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134  |  更新时间:2015-09-07 11:56:07  |  分类:

爱国教育

徐文长智歼倭寇保民安

名言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

故事

徐文长(1521—1593年),名渭,号天池,晚年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明代一位难得的奇才。他是著名的书画家,清代的郑板桥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也是著名的诗人,同时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称他的诗为明代第一。他还是著名的戏剧家,受到汤显祖的高度推崇。

徐文长的身世很不幸,他母亲是徐家的小妾,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年龄比他大得多,很少照管他。生母后来又被徐家赶出了家门。所以,徐文长的少年时代是在近于孤儿的状况下度过的。但他天资聪明,6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10岁写的文章,轰动一时,被人们称为神童。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在诗文、书画、戏曲、音乐、军事、武术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徐文长性格孤傲,不拘礼法,蔑视权贵。成年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顺利,一生没有考上举人。直到与浙闽总督胡宗宪交往后,才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那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活动日益加剧,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互相勾结,以沿海的岛屿为据点,经常登陆袭击沿海的村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徐文长早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平素学过军事、武术。倭寇作乱时,他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直接参加抗倭斗争。他多次乔装成农夫、乡民,冒着危险到倭寇营塞附近察看、探听敌情,然后主动向有关的官员报告,并提出如何作战的建议,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时胡宗宪在浙江做地方官,两人因此而相识。1556年,朝廷任命胡宗宪为东南军务总督,主持从山东到广东沿海的抗倭军政。胡宗宪很器重徐文长的才华与能力,特邀请他到总督府作幕僚,负责起草文书,参与对敌作战的谋划。后来,胡宗宪施展计谋,挑动各路倭寇互相残杀,并诱擒了倭寇头子汪直、徐海。徐文长对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至今,在浙江绍兴一带,民间还流传着当年徐文长抗倭的一些故事。

有一次,倭寇骚扰到绍兴。一位乡民用计把倭寇骗到四面是水的一个河滩上,然后把南北两头的桥撤断,河滩成了个孤岛,倭寇被围困在孤岛上。当夜,绍兴总兵俞大猷闻讯后,火速带领水军前来围剿。倭寇背水一战,十分凶恶。官兵登上滩时,他们突然从隐蔽的草丛中跳出来拼杀。官兵退却时,他们还放炮轰击,使官兵伤亡惨重。俞大猷只好暂时退兵回到绍兴城里,让倭寇继续困在河滩上。

这时,徐文长得到消息,立即来到俞大猷府上,俞大猷向他介绍了围剿失利的情况。徐文长听后,劝慰他说:“以徐某之见,围攻不能操之过急。目前倭贼虽然陷于绝境,殊不知‘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强攻,他们一定会拼死求生。不如利用倭贼求生心切这一点,引诱他们上当,然后发挥我们绍兴军民熟悉水性之特长,则大事可成矣。”两人商谈了一会儿,确定了破敌的计谋。

倭寇在河滩上忍饥受饿地熬到黄昏,他们盼望同伙得知消息后前来救援,可一直见不到援兵的影子。这时,从东边水面上漂来了三条空船。倭寇发现后喜形于色,高呼:“老天保佑。”等船漂到岸边,倭寇们争先恐后地跳上船去,扳着桨划起来,不久划到了宽阔的江面上。他们盘算着再过两天,就可回到海上的营寨中了。

当船开到鉴湖江面最宽的地方时,忽然两岸杀声四起,一只只载着官兵的小船驶出河堤,包抄过来,但并不靠拢大船拼杀。倭寇想用炮击,可目标太散;想要拼杀,官兵又不肯靠拢。他们只好拼命摇桨,向东逃窜。官兵不远不近地跟着,也不发起进攻。不一会,倭寇的大船突然船底冒出水来,船边划边向水中沉下去。原来是当地渔民的潜水高手早就等在这里,倭寇的船一到,便从水中潜过去,把船底预先安装的大木塞拔掉,船自然就沉入水中。官兵们没有费多大气力,就把几百倭兵消灭得干干净净。

