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5918  |  更新时间:2015-08-03 15:21:18  |  分类:

爱国教育

1928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在他所发动的“西安事变”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沈阳,占据了东北三省,眼看华北地区也将在日军第二阶段的入侵之下沦陷。全国人民深感国难当头。当时国内存在两种政治主张,一种是坚持要消灭共产.党,而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主义。这叫作“安内攘外”政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就是这种主张的坚持者。另一主张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枪口对外,共赴国难,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这种主张的代表者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

1935年夏秋之际,蒋介石派张学良所部东北军进入陕西,攻打长征北上抗日的红军,并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任副司令。

但是,在历史的推动和舆论的感召下,张学良后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对“剿共”的举动甚为不满。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坐飞机专程赶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及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继续“剿共”,并声称在“杀尽红军,捉尽共匪之前,决不谈抗日之事”。一时间,西安城被搞得杀气腾腾。

12月4日,蒋介石又来到西安,住进了西安附近的骊山华清池。张学良于是每天带着一些重要军官去听蒋介石训话,并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劝说没有结果。

12月7日,张学良抱着一片赤诚,冒着杀头的危险,下决心为国家为民族,再向蒋介石作最后一次诤谏,企图使他回心转意,把枪口共同对准侵华的日寇。张学良声泪俱下,与蒋介石争辩了两三个小时,但是,蒋介石不但不听,最后还指着张学良的鼻子骂道:“共产.党那套,我比你清楚,我去过俄罗斯,实地考察过。你是个军人,打仗打不赢,就想投降敌人,还有点军人气概吗?‘剿共’,是既定国策,决不动摇。你现在就是拿手枪打死我,也不会改变削平内乱的政策。”

张学良回西安后,把在华清池“哭谏”蒋介石的情况向杨虎城说了。二人一番商议,决定实行“兵谏”,即对蒋介石采取军事行动,用武力将他拘押起来,迫使他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条件。

1936年12月12日凌晨二时,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终于拉开了帷幕。

黎明前的骊山华清池,四处漆黑,寒风呼呼地吹着。

张学良坐在西安新城指挥部里,一声令下,东北军骑兵师师长白凤翔,骑兵团长刘桂五,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率着一支精锐的队伍开向了华清池。

为了使这次行动顺利进行,早在11日上午,张学良就带领白凤翔、刘桂五去见过蒋介石,让白、刘二人摸清了去华清池蒋介石住处的道路及沿途岗哨设置情况。

这样,在12日早上五时左右,白、刘等人率兵很快地突破了两道防线,进到了华清池“五间厅”蒋介石的住处。

可是,进屋一看,不见蒋介石的人影。

一阵搜索,卫队营营长孙铭九立即通过电话报告张学良说:

“蒋委员长不在卧室,但他的衣服、帽子、皮包都放在桌上,水杯里还泡着假牙,被窝里还有余热。”

张学良得知情况后,稍作沉思,立即作出了判断:蒋的衣服还在,被子也是热乎乎的,表明他没跑多远。

于是,张学良立即命令部队:“马上组织部队搜山,一定要找到委员长!”

早上八点多钟,孙铭九的卫从终于在华清池背后的骊山的一个石头缝里捉到了蒋介石。

这时的蒋介石,身上只穿着单薄的睡衣,冻得浑身发抖;由于又惊又怕,脸色如死灰一般。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立即通电全国,提出了八条政治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请速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来到西安,并向张学良等人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办法,张学良表示完全赞同。23日,宋子文代表蒋介石与张、杨及中共代表谈判,终于达成了以中共代表团的主张为基础的六项协议,其中包括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等等。

张、杨见事变的目的已达到,决定释放蒋介石,张学良还决定自己陪送蒋介石回南京。

在当时的背景下送蒋介石回南京,必定是凶多吉少,那张学良为什么还要去冒这个险呢?原来,他有自己的考虑: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可以表明“西安事变”是完全出于挽救国家危亡的公心,而不是为了泄私愤;再者,也好给蒋介石一个台阶下,让他保全“领袖”的面子,便于以后合作抗日。

于是,他不顾杨虎城和众部下的劝告、阻拦,于1936年12月25日陪蒋介石坐飞机到了南京。

哪知这一去真是凶多吉少,他一到南京就失去了人身自由,过起了被国民党长期软禁的生活。

解读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对中国现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爱国主义是张学良人生乐章的主旋律,他不愧是一个彻底的无私的爱国主义者、大无畏的热血男儿。他是抗日爱国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祖逖中流击楫发宏愿

名言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故事

今天,我们说某人为了事业成功及时奋发努力,常用“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来形容。其实,“闻鸡起舞”是一个典故,它来源于东晋杰出军事家祖逖勤学苦练的故事。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在24岁那年被举为孝廉,后来又被举为秀才(孝廉、秀才都是当时荐举人才的科目名称)。不久,便与中山魏昌(今河北安国西南)人刘琨同到洛阳,当了司州主簿,掌管文书、簿籍。刘琨是一个行侠仗义的豪爽人,祖逖与他情投意合,两人常常住在一块。

一天晚上,他俩睡到夜半的时候,突然一阵鸡叫声,首先惊醒了祖逖。祖逖披了件衣服,坐在床上。他透过窗户向外一看,天没亮,天边还挂着残月,大地还在沉睡之中,但他再也不愿倒床而卧了。

此时,他望着宁静的夜空,心潮在不断翻滚:西晋王朝黑暗腐败,致使豪强们你争我夺,没完没了地发动战争,这可苦了百姓啊!我为什么就不能趁着年轻练就一身本领,将来收拾这大乱的天下呢?

