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 > 第十五章 没有翅膀的天使——李春燕
第十五章 没有翅膀的天使——李春燕
作者:刘加临   |  字数:5682  |  更新时间:2015-03-31 16:36:25  |  分类:

爱国教育

父亲的言传身教

李春燕

李春燕,1977年3月生于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宰略村。她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一名乡村女教师,让更多的山里孩子有学上、有书读。

是父亲的影响,改变了李春燕小时候的理想。她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名赤脚医生,为附近乡村的群众看了30多年的病,解决了附近乡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深受大家的爱戴。

父亲来去匆匆的脚步,乡亲们病愈后的笑脸深深地刻在了李春燕幼小的心灵里。有一次爸爸给病人看病很晚才回来,疲惫地瘫坐在床上。李春燕给爸爸倒了碗水说:“爸爸,以后再这么远的地方就别去了。”

爸爸摸摸她的头说:“春燕,过去,农村医生很少,生病后许多人不是请巫师驱鬼避邪就是硬扛着,有的人耽误了治疗时机早早就去世了。农村人命很苦啊。医生这个职业很好,能够救死扶伤。爸爸行了这么多年医,看到病人经过爸爸的治疗痊愈,爸爸高兴啊。只要乡亲们需要,再远的地方爸爸也要去!”爸爸的目光流露着幸福。

李春燕静静地听着,一动不动,显然爸爸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她。爸爸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于是,在1997年初中毕业时,她报考了黎平卫校“爱德班”,选择了学医。她要像爸爸那样去从事一种神圣的职业,那就是救死扶伤。“爱德班”是南京爱德基金会和贵州省卫生部门合作开设的专门资助贫困地区青年障医的卫校班。在卫校李春燕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医学知识,她知道这是她今后从医的基础。

令人揪心的现状

2000年,李春燕毕业后嫁给了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的苗族小伙子孟凡斌。大塘村是从江县最大的苗族村寨,密密麻麻的吊脚楼分布在宽广高峻的月亮山东麓。大塘村约有2500人,人均耕地不到7分,全部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种田,相当一部分群众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因此,这个村的卫生医疗和群众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是赤脚医生的父亲到这个村庄行医,父亲退休后,大塘村就再也没来过医生。

大塘村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村民看病要走很远的山路,花两三个小时到5公里以外的乡卫生院或15公里以外的县医院,来回十分不便,而且医疗费用很高。村民们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贵的费用而终止就医,有些因为支付了大笔医疗费,使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一人得病,两代还钱。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生病后选择的是求神拜佛,请巫师驱鬼或用自己的土办法治疗,那时病患死亡率比较高,特别是新生儿。

当时有句流行语:“小病拖,大病磨,眼看不行请巫婆。”每每想到这些,李春燕的心里就感到一阵阵的痛。这些现实更坚定了李春燕行医的决心,她决定开办一个卫生室,为乡亲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其实,原本在她心里还有自己的小算盘。卫生室开业后,既可以为群众看病,也可以照顾多病的公公,还可以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毕竟刚建立的家庭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她还私下里算了一下,大塘村有500多户人家,2500多口人,假如每天有10个病人来看病的话,行医的收入补贴家用一定不成问题。

卖两头牛建卫生所

李春燕的丈夫是个退伍军人,他非常理解、关心和支持李春燕。因此当李春燕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时,他立即表示同意。朴实的公公婆婆也说,能给乡亲们看病是好事。

开办一个卫生室至少需要2000元钱,可是家里没有任何积蓄,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李春燕的公公婆婆长年辛辛苦苦喂养的3头水牛。把水牛卖掉,筹集资金建卫生室?刚刚有了这个想法,李春燕又否决了,她怎么说得出口!卖了3头水牛等于一下子用完了全部的家当啊。她吃不下,睡不着,被2000元钱建立卫生室的费用困扰着,人日渐消瘦。

有一天,公公婆婆把她叫到跟前,打开一个里三层外三层皱巴巴的小纸包,公公说:“春燕,我们卖了两头牛,正好卖了2000元,你拿去建卫生室吧,只有这个办法了。”望着善良淳朴的公公婆婆,李春燕颤抖地从公公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接过2000元钱,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她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卫生室做好,给乡亲们治好病,一定要挣到钱增加家里的收入,报答公公婆婆。

村里没有空余的房子给李春燕做卫生室,她就把卫生室设在家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卫生室啊,由于经费困难,卫生室里陈放的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2000元钱的卖牛款,她是计划了又计划,除了对卫生室进行简单的装修,其余全部买了药,甚至连一个小小的药箱都舍不得买。“不要紧,没有药箱就用小竹篮代替”,出诊时她就挎着小竹篮走在苗寨的田垄上,走进苗家的吊脚楼里。

