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 > 第八章 俯首甘为孺子牛——牛玉儒
第八章 俯首甘为孺子牛——牛玉儒
作者:刘加临   |  字数:9269  |  更新时间:2015-03-31 16:31:08  |  分类:

爱国教育

实实在在地执政为民

牛玉儒

牛玉儒,1952年11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个革命干部家庭。从小牛玉儒就很好学,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的他求知若渴。插队时,白天再累、再忙,晚上回屋,他都要秉烛夜读,如饥似渴,雷打不动。遇上报上载有好文,他从不忘裁剪,小心保存,一有空就拿出来看几眼,乐在其中。牛玉儒没有完整的学习“链条”,虽曾在中央民族学院、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在东北财经大学等学校在职读过研,但他的文字功底、专业知识以及处事能力、思维方式,更多源自一个最好的老师——自学。凭着这股永远用不完的朝气,牛玉儒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一直不知疲倦,不辞辛劳,永远奋战在事业的第一线。

牛玉儒17岁就在通辽农村插队,他在插队时干活特别努力,也经常帮助同学。当时和牛玉儒一个集体户的一共9个人,6女3男。别人没干过农活,但是十几岁的牛玉儒干活很快,速度和当地农民一样,干完自己的活还帮助同学一起干。他的手经常磨出血泡,二哥心疼地劝玉儒少干点,牛玉儒却说:“二哥你别担心,我没事。”

那时,生产队的粮食经常被偷,队里让刘景利和牛玉儒一起在地里看守。秋天经常下雨,但牛玉儒从不回屋避雨,总是拉着刘景利在外面一直坚持着,看着粮食。后来牛玉儒当上了米粮加工厂的厂长,有老弱病残来加工粮食的,牛玉儒就帮助把粮食背到家里;有婚丧、急需粮食的,牛玉儒就加班加点帮助把粮食加工出来。当时粮食是供给制,每人每个月只有28斤粮食,经常到了月底就不够吃。有人就让身为厂长的牛玉儒多带点回去,但他从来不这样做。粮食确实不够了,同学们就去找生产队长,队长说:“我让玉儒多背点回去,他没背吗?”后来还是生产队长亲自给了他们一些粮食。还有一次,现粮没有了,需要加工新粮,正赶上停电,牛玉儒就一直等到晚上9点钟来电后,把粮食加工出来,亲自给同学们送去,自己却直到晚上11点才吃上饭,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25岁时牛玉儒就被推选为通辽县莫力庙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随后一双硬脚板踏遍莫力庙公社的每一寸土地,他曾经20天磨烂一双解放鞋,为了公社的事情费尽了心血。自己的火炕没时间烧暖,宿舍的脸盆冻成了冰疙瘩。他把全部的心力都给了公社,都献给了那片土地上的普通百姓!为了促进公社的发展,牛玉儒首先从抓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入手,团结班子的力量,充分发扬民主,发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他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吃苦耐劳,把党政班子建设、落实政策工作、农田草牧场建设搞得井井有条。为了抓好全社农田基本建设,他在甸子地多的三个大队蹲点指导工作,和群众同住同吃同劳动。下乡几年的经历,使牛玉儒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使他能更深地理解百姓的疾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一段苦难岁月实际上给了牛玉儒同志许许多多的东西,不但磨砺了他的意志,而且使他从小就与人民建立了一种血肉的情感关系。他理解人民的苦难,同情人民的不幸,能够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实实在在地执政为民。

骂声越大,人民赞扬你的声音越高

一双旧布鞋、一件胳膊肘磨破的羊绒衫,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蕴含着牛玉儒永远没有改变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展示了在新的时代中,优秀共产.党员一成不变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作为一名市委书记,只是倾尽心血为民服务,对自己的生活却没有太多的要求。每次外出洽谈、考察项目,牛玉儒总爱坐最早一班的飞机去,赶最晚一趟的班机回,为的是不耽误第二天上班。对自己苛刻,对家人“无情”,对百姓真心,对集体尽心尽责。无私才能无畏,才能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为;关键时刻,他才能豁出去。

牛玉儒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为百姓做了无数好事,可是对自己的亲戚他却六亲不“认”,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对家人,牛玉儒约法三章:不准开门,不准收礼,不准说情。这么多年,牛玉儒没有利用职权给家里办一件事,帮一个忙。牛玉儒同志的正气,还表现在他对工作的严格要求上,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岗位上保持雷厉风行的作风,完完全全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地为人们服务。

