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康熙教子密语 > 第十六章 身先士卒为将之道
第十六章 身先士卒为将之道
作者:赵润田   |  字数:10263  |  更新时间:2015-04-03 14:52:23  |  分类:

人物传记

训曰:兵书云:“为将之道,当身先士卒。”前者,葛尔丹以追喀尔喀为名,阑入边界,朕计安藩服,亲统六师,由中路进兵。逐日侵晨起行,日中驻营。又虑大兵远讨,粮米为要。传令诸营将士,每日一餐。朕亦每日进膳一次。未驻营时,必先令人详审水草,或有乏水处,则凿井开泉,蓄积澄流,务使人马给足。竟有原无水处,忽尔清泉流出,导之可致数里,人马资用不竭。一近克鲁伦河,即身率侍卫前锋直捣其巢,大兵随后依次而进。葛尔丹闻朕亲统大兵忽自天临。魂胆俱丧,即行逃窜。恰遇西路于昭木多,一战而大破之。此皆由朕上得天心,出师有名,故尔新泉涌出,山川灵应,以致数十万士卒车马各各安全。三月之间,振旅凯旋而成,兹大功也。

注解

葛尔丹: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喀尔喀:指居住在中国北方漠北地区的蒙古族。阑入:进入不该去的地方。藩服:古代离王畿最远的地域称藩服。此处指中国北部、西北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六师:古代指军队。侵晨:破晓。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上流,在今蒙古东部。昭木多:即昭莫多(蒙古语大树林之意),在肯特山之南,汗山之东,土拉河之北。

译文

兵书上说过:“要想做一名好将军,自己必须能够凡事走在士兵前头。”以前,葛尔丹以追赶喀尔喀部为名,胆敢侵入我国边界,为了使我国北部、西北部各藩属地区社会安定,我亲自统帅大军,随中路大军一同前进。每天破晓即起身行军,直到中午才扎营歇息。考虑到大军远征,粮米后勤供给最为紧要,便下达命令到全军将士,每天只吃一餐饭。我也每日只用一膳。还未驻营时,必须先派人详细考察了解当地饮水、草地等,碰到缺水的地方,就挖井开泉,蓄积清洁的流水,务必让人马供给充足。竟然在原先无水的地方,忽然间有清泉流淌不息,开沟导引可以流到数里外的地方,人马所需用水,因此而源源不竭。等到接近克鲁伦河,我就亲自率领侍卫和前锋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老巢,大部队随后有次序地前进。葛尔丹听说我亲自率领大军从天而降,失魂落魄,魂胆俱丧,立即逃窜。恰好在昭莫多遇到我西路军,只一次交战,便打得他们大败。这都是由于我上得天意,出兵有充分的理由,所以才发生了新泉涌出、山川灵验等情况,使我国数十万将士、车辆马匹等也都因此而安然无恙。仅用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整顿军旅,凯旋回师,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业绩。

评语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以平定葛尔丹之乱为例,着重说明,为主帅者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同甘共苦;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幕未张,将不言困。只有这样,才能全军上下一心,所向披靡。纵观历史,任何一个贤明君主、天才统帅、有作为的领导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无不如此。惟有以身作则,才能令行禁止,并为人心所向;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获得实事求是的资料,获得对千变万化情况的真切了解。能得军士之心,能明了敌我情况,又怎能不捷报频传,凯旋回师呢?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传统的优良的人生态度。现在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现的同样是“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境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乐的结果是苦,苦的结果是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都不能成功,苦尽才能甘来。

教之以劳有勇知礼

训曰:兵丁不要令习安逸,惟当教之以劳,时常训练,使步伐严明,部伍熟习,管子所谓“昼则目相视而相识,夜则声相闻而不乖”也。如是,则战胜攻取,有勇知方。故劳之适所以爱之,教之以劳真乃爱兵之道也。不但将兵如是,教民亦然。故国语曰:“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注解

管子:即管仲,春秋齐人。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有管子一书传世。乖:离,误,错。知方:知礼法。国语:国别体史书,又称春秋外传。