女儿行医后父亲很高兴,有一次李春燕回娘家父亲嘱咐她:“你当医生,我很高兴!可你要记住,无论多苦,你都不能离开大塘村,因为你是那里唯一的医生。”

“怎么会呢。我小时候您不是说过,医生是个救死扶伤的职业,很好吗?”李春燕灿烂地笑着。

看着长大的女儿,爸爸很是欣慰。

与巫师较量的胜利

可是事情并不顺利,卫生室建起来后,村民们并不认可,大多躲避着她,生了病宁可相信巫师,也不相信她。这让李春燕非常苦恼。静下心来,她也想明白了,一个不会讲苗语的汉族姑娘,身材瘦小又刚从外村嫁过来,谁能相信她会治病呢!李春燕没有气馁,她在等待机会,等待让村民认识她,接受她的机会。

医生与巫师的较量,实际是一种科学与迷信的较量。能否在这场较量中取得胜利,将决定着李春燕是否能够在大塘村立足。

一天,一位老乡因喝酒过多而昏迷,家里人急忙请来了巫师。巫师煞有介事地跳了半天大神,病人还是没醒过来。就在家人准备为他办后事时,路过此地的李春燕及时制止:“别急!他还有救!”患者酒精摄入量过大,又耽误了治疗时间,情况十分危急,李春燕迅速熟练地为患者打上了吊针。两瓶吊针打完了,病人还是没有醒,家里人又开始哭起来。可当第三瓶打上时,病人的手有了知觉,又过了10多分钟,竟睁开了眼睛,还张口说了一句:“你们哭什么呢?”家里人破涕为笑。“村里出了个女神医,能起死回生!”的消息不胫而走。

自那以后,找李春燕看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村里的人生病了会来找她,村里的妇女生孩子会来找她,甚至外村的病人也翻山越岭来找她。

为了更方便地与当地人交流,李春燕开始学习苗语。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啊,那段时间她要求自己不说一句汉语,以至于学会苗语后说汉语时还要反应一下。

李春燕到村民家看病,从来不收出诊费。而且不管什么样的病人,只要来找李春燕看病,她都竭尽全力用心治疗,都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她就像当年爸爸那样,在苗寨的田垄,在苗家的吊脚楼中,都留下了她奔波娇小的身影。

能为苗族乡亲解除病痛的折磨,李春燕内心充满了快乐。

一次为产妇接生返回的路上下起了大雨,田埂一片泥泞,怀有3个月身孕的李春燕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流产了。她痛不欲生,但大哭一场后渐渐恢复了平静。她知道,她必须振作,因为村民们需要她。

一次,村里有一个妇女做完人工流产后,突然大出血昏迷不醒,妇女家人连夜把李春燕请到家里。李春燕给病人用药后,在床边守候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妇女脱离危险。

有一年,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孩生了病,前两个月李春燕每天去女孩家给她治疗。后来卫生室实在离不开,她就把女孩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治疗,整整3个月李春燕既是医生又是母亲。女孩痊愈后,李春燕没向她贫穷的家里要一分钱。女孩从此把她当作了自己的又一个妈妈。

李春燕看不得村民被病痛折磨,别人受痛苦,她就会揪心地疼。蒙奶奶患了神经痛,每次痛起来,必须连打3天的针;可老人连2元的药费都拿不出来,一欠就是两年。刚边寨王岁山得了肠套叠,在医院花了几千元钱都没治好;找到李春燕后,李春燕就一天几趟地往刚边寨跑,治好了王岁山的病,却没收一分钱。替产妇接生,她的酬劳从不超过5元钱,最少时只有几角钱……

自从有了李春燕,村民们慢慢习惯了生病要打针吃药,后来连那个巫医得了病都来找她看。

苗家人终手相信和接纳了李春燕。这让她感到欣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对卫生室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负债行医,准备打退堂鼓

李春燕救死扶伤的工作很顺利,而且对孤寡老人和特别困难的病人免收药费,得到了乡民的一片赞誉。但新的问题产生了,这是最初她没有想到的。大塘村及附近的村民太穷了,这使得许多村民看完病后付不起药费,有些甚至连一元钱都付不起,都要赊账。久而久之,欠账越来越多。于是在不足8平方米的卫生室里,除了药品和一些简单的设备外,还有了一个为群众看病的记账本。村民们看病后没有钱支付药费就记账,她知道村民们困难,从不催收药费。其实村民们非常淳朴,他们只欠账不赖账,一旦手头有了钱,首先想到的是来还药费。

尽管如此,卫生室始终入不敷出。她给村民治病,每个月连本带利能够有600元的收入,可她每个月用于买药的钱就差不多900元,不够的就只有自己贴。资金周转也就越来越难,而且缺口在一天天地加大,卫生室几次面临断药。开始断药时,李春燕就去药店赊;可账赊多了,药店老板也不肯再赊药给她了。

