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5074  |  更新时间:2015-08-10 15:06:55  |  分类:

爱国教育

朱买臣负薪立志

名言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故事

朱买臣,汉武帝时会稽(今属浙江)人,年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40多岁的时候,朱买臣还很穷,夫妻二人靠卖柴为生。

朱买臣有个“毛病”让他妻子特别生气,那就是喜欢读书,背着柴在大街上大声诵读。读书是闲人的事,忙人读书那就是懒。读书又是有钱人的事,穷人读书那就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所以后果很严重,妻子要和他离婚。朱买臣当然不同意,他说:“我得到50岁才会发迹,到那时,我就会好好报答你,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妻子说:“50岁?你早就冻死、饿死,掉到大沟里喂狗了,还说什么大富大贵?”经过一番争吵,朱买臣被迫写了休书。妻子走了,他就一个人砍柴卖。

离婚的妻子很快嫁了人,并且和新夫一家人到公共墓地祭祖,那时的祭祖比现在要复杂得多,要用锅把祭肉煮熟。这样给朱买臣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商机,他没有错过,砍了一担柴去卖,夫妻俩人在此相遇,前妻还不错,在吃饭的时候,喊朱买臣吃了一顿,夫妻就此别过。

没过几年,朱买臣被一个叫严助的亲贵看中了,推荐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召见了他,并拜他为中大夫。可是这个官没做好,丢了官职,朱买臣就经常到京城一个会稽老乡那里蹭饭吃。后来东越造反,朱买臣上书一封,出征战之策。终于龙颜大悦,朱买臣被拜为会稽太守,专管讨伐东越之事。君臣二人商量完征战大事后,皇上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朱买臣拜别了皇上,揣着太守大印到了会稽老乡那里,老乡端来饭食,两个人一起吃起来。吃饱后,朱买臣故意将大印露出了一点点。老乡好奇地拽出来一看,大吃一惊。跑到外边一说,邻人都喊道:“胡说八道。”后来老乡一再说是真的,才有个人跑去看看,结果大惊失色,赶紧报告给了当地官员。官员们赶紧组织手下的人在台阶下列好队,请朱太守出来接受大家的祝贺。朱买臣端着架子,踱着四方步,缓缓地出来了。过了一会儿,朝廷的车来了,送太守去上任。会稽百姓全城出动,洒扫街道,列队迎接。

解读

朱买臣砍了大半辈子干柴,谁会想到他能被当朝的皇上看中呢?连他的妻子都觉得他没有什么出息,离开了他;会稽老乡们也认为他是在开玩笑。但是正是由于他砍柴时都学习的那种态度,才取得了后来的荣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不仅要有志向,而且还要为自己的志向奋斗不息。

桑弘羊少年立志

名言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故事

汉武帝16岁时就当皇帝,他嫌周围的人太老,就招集一些年龄相仿的少年做自己的亲随。桑弘羊就是其中一个。他还不到13岁,不但敢说敢做,而且办事还特别机灵,非常讨汉武帝的喜欢。

桑弘羊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由于环境的影响,桑弘羊很小时候就知道很多做生意的方法。长大以后,他更觉得商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起初,他本想像父亲那样,做个商人经商。可后来,他被召进宫里,当了汉武帝的亲随,每天陪着皇帝游玩、读书。有时候汉武帝也跟他们说说国家大事,向他们询问好计策。日积月累,桑弘羊对国家大事也产生了兴趣。汉武帝知道他从小会算账,就把国家的一些账目拿来让他计算。就这样,桑弘羊开始接触国家的财政管理。

一次,桑弘羊读书的时候,读到了管仲的故事,他从心眼里佩服。他想:管仲年轻的时候不是也做过生意吗?后来他在齐国进行改革,又很重视商业,才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桑弘羊就暗自把管仲作为榜样,决心要像管仲那样,为汉朝的富强出一份力。

十几年以后,汉武帝大胆提拔,让桑弘羊参加管理国家的财政。桑弘羊少年立志,得以实现。他对货币、盐、铁的管理和生产也进行了改革,使汉朝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活跃了全国各地的贸易往来。汉武帝高兴地对他说:“你真不愧是商人的后代啊!”