其实,牛玉儒对家里人不是六亲不认,而是非常有感情。春节前父亲住院,他正在南方考察,不能回来探望,他为此哭了整整一夜。他也念念不忘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二叔。去年春节,他回老家专程看望了二叔。听说二叔要盖新房子了,他让妻子把身上剩余的3000元钱全部留给了二叔。回家后,还遗憾给二叔留的钱太少。他说,二叔对他有养育之恩,却从来没图他报答什么。牛玉儒病重期间,当二哥二嫂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说不出话了,两手紧紧地握着哥嫂的手不放,也许他觉得欠二嫂的太多了……

在亲属里,父亲是最理解、最支持牛玉儒的,父亲严厉的家教也让牛玉儒不敢有一丝松懈。在他1984年1月调任自治区纪检委秘书长时,父亲曾给他写过一封信:“玉儒,你现在在自治区工作,咱们家的亲属多,有的可能找你办这样那样的事,你一定要拒绝。他们可能会骂你六亲不认,不要怕骂娘,骂声越大,人民赞扬你的声音越高,历史上的包公不是因为公正清廉而名垂青史的吗?你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要永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品德……”

多少年来,牛玉儒同志一直把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他坚持党性原则,廉洁清正,事事以人民为重,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实事求是地说,牛玉儒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只是不折不扣地尽其分内之责,都只是在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人民公仆的职责。他从自身的良知出发,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利原原本本地“反哺”到为老百姓服务的工作中去,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回归,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正是这种始终为民着想的信念,使得他真诚坦荡四方引资,使得震后包头迅速崛起,昔日的呼和浩特日新月异,他创造的美丽如花般绽放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上。

12345,有事找政府

1996年一场64级大地震突然降临,当时牛玉儒被调任去包头担任市长,灾后重建,千头万绪。百姓既要“安居”,又要“乐业”,摆在这位新任市长面前的是一道超级难题。牛玉儒在思虑再三中,决定“要用新的理念改造、建设新城市”,牛玉儒紧紧抓住震后重建的机遇,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包头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市委支持下,牛玉儒很快确立了大力实施城市供水、道路通达、安居工程、旧城改造、都市村庄拆迁和蓝天碧水绿地六大关键工程,以此切入新包头的城市建设。只有有着高度的责任感,才能真正地造福当地百姓。责任感在于对百姓的负责,而不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责任感在于勇挑重担,在机遇中勇敢面对挑战。可以说,牛玉儒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有责任感的人。他所到之处,人们的生活水平无不得到提高,城市建设无不得到改善。

但牛玉儒却面临着拆迁的困难,为了打破僵局,玉儒同志亲自主持拆迁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决策体系。他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和依法办事结合起来,一定要做好旧村拆迁后的城市建设规划和招商引资,给全市各族人民一个满意的交代。他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十分严格。兼具蓄水、绿化、美化、亮化功能和人文景观的东河治理工程施工时,一早一晚,牛玉儒总要来到工地巡视一番;市区几十条马路拓宽整修,他一条一条亲自验收。他的司机陈磊说,牛书记看得可仔细了,马路上的井盖他都要用脚踩踩试试平不平。最终的结果是房屋风格各异,意趣横生,彻底摆脱了傻、大、粗形象。“包头的房子变高了!漂亮了!”几年前还是黄沙漫天的包头市竟然脱颖而出,获得该奖。来旅游的外地人啧啧惊叹。包头也因此荣获全国安居工程先进城市的殊荣。

不久后,原来炊烟袅袅、鸡鸣狗叫、猪羊成群,下雨天泥泞不堪、刮风天灰尘漫天的“都市里的村庄”现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广场和绿地,成群的白鸽在蓝天中飞翔,众多的梅花鹿在广场的绿地上呦呦鸣叫。一幅如画的风景就这样在包头市中心产生了,包头人又多了一处休闲放松的好地方。包头不仅渡过了难关,而且更繁荣了。牛玉儒临危受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把包头从废墟建造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

燕京啤酒大家都知道吧,内蒙古啤酒行业的“老大”。这是在牛玉儒的拳头下铸就的企业,挺立潮头,判明航向,把握关键,是一个优秀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在汹涌的经济大潮面前,牛玉儒同志是个掌控经济大盘的高手。解决了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缺乏竞争力濒临破产以及上千名职工面临下岗困境等问题,并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不管牛玉儒在哪儿,他总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需要,始终把加快首府的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由于工作接触,熟悉牛玉儒同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办事果断、雷厉风行却又平易近人的人,企业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总是找牛玉儒同志。为了经济发展,再忙、再累,牛玉儒同志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做。1996年11月,牛玉儒从自治区政府秘书长的位置调任包头市市长。