严格地讲,李春燕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作“乡村卫生员”。乡村卫生员不占国家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收入低甚至要自己贴钱为病人看病,不少人已改行或外出打工。

卫生室建立后不但没有像李春燕当初想的那样赚钱,给家里带来收入,而且连正常的运转也难以为继,家里为此还背上了7000多元的债务。

为了买药,李春燕和丈夫挑米去县城卖,因舍不得花钱坐车,最多的一次丈夫挑90多斤大米走了30里路。公公咬牙卖掉了家里唯一的水牛,再后来,家里能卖的全卖了,最后,李春燕连结婚的金戒指也卖了。后来受聘到从江县信用联社当驾驶员的丈夫每月辛苦挣来的钱,也大部分流进了卫生室,变成了药品。

可终究由于贫困,卫生室一直没有摆脱困境。但李春燕仍默默地坚持着,为那救死扶伤的信念。

到了2004年,卫生室已难以维持,全家100多元过年的钱都是借的。丈夫终于无法再忍受,他虽然一直都在支持李春燕,但不能不面对现实。他对李春燕说:“如果卫生室再这样办下去,咱家就没有出头之日了!”他苦苦地劝妻子:“关掉这赔本经营的卫生室,咱们俩外出打工去,苦干一年就能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看到结婚后一直支持着自己却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过过的丈夫,想到处处为自己着想淳朴善良的公公婆婆,李春燕顿时生出了许多内疚,她同意关掉卫生室,外出打工。

不忍心,最终选择坚守

李春燕的丈夫通过在广东东莞的朋友联系到两份工作,丈夫去当保安,李春燕继续做医生。他们想,凭他们夫妻俩的知识和能力,混出个样子来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让父母过上几天好日子。想到这里,他们竟有了些许的兴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借钱买了到东莞的车票。

不料,李春燕夫妻俩准备外出打工的消息在大塘传开了,整个寨子沸沸扬扬。起程的头天晚上,他们正在打点行装,一批村民急匆匆地涌进他们家。村民手里攥着皱巴巴的1元、2元,甚至几毛钱的零钱。有的说:“李医生,这是我家卖米的钱,还给你。”有的说:“李医生,这是我家卖鸡蛋的钱,还给你。”有的说:“李医生,有钱了你就不会走了吧?”还有的说:“你走了我们生娃娃怎么办?半夜我们的娃娃发高烧了去哪里找医生?李医生,你别走了,留下来吧。”有的说:“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

短短一个晚上,李春燕收到了100多元的药费,同时还收到了很多的鸡蛋鸭蛋。当她捏着村民们还来的一堆皱巴巴的零钱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读懂了村民眼神中的期盼和依赖。她哭了,犹豫了。

她在问自己:“你真的忍心丢下乡亲们走吗?你走了,个人清静了,但你的良心哪里去了!”她改变了主意,选择了留下坚守。

照亮苗乡的月亮

李春燕行医路上

不久,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名为一生只有八小时的文章,记载了李春燕在苗寨行医的故事,描述了她不顾危险抢救一个新生婴儿垂危生命的细节:

“2004年10月,新生儿吴智键降生了。出生时吸入羊水过多,造成气管堵塞,随时有生命危险。”李春燕“立即采用按压治疗法,又将嘴对准孩子的小嘴,轻轻一吸,随即将一口黄色的液体吐在随身带的纸巾里;又继续凑过去”。

这篇文章被法制日报、南风窗等多家媒体转载,她由此被誉为“感动中国的女村医”。凤凰卫视节目称她为“最后的赤脚医生”。

后来,很多热心人开始帮助她。许多人寄来了药品,她的药架渐渐丰富起来,使她能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和特困户继续提供免费治疗。有位热心人寄来7000元钱,帮助群众支付欠她的药费;深圳一位热心人寄钱给她,帮助她把年久失修的房子修好。

2006年,中国红十字会捐资10万元修建了“大塘村博爱卫生站”,以李春燕名字命名的“春燕基金”让万名乡村医生得到了培训。

2006年,李春燕当选“CCTV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2007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获奖后她对媒体记者说:“我内心明白,单靠我个人的努力,远远走不到今天这一步。我只不过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在我的后面有众多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个人命运的改变是容易的,但现在关键的是所有乡村医生的命运都需要改变,在我们国家还有102万名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乡村医生。如果他们的命运都能够得到改变,那么我们群众的生活将显得更加祥和幸福。”

这就是她,作为一个乡村医生,珍藏在内心的美好愿望。她盼望着这个愿望能够早日变成现实。

成名后的李春燕依然在苗寨做着她的“乡村医生”,依然坚守着苗乡。她说:“我的根在苗寨,我的生命只有扎根在苗寨,才能体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李春燕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评委的感言是:生命的意义在隐秘的收费单和先进的手术台上曾经被轻视和失落,却在遥远的苗寨被一位平凡女子的双手找回,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而给她的颁奖辞是: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