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康熙治国要略 > 第五章 居官善否,自在民心
第五章 居官善否,自在民心
作者:鲁源生   |  字数:11572  |  更新时间:2015-04-03 17:21:41  |  分类:

人物传记

康熙三十三年,圣祖谕大学士等曰:“山东巡抚桑额奏所属积贮米谷,并无亏空,此前任抚臣佛伦奉行之善也。朕巡幸霸州时,闻大城县知县祖延泰散谷赈济,或有富户冒称饥民者,查出即将其家所积之谷,散给贫民,因此并无假冒,贫民得沾实惠。是则奉行之善,存乎其人。从前总督张长庚、屈尽美,巡抚白色纯、韩世琦等,居官不善,不数年间,子孙穷困。由此观之,徒贻恶名,此辈所贪取者,今安在哉?且居官果善,其光荣自不待言。如江南将军博霁调西安将军,起程之日,兵民泣送。屈尽美居官不善,离任之时,地方百姓皆为切齿。居官善否,举朝之人及地方百姓,自有公论,岂能掩饰哉?”

注解

桑额(?1712):曾任江宁管理织造、湖广巡抚、山东巡抚等职,官至吏部尚书。佛伦(?1701):满洲正白旗人,舒穆禄氏。曾任山东巡抚、川陕总督、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贻:遗留,留下。江南将军:原文误。当作“江宁将军”。博霁(?1704):满洲镶白旗人,巴雅拉氏。曾任江宁将军,后调西安将军。曾参与征讨噶尔丹战争,立有军功。官至川陕总督。为官曾多次得到康熙赞誉。

译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告谕大学士等说:“山东巡抚桑额上奏说所属积贮米谷并无亏空,这是前任巡抚佛伦的善政所致。朕巡幸霸州时,听说大城县知县祖延泰散谷赈济,如果富户假称饥民冒领,一经查出,就将其家所积贮的米谷散给贫民,因此当地没有并无假冒现象发生,贫民均得到实惠。这样看来,只有奉行善政,才能得以长久。从前总督张长庚、屈尽美,巡抚白色纯、韩世琦等人居官不善,不过几年之间子孙也日益穷困。由此看来,他们只留下了一世恶名,他们所贪取的财富,现在哪里还在?并且如果居官为善,所获取的荣光自不待言。例如江南将军博霁调任西安将军时,起程出发那天,官兵平民涕泣送别。屈尽美居官不善,离任之时地方百姓都切齿愤恨。官员居官是否施行善政,满朝大臣和地方百姓自有公论,岂是能够掩饰的?”

评语

公道自在民心,百姓的意见是官员为政好坏的晴雨表。施行善政,为民谋利,自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就会被百姓唾弃,在历史上留下恶名。康熙举出各种典型以示褒奖和惩戒,提醒大臣不要忽视民意,关心民间疾苦,时刻以百姓利益为重。

勇担责任,不能推诿

康熙四十五年,圣祖谕大学士等曰:“朕观前史,汉因灾异而重处宰相,此大谬也。夫宰相者,佐君理事之人,倘有失误,君臣共之,竟诿之宰相,可乎?或有为君者,凡事俱付托宰相,此乃其君之过,不得独咎宰相也。”

译文

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告谕大学士等说:“朕阅读史书,看到汉代因发生灾异而重处宰相,这太荒谬了。宰相是辅佐君主处理政事的人,如果为政出现失误,应当君臣共同分担,竟然将错误推诿给宰相,这怎么行呢?还有一种君主,所有的政事全部交给宰相处理,如果出现失误就怪罪宰相,这也是君主的过错,不能只惩罚宰相。”

评语

汉代奉行阴阳灾异学说。国内出现灾异,说明朝廷和官府的政策有违天意。一旦天降灾异,要由丞相承担责任,皇帝通过罢免丞相、大赦等手段进行禳灾。康熙指出这种做法的荒谬,以为宰相是君主的佐臣,若为政出现失误,应当由君臣二人共同分担,而不是推卸责任。皇帝懒政造成大权旁落,如果代理人贤能爱民,则朝政尚能维持;如果代理人同样昏庸无能,那么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就会陷入停顿。明代有皇帝不理朝政,例如明神宗将朝政委于张居正,自己则沉迷酒色、荒淫无度。有的皇帝甚至让太监掌政,贻害众生。因此,康熙强调君主要勤理政事,不能将所有政事全部交给宰相处理,出现为政失误,也要勇于承担责任。

