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2918  |  更新时间:2015-09-18 15:54:41  |  分类:

爱国教育

郦道元注释水经

名言

苟下学之功,日进不息,久则可以上达也。

——慎思录

故事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江河湖海纵横交错,对军事战争、商业航运、农田灌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地理学家们一直想摸清这份“家底”。三国时期的水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水文地理的专著,而北魏郦道元以注释水经的方式写成的水经注一书,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水文地理研究成果。

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特别喜欢阅读地理学著作。少年时代,曾随父亲游历山东,又经常和朋友们一道访求名胜古迹,养成了“访读搜渠”的兴趣。以后历任河南、冀州鲁阳郡等地方官吏。由于职务关系,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湖北等地。郦道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河道、水系或者说水文地理研究尤其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水经注的自序中说,天下最多的是水,它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郦道元阅读禹贡、周礼·职方、山海经、水经等古代地理学著作时,深感这些著作的记载往往过于简略,于是细心收集历代地理资料,选用水经为底本,决心以注释水经的方式撰写一本新的水文地理研究著作。

水经一书记载河流一百三十七条,而水经注以多于它二十几倍的文字来进行注释。其实,水经注叙述的内容已大大超出了注释水经的范围,里面有许多作者独立研究的成果。郦道元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在注中引用的古籍有四百多种,还摘录了不少汉魏时期的碑刻,这些古籍、碑刻现在大多数都已失传,靠着水经注才保存下来。

郦道元的写作态度十分认真,对古书记载有歧义的地方,每次都加上自己的按语或结论,对能够进行实地考察的地方绝不轻易放弃。凡是他访问过的地方总是留下了详尽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如他在游渭水兹泉时,曾寻访过姜太公的居室和垂钓的地方,在鲍邱水那一节里记载了刘靖开渠引水的工程,在谷水那一节记载了东汉大学的旧址等等。

水经注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以全国水道为纲,共分黄河、济水、淮河、污水(汉江)、长江五大水系。每一水系又按大小顺序,先叙述干流,再叙述大小支流。对每一条河流的发源、流经地区、交汇和所注入的河、湖、海域以及沿河的风土人情、城市面貌,历史沿革、史事掌故等等都一一有详细的说明。

水经注所记水文,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共记1252条河流,几乎比水经扩大了10倍,所谓地下水是指井、泉和伏流,记有泉水30多处,伏流也有30多处。全书提纲擎领,体例分明,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文历史地理资料,又开创了我国撰写水文地理研究著作体例的先河。其对水文地理研究的科学贡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

当然,水经注也有缺点。郦道元生长在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北魏,由于战争频繁地发生,他不可能对每个地方都进行实地考察,光靠引用分析古书上的记载有时就不那么确实可靠。他对黄河发源地的认识也是错误的,但这些比起水经注的功绩来,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解读

郦道元阅读禹贡、周礼·职方、山海经、水经等古代地理学著作时,没有迷信古人,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感这些著作的记载往往过于简略,于是细心收集历代地理资料,选用水经为底本,决心以注释水经的方式撰写一本新的水文地理研究著作。郦道元的写作态度十分认真,对古书记载有歧义的地方,每次都加上自己的按语或结论,对能够进行实地考察的地方绝不轻易放弃。凡是他访问过的地方总是留下了详尽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怀疑加考证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

发明火药和火箭

名言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

——杨万里明发石山

故事

火药是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古代,由于医学和炼丹的盛行,人们对碳、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日益加深。在炼丹过程中,人们发现硫易着火飞升,性质活泼,很难控制。为了使它药性缓和,更易控制,炼丹家们采用了一种叫做“伏火法”的方法,也就是经过和其他某种易燃物质混合加热,或发生某种程度的燃烧,使之变性的方法。火药的发明就是从这种硫磺伏火的实验和制取火药的关键——硝的引用中得到的。

据唐朝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记载道:“有以硫磺、雄磺含硝石并密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这说明,火药在唐代中期就已经被人们所掌握。

当人们掌握了火药的制造并认识到它的性能以后,很快就应用在战争、武器的制造上。宋代曾公亮等人在1040年编著的武经总要中,不仅记述了三种火药的配方,还记述了各种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比如,引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等。当时这些武器还只是把火药装成易于发射的形状,点燃引线后,由原来的抛石机发射出去。到了北宋末年,人们还创造了“霹雷炮”、“震天雷”等杀伤力更大的火药武器。

13世纪初,火药从中国传到阿拉伯,后又经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起传入欧洲。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社会和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火箭是中国最先发明的,已为世界所公认。自三国起,史书就有关于“火箭”的记载。当时的火箭还只是一种在箭头上附着有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或弩射出去的“带火的箭”。真正由火药喷射推进的喷气火箭,可能是南宋时期发明的。据当时的史书记载,人们在节日夜晚常放诸如“地老鼠”、“起龙”等靠火药喷射推进的烟火玩物。从原理上讲,有了这些玩具,就易发明真正的喷气火箭。

据火龙经记载,古人事先做好一个“低桶起火”的火药喷气装置,再绑到箭杆上。由于这种火箭较好的解决了定向问题,又具有较大的运载能力,因而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到明代,这样的火箭就多了起来。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火箭图。如飞刀箭、飞枪箭、燕尾箭,以及可以同时发射一百支箭的“百矢弧箭”和“百虎齐奔箭”等等。在武备志中还有一种被称做“火龙出水”的火箭,这是一种用于水战中的二级火箭。它先用四支大火箭筒燃烧喷射,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把龙形筒射出去,当这四支火箭里的火药燃料烧完后,再引燃龙腹中的神机火箭,把它们射向敌方。据记载,这种“火龙出水”火箭能射到二、三里远的敌方船只。由此可见,当时的火箭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在元、明时期,古人进一步发明了“飞空击贼震天雷炮”。这是一种雏形飞弹,在武备志中有关于它的详细记载。“飞空击贼震天雷炮”是一根装有火药的圆筒,利用火药做推进器(“送药”)。战斗时,人们点燃送药,飞弹便直飞向敌营,当发药燃烧完后,圆筒中的火药便在敌营中燃烧、爆炸。

火药和火箭作为中国古人的发明,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据说,火药后来由马可·波罗传到欧洲,但直到13世纪末,欧洲的史书中才出现“火箭”的字样,14世纪欧洲才把火箭应用于战争。

解读

古人早就明白,要领略山的佳境,就应该不畏艰苦敢于攀登,只有亲自深入到它的深处,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和发现。我们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上,都要不辞艰险,勇于探索。火药的原料——硝石、硫磺及木炭等物质,在混合过程中,稍不小心就会着火燃烧。古人没有惧怕这些危险,而是经过反复实践,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功能和成份对比,终于发明了火药。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