想到此,他连忙用脚蹬醒了与自己同睡一床的刘琨,兴奋地说道:“你听听,鸡都叫了,这叫声可是美妙的声音呀,它正可提醒我们及时起床哩!”于是,两人迅速穿衣下床,取下墙上挂的剑,走到屋外,一起舞起剑来。

这就是流传久远的“闻鸡起舞”的故事。

西晋永熙元年(290年),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皇后贾氏乘机弄权,第二年便引发了以汝南王司马亮为首的皇室诸王相互残杀争权的“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还未平息,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又起兵反叛,并控制了朝政;八月,北方匈奴左贤王刘渊乘晋朝内乱之机,兴兵攻打晋朝,并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建都称帝,自号汉王。不久,北方便成了外族贵族统治者横行霸道的沦陷区,西晋王室和百姓纷纷南逃避难,祖逖也带着亲友数百家迁移到了南方,在琅邪(lny)王司马睿(即后来东晋开国皇帝元帝)手下做了一个军咨祭酒(即军事参谋),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面对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局势,祖逖痛心疾首,并多次请求司马睿允许他招兵北伐,以收复北方失地。司马睿本来对收复北地毫无兴趣,但迫于形势,最后总算勉强同意了祖逖募兵北伐的主张,但只给了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空头衔和一千人的粮饷及三千匹布,要他自己去招兵买马,制造武器。

面对司马睿的冷淡,祖逖心中有所不满,但没有失去兴兵北伐的决心。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从同来南方避难的亲友、部属中挑选出了一百余家,组成了一支精悍的队伍,准备由京口渡江北上。

公元313年8月的一天,长江之上狂风骤起,波涛汹涌,祖逖率领众部下驾着十几只小船劈波斩浪,向北进发。当船行至江心时,祖逖远望战火燃烧的北方地区,感慨不已,心下想着不收复中原,誓不罢休。于是,他敲击着船楫(船桨),当众立下誓言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清中原,就如这东流的江水,永不回头!”众部下见祖逖神情严肃,言词壮烈,都深受鼓舞,个个斗志昂扬,决心齐心协力,与敌人血战到底。这就是“击楫中流”的故事。

渡过长江后,祖逖率兵很快占领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并在此建筑冶铁炉场,铸造兵器,同时招兵买马,扩大队伍。随后,又继续向北进军。

当时,北方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316年,西晋政权灭亡,司马睿便在第二年正式称帝。而在西晋灭亡的过程中,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势力正在蔓延扩展,羯族人石勒从匈奴族的汉国中分化出来,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立旗号,把持着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此外,还有不少汉族豪强地主依恃着坚固的城堡各霸一方,自立为王,并相互争夺。祖逖在这种形势下,决定把北伐的主要任务放在征讨石勒军队之上,同时又采用不同方式争取利用各城堡武装,以壮大自己的势力。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祖逖率军西入谯郡(今安徽亳县一带),驻扎在芦洲(今安徽亳县东南),准备平定这一地区。当时,盘踞在谯城的张平、樊雅二人拥兵数千,是一支较强大的城堡势力。他们自据一方,公然与晋朝分庭抗礼。当祖逖的军队开进谯郡时,张平、樊雅竟派兵阻杀。对这股势力,祖逖先是采取招抚、劝降的方式予以争取。他便派了参军殷义出使谯城劝说,以争取张、樊二人归附晋朝。哪知殷义到了谯城后,不但没有准确转达祖逖的和谈诚意,反而态度傲慢,出言伤人,致使张平大怒,结果和谈失败,殷义被杀。在此情况下,祖逖决定以武力扫除这个拦路虎,但率军攻打城池,屡攻不胜。祖逖又改用离间之计,以分化、瓦解敌军的力量。

祖逖见谯城守敌虽然很多,但内部并不团结,张、樊二人各打着各的小算盘。于是,在领兵攻城的同时,祖逖又派亲信暗中进入张平的军营之中,收买了张平的部将谢浮,诱劝谢浮杀死张平。谢浮被收买后,便在张平召集众将商谈军务之时,乘机杀了张平,然后率兵归顺了祖逖。事后,祖逖又率军进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及时组织了对樊雅的全面进攻。樊雅在张平被杀后,已是孤军作战,十分恐慌,连忙调集兵力,反攻祖逖的兵营,还利用祖逖军中粮草短缺的时机派兵夜间偷袭。在敌人的反攻、偷袭面前,祖逖临危不惧,立即率兵与陈川、王含所派的援军左右夹攻,击退了敌人,很快使樊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对樊雅进行武力攻打的“兵战”同时,祖逖又展开了招抚劝降的“心战”。他派参军桓宣单人匹马进入谯城,对樊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降晋。桓宣说:“祖豫州(指祖逖)这次北伐是为了征讨刘汉和石勒,而不是把矛头指向您;前次殷义进入谯城劝说张平时,口出狂言,也并不是祖豫州的本意。”