解读

桑弘羊十几岁就关心国家大事,以管仲为榜样,立志成为管仲那样的人。经过他不断的努力,终于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之材。所以,树立一个榜样对自己目标的实现是很有帮助的,它将指导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且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陈蕃济世之志

名言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故事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汝南)人。东汉名臣,为官清廉,名重当时。

陈蕃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他年少时独居一室,一心只读圣贤书,屋里满地狼藉,庭院杂草丛生,从不整理清扫。

一天,父亲的友人薛勤来访,见此情景,便问陈蕃:“小孩子怎么不把屋舍打扫干净,以便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尽天下尘垢为己任,哪能顾得上小小的一个房舍呢?”

薛勤知道陈蕃有清世之志,甚为惊奇,便启发他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发愤读书,谨慎做事,立下要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读

陈蕃胸怀大志不能算错,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一屋”是不会阻挡“扫天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志存高远是很好的,但是也不能好高骛远。因为,不会做小事的人,肯定也做不成大事。只有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为之付出了,才能做成大事。

有志者事竟成

名言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故事

耿弇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要将领。他原来是个读书人,由于经常见到郡官操练兵马,非常威武,因此,对军事发生了兴趣,后来投奔刘秀,替刘秀打了许多胜仗。

公元28年,刘秀派特地把耿弇找来,让他领兵攻打张步。耿弇收集将卒,安排部署,选派将士,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东进。

张步仗着自己兵多将广,不把耿弇放在眼里。他听说耿弇来攻,便派兵在历下城(今山东禹城县东南)等几个地方迎战耿弇的军队。没想到,几天时间竟被耿弇接连攻破好几座城池。

张步虽然被打败了,但是他看到耿弇兵少又很疲劳,于是又纠集20万人马攻打耿弇。耿弇的部下见敌我兵力悬殊,建议耿弇等到援兵来到之后再和张步决战。耿弇说:“主上快要到了,我们应当杀牛备酒来隆重接待他们。怎么能把没有歼灭的敌人留给主上?”于是出兵大战一天,终于打败了张步。

几天以后,刘秀来到临淄劳军,当着文官武将的面,把耿弇大大夸奖了一番,并且用赞美道:“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解读

耿弇从一个读书人发展成为军事将领,其中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在与张步的战争中,耿弇能够不畏强敌,坚决要把张步打败的态度充分感染了将士们,所以才能够以少胜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志向就要努力,千万不能畏首畏尾。

囊萤映雪

名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

故事

在晋朝时期,有两位很有名气的学者,一位叫车胤,另一位叫孙康,他们二人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但正是他们有着伟大的志向,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最后自学成才了。

车胤家中很穷,没钱读书,可他自己想学习,只好白天帮助父母去干活,晚上才能有学习的机会,到了晚上,家中又买不起油来点灯,车胤很苦恼,怎么办呢?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用布做个大口袋,到野地里去捉萤火虫。萤火虫自己可以发光,集在一起时,就发出可以让人勉强看书的微弱亮光来。

孙康小时候,家中也是穷得读不起书,可是,他非常自强,努力读书,除了白天抽时间读书外,夜里也不停地学习。他没有像车胤那样发明出萤火虫来当灯,而是用雪来照明。在冬天的夜里,他家里买不起灯油,不能读书了。他只好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着白天所看书的内容,当发觉有记不起的内容时,只能等到明天再看。

有一天,他突然向窗外望去,发现外面的雪地在月光的照射下,显得很亮。于是,他穿上衣服,拿出书本便在外面看起书来。只有当他手脚被冻得麻木时,才进屋暖和一会儿。

解读

车胤和孙康都是有远大志向的人,所以即使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也能创造条件学习。所以,他们最后都成为很有名望的学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困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如果志在千里,就能够把阻力变成前进的动力,就能够取得成功,笑到最后。

铁杵磨成针

名言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张乖崖

故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唐朝的大诗人。

传说李白小的时候读书很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天,他跑出去玩,在小河边看见了一位老大娘磨铁棒。李白问老大娘:“您磨铁杵做什么啊?”老大娘说:“家里很穷,没钱买针,我想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很惊讶:“这么粗的铁杵怎么能磨成针啊?”老大娘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非常感动。他想:老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有那么大的恒心把事情做好,我年纪这么小就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怎么可以呢?于是,李白又回到学校好好学习,他学习特别专心,学问大有进步,最后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解读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教育大家做事情要有恒心。李白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所以能够成为“诗仙”。其实,人们都需要有一个目标。老大娘把铁杵磨成针定为自己的眼前的目标,所以,她有恒心把铁杵磨成针。李白想成为学问家,所以开始专心学习,结果也名垂青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树立自己的大目标和小目标。