牛玉儒到任后不久,他就开通了“政府热线12345”。牛玉儒在开通热线的新闻发布会上郑重承诺:“政府热线是百姓的一面鼓,人民群众24小时随时可以拨打。”从此“12345,有事找政府”成了包头的流行语。正因为牛玉儒把自己放在“小”的位置上,把百姓看作“衣食父母”,他尊重百姓,百姓才相信他,信任他,热爱他,尊敬他。他不是大权在握的高官,他是生活、工作在百姓之间的为人民服务的“仆人”。学习牛玉儒,自然也要学习他的“小”,学习他的“仆人”风格。

1998年,一场大雨使东河区的两排平房地基下沉。居民们情急之下,拨通了“政府热线”求助。牛玉儒立即派出5人督察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前来抢险。事后牛玉儒对工作人员说:“对当官的来说,许多事情是举手就可解决,但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很难很难的大事。我们当干部的必须为民执政,他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把党的温暖最大限度地给了人民。他像一面旗帜,召唤着千万个牛玉儒式的共产.党人走在执政为民的大道上。

真正的实干家

“非典”肆虐的那年,2003年,刚刚就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牛玉儒又一次面对重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打赢抗“非典”战役,办公室成了牛玉儒同志的指挥所兼住所。牛玉儒同志担任了呼和浩特市防控“非典”总指挥,他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多备些矿泉水、方便面和咸菜,还买了一双拖鞋。在办公室里日夜坚守,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一住就是几十天,他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坚守40多天后终于击退了“非典”。这是牛玉儒同志在呼和浩特493天里的第一场战役,殚精竭虑之后,病魔撤退了,整整瘦了6斤的牛玉儒也在人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人们说,牛玉儒是个真正的实干家,他有政治家的敏锐,又有经济家的眼光。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他了然于心,并且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求真务实、科学发展,体现出一个高级管理干部的良好业务素质。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发展,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招商方式,拓宽对外开放思路,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在他的领导下,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超额完成了“国内资金200亿元,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2亿美元”的工作目标,实现了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人们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兴奋。而这些数据后面,凝结了市委书记牛玉儒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牛玉儒同志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认识和行动符合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积极地在城市建设中进行科学实践。牛玉儒同志是这个时代真正懂经济的人,他鞠躬尽瘁,将一个又一个经济蓝图付诸实施,为人民谋取最大的福利。

为了搞好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建设,牛玉儒上任伊始,就亲自对呼和浩特经济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随后,他迅速确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牛玉儒具有蒙古族人的坦荡、热情,这成为呼和浩特吸引外资时的一笔无形资产。他用坦诚热情迎来客商投资。正是这种真诚让一批又一批的客商来到了呼和浩特,因为在他们看来,有这样一位市委书记在,还用担心投资环境不好吗?牛玉儒同志对首府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精力和心血,特别是把加快优势产业集团发展提到了重要位置。他不仅善于以各种方式学习、研究农牧业产业化的深层次问题,而且主动抽出时间听取汇报并和业界人士一起研究产业化发展的问题,虚心征求大家的意见。牛玉儒同志主动把在国内寻求合作伙伴的西班牙最大的乳业集团介绍过来,并促成了伊利公司与之进行在共同开发较高档次乳制品项目上的合作。对企业问题牛玉儒同志全力付出,时时刻刻为企业的发展着想。

他特别关心市场,只要外出考察,他总是留意当地乳品消费及市场竞争的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当地企业,有时甚至收集最新的一些动态信息让秘书传给企业的领导们。到2003年年底,呼和浩特市GDP突破4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居第一位,工业增加值突破80亿元;奶牛存栏头数35万多头,超过石家庄,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已初步建成“中国乳都”。