译文

不可以让士兵习惯于安逸的生活,只应当教导他们学会勤勉,时常对他们进行训练,使其步伐整齐、纪律严明,上下左右彼此熟悉,正如管子所说的:“白天相互看见自然相识,夜晚闻其声则知其人,不发生错讹。”像这样的部队,就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勇谋又知礼。所以说,让士兵适当地辛劳正是对他们的爱护,教导他们注意勤勉才是真正的爱兵之道。不仅带兵是这样,教诲百姓也应是这样。

国语上说:“老百姓辛勤劳动就会动脑筋想问题,动脑筋想问题就会产生善良的愿望。老百姓只贪图安逸就会放纵自己胡思乱想,思想一混乱就会忘掉善心,忘掉善心就会恶念顿生。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没有出息者,是因为他逸乐好淫。贫瘠地方的人民则没有不向往道义的,这是因为他们很勤勉。”

评语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陈述了安逸舒适造就不出有战斗力的军队,好逸恶劳也教育不出向往道义的百姓。道理非常简单,做起却很难,因为君王能否以身作则是问题的关键。

一国之君,万众瞩目,其言行品德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风气。像明朝后期的皇帝,疏于政事,荒淫腐朽,致使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很快就亡了国。康熙登上了皇位后,社会风气大有改观,他的勤俭节约、勤政务实、爱民如子等好的品德为满朝文武所叹服。所以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官吏廉洁奉公,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盛世景象。

诚能勤勉耕耘有获

训曰:边外水土肥美,本处人惟种糜、黍、稗、稷等类,总不知种别样之谷。因朕驻跸边外,备知土脉情形,教本处人树艺各种之谷。历年以来,各种之谷皆获丰收,垦田亦多,各方聚集之人甚众,即各壑中皆成大村落矣。上天爱人,凡水陆之地,无一处不可以养人,惟患人之不勤不勉。尔诚能勤勉,到处皆可耕凿,以给妻子也。

注解

边外:关外,山海关外。糜(mi):黍的一种,性不粘,也称糜子。驻跸:古代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译文

关外水土肥美,当地人只种糜、黍、稗、稷等类作物,总是不知道种植别的东西。我出行时在边外暂住,详细地了解了土质状况,教那里的居民种植各类谷物。历年以来,各种谷物都获得了丰收,开垦的田地也多了,从各地聚集而来的人也很多,就是各个山壑中也都聚成了大村落。上天爱护世人,凡是水陆之地,无处不可以养人,就怕人不勤勉。你们若确实勤劳努力,到处都可以耕耘,以供养妻子儿女。

评语

有一分耕耘,便有一分收获。天道酬勤的道理人人皆懂,然而人性的惰性驱使人们趋向好吃懒做。康熙的告诫,既是给儿孙的,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

食不遗远远近皆亲

训曰:我朝满洲旧风,凡饮食必甚均平,不拘多寡,必人人遍及,使尝其味。朕用膳时使人有所往,必留以待其回而与之食。青海台吉来时,朕闲话中间问伊等旧风,亦云如是。由是观之,古昔所行之典礼,其规模皆一,殆无内外远近之分也。

注解

台吉:历史上蒙古贵族的称号,源出汉语“太子”,成吉思汗时只用于皇子,后渐成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通称。清朝沿用这一名称作为封爵之一,用来分赠蒙古及西北边疆地区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

译文

我朝满洲的旧习俗,凡是饮食一定要分配均匀,不管多少,都要人人遍及,使每个人都能尝到其味。我用餐时若派人到另一个地方去,一定要留着饭菜等他回来后再吃。青海的台吉来时,闲谈中我问起他们的旧俗,也跟我们的一样。由此看来,古人所进行的典制礼仪,其程式都是相同的,几乎没有内外远近之分。

评语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行走,自个在吃美酒佳肴时,不可以一个人独享,要分一点给周围其他人,否则,易因之而产生嫌隙。

节猎养生所向无敌

训曰:古人一年四季出猎,若此则人劳而禽兽亦不得遂其生。朕一年两季行幸,春日水猎,欲人之习于舟楫也;秋日出哨,欲人之习于弓马也。若此则人不劳而禽兽亦得遂其生。是故我朝之兵甚强健,所向无敌者,实朕使之,以时而养之,以节之所致也。