拜师不惜身为奴

名言

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草之根也,水之源也。

——朱熹

故事

五代南唐有位画家名叫钟隐,他从小就喜欢绘画,经过名师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练习,年纪不大就已经成名。钟隐成名之后,家中的宾客络绎不绝,有求画的,有求教的,有切磋探讨画艺的等等,非常热闹。要是换了肤浅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可是钟隐对这一切却无动于衷,每天仍然在书房里潜心作画,除了万不得已,一切应酬的事全让家人代劳。无意之中,连自己的新婚妻子也给冷落了。

钟隐的妻子出嫁前也是个大家闺秀,她在娘家时,就听说钟隐少年得志,很倾慕他的才华,而她自己又长得端庄秀丽。人们都说她和钟隐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地上一双。没想到,嫁到钟家以后,丈夫虽是才华横溢,对自己也很体贴,但是总觉得他对画画比对自己更着迷,心中渐渐有些不快了。

一天,钟隐正在画画,他的妻子悄悄走进书房,帮他研墨,钟隐感谢地向她点点头,继续作画。妻子几次欲言,又几次闭口,最后实在忍耐不住,说道:“夫君何必自己困扰自己,你已有万贯家财,又有羞花闭月的娇妻,自己的才华也受到世人的赞赏,还有什么值得你这样每日辛苦呢?”钟隐放下手中的笔,从书架上取下一幅画,在妻子面前打开,说道:“你看这上面的鸟画得怎么样?”妻子说:“我不懂画,说不出门道,不过我觉得那鸟像活了似的,翅膀正在动。”钟隐又取出另一幅画,打开放在妻子面前,问道:“你再看看这幅画怎么样?”妻子摇摇头说:“这怎能跟那幅相比,那鸟画得呆头呆脑,像是贴上去的。”钟隐把画轻轻卷起,笑着说“谁说你不懂画,看得很准,只是那第一幅是别人画的,第二幅才是你丈夫画的。虽说在画山水画上我已经有了点功夫,可画花鸟还差得远呢,你说,我怎能不练习呢?”妻子的脸红了,从此她再也不让钟隐辍笔了。

钟隐深知,自学一年,不如拜师一天。要想画好,必须有名师指点,也免得走歪路,事倍功半。他四处打听哪有擅画花鸟的名师高手,自己好前去拜师学艺。可是打听了很久,也一无所获,钟隐心中十分烦恼。

这一天,他与故人侯良一起吃酒,酒到酣处,二人的话也就多了。钟隐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并问候良是否能给引荐个擅画花鸟的名师。侯良说:“这你可找对人了。我的内兄郭乾晖就很擅长画花鸟画。我妻子说,有一次他画的牡丹,竟把蜜蜂给招来了。不过这个人性格古怪孤僻,别说收学生,就连自己画的画儿也轻易不给人看,更怪的是他画画还总躲着人恐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学去。”

钟隐倒觉得郭乾晖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如此保守,恐怕必有诀窍。

可是怎么才能接近他呢?这倒要动动脑筋了。钟隐是个倔脾气,什么事只要他想做,就一定要做成。他四下打听,听说郭乾晖要买个家奴。他想,这倒是个好机会,我何不扮个家奴,一来可以进郭府,二来可以看到郭乾晖画画,于是钟隐置办了几件奴仆穿的粗布衣服,打扮成仆人的样子,就到郭府应聘去了。

管家对钟隐很满意,就这样,他进了郭府。在郭府,钟隐终于以执著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郭乾晖,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学生,郭乾晖把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钟隐。

解读

钟隐一心专心作画的精神和不惜为奴的拜师故事,都很值得学习。成名之后,钟隐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这说明他志向远大,有着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真正作学问的人,都应该是钟隐这样的,学习刻苦,态度诚恳,治学严谨。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