徐文长智歼倭寇的事迹,很快在官兵乡民中流传开了。

解读

徐文长故事是我国重要的机智人物故事之一,我国民间文学界素有“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之说,可见其影响之广。徐文长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上马能杀敌

名言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李希仲

故事

提起辛弃疾,人们都知道他是南宋的著名词人,嘴边会不自觉地吟出他的一些名篇诗句。也许,有的人还不十分了解,他也是抗金斗争中的一名英勇战士,有过一番惊天动地的壮举。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那时山东已经被金人所占领。公元1161年,金军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在历城南部山区组织起一支两千余人的队伍,起义抗金。他率领部队,投奔到当地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帐下,为掌书记。有个叫义端的和尚,也组织起上千人的起义队伍。辛弃疾原先与义端有过交往,他就来到义端的营中,说服义端也率军投奔了耿京。一天晚上,义端忽然偷走了义军大印,溜出军营逃跑了。耿京大发雷霆,要杀掉推荐义端入伙的辛弃疾。辛弃疾对耿京说:“请给我三天的期限,让我把这个叛徒抓回来。如果完不成任务,再处死我不迟。”耿京同意了。辛弃疾推测义端既然叛逃,肯定是要跑到金军主帅那里去,出卖义军的机密,好邀功请赏,于是朝金营方向追去,果然在路上抓住了义端。义端请求辛弃疾不要杀他,辛弃疾手起刀落,将叛徒的首级带回了起义大营。耿京因此更加器重他。

辛弃疾又向耿京建议,尽快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使得义军能与南宋的官兵互相配合,更有效地抗击金兵。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意见,公元1162年派贾瑞、辛弃疾等人携带正式文书前往南宋联系。正在建康(今南京)慰劳将士的宋高宗赵构接见了他们,正式委任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委任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派人与他们一起北上传达朝廷的意旨。辛弃疾等人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县附近)时,忽然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在他们南下期间,起义军内部发生了重大变故,叛徒张安国伙同邵进密谋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人,当上了金人的济州知府。辛弃疾义愤填膺,跟众人商量道:“我是受耿帅委派来投奔朝廷的,没料到出了这样的变故,叫我怎么好向朝廷交待呢?”他邀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领50人策马朝济州奔去,闯入驻扎着五万兵士的金营之中。当时,叛徒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辛弃疾一下子抓住张安国,把他牢牢地捆绑在马上,连夜押回建康。辛弃疾勇闯敌营的壮举,受到人们的热烈称赞。当年辛弃疾才23岁。

此后,辛弃疾在南宋当了近20年的地方官,他多次向朝廷献策,为北伐收复失地提出了一整套方针策略,可惜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应有重视。而他报效祖国的壮志却历久不衰,一有机会,就大刀阔斧地干一番事业。公元1180年,他在湖南作地方官时,发现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乘着宋朝的内外交困,也常来骚扰掠夺。于是他上奏朝廷,在湖南“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组建起一支飞虎军,用于防守。招兵买马、修营安寨需要一大笔经费,他四处筹措,很快就筹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反对他建飞虎军,多方阻挠,他却更坚定地办下去。权贵们动怒了,发下一道皇帝的金牌,责令辛弃疾立即停止。辛弃疾接到金牌,把它放到一边。他找来具体监办的人,责令他在一个月内修建好飞虎军的营房,违期按军法处理。营房终于按期完成了,辛弃疾这才把具体情况上报到朝廷,皇帝最终没有追究他抗旨的罪责。不久,他被罢官回乡闲居。

公元1207年,辛弃疾已是68岁高龄,朝廷又想起师北伐,命他到临安共商大计,不料他已卧床不起。9月10日,辛弃疾带着壮志未酬的终身遗憾,离开人世。

解读

辛弃疾一生主张抗战,爱国之志至死不渝。

辛弃疾流传下来的词有六百多首,以其激昂的爱国热情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达到“豪放”派的艺术顶峰。他的摸鱼儿、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雄健词章,都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体现。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