“干净、干事、干好事”原则

牛玉儒同志尊才爱才、知人善任。他主动招贤、敬贤,为各类人才充分自由地发挥其专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人才在其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他经常说,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在于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记得牛玉儒还在包头任市长时,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包头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在那段时间,正在包头市城建局副局长任上的孙建华是他的得力助手。正是孙建华在城市建设上的独到之处,让牛玉儒对这位城市建设专家刮目相看。牛玉儒就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时,深知要搞好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建设,同样要有一位得力的城市建设专家来主持工作,由此,他想到了孙建华。他多次邀请孙建华与他一起拼一把。起初孙建华不太情愿,都婉言谢绝了。牛书记就把孙建华领到呼和浩特市大街小巷畅谈自己的宏伟蓝图。在一个小巷里牛玉儒对他说:“你看,小巷没有路灯。孩子们下学晚,上自习回来天就黑了。咱们走起来都这么难,孩子们就更难走了!这些小街巷非改造不可!”老领导亲民、爱民、为民的高尚情怀又一次打动了孙建华,“牛孙配”再次发挥了它的巨大能量,而孙建华的才华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牛书记就是凭着这种高超而人性化的领导艺术,知人善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呼和浩特几大班子各司其职,走活了青城这盘棋!

一个好人、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在牛玉儒身上体现的是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牛玉儒同志处处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在他看来,每干一件事儿,只要老百姓受益最大,他就下定决心去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牛玉儒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规划到设计,以至建筑材料的选用,百忙中的他总是尽可能地样样参与其中。他心里装的全是百姓而唯独没有自己!牛玉儒同志为党的事业、为地区发展奉献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一切。

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引资金、发展经济方面,沿海开放地区已抢了先手。如今吸引人才,沿海地区也抢先一步,而且又有着显著的经济、文化、环境优势。内陆地区如果没有更大的气魄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设法发现、挖掘、培养、挽留住当地现有的人才,并设法把流失出去的人才再吸引回来,那么内地与沿海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2003年4月牛玉儒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他提出了“干净、干事、干好事”原则,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为开创工作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牛玉儒对自己的工作采取的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态度,从不虚谈。他每离开一个工作岗位,留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业绩。每次的临危受命他都担得起党的重任,并以自己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兢兢业业,勤政为民的实干,改变了整个城市的面貌;赢得了两市人民的拥戴,也为自己的“为官”生涯呈上了两份最出色的答卷。在呼和浩特市与牛玉儒共过事的人谈起他,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有激情”,用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的话说,牛玉儒是个“自加压力,不留余地,奋力前行”的人。

牛玉儒倾尽全力为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干实事,既运筹帷幄又冲锋陷阵。呼和浩特市虽是自治区首府城市,但多年来在经济实力、城市建设、干部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牛玉儒感到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牛玉儒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经济发展,这样的工作节奏,对牛玉儒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为让呼和浩特市成为美好的家园,他殚精竭虑,不辞劳苦。

病房成了第二办公室

2004年4月,牛玉儒总是胃痛。李理注意到,从来不愿吃药的牛书记开始主动找药吃了。有时坐在车上,他会自己翻坐椅靠背的夹层,以前买过的一些药总是放在这里。奇怪的是,各种各样治胃痛的药吃了不少,却总是不见效。请牛书记去医院,他不去,说是没时间。这一天上午,李理硬把牛书记拉到了医院。检查报告出来了,先交给了李理,“结肠癌肝转移”。此时,距离牛玉儒上任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恰好一年。协和医院的复查结果证实了牛玉儒的病情:癌症,晚期!看到复查结果后,妻子谢莉冲到医院一个僻静的角落,失声痛哭。随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了病房。

医院准备给牛玉儒做手术。这个日期是牛玉儒定的,因为在五一长假期间做手术,能少耽误一点工作时间。倒在病榻上,牛玉儒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和建设。每天,他不断地叫陪同在身边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到呼和浩特市听取汇报,布置工作任务。牛玉儒生病期间一直陪伴他的呼和浩特市市委秘书长兰恩华说:“牛书记第一次化疗后,两天内把呼和浩特市所有部门的负责同志就都找了个遍,询问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主治医师多次劝说他,你来医院是治病的,是病人,最主要的工作是休息。可现在他却把病房当成了第二办公室,这不行。护士长的批评没有管用,牛玉儒以后还是把病房当作了办公室。实在没办法,护士只好跟来访的客人说,最好简短的说一两句,牛书记身体受不了。但这样也不行,客人要走,他会叫住你,别走,我还没问你话呢。心里始终牵挂着工作的牛玉儒,每一次化疗间歇,刚刚恢复一点体力,就反复跟大夫要求返回呼和浩特市,安排工作。”

对任何人乃至任何生命来说,没有比死更大的事了。当一个人面对绝症时,悲伤、恐惧、留恋,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然而,牛玉儒在自己的生死关头,仍在争分夺秒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