务实低调,不讲空话

康熙五十四年,谕曰:“天下承平久矣,自昔太平日久,必生事端。今内而各部院大臣,外而各省督抚、提镇,渐耽逸豫,于事稍涉疏忽。夫治益求治,安益求安,‘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朕之素志也。尔等宜皆体朕慎终如始之意,共襄久安长治之业。至于一切颂扬之文,倶属无益。朕见近来颂圣之语殊多,悉应停止。凡事皆宜务实,何必崇尚虚文?即如尔等师生之间,一发议论,即互相推赞。书札来往,亦大都奖誉过情,此甚无谓也。”

注解

渐耽逸豫:渐渐沉迷于安乐。耽:沉溺,入迷。逸豫:安乐。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语出尚书·周官。控制社会秩序于没有发生动乱之时,保护国家安全于没有发生危机之时。素志:平素的志愿。慎终如始:结束时仍然慎重,就同开始时一样。指做事从头至尾小心谨慎。襄:协助完成。书札:书信。过情:超过实际情形。

译文

康熙五十四年(1715),告谕说:“天下太平无事已经很久,自古太平时日一久,一定会生出事端。如今朝内的各部院大臣,朝外的各省督抚、提镇,渐渐沉迷于安乐,对于政事有所疏忽大意。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精益求精,控制社会秩序于没有发生动乱之时,保护国家安全于没有发生危机之时,是朕平素的志愿。你们应该体谅朕慎终如始的意愿,一起完成长治久安的事业。至于一切颂扬的文字,全都没有益处。朕见近来赞颂君主的言辞很多,应当全部停止。处理事情应当务实,何必崇尚虚文?即便是你们同僚师生之间,只要相互议论,就都互相推许赞赏。来往的书信也大都奖誉过度,这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评语

君主身居九五至尊,旁边自然少不了溜须拍马之徒。听惯了阿谀奉承的马屁,心中难免洋洋自得,自我满足。时间一久,忠正之言就难以入耳,耿直之臣就会退居江湖之远,身边只剩下虚伪谄媚的小丑。康熙晚年,虽然天下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但康熙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够持盈保泰,善始善终。他严禁空话连篇的颂辞,同时提醒大臣们不要互相吹捧,脚踏实地,多行实政。

人主读书,学贵实用

圣祖阅史至吴臣赵咨,称其主之学,不在寻章摘句,曰:“赵咨对魏主之言,可谓得体。盖人主万机待理,自当博览载籍,扩充闻见。然所贵者,在于上下古今,得其要领,辨别是非,归于至当。使天下之人情物理,靡不洞悉其隐微,熟识其常变,因以措诸施行,期为有益。岂如士庶之学,仅娴习词章而已哉?”

注解

赵咨:字德度,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博闻多识,善于辩论。夷陵之战时,曾奉孙权之命出使曹魏,得到孙权嘉赏。

译文

康熙阅读史书,读至吴臣赵咨夸赞其主孙权才学不在于寻章摘句时说:“赵咨对魏文帝所说的话可谓得体。君主处理政事确实需要博览群书,以扩充闻见。读书最重要的是把握古今上下事物发展的规律,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天下的人情物理的细小变化都能洞悉,熟识其变化规律,再用来指导政事,以期有益于统治。岂能仅如普通学者的学问一样,才能限于吟诗作赋而已?”

评语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赵咨曾在夷陵之战时奉命出使曹魏,魏文帝曹丕自恃才高,想要嘲弄孙权,于是问赵咨:“吴王也颇有才学吧?”赵咨回答说:“吴王拥兵百万,船舸万艘,能够任贤使能,心怀长远谋略。平时有余闲时间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提高执政水平,不像普通学者读书只是寻章摘句而已。”对于赵咨的话,康熙深表赞同。君主需要博览群书以充实见闻,知道为政的得失,为学重在学以致用,不能仅用作文辞消遣。

