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作者:高士振   |  字数:4664  |  更新时间:2015-09-09 11:11:16  |  分类:

人物传记

李书城

武昌首义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

李书城,字晓垣,亦作筱园,1882年6月24日生,湖北潜江县人。

1902年,李书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张之洞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与黄兴、鲁迅同学。是年秋,经兴中会会员程家柽、刘成禺介绍,他在东京竹枝园与孙中山会面,亲聆其反清革命的主张,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遂与刘成禺、蓝天蔚等鄂籍留日先进青年十余人组织了“湖北学生界社”,于1903年1月创办湖北学生界杂志。为了回国开展革命活动,李书城与黄兴、蓝天蔚等人在湖北学生界社内部“密结排满盟约”,经常在一起商讨革命方略。这时留日学界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三省,掀起拒俄运动,李参与发起拒俄大会,发表激烈演说,并报名参加拒俄义勇队。

同年夏,李书城毕业回国,随即参加以吴禄贞为首的“武昌花园山机关”革命活动。李负责秘密联络军队,介绍有志青年加入新军。如辛亥武昌起义的著名领导人之一刘静庵,就是由他从原籍潜江带至武昌,经吴禄贞介绍入新军的。是年冬,李与吴禄贞、耿觐文应黄兴之邀赴长沙,筹划在湖南发动起义。1904年4月,因吴奉调入京,李遂离湘回鄂。经过一段革命活动的实践,他深感“革命须靠武力”。于是再次东渡日本,顶用“丁人俊”名入振武学校学习陆军,毕业后在陆军联队实习一年,升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

1905年,李出席了同盟会筹备会,并以李唐的化名宣誓入盟,成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不久,他遵照黄兴的指示,在留日学军事的同盟会会员中组织“丈夫团”,为以后回国进行武装斗争培养骨干力量。

1908年年底,李书城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归国,在桂林筹办广西陆军干部学堂。次年,任该学堂监督,并一度兼任陆军小学堂监督。不久,他与在桂同志秘密策划利用陆军小学堂毕业典礼之机,杀掉巡抚张鸣岐宣布起义,后因张有所察觉而未成。为了麻痹官吏,掩护其他同志继续留在广西,李辞职离桂。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李书城赶往武昌。11月3日,被任命为民军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协助总司令黄兴在汉阳前线制订作战计划,指挥战斗。不久,湘省援军赶到,李主张“利用湘军第一协之旺气,配合鄂军精锐收复汉口”。经黄兴等人同意后,李于16日晚率部渡汉水攻打汉口。初战得手,北洋军将领冯国璋已欲逃遁,后因清军不断增援,民军复退至汉阳,与清军相持十余日,为各省起义赢得了时间。27日,汉阳失陷,黄兴辞职去上海,李书城亦于次日离鄂赴沪。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李书城出任总统府秘书处军事组长兼陆军部顾问官。南北议和告成后,任南京留守府总参谋长,在黄兴离宁时代行留守职权。同年秋,李偕黄兴到北京,获陆军中将衔,任总统府军事处次长。次年3月,“宋案”发生,李借故离京往上海。随即受黄兴委派潜赴南京,策动第八师起兵讨袁,未成返沪。7月14日,李再赴南京参加讨袁之役。“二次革命”失败后,李被迫流亡日本。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声中死去。这时黄兴在上海病重,李为照料黄兴,逗留上海数月,代黄兴处理各种事宜,迨黄逝世后,李到北京任总统府顾问。

李书城武昌首义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

1917年7月,孙中山为反对北洋政府,在南方揭起护法旗帜。10月,南北战争爆发,李书城由北京急赴南北军对峙的湖南前线,收集黎天才、石星川溃部,任湘西防务督办兼援鄂军总司令,率部与北军作战。南北正式停战后,李前往广州,任护法军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1920年,李书城回到上海。此时,他的胞弟李汉俊正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李因对民国以来的社会现实深为不满,故认为救国之路不只一条,对其弟的活动并不反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上海李书城的寓所举行的。这年湖北掀起反对督军王占元运动,李书城去湖北主持这一运动。7月,他与孔庚等人去湖南请兵援鄂,被推为湖北自治军司令。在湘军帮助下,8月,将王逐出湖北。

1922年6月,黎元洪复任大总统,李书城受孙中山委派再度进京任总统府顾问和国务院参议。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李书城曾参与政变预谋,一度担任冯的高等顾问,并在新成立的摄政内阁中任陆军总长。在此期间,他曾受李大钊之托向冯玉祥转达中国共产.党迎孙中山北上的意图。

1926年7月,广州国民玫府出师北伐。李书城去湖南迎接,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李书城对蒋介石公然背叛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行径极为气愤,他以开国元老的身份亲自参加武汉政府在武昌阅马场召开的讨蒋大会。“七一五”后,武汉实行“清党”,他拒不重新登记,自动脱离了国民党。8月,湖北省政府改组,李充任省政府常务委员兼建设厅长。他联合留在省政府中的左派人士,同国民党右派“三民社”分子进行斗争,亲自下令逮捕反动军官刘佐龙,主持释放了一批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

1929年年初,国民党新军阀间矛盾日益激化,李书城想借机利用一部分军阀的力量打倒蒋介石。同时,他对一些亲属先后加入共产.党采取默许的态度,并曾多次掩护、营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土。