译文

古人一年四季外出打猎,如果这样,就会使人辛苦疲劳而且使禽兽也不能顺利地生长。我一年两度出行,春天在水上猎取水中之物,是想让人习惯于乘船;秋天在陆地上为猎,是想让人练习骑马射箭。如果这样,就会使人不至于辛苦疲劳,而且使禽兽也能得以顺利地生长。所以,我们王朝的军队很强盛,所向无敌,这确实是我训练出来的,是我因时而养之,并有所节制所造成的。

评语

行幸出猎乃满族八旗和皇帝贵族的一大生活特点,康熙皇帝就此告诫后人,行幸出猎也不能过分,一要考虑到有利于动物的生长,不赶尽杀绝;二要注意出猎不单是为了游乐,而是作为训练兵马的一种手段,达到“兵甚强健”的目的。清初统治者如此行猎,颇费苦心的。

溯源谘众审时度势

训曰:朕初次南巡阅河,各样船俱试坐之,皆不甚妥。厥后,朕亲指示作黄船,尽善尽美,极其坚固,虽遇大风流,坐此船毫无可虑也。朕于大小事务必搜其本源,复谘于众,然后行之。

注解

黄船:明黄色的船,此处专指皇帝乘的船。

译文

我第一次南巡视察河流,各式各样的船都试着坐了,都不很稳妥。及后,我亲自指示制作黄船,船造好后,尽善尽美,极其坚固,即便遇到大风大浪,坐在这样的船上也丝毫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我对于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定要寻找它们的根源,再征求众人的意见,然后实行。

评语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历代帝王大多只重视政治、军事和思想,只研究治人,不研究治物;只研究驾驭人类,不研究征服自然。受此影响,封建士人皆以为儒家经典无所不包,兼以“就易畏难以功名仕宦为重”,从而形成了一种顽固的“重道轻艺”的错误倾向,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康熙皇帝却以帝王之尊对自然科学表示重视,努力学习,积极推广,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士人投入数学、天文学、医学、水利、工艺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他们有的努力发掘中国古代科学遗产,有的刻意创新,不但大大缩小了中西科技之间的差距,同时,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政悦服长治久安

训曰:孟子云:“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是言也,诚得为政之要道。即如近河居民地势洼下,阴雨稍多,即觉水涝;近山居民地势高阜,数日不雨即觉亢旱。天道尚然,何况人事?故为政者应持大体,府事允治,自然万世永赖久安长治之道,未有以政徇人者也。孟子此言,深切政体,特语尔等知之。

译文

孟子说:“当政者若人人都悦服于他,那么一天的时间也会觉得太少了。”这句话确实是当政的重要道理。就像临近河道的居民因地势低洼,阴雨稍多,就会觉得雨水太多;临近山地的居民因在地势高的地方,几天不下雨就会觉得很干旱。自然规律尚且如此,更何况人事呢?所以当政者应该把握事物的本质,政事要公平地处理,这是千秋万世可以依赖的长治久安之道,而不是盲目地徇人情行私政。孟子这句话很符合当政的体制,特别告知你们。

评语

“为政者每人而悦之”,这是孟子悬挂起来的一个政治目标,一个政治理想,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个目标很诱人,很鼓舞人,这就使得很多“圣君”努力想去追求它、实现它。有努力、有追求,总归是好事,否则的话,时时刻刻想着“以天下奉一人”,动辄杀戮,动辄施行虐政,为所欲为,那就不是“每人而悦之”,而是“每人欲杀之”了。康熙想努力做个“圣君”,也使得“每人而悦之”,这点值得称道,其业绩如何,历史自有公断。

不信术士不信邪道

训曰:吾人年岁老而经事多,则自轻易不为人所诱。每见道士自夸修养得法,大言不惭,但多试几年,究竟如常人齿落须白,渐至老惫。观此,凡世上之术士俱欺诳人而已矣,神仙岂降临尘世哉?又有一等术士立地数十年或坐小屋几载,然能久坐者不能久立,能久立者不能久坐。可知其所以能此,乃邪魅之术耳。此皆朕历试之而知其妄者也。