开放国门,以利民生

康熙二十三年,奉差福建、广东展界内阁学士席柱复命。奏曰:“臣往海展界,福建、广东两省,沿海居民,群集跪迎,皆云:‘我等离旧土二十余年,已无归乡之望,幸皇上威德,削平寇盗,海不扬波。今众民得还故土,保有家室,各安生业,仰戴皇仁于世世矣。’”圣祖曰:“百姓乐于沿海居住,原因海上可以贸易捕鱼,尔等明知其故,前此何以不准议行?”席柱奏曰:“海上贸易,自明季以来,原未曾开,故不准行。”圣祖曰:“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席柱奏曰:“据彼处总督、巡抚云:‘台湾、金门、厦门等处,虽设官兵防守,但系新得之地,应俟一二年后,相其机宜,然后再开。’”圣祖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凡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

注解

展界:扩展边界。清代初年,曾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海边居民迁入内地。台湾收复后,清政府派官员赴东南海疆勘察扩展边界,海禁政策也有所放松。海不扬波:比喻太平无事。廓清:澄清,肃清。射利:谋取财利。

译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旨前往福建、广东勘察扩展边界的内阁学士席柱回京复命,上奏说:“臣前往海滨勘察边界,福建、广东两省的沿海居民群集迎接时都说:‘我等别离旧土已有二十余年,已经放弃了归乡的愿望,幸蒙皇上威德,削平寇盗,使海滨平静。如今我们得以还归故土,安居乐业,我们世世代代也不会忘记皇帝的仁德。’”康熙说:“百姓乐于在沿海居住,是因为海上可以贸易和捕鱼,你们明知其故,此前为何不准许百姓的请求?”席柱上奏说:“海上贸易自明季以来就没有开放,因此没有批准。”康熙说:“之前因为海寇的缘故,海禁应以不开为是。如今海疆祸乱平息,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席柱回奏说:“据当地的总督、巡抚说:‘台湾、金门、厦门等处虽然设有官兵防守,但毕竟都是新得的土地,应等一二年后根据那时的情况再开放海禁。’”康熙说:“边疆大臣应当将国计民生记挂在心。以前虽然实行海禁,但私自的贸易往来何尝有所断绝?凡是认为海上贸易不能施行者,都是总督、巡抚自己贪图谋取私利的缘故。”

评语

明代对海外贸易曾有严格的限制。虽然曾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隆庆开关”的繁盛,但明代大部分时间一直实施海禁政策。清代初年,为封锁台湾的郑氏政权,曾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海边居民迁入内地,严禁对外贸易。海禁对于沿海的社会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迫于生计,有些沿海居民一直在冒险进行海上贸易。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终于平定台湾,海外反清势力基本荡尽,严苛的海禁政策也逐渐出现松动。在各省督抚奏请之后,康熙派遣官员前往东南沿海进行展届,允许恢复海上贸易。此后,清政府又在一些地区设置海关,管理来往商船,征收关税,海外贸易一度繁荣。康熙的举措便利了民生,促进了正常的贸易往来。不过,康熙允许海上贸易的前提是沿海边境和平无事,不被外敌骚扰入侵。海上贸易虽然日益蓬勃发展,康熙对海疆安全的担忧却日益增强。令人遗憾的是,康熙晚年重新实行海禁政策,刚刚向世界打开的窗口又被关闭起来。清代的对外政策又重新走上明代的老路。此后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闭关锁国的悲剧不能再次上演。

以身作则,政简刑清

康熙二十四年,左都御史陈廷敬请严督抚之责成疏曰:“今天下之事,系于督抚。督抚之职在察吏安民,若民犯法者多,刑辟不止,恶在其能安民也?察吏之意欲令民安,若民犯法者多,刑辟不止,恶在其能察吏也?臣见直省各督抚所上刑狱,章奏繁多。夫督抚之职在安民者,非谓民既犯法,而明于系断之为能尽其职也。谓民未犯法,而严禁令、谨科条,使民迁善远罪,至于刑清政简之为能尽其职也。故督抚之能与不能,视其所治之民而已矣。民之安与不安,视其刑之清与不清、政之简与不简而已矣。直省之刑清,而朝廷之刑清矣。直省之政简,而朝廷之政简矣。政简刑清,王道之大端也。