1932年,李书城回到湖北,重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次年,他因拒批准修筑从武昌通往蒋介石行营所在地——青山的公路,被撤去建设厅长职,改任民政厅长。不久又由于反对实行保甲制被免去民政厅长职务,变成空头委员。1935年湖北发大水,李主持救灾工作,率团赴各灾区视察,救济难民。同年,省通志馆成立,李任馆长。

抗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战,致使大片国土沦陷。他多次在省议会上指责蒋介石。后陈诚到恩施主持鄂政,李因不愿与陈共事,只身出走成都,拜能海法师学佛,过居士生活。但他并没有停止政治活动,经常与当时任军委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联系,促其出来领导抗战。同时,他也主动靠近共产.党人,与在重庆的董必武建立了联系,经常在一起讨论抗日反蒋大计。他利用故旧关系去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劝一些老朋友不要为蒋介石抬轿子。

抗战胜利后,李书城回到武汉。1946年初,湖北共产.党地下组织通过其侄共产.党员李声簧与他建立了关系。

1948年,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加速了国民党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李书城等人在湖北发起反蒋“和平运动”,成立了“和平促进委员会”,敦促充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的白崇禧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与共产.党谈判。李不顾个人安危,去长沙劝说留日老同学程潜接受共产.党的和谈条件,联合反蒋。不久,他又风尘仆仆地以湖北和平促进委员会代表的身份,携带白崇禧手函与共产.党员李伯刚同赴河南解放区,与刘伯承、陈毅进行和平解放湖北的会谈,由于程潜的犹豫和白崇禧的变卦,李的湘、豫之行均未得结果,但是,与刘、陈的会谈和对解放区的实地考察,使他对共产.党和解放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不久,李书城、张难先等人与中共武汉市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将和平促进委员会改组为“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在桂军撤出武汉前后,为保护武汉的各项重要设施和物资档案,维持地方秩序,迎接解放军入城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5月16日,武汉市解放,李书城被任命为武汉市军管会高级参议。1949年9月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农林部部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1965年8月26日,李书城因病在北京逝世。

李四光

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回龙山下张家湾。

李四光自幼聪敏灵巧,勤奋好学。五岁启蒙,后随父就读。1902年冬,只身赴省城武昌,报考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1904年7日,因成绩优异,破格送派至日本留学。先在弘文学院普通科补习日语,后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械科,习造船机械。经宋教仁介绍,结识马君武等,毅然剪掉辫子,走上革命道路。1905年7月,参与筹组中国同盟会活动,为同盟会首批会员中最年少者。孙中山喜其年轻有志,曾以“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相勉。1910年7月毕业回国,派往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并兼任工场负责人。常与同乡吴昆、熊子贞、刘通谈论形势及未来打算,并同共进会在工业学堂的代表密切联系,积极支持文学社、共进会两大团体联台。1911年夏秋之交,至北京应清学部留学生考试,列为最优等,并授以“工科进士”称号,留京供职。

武昌起义爆发,速返鄂,参加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被推为理财部参事,并负责分管工矿事宜。阳夏保卫战中,战事吃紧,李四光火速组织码头、人力车工人运输军火,支援前线,枪林弹雨,奋不顾身。1912年年初,委为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员。湖北同盟会重组支部时,李当选为书记,2月7日,湖北军政府同时组织实业、教育两部,黎元洪召集各部处军镇重要人物投票选正、副部长,李四光以得票最多当选为实业部正部长,掌管全省农林工商矿及一切实业行政事务。3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改部为司,李继任司长。

由于战事影响,各实业单位陷于停顿,汉口商业为清兵焚毁,损失尤为惨重。面对这一状况,李四光首先派员接管前清劝业道所属各实业单位,凡驻军的地方限期腾出。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并组织专门人才,次第查明各工矿情况,号召原有职工复业。经一段时间整顿,实业司各科下设了十多个附属厂、场、所,全面恢复了鄂省农林工矿各业。为尽快恢复商业市场,李四光遵照孙中山指示,派员清查、测量、登记各家被焚房屋地基面积,再与绅商就汉口商务、保护营业权、水陆联运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仔细筹划,全盘考虑,妥善安排,努力实现了孙中山提出的“务使首义之区,变为模范之市”的期望,使湖北各项实业重新出现勃勃生机。

4月9日,孙中山卸临时大总统职来鄂。12日,李四光、牟鸿勋等前往探望,后一直随侍左右,汇报主管业务并备咨询。

袁世凯上台后,黎元洪即开始在鄂打击、排挤党人。李四光欲继续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湖北的愿望已无法实施。7月,以“鄂中财政奇绌,办事棘手”为由,迭次提出辞职。黎元洪表面“温语慰留”,实际已电告袁世凯予以批准。8月8日,袁下令“准免本官”,李四光正式离职。

李四光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

1912年11日,临时稽勋局批准李四光出国留学要求,于次年7日赴英国,考入伯明翰大学预科。1914年转入采矿科,后改学地质。之后相继获学士、硕士学位,旋赴欧洲各国考察。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后任北大庶务主任、地质系主任、京师图书馆副馆长等职。1922年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当选为副会长。此后,历任该会会长、理事长。1927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多次出国讲学,参加国际地质学会议。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广西科学实验馆馆长、湖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国民参政会第四届参政员、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监事长等职。1947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次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学部委员,中国科技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5月2日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理亲到八宝山参加告别仪式,号召大家继承他的事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