曾经在俄罗斯培训过的航天员外,他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名列第一。

杨利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攻克英语关,他经常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当自己的英语陪练,后来考试时,他竟然得了100分。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好的学习成绩,他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航天员的理论学习!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接受严格的特殊训练,培养超人的意志品质,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

杨利伟的爆发力很好,短跑还可以,但是耐力较差,而在航天员训练中,耐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为了把这一关攻下来,他就抓住各种机会练习长跑,结果导致骨膜炎,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即便是这样,杨利伟依然坚持不懈,最终跑出了“优”的成绩。

转椅训练可以有效地克服太空飞行中可能发生的“空间运动病”。但训练的滋味十分难受,一般人上去转不了几圈就会头晕、呕吐。杨利伟练这个科目却选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强度。为了配合训练,他晚上睡觉时不用枕头,还把床脚垫高以适应太空失重状态下的血液重新分布,提高抗“空间运动病”的能力。练到最后,这个科目他可以免试。

要“飞天”,就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人的超重耐力,训练时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面部肌肉会变形,血液会被压向下肢,造成头脑缺血眩晕,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航天员们管这叫“魔鬼训练”。在机器的左边,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受不了时,就可以按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杨利伟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航天员执行任务时必须熟练掌握飞行程序和任务要求,不能出任何差错,因为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错。

杨利伟反复演练,他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最后做到闭上眼睛也知道什么按钮在什么位置、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并能用操作杆准确无误地操作。

经过长期训练,杨利伟对正常飞行、应急飞行,以及可能出现故障的判断和处理都烂熟于心,应对自如。

2001年7月,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因病住进医院,做“肾活检”手术。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可是,手术后第三天,杨利伟就面临一项新任务:到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大队领导很替杨利伟担心:“你妻子生病,是不是推迟几天出发?”杨利伟知道作为航天员保持飞行经历至关重要。当时他的压力很大,一边是他热爱的事业,一边是心爱的妻子,哪一头都舍弃不下。最后他决定让年迈的父母来照顾爱人和孩子,自己照常参加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临行前一天,杨利伟在妻子病床边陪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他就回到了航天员大队。那次高空飞行训练,他完成得干净利落,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边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杨利伟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训练。

在为争取成为太空人的训练中,杨利伟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的儿子杨宁康当时上幼儿园,杨利伟竟然有3年没探望过儿子,以致幼儿园老师根本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谁。

2003年7月和9月,在航天员14选5强化训练和5选3确定首飞梯队的综合考核评定中,杨利伟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最后5次考核,两次99分以上,3次满分。最终经过无记名投票,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10月14日晚上,领导正式通知杨利伟,由他担任首飞的光荣任务。

盼望已久并为之奋斗多年的时刻就要来到了!那天晚上,杨利伟踏踏实实地睡了个好觉。

航天员对体重有要求。杨利伟168米的身高,体重一直保持在64千克。他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可是为了保持体重不增长偏偏不能多吃肉,只能吃营养配餐,晚餐也不敢多吃,有糖的饮料不敢喝,学习航天理论一学就到深更半夜,也只能大口大口地喝浓茶。唯一例外的是,飞船发射那天早上,本来安排他吃点面条,他却说:“不行,我得吃点肉,不然上天肚子饿了没劲儿。”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10月15日5时2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上,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炼征服太空之旅。

进入“神州5号”载人飞船后,杨利伟按程序做着各项准备工作。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离火箭点火起飞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仿佛一切在瞬间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他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敬了个军礼!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当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军礼的画面时,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是祖国,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而杨利伟在升空前几秒,医学监视仪器显示,他的心率是76次/分,完全没有一丝紧张。事后杨利伟回忆说:“当时我没有想紧张的问题,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想着程序和操作。在执行任务时保持平静的心态,这是每个航天员的必备素质。无论干什么事情,你只要相信自己就不会紧张。”

飞船内,杨利伟镇定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

9时整,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稳稳地拔地而起,飞向太空!