牛玉儒又回呼和浩特了,这是他住院期间第三次回呼和浩特,也是最后一次。牛玉儒让妻子帮他准备衣服,他要参加上午召开的呼和浩特市市委九届六次会议。但翻遍衣柜,却没找到一件合适的,以前的衣服都大得不能穿了。妻子谢莉一时不知道说什么,一场病,丈夫原来29尺的腰围成了23尺。一场病,180多斤的体重现在变成了110斤。牛玉儒就里三层外三层地穿满衣服,开会去了,会议进行了两个小时,讲得非常振奋人心,说要用冲刺的状态迅速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描绘了呼和浩特市今后发展的新蓝图。当时全场群情激昂,掌声不断。等他讲完了,上了汽车,已经是大汗淋漓。中午12点多,牛玉儒被秘书、司机搀扶着回到了家。谢莉急忙一件件地帮他脱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是湿的,被汗浸透了,他躺在床上,连变个姿势的力气都没有了。

8月8日,他出现肾衰竭反应;9日,说话已经相当吃力。回呼和浩特市已经不可能了。当李理给自治区党委任亚平秘书长打电话,告知不能回去参会时,牛玉儒的眼神既无奈又无助,让李理感到心酸。呼和浩特市市委副书记吴浩峰来到医院探望,牛玉儒和他谈了20分钟,谈的都是工作,今年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招商引资进展如何等。吴浩峰一一做了回答。牛玉儒看上去很累,说几句话,就闭上眼睛休息一下。“你们好好干,认真工作,把工作干好是对我最好的支持。”牛玉儒又闭上眼睛喘息着。牛玉儒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已经无法说话。儿子牛元甫拿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把通知书举到父亲面前,牛玉儒笑了一下,“爸爸眼里噙满了泪,他想把手举起来,抱一抱我,可他的胳膊抬不起来。我扑在他身上,使劲地抱着他,眼泪流在爸爸的脸上”。

下午,包头市副市长程刚赶到了病房。“牛市长,醒醒,我是程刚。”牛玉儒的眼睛一下睁开了,睁得大大的,眼泪流了出来。程刚说,他后来多次梦到了这个情景。在又一次昏迷醒来后,牛继红说,她看到哥哥一直在使尽最后的力气重复同样一个动作:眼皮沉下去的时候,他吃力地睁开;再沉下去,再睁开。4时30分,心电图最后变成了一条直线,牛玉儒走了。

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

牛玉儒的境界是:一息尚存,工作不停。对于有着火一般工作热情的牛玉儒来说,实在太短。在牛玉儒眼中,群众利益无小事。面对生死关头他却说:“我没事。”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写照。呼和浩特市的一位干部说:“我们入党时都面对党旗宣过誓,牛玉儒实现了自己对党的庄严承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泪光中,细雨里,悲情拍打着吊唁者的心扉。前来吊唁的人们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认识的、素不相识的,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只为缅怀这位“奉献改革建设殚精竭虑、心系各族群众公正清廉”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牛玉儒。人们无法相信,精力充沛,一向以雷厉风行而著称的牛书记怎么会这么快就悄然离去……

在牛玉儒看来,轰轰烈烈活50年,远比庸庸碌碌活100岁强。即使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子,因此,当他了解到自己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后,他从此不再谈论病情,而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余光,毫无保留地、比平时更加争分夺秒地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平民的弟兄、人民的公仆。我的权力是人民给我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他理性、质朴的话语中却显得如此的举重若轻而弥足珍贵,牛玉儒也是在用自己一生的实践,实现着他的理想和信念,直到生命的终点……

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祖训。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让精神穿越时代常青,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

牛玉儒

牛玉儒属于这样一种人,死亡对他似乎无可奈何。他的全部精神反映在他的工作中,贯穿于党的事业里。虽然现在他已离去,但充满激情的牛玉儒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间。牛玉儒这种至死不渝的拳拳赤子之心,感动了呼和浩特市的百姓,感动了草原人民。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牛玉儒一样笑对生死,忘我工作,但我们需要学习他追求崇高人生价值的坚定信念。志当存高远。每个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在内心树立起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才能对事业有追求,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5年2月,他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是:名叫牛玉儒,人像孺子牛,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这幸福是他的给养,也是他的方向。风雨人生、利弊得失,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祖训。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让精神穿越时代常青。他让活着的人肃然起敬;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