或曰民自犯法耳,于督抚何尤?孔子有言:‘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故欲使民不犯法,而刑辟衰止,莫先于行上之教。欲行上之教,系惟督抚是问。督抚曰:‘是将在群吏。’夫吏果廉能,毋敢有加派,毋敢有火耗,毋敢黩货于词讼,毋敢朘削夫富民,然后一意行上之教,而民不罹于刑。今吏或不能,诚有罪焉,然非尽吏之罪也。人苟稍稍知诗书、识道理,一行作吏,谁忍自弃?而今或不能者,非尽吏之欲私肥其家,盖迫于上官耳。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吏既不得廉,则凡所为加派火耗,黩货朘削之事,日以曲事上官之不暇,而又何有于行上之教使民不罹于刑?虽使吏勉强行之,而民习见吏之所为多不法也,曰:‘是恶能教我,谁其从之?’是教之不行,刑之不止,吏为之也。吏之为之者,督抚使之然也。方今要务,在督抚得人。为督抚者,既不以利欲动其心,然后能正身以董吏。吏既不复以曲事上官为心,然后能加意于民。向之所为加派火耗、黩货朘削之事,举皆无之。夫然后民可徐得其养,养立而后教可行也。

注解

直省:各省,因直属中央,所以又叫直省。尤:过失。火耗:原指在产金地征税时多征一些数额,作为铸币时的损耗。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黩货:贪污受贿。董:监督管理。

译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左都御史陈廷敬上书请求加强监管督抚职责,其中说:“现在天下的政事,都托付在督抚身上。督抚的职责在于督察吏治、安定民生。如果百姓犯法者重多,刑罚无度,怎么能够安定民生呢?督察吏治原本是为了民生安定,如果百姓犯法者重多,刑罚无度,又怎么能够督察吏治呢?臣见各省督抚所上奏的刑狱案件非常繁多。所谓督抚安定民生,并非是在百姓犯法之后善于裁断才称得上尽职尽责。而是百姓未犯法之时就严格执行法令,使百姓亲近善良而远离罪恶,以达到刑罚清明政事简易,才称得上是尽职尽责。因此督抚为政能与不能,视其所治之民就可以了。百姓生活安定与否,视其刑罚之清与不清、行政之简与不简就可以了。各省的刑罚清明,朝廷的刑罚就会清明。各省政事简易,朝廷的政事就会简易。所以说,政事简易刑罚清明,是实现王道之治的必要条件。”

“有人说百姓自己触犯法律,督抚有什么过错?孔子说过:‘上等的教化不能实行,罪过不在百姓。’因此想要使百姓不触犯法律,使刑罚停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行上等教化。而想要欲实行上等教化,就需要追究督抚的责任。督抚说:‘关键在于下层的吏员。’如果下层吏员能够廉洁奉公,不敢随意加派劳役,不敢随意增加赋税,不敢在官司上贪污受贿,不敢剥削富民,然后一心一意实行上等教化,那么百姓就不会受难于刑罚。现在下层吏员做不到这些,确实有罪过,但也并非全部是下层吏员的罪过。一个人如果稍稍知诗达理,一旦成为官吏,谁忍心自暴自弃?现在不能老实做官的原因,并非都是为满足其私欲,而是迫于上司的压力。上司清廉则下层吏员自然不敢贪污,上司不清廉,则下层吏员即使想要清廉也无能为力。官吏既然不能清廉,则诸如加派、火耗、黩货、朘削之事就不可避免,每日阿谀奉承上级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实行上等教化使百姓不陷于刑罚呢?即使让官吏勉强奉行教化,而百姓平时常常见到官吏多行不法之事,就会说:‘这样的行为怎么能教导我?谁会听从呢?’于是教化不能实行,刑罚不能停止,是下层吏员导致的。而下层吏员的如此作为,则是督抚导致的。所以如今最重要的是督抚的人选要合格。做督抚的自己首先要不为利欲动心,然后才能以身作则管好吏员。吏员不必曲意迎逢上司,才能把心思放在百姓身上。以前所做的加派、火耗、黩货、朘削等事就不再存在。然后百姓可以得以慢慢休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教化才能得以实行。”

评语

督抚即总督和巡抚的合称,是地方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长官。督抚手握重权,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枢纽,对上,它是皇帝了解地方情况的通道;对下,它则作为地方父母官,直接面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陈廷敬的奏疏强调了督抚的重要作用。他以为,督抚是教化百姓、实现大治的关键,督抚如果贤良,就会政简刑清、事半功倍。督抚如果清正廉洁,属下自然也不敢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吏治得以澄清,百姓自会安生。督抚如果贪污腐化,属下就会投其所好,忙于阿谀奉承,即使满口仁义道德,百姓也不会信服。因此,督抚要以身作则、端正作风,树立好正面榜样,属下才会积极仿效、一心为民。