译文

我们这些人年纪既大,经历的事情也多,就自然不会轻易为人所诱惑。常常见一些道士自夸修炼得法,大言不惭,其实只要多试验几年,结果也就会同平常人一样牙齿掉落,须发斑白,逐渐进入疲乏的老年状态。这样看起来,大凡世间的江湖术士(如巫医占卜之流)都是搞欺骗人的把戏而已,神仙怎么会降临到尘世来呢?又有一些术士能够站立数十年,或在小屋里一坐好几年,但是他们之中,能够久坐的就不能久站,能够久站的就不能久坐。由此可知,这些术士之所以能够久站或久坐,只不过是一些歪门邪道的把戏罢了。这就是我多次试验过这些江湖术士而知道他们欺诳之所在。

评语

康熙并非无神论者,他相信有天(天帝)、有神仙,但他的可贵之处,或者说是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不相信方士、术士等“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胡说八道。历史上想长生不老、想羽化登仙而上了方士的当的帝王大有人在,如秦始皇,如汉武帝,如宋徽宗等,到头来如何,这是不言而喻的。康熙帝不信邪,是他能够“鉴往而知来”,本篇就是很好的证明。时至今天,封建迷信的阴魂还是不散,江湖术士的把戏还在一些地区上演着,还有人继续上当而弄得家破人亡。读康熙这则庭训,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纤细之伪日久自败

训曰:凡事暂时易,久则难,故凡人有说奇异事者,朕则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何事未经?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此等纤细之伪,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败露。一时之诈,实无益也。

译文

任何事情一时容易,日子一久就不易了,所以凡是有人说出离奇怪诞之事,我就说:“暂且等时间久一些再看吧。”我从八岁继位以来,处理朝政五十多年,有什么事没经过?虚伪欺诈的人一时所做的事,日后丑态毕露者占多数。对于这些细小的伪装,我也不立刻揭穿,日子一长会自行败露。一时的欺诈,确实没有什么益处。

评语

靠耍点小把戏、小聪明,捣弄些鬼伎俩而能够成气候、成大器者,古今中外是没有的!因为小把戏等虽然能够一时蒙骗人,但日久就会败露;败露之时,也就是这些人身败名裂之时。因此康熙帝意味深长地说:“一时之诈,实无益也。”这是经验之谈!这则庭训告诉我们:对于喜欢搞“纤细之伪”的人,不要上他的当,要先看一看,看他日后丑态毕露;“一时之诈”,不可能是一世之诈;一事之欺,不可能是事事都欺,做人还是光明磊落、心地坦荡一些好。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训曰:论语云:“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实为学制事之要也。即如今之读书,人欲应试也,必平日所学渊深,所记广博,自然写得出。凡遇一事,经历多者,按则例而理之,则失者少。此即器利而事自善之理也。

注解

制:裁断。则例:成规。

译文

论语说:“子贡问如何去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必须先磨砺好他的工具。’”这句话确实是学习处理政事的关键。就像如今的读书人打算去应科举考试,就必须平日学识渊博深奥,平日所记广博,这样自然会写得出来。凡是遇到一件事,经历多的人,按成规去处理它,失败就会少些。这就是本领好事情就自然做得好的道理。

评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是要干好一件事情,首先必须具备有办这件事情的过硬本领,这是古训。孔子说过,康熙不过是强调一下,以之用诸于治政。值得提出的是,“利其器”的内容中,康熙还加上了“按则例而理之”,即借助老经验、老规矩办事的一项,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老经验、老规矩毕竟是长期以来办事的积累与总结,它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不能一概否定与抹杀。

行善遗福长享吉庆

训曰:朕今年近七十,尝见一家祖父子孙凡四五世者。大抵家世孝敬,其子孙必获富贵,长享吉庆;彼行恶者,子孙或穷败不堪,或不肖而限于罪戾,以至凶事牵连。如此等朕所见多矣。由此观之,惟善可遗福于子孙也。

译文

我今年近七十岁了,曾经看见一家祖父子孙共四五代的。大抵是家世孝敬,他家子孙一定会获得富贵,长久地享受吉庆;那些行恶的人家,子孙们有的穷困败落不堪,有的不肖而犯罪,以致祸事不断。像这些事,我见过的多了。由此看来,只有善才可以给子孙后代造福。