桓宣一番义正辞严的劝说,终于使樊雅醒悟过来,并开城出降。

攻下谯城后,祖逖又领兵向兖州(今河南东北部及山东东南部)推进。准备抗击石勒军。当时,在兖州地区,有一股较大的城堡势力,这就是据守在蓬陂(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的陈川;祖逖先前攻打樊雅时,曾联合过他,他也曾派出部将李头率兵援助。李头在攻打樊雅时,立有战功,祖逖很看重他,赏给了他很多财物,甚至把自己缴获的战马送给他。因此,李头很感激,曾说:“能得到祖逖这样的人为主,我死也无憾!”这样一来,陈川认为李头有归顺祖逖的私心,一气之下便杀了他。这下激怒了李头的亲信冯宠,他领着李头部下的四百余人投靠了祖逖。

这样,陈川就更加嫉恨祖逖了,于是派兵大肆劫掠豫州诸郡,截获子女车马。因此,祖逖在出兵兖州、攻打石勒之际,决定先拔掉陈川这个硬钉子。于是,祖逖亲率大军,直逼陈川老巢蓬陂。陈川抵挡不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率领残兵投降了石勒。

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祖逖的部队与石勒军在黄河以南地区展开了激战。祖逖先派部将韩潜对陈川退守的城池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发起进攻,但未攻破,韩潜便领兵驻守在该城的东台;当时石勒的部将桃豹领兵固守在该城的西台。这样,两军依台相对,各不相让,祖逖军从浚仪城的东门出入,桃豹军则从浚仪城的南门出入。这样,陷入了一种僵持状态,时间长达40多天。

祖逖分析了当时双方的实力,认为强攻难以取胜,只有智胜敌人。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他似有所悟:眼下北方兵荒马乱,粮食供应十分不足,我们何不在粮食上做做文章?我们就假装屯粮,一来可以威慑敌人;二来可以诱杀敌人。

主意已定,祖逖便命令士兵千余人用米袋装满泥土,源源不断地运向驻地东台。同时又命令几个士兵挑着真的粮食,装成担粮疲累的样子在路旁休息,引诱敌人来追抢。桃豹一见米担,果然派出士兵来抢夺,祖逖的士兵便故意抛弃粮食逃走。桃豹的士兵抢得白米,又见东台逖军众人搬运,城台上满满地堆着米袋,都认为祖逖米粮充足,兵强马壮,而自己却忍饥挨饿,支撑不了多久。这样一来,桃豹的军中马上骚动起来,士兵们一下子就没了坚守城台的信心。

石勒闻知消息,急忙派兵运粮支援桃豹。祖逖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派出重兵拦击石勒粮队,缴获了所有的米粮。祖逖截获了敌军的粮食,士兵们得以填饱肚子,斗志就更旺盛了;而桃豹的军队在军粮受截后,更加绝望,无心再守城台,连夜悄悄地逃跑了。后来,祖逖又乘势向石勒军连续发起四次进攻,都取得了胜利。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祖逖解除了黄河以南广大地区的城堡武装,拔掉了石勒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据点,使黄河以南的老百姓结束了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生活。收复河南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曾在祖逖举办的庆功酒会上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想不到还能与自己的亲人团聚,现在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元帝大兴三年(320年),就连一向不太对北伐战争感兴趣的司马睿,在河南失地收复后,也似乎心有所动,提拔祖逖当了镇西将军。

东晋太兴四年(321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准备后,祖逖又准备继续北伐,以彻底消灭北方的分裂政权,实现全国统一。但是,此时的司马睿对祖逖产生了疑惧之心,深恐祖逖的力量过于强大,不易控制,便派出了自己的亲信戴渊为征西将军,总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的军事,实际上是剥夺祖逖指挥北伐的大权。恰在这时,祖逖又听说朝中群臣相争,因而担忧内乱爆发,北伐难成。这样,在忧愤交加之中,他终于病倒了,不久死于军营之中,时年56岁。

解读

祖逖精于用兵,又善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化敌为友。当时豪强武装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相互攻战,他派人说明利害,进行调解,使他们都服从自己的指挥。他“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因此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经过4年多的苦战,祖逖率领的北代军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石勒不敢挥兵南向。太兴四年,正当祖逖抓紧积谷练兵,准备进军河北时,东晋朝廷派戴渊都督北方六州诸军事,指挥逖军,并扼制逖军后路。同时东晋统治者内部斗争非常激烈。这些情形,使满腔热忱的祖逖忧愤成疾,病死军中。祖逖北伐不计成败利钝,生死以之,以攻为守,保障了东晋偏安。他以其节烈丰富了民族精神,是东晋北伐的最高典型,与后来以北伐增益个人威望和门户权势者大相径庭,是我们应该敬佩的英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