提拔俊杰,储备人才

康熙三十三年,圣祖又谕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事张英曰:“翰林系文学亲近之臣,向因日讲,时时进见,可以察其言语举止。近日进见稀少,讲官不过顷刻,岂能深悉?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南书房,朕不时咨询,可以知其人之能否,以备擢用。”

注解

张英(16371708):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康熙六年(1667)进士。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著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等。翰林院掌院事即翰林院掌院学士。擢用:选拔任用。

译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又告谕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事张英说:“翰林是靠文学亲近君主的臣子。以前因为每日进讲,时时得以见面,朕可以观察其言语举止。近日进见的翰林日益稀少,进讲的时间也不过顷刻,怎么能够深入了解呢?今后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的官员每日选派四名轮流入值南书房,朕不时加以咨询,可以了解他们的能力,以备选拔任用。”

评语

翰林院是知识精英云集的场所,是地位最高的士人阶层,负责起草诏书、撰史修书等事物。国子监则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詹事府原是辅佐东宫太子的机构,因清代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后成为翰林院的辅佐机构。翰林虽然官职不高,但因为常在皇帝身边,很容易得到升迁机会。翰林院因此成为官员的储备仓库。康熙每日聆听翰林进讲,得以接触这些文人举子。但因进讲时间过短,不能全面考察人才,康熙又下令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每日选派官员进入南书房,以备咨询。康熙在处理政事之时,借机考察人才。这段圣谕可以看出康熙的治官思路,他重视人才储备,积极选拔新生力量进入核心权力层,使官场保持活力、避免僵化。

脚踏实地,空言误国

康熙四十年,御史靳让奏:“凡为州县者,须令百姓家给人足,野无荒亩,方为良吏。”圣祖谕大学士等曰:“朕御极四十年,惟冀天下黎庶尽获安全,边疆无事。果如靳让所言,必令海宇生民家给人足,不致一人饥馁,此非朕所可必者。今李光地、张鹏翮、赵申乔等,皆以居官优长见用之人。诚如所言,此辈皆不足为良吏矣。靳让亦不过徒为空言耳。曩者钱珏、卫既齐亦曾为此大言,及后用至大吏,皆不能自践其语,品亦不端。大言又何益哉?靳让曾为县令,其在任所行能如是乎?通州驿马事繁,著调靳让为通州知州。彼果能如其所言,朕即超用之。其通州知州祖应世,著巡抚李光祖调用别地。”

注解

靳让:字益庵,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曾任浙江宣平知县、御史、通州知州等职。御极:登基,即位。黎庶:平民,百姓。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深得康熙信任。生平著作丰富,有榕村语录、榕村文集、榕村别集等。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礼部郎中,兖州知府、苏州知府、江南学政、浙江巡抚、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曾主持治理黄河,取得成效。著有治河记、如意堂诗文等。赵申乔(16441720):字松伍,又字慎旃,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任河南商丘知县、刑部主事、浙江布政使等职,官至户部尚书。钱珏(?1703):字霖玉,号朗亭,康熙十六年(1677)举人,授陕西泾阳知县。后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山东巡抚等职。后因徇私被革职。著作有两台奏议、抚乐奏议、敦说堂集。卫既齐(16451701):字伯严,康熙三年(1664)进士。曾任山东布政使、顺天府尹、副都御史、贵州巡抚等职。后因罪革职。超用:破格提拔。

译文

康熙四十年(1701),御史靳让上奏说:“凡是在地方做知州知县的官员,要使百姓家给人足,野外没有荒田,才称得上是良吏。”圣祖告谕大学士等说:“朕即位四十年,只冀望天下百姓能够平安无事,边疆没有纷争。若果如靳让所说,一定要让天下百姓家给人足,不使一人饥馁,这朕也不能做到。现在李光地、张鹏翮、赵申乔等人,都是以居官优长而被委以重任的。如果按照靳让所说的标准,他们也不足以称作良吏了。靳让也不过是徒为空言罢了。以前钱珏、卫既齐也曾出此大言,等以后委以重任时,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空话,品行也不端正。只说大话有什么用处呢?靳让曾做过县令,他在任时能做到他说的吗?通州驿马事务繁忙,调任靳让去做通州知州。他如果能够做到他所说的,朕就破格提拔他。原任的通州知州祖应世,让巡抚李光祖调任别处。”