评语

“惟善可遗福于子孙”,这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善必昌,为恶必灭”、“何以不昌,祖有余愆”、“何以不灭,祖有余德”等因果报应的说教。这些迷信的因果报应论,对愚民政策起着极大的作用,对维护封建统治是一大剂麻醉药,对此我们应该持批判的态度。当然,本篇谈到的劝人多做好事,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好事”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够笼统说好说坏。

天变灾异深自儆省

训曰:朕自幼登极,迄今六十余年,偶遇地震水旱,必深自儆省,故灾变即时消灭。大凡天变灾异,不必惊慌失措,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固理之必然也。

注解

惠:顺。迪:道理。

译文

我从小登基即皇帝位,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偶然遇上地震和水旱灾害,一定会自己深加儆戒反省,所以灾害和变异马上就消失了。大凡有了天灾变异,不要惊慌失措,只要回过头来对自己多加反省,忏悔改过,一定会转祸为福的。尚书中说:“顺从道的吉利,悖逆道的凶险,这吉凶的回报,就如同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一样。”这本来就是必然的道理。

评语

康熙帝这篇训诫谈在灾害面前自己躬身反省的态度。水旱等灾害的出现,固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有时“三分天灾”却是“七分人祸”酿成的,这就更要引起注意了。康熙帝能够面对水旱等自然灾害,躬身反省,检查自己的过失,这种态度是可取的。

事无定规合理则为

训曰:天下事固有一定之理,然有一等事如此,似乎可行,又有不可行之处;有一等事如此,似乎不可行,又有可行之处。若此等事,在以义理揆之,决不可预定一必如此必不如此之心。是故孔子云:“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解

揆(ku):度量,揣度。

译文

天下事本来有一定的准则,然而有一种事是这样,似乎可行,但又有不可行的地方;有一种是这样,似乎不可行,但又有可行的地方。像这样的事,在于用义理来揣度它可行不可行,决不能够预先定下一种必定如此或必定不如此的先见。因此,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不要怎么做,只要合理恰当,怎么做都可以。”

评语

本篇中引用孔子的话,对我们的启迪意义是很深刻的。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没有一成之规,甚至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该怎么办?孔子说:只要合理恰当,怎么做都可以。那么又如何做到“合理恰当”?当然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回答。但,“天下事同有一定之理”;这“理”,对于现在制定政策的领导人来说,就时时刻刻要求他们能够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求每一个从事实际工作的人,要遵守客观发展规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这就是“合理恰当”。

不学则已学则必精

训曰:凡人读书或学艺,每自谓不能者,乃自误其身也。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实为学最有益之言也。

译文

大凡人读书或学习什么技艺,都经常自认为不能学会,这其实是自己耽误了自己。中庸中说:“不学则已,学了如果学不会,就不要停止。别人学一次能会的,自己就要学百次;别人学十次能会的,自己就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做到这样了,即使愚笨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这确实是对治学最有好处的言论。

评语

在学习中,树立起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本篇中谈到“凡人读书或学艺,每自谓不能者”,就是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篇中引用了中庸的一段话,确是振聋发聩之言论。诚然,资质愚鲁的人在学习上当然要比聪明人困难得多,但为学的成败,并不在天资的高低,而在人们主观上的努力程度。天资不高的人通过天天学习就可能有所成就,相反,聪明的人如果自恃才高而不努力学习,就会失败。清人彭端淑有一段话,精辟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兹引如下:“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循序有致为学不废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注解

常致:一定的情趣。句读(du):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操存:操守,志向。践履:身体力行。

译文

朱子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循序而渐进,并具有固定的情致,用心专一且不松懈,在文辞语意已尽或未尽之处,在文理意义之间从容领会其用法,在德行操守、身体力行方面进行实践的体验,然后才能够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而逐渐见出文章的妙旨。倘若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即便广求博取,每天诵读五车书,对于治学又有什么增益呢?”朱子这段话对读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读书,原本是打算把得到的知识储存在心上,亲身去体验,而使自己得到真实的本领。假如不是这样,只是仅仅把书本泛泛地读一读,这有什么用?凡是读书的人都应当遵奉朱子的这段话,把它作为训诫。

