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李大光余洋   |  字数:1319  |  更新时间:2015-07-20 11:19:04  |  分类:

军史乡土

自从上帝让摩西“派人去探明迦南”以来,形形色色的间谍活动便生生不息,并在20世纪美苏对抗时达到顶点。间谍,作为古老的职业,产生于敌对双方对知己知彼的需要。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间谍与情报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批有关间谍战的小说和电影也将这种幕后的较量戏剧化和传奇化。

对特殊部门的重视在大国是普遍现象。有国家,就有相互的情报搜集和特工活动,这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一个手段,任何国家都会采用。在战争时期,特工获得的一份情报抵得上千军万马;特工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甚至可以预防战争和避免战争。俄总理普京曾说,特工是对国家最忠诚的一群人。在俄罗斯、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对特工的保护措施是非常坚决而且不惜代价的。这样做是为了保持队伍的稳定,激发他们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如今,冷战结束了,往日的敌人也握手言和了,猖獗的间谍活动是否也有所收敛?冷战时期,西方联盟各国的对外政策目标虽然比较一致,但也从来不是完全一致的,现在更是如此。1998年,德国在反间谍活动中发现中情局试图招募一名波恩官员从事间谍活动。第二年,德国驱逐了三名从事间谍活动的中情局特工。1999年初,东京和华盛顿因日本计划研制自己的间谍卫星并加强情报能力而发生争执。欧洲议会的一名法国议员指责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搞的一个名为“梯队”的窃听行动是“盎格鲁一撤克逊新教徒的阴谋”。

冷战结束后,间谍们发现自己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弃政从商”。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间谍机构,中情局的使命就是使用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冷战年代,中情局跟苏联克格勃势不两立,两家大打间谍战。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发生了改变,中情局将战略重点瞄准了古巴、朝鲜和俄罗斯等国,同时也参与了诸如防范恐怖分子、跟踪贩毒者等行动。中情局虽然在窃取军、政情报方面的职能有所削弱,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日益浓厚的商战气氛,使他们又重新找到了用武之地。

据悉,目前有50%左右的美国公司将自己的要求委托给中情局去落实。一个包括中情局情报人员在内的协调机构每月召集一次与出口、科技有关的19个政府部门官员出席的例会,研究情况、寻求对策。例如1995年在美日汽车贸易谈判中,美国最后凭借中情局窃听到的情报,迫使日方作出了重大让步。还是1995年,当时的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沙特方面希望从法国购买价值数亿美元的包括军舰、导弹、后勤保障在内的武器装备和空中客车民航飞机。然而,在双方即将签署协议的前夕,沙特方面突然变卦且未做任何解释。这笔法国梦寐以求的生意事后被美国的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抢了过去,究其原因是中情局从中插了一杠子。

可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间谍这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职业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本书通过对美国中央情报局、克格勃/俄罗斯情报机构、以色列的摩萨德和英国军情六处四个世界著名的情报机构的研究,揭示世界四大间谍组织是如何产生、发展,如何招聘、培养和训练间谍,主要领导人基本情况,以及他们是如何进行间谍破坏活动的,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间谍云谲波诡的生活。同时,也想通过本书让人们居安思危,在全球总体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不忘各领域复杂激烈的斗争,以便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