评语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靳让无疑是一位完美主义者。靳让希望能够真正实现“家给人足,野无荒亩”的升平盛世,然而治理天下并不能尽遂人愿。康熙认为靳让只是空言大话,不在地方任职,不能体会地方官员的艰辛,于是将他调任地方。康熙借此敲打群臣,敦劝百官不要只说空话、眼高手低,执政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然而靳让的从政能力却让康熙出乎意料。据清史稿·循吏传一记载,靳让到任后,惩治豪强奸商,停铸私币,通州民生得以繁荣。靳让的执政得到认可。康熙也没有食言,命他以佥事督学广西、浙江等地,也多有善绩。康熙南巡时,还曾专门召见靳让并准备让他升任巡抚。可惜靳让为侍奉母亲辞任,后不幸随母亲病逝。

举贤退庸,奖惩分明

康熙五十三年,圣祖谕大学士等曰:“昔人有言:‘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举贤退不肖,正百官也,二者不可偏废。如但举贤而不退不肖,则贤者知所勉,而不肖者不知所惩,终非劝众之道。惟黜退不肖之员,则众人方知所戒,俱勉为好官矣。”

注解

正朝廷句: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作为君主,端正自己的心态以端正朝廷,端正朝廷以端正百官,端正百官以端正万民,端正万民以端正四方。

译文

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告谕大学士等说:“古人曾说,‘端正朝廷以端正百官,端正百官以端正万民。’推举贤能、黜退不肖,就是所谓端正百官,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推举贤能而不黜退不肖,则贤者虽知道要勉励,而不肖者却不知到会遭惩处,这并非劝众之道。只有黜退不肖官员,则众人才会有所警戒,都会尽力去做好官。”

评语

推举贤能之士固然重要,裁汰没有能力的冗员也不能忽视。不肖官员不但自己平庸无能,还会降低行政效率。更有甚者,有的不肖之徒还会贪污受贿,败坏官场风气。推举贤能、黜退不肖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康熙希望通过裁汰冗员来肃正百官,为百姓做出表率,以期实现大治。

人命关天,谨慎对待

康熙二十二年,圣祖谕刑部曰:“人命关系重大,凡见审人犯,自宜蚤取口供,速行完结,庶不致无辜久禁,囹圄淹滞,毙命其中。有应行详审及等候质对者,或暂行监候,或羁禁各门,该管官员亦当严加稽察,不时照管,毋令狱卒及守门人等,借端需索,恣行陵辱。虽各犯有应得之罪,若未死于法,先死于狱,既非宪典,亦干天和,朕心尤为不忍。向来在外各衙门审理人犯,或系监毙,或在路物故,凡一起内至三人以上者,定有处分之例。今思内外刑狱,事属一体,嗣后在内各衙门,及各衙门监禁人犯,一起至毙几人以上者,作何处分,著九卿、詹事、科道详议以闻。”

注解

蚤:早。监候:监禁候审。宪典:法律,法典。天和:阴阳和顺。物故:死亡,去世。

译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圣祖告谕刑部说:“人命关系重大,凡是审问犯人应当早日录取口供,尽快结案,以免无辜之人久被羁押于囹圄,以致死在狱中。那些需要详细审问和等候质对的犯人,或者暂时监禁候审,或者羁禁于各衙门,负责管理的官员也应当严加稽察,不时加以照管,不要让狱卒和守门人等借机索取贿赂,任意凌辱。他们虽然各自犯有应得之罪,但如果未经法律审判就在狱中死去,这既违背法典,又不利于阴阳和顺,朕心中尤为不忍。以前地方各衙门审理人犯,或者死于狱中,或者在路上去世,凡是一起案件内超过至三人以上者,都要给予相关官员处分。中央和地方的刑狱属于一个体系,并无不同,今后中央的各衙门和各衙门监禁的人犯,一起案件内死亡超过几人以上,应当对责任人如何处分,让著九卿、詹事、科道等详细讨论后上奏。”

评语

对待囚犯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国家司法体系的成熟程度。康熙十分了解当时监狱虐待囚犯、收受贿赂的状况。他下令狱吏不要虐待囚犯,不能妄加私刑,避免冤杀无辜。即使嫌疑人确实犯罪,也要按照法律加以惩罚,不能“未死于法,先死于狱”,因为这样做“既非宪典,亦干天和”。康熙还下令制定法律规范刑狱系统人员的行为,如果出现重大事故,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康熙的做法不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体现了法治的精神。