评语

学以致用,是本则的宗旨。康熙引朱熹的话说明:一个人读书,应当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只是一味泛泛地读书,而不去实践,是毫无用处的。这话对我们很有教益。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将书本上的知识用之于实践,以求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如果只是埋头苦读,而与实际完全脱节,即使学问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一卷之益一日之益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注解

嗜欲:泛指各种嗜好和欲望。

营求:谋求。深邃:深奥,精深。

译文

大凡一个人要使自己在道德、学业上有所进步,事事都要从读书起头。多读书了,一切的嗜好与欲望就会淡薄;嗜好与欲望淡薄了,就会省去许多费用;费用省却了就会少到处钻营、谋求;钻营、谋求少了,树立起来的品格就会高尚。读书的方法,以读经典为主。倘若经典之术精深,接下来就可以观看史书。观看史书就能够了解人的贤明或愚昧,碰上什么事情,就容易明了其中的得失利弊。所以什么事都可以论它个贵贱、老少,只有读书不必问贵贱、老少。读了一卷书,就能够得到读一卷书的益处;读了一天书,就有读一天书的益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那样发愤忘食,惟恐学习赶不上的原因。

评语

康熙皇帝认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从读书做起。读书一卷就有一卷的好处;读书一天,就有一天的好处。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发愤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几本书,先充实自己的脑袋,而不要急于去充实钱袋,日后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日之力一日之效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注解

检身:约束自身。

译文

治学的功效并不在日用百事之外,约束自身就要在言谈行为之中谨慎从事,在自己家中就要敬事亲长,要穷究道理,就要读书、讲论道义。最最切近平易的事,现在就可以用力去做;最最急迫紧要的事,现在就应当用力去做。用一天的心力,就有一天的功效。遇到有疑难的事,向人探询请教,就会增长知识,通达事理,所得到的,自然不可限量。假如现在一点也不用力去做,荒废了青少年时光,即便以后有圣贤为他做老师,也未必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评语

康熙帝认为,治学的功效不在日用之外,而在日常的检身、居家、读书之中,关键在不要浪费少壮时光,要用力去寻求“至近至易”、“至急至切”的道理,否则就“老大徒悲伤”了。这些话对我们不无教益。

立言行事无愧今生

训曰:春至时和,百花尚铺一段锦绣,百鸟且啭无数佳音,何况为人在世,幸遇升平,安居乐业,自当立一番好言,行一番好事,使无愧于今生,方为从化之良民,而无憾于盛世矣。朕深望之。

译文

春天到来,气候转暖,百花还能以其艳丽的色彩为这融融春光增添绚丽的景色,百鸟还能展开歌喉唱出悦耳的歌声,更何况人生在世,有幸遇到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能安居乐业,当然应该创立一套好的学说,干出一番好的事情,使自己无愧于今生,做天朝的好百姓,不愧对当今的盛世。我对此充满希望。

评语

从自然界的百花齐放、百鸟鸣唱娓娓谈起,进而谈到为人在世,应当立一番好言,干一番好事,无憾于今世,无愧于今生。康熙所谈的言语虽然很短,但道理却深刻中肯,读来亲切感人。每一个有作为的人都应当趁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好事,这样才不至于为虚度年华而懊悔。

学以养心亦可养身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注解

灵府:心。清明:指神志清晰明朗。和平:和顺。撄:干犯,触犯。

译文

学习可以养心安神,也可以养身强体。全神贯注于学习,私心杂念就不会产生。这样,心灵澄澈空明,身体内部血气运行平稳顺畅,疾病自然不能侵入,而身心愉悦,善心就油然而生。这就是内外并养、身心同乐的结果。

评语

养生与力学二者应同时兼顾,齐头并进。学可以澄心涤虑,抱元守一,使体魄更为强健,这是康熙在庭训中一贯提倡的,也很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老年的朋友离退休以后,学学书法、画画,也能做到“血气和平,疾莫之撄”,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