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这时,大家想起了一个故事。发射前,杨利伟参加飞船模拟发射演练。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看见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宿双宁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

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杨利伟认真观察着飞船仪器的工作情况,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

杨利伟在太空感觉到,我们的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他屏住呼吸,久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激动得不得了。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杨利伟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自豪。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这样一名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写这句话,事前并没有设计,他因为太激动了,而且是在真空中用特殊的笔写的,字就写得很潦草,写完之后,他立刻拿到摄像镜头前让大家看。他想把自己的骄傲和喜悦表达出来,和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激动的心情。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杨利伟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根据飞行程序的安排,杨利伟可以在太空中休息5个多小时,但在21小时的飞行任务中,杨利伟只睡了半小时。因为他觉得首次太空飞行,机会难得,时间宝贵。除了完成规定的飞行程序和任务外,他抓紧分分秒秒,尽可能多地体验在太空中的失重感受,多做一些动作、多拍一些资料,为今后的训练和任务多积累经验。尽管动作幅度越大,空间运动病的折磨就会越强烈,产生头晕、恶心、无力、头痛、错觉等,但是杨利伟尝试了所有可能的动作,去体会在太空的感觉,给后人积累经验。

“神舟5号”中的杨利伟

飞船绕地球飞行第十四圈时,就要进入返回阶段了,这是整个飞行的最关键阶段,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飞船要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穿越“黑障区”,船体要经受2000多度高温的考验,航天员要承受比发射升空时更为难受的载荷冲击力。这也是杨利伟太空之旅最惊险的一段。

按照程序规定,杨利伟精心做好了各项准备。当飞船一进入“黑障区”,窗外随即传来空气被压缩的强大呼啸声,飞船与大气层产生了巨大摩擦,发出轰轰的撞击声,一瞬间飞船变成了一团大火球。此时任何动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才能确保飞行成功。

强烈的使命感叮嘱着杨利伟必须沉着、冷静、准确、果断地处置情况,决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他按照训练时的要求,一丝不苟地操作着……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10月16日清晨,杨利伟乘坐的“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飞行后顺利着陆。

地面指挥大厅里,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杨利伟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当时,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杨利伟走出舱门。此刻,他说出了最想说的一句话:“我为祖国自豪。”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了杨利伟的太空飞行:

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虎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非常完美。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完美表现,震动了世界。而在战友和家人心中,却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付出的精神,具有胆大心细、沉着冷静的品性。

回来后,杨利伟成为了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起,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保持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是的,面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为了实现中国人的太空梦,杨利伟确实舍弃了很多,甚至有可能是生命。面对这些,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为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每一个听到杨利伟这番话的人,都从心里对这位英雄肃然起敬。也就不难明白在火箭升空前,为什么他的心跳会依然平静如常。

2003年11月7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杨利伟被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

杨利伟激动地说:“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杨利伟在香港访问时,曾有人问他:“你在太空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上帝?”

杨利伟庄重地回答说:“我看到了——全国人民就是我的上帝。是祖国和人民送我上天,祖国和人民是赋予我使命的‘上帝’,也是给我力量和勇气的‘上帝’。在太空飞翔最喜悦、最激动的时候,我想到的,就是祖国和全国人民。”

总结

随着“神舟5号”的飞天,随着一段历时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遨游,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从普通军人到航天英雄,他是乘坐中国研制的“神舟5号”飞船遨游太空的第一人,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他用自己的实践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另外,抛开行业角度,杨利伟身上体现的是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可以预见的是,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又一次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华民族迈向太空的脚步之所以一刻也没有停止,源自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气,源自于我们民族文化底蕴中那种不甘人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助推“神舟”飞天的巨大力量中,有这样一种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凭着这样的胆识和气魄,使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制高点,将发达国家需要40年的研制时间缩短到11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让中华民族梦圆九天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