适时而战,维护国威

康熙二十四年,收复雅克萨城,恭亲王常宁等请庆贺。圣祖遣阿喇尼、佛伦传谕诸王、大臣等曰:“治国之道,期于久安长治,不可图一时之便。当承平无事,朕每殚心筹画。即今征罗刹之役,似非甚要,而所关甚钜。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以故酌定天时地利,运饷进兵机宜,不狥众见,决意命将出师,深入挞伐。然兵贵相机而动,变化无穷。惟恐诸将不遵朕指授,致失机宜。今收复雅克萨地,得遂初心。至于抚绥外国,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近遣侍卫关保等往军前谆谕之曰:‘兵凶器,战危事,古人不得已用之。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杀,尔其严喻将士,毋违朕旨。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诚。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宣朕柔远至意。’兹一一奉行,朕甚嘉焉。’”

注解

收复雅克萨城:即雅克萨之战。清代初年,沙俄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清军为收复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此段所论,是第一次收复雅克萨城后的情形。恭亲王常宁:即爱新觉罗·常宁(16571703),清世祖顺治帝第五子,康熙十年(1671)封为和硕恭亲王。曾在征讨噶尔丹战争中,任安北大将军,率领右翼军出征。阿喇尼:亦称阿尔尼,满洲镶蓝旗人。曾主持库伦伯勒齐尔会盟,参加清俄尼布楚条约谈判。后在征讨噶尔丹战争中被击败。罗刹:即俄罗斯。狥:即徇,遵从,顺从。挞伐:语出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原指迅速讨伐,后来泛指征讨。抚绥:语出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安抚,安定。俾还故土:使他们还归故土。俾:使。

译文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军收复雅克萨城,恭亲王常宁等请求庆贺大捷。康熙派遣阿喇尼、佛伦传谕诸王、大臣等说:“治国之道是希望能够长治久安,不可贪图一时便利。每当承平无事时,朕常常殚心竭虑仔细筹画。就像现在征讨俄罗斯的战争,似乎并不是特别必要,其实关系重大。俄罗斯侵扰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已有三十余年,他们所窃据的土地距离我朝的发祥之地很近,不尽早加以剪除,恐怕边疆的百姓不能获得安宁。朕亲政之后,就留意于此。仔细访察俄罗斯的地理面貌,道路远近以及风土人情。因此可以在天时地利之时,选定运送粮饷和进兵的时机,没有听从众人劝告,决意下令将领带兵出师,深入敌军进行征讨。然而战场情况变化无穷,用兵要相机而动。朕惟恐将领不遵从朕的旨意以致错失时机。现在收复了雅克萨之地,得以实现最初的愿望。至于安抚外国的原则,在于使之心服,而不在于用军威去震慑。最近派遣侍卫关保等人前往前方驻军那里谆谆告谕说:‘兵器是凶器,战争是危险的事,古人不得已才会使用。朕以仁德治理天下,平素不嗜好杀戮,你们要严令将士不要违背朕的旨意。我军兵马精强,器械坚利,俄罗斯势不能敌,一定会献地归诚。那时不要杀害一人,使他们都还归故土,以宣传朕怀柔远方的意愿。’如今你们一一奉行,朕很欣慰。”

评语

清朝初年,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并进军黑龙江流域,几次被清军击败。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俄国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清政府曾多次遣使对俄国进行交涉和警告,均未奏效。于是康熙决定用武力驱逐俄国侵略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派遣彭春率领清军围攻雅克萨,俄军投降,清军将俄军战俘遣送回国。不过,清军回防后,俄军又重回雅克萨。康熙二十五年(1686),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清军重新攻打雅克萨,围困雅克萨城长达10个月。城中俄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俄国彼得大帝派特使在尼布楚和清军议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双方达成和议,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稳固了东北边境,使东北边境获得一百余年的和平时光。康熙是整个雅克萨之战的战略指挥官,整个战争的筹备、进程,康熙均全程参与。前方的指挥官也较好地执行了康熙的战略部署,既对俄国的侵略进行了惩戒,又尽量减少了人员伤亡,体现了康熙“抚绥外国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的外交方针。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