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 > 第十章 创造助学神话的九旬老翁——白芳礼
第十章 创造助学神话的九旬老翁——白芳礼
作者:刘加临   |  字数:7821  |  更新时间:2015-03-31 16:32:36  |  分类:

爱国教育

含辛茹苦的一生

白芳礼

白芳礼(按照身份证应为“白方礼”),1913年生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由于家里穷,他从小没念过书,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芳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

据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是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

拿出养老钱支教

1987年,已经74岁的白芳礼准备告别三轮车,然而,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人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议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自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挣来的钱姓“教育”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

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

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唯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做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一个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最好的时候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省吃俭用都是为了孩子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

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

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35万元=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白芳礼老人重病在身,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时,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2005年9月23日早晨,92岁的白芳礼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

这不是神话却比所有的神话更令人惊叹: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最后一笔捐款

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一次,老人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他作为车夫挣来的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自行车。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

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

不完全统计的捐款与荣誉

捐款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3年间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3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

荣誉

1987年天津市先进个体劳动者天津市河北区勤俭持家标兵户

1988年天津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天津市先进个体劳动者区级先进生产者

1989年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天津市五好家庭标兵户区级勤俭持家标兵户

1991年天津市关心下一代标兵天津市先进个体劳动者

1992年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1993年天津市文明工商户区级学雷锋文明个体劳动者

1994年市、区级先进个体劳动者

1995年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1996年天津市优秀个体工商户天津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天津市工商联优秀会员

1996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标兵

1997年全国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文明工商户

1998年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天津市文明工商户区级关心教育下一代先进个人

2004年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入选“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评选

2005年天津市慈善老人;再次提名入选“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评选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经全国近1亿群众的投票评选,于2009年8月10日揭晓评选结果,白芳礼在此次参与活动评选的15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白芳礼语录

白芳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是老劳模,嘛事就得多为国家做点事,多做点贡献……”

“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

“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我天天出车,24小时待客,一天总还能挣回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白芳礼对南开大学老师说:

“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

白芳礼对受助学生们说:

“同学们放心,我身体还硬棒着呢,还在天天蹬三轮,一天十块八块的我还要挣回来。”

“你们花我白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的钱确实不容易,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白芳礼在等活间隙吃馒头,对认识他的围观群众说:

“这有嘛苦?这馍是农民兄弟用一滴一滴汗换来的,人家扔了,我把它拾起来吃了,不少浪费些吗!”

白芳礼对红光中学孙玉英老师说:

“我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虾,我把钱都攒着,给困难学生们。”

白芳礼在病中对关心他的市民们说:

“我挺好的,谢谢大伙惦着,等我出院了,还要支教去!”

白芳礼临终前时断时续地说:

“感谢大家的关心。要是有来世,我还蹬三轮为年轻后生们播撒自己的爱心。”

“白芳礼神话”背后

中国教育经费的窘况让我们的古稀老人寝食难安,就连外国人也为我们担忧。联合国调查员托马赛夫斯基女士严厉批评中国的教育状况说,中国的教育开支之少是排在全世界倒数几位,连穷国乌干达都不如。话虽说得有点难听,可她说的中国政府公共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要靠家长或其他来源去填补的情况,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还是能体会到的,白芳礼老人的捐资可能就属于“其他来源”的一种吧。

白芳礼的壮举不可谓不有利于社会,不利于人民,但是感动之后更多的是让人心酸。我们不禁要质问,靠白芳礼式的英雄行径能解中国教育之忧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的报告显示,从1999到2001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9%,同期的印度和伊朗达到了41%和50%。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现状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不能说我们国家没钱,关键是我们把钱花到哪了。与可怜的教育经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78—2003年我国GDP增长了31倍,而同期的行政管理经费增长了87倍;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47%增加到148%。

今天的人们越来越看重起点的平等,也逐渐认同了由于发展潜力的不同而造成的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合理的“不平等”,期望社会在生存与发展方面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起点。白芳礼吃的千重苦无非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寒子弟走到这样一个平等的起点。往者不可咎,来者犹可追。如果我们再也不想仍然让很多人因贫因教育高收费而上不起学,不让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古稀老人因为实在看不下去而不得不做新世纪的“武训”,是该在国家的教育预算上动点功夫了。

余波之一:献给白老的一路走好

白芳(方)礼雕像

白芳礼老人于2005年9月23日逝世后,一段香港音乐人黄贯中演唱的一路走好歌曲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传播。但是有歌迷发现,这首一路走好是一首标准的公益歌曲,而且视频还注明:献给天津的白芳礼老人。

记者联系了远在马来西亚的黄贯中,他表示:“我是通过网络知道白老先生的事迹的,我虽然没有机会见到他,但是从心里对这位老先生的举动表示敬仰。作为音乐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黄贯中连夜写完这首一路走好之后,身边的朋友用手机录制下了他演唱的视频,并且第一时间上传到新浪微博,成为众多歌迷关注的焦点。黄贯中表示,网络上传的是他弹琴演唱的一个版本,他回到香港之后会把这首歌制作出来,极有可能收录在下一张专辑之中。

黄贯中一路走好的歌词中写道:“你用一个人的力量,打造爱的桥梁……春风吹过一片茁壮青草,请你要一路走好。”字里行间充满着黄贯中对白芳礼的崇敬和怀念。

余波之二:倾家荡产拍白芳礼

1994年,电视台筹拍一部名叫心愿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白芳礼大爷用蹬三轮车挣来的辛苦钱,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上学的故事。天津滨海新区大港的李佳伦在剧中客串了一个专门和白大爷抢生意的同行,几次打交道后,李佳伦饰演的“浑小子”最终被白大爷热心助人的品质感动。

2005年9月底的一天,李佳伦偶然得知白大爷逝世的消息,顿时泪流满面。“我一定要为白大爷做点什么!”李佳伦对自己说,“白大爷虽然离去了,但他的精神不该被遗忘。”于是,李佳伦有了为白芳礼拍一部电影的想法。

于是,李佳伦放下了手头的生意,投入到筹拍白芳礼的工作中去。他着手写剧本,开始广泛走访白大爷的家人、工友、邻居、资助过的学生,几个月的时间改了数十遍,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剧本。后来,筹建剧组、请导演、演员、剧务人员、租设备样样都需要钱,尽管已经将预算费用降到最低。

李佳伦为影片做了60万的预算,朋友们都劝他放弃拍这样一部“赚不了钱的电影”。可李佳伦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赔个十万八万的,也要把白芳礼拍成。

就这样,李佳伦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还找亲戚借了30万。他带着剧组班子来到甘肃天水,不巧的是,几十号人刚到目的地,当地就连续下起大雪,拍摄工作只能中断。“我急得整宿整宿睡不好觉,原本定下15天的拍摄周期,一下变成了一个月,总花费超过90万。”

一回到天津,李佳伦就和家人商量着卖掉了房子,一家三口搬进了办公室。随后,他又卖掉了自己的婚庆公司。影片制作完成后,李佳伦四处联系院线、影视公司,但他们都表示影片没有市场,没有人愿意买。最终,他以20万的低价将影片卖给了电视台。

2009年教师节,影片白芳礼终于在全国播出了,看到电影的那一刻,李佳伦激动地来到海边,对着大海大声喊:“白大爷,您看到了吗?您安息吧!”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