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民国十大军阀 > 一、发一声明,一造共和
一、发一声明,一造共和
作者:朱晓艳   |  字数:10183  |  更新时间:2015-07-24 16:46:42  |  分类:

人物传记

段祺瑞的祖父曾是淮军将领,对他影响很大,父亲因几文小钱被人杀害。段进入武备学堂后,表现突出,受到李鸿章的注意,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后为袁世凯所用,成为“北洋三杰”。

段祺瑞字芝泉,1865年3月6日生于安徽合肥,人们因此而称之为“段合肥”。段祺瑞对此并不介意,甚至引以为荣,因为历史上他还有个老乡叫“李合肥”,即创建淮军的李鸿章,虽后人多认为李鸿章丧权辱国,留下骂名,段祺瑞却对“李合肥”推崇备至,以自己之名能与李氏并驾齐驱而自得。

段氏虽生于合肥,但段氏一家并非祖居合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祖籍江西鄱州,即今江西鄱阳,明末迁至安徽,先在英山县落户,后迁至寿县,继而又迁于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一说段家本为陕西鄱阳(今作千阳)人氏,清朝初年搬至寿州南乡的保义集坊,道光年间,曾祖父段友杰迁至六安,不久又徙居合肥之大陶岗。从此以后,段家定居合肥,以农为业。

段祺瑞的祖父叫段佩,字韫山,通过自学粗通文字。1851年太平军起义,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横扫长江以南,势不可挡,咸丰皇帝情急之下下令各省地方实力派组织团练,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段佩积极报名加入了当地地主组织的团练,开始时担任哨兵,后升为管带。

段祺瑞戎装照

十年后,李鸿章组建淮军,皖北许多地方团练纷纷并入,段佩也成为淮军名将刘铭传麾下的一员骁将,由于表现突出,不久被刘视为左右手,最后官至统领,因功被保为提督,记名总兵,授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从此,普普通通的段家开始出人头地。

1879年3月,段祺瑞15岁,祖父段佩突然发病死于军中。

段佩的去世使段家家境急转直下,段祺瑞的美好前途也蒙上了阴影。他实在太爱军营了,但已失去靠山,只好一切从头做起。于是,宿迁清军兵营中多了一个小“戈什哈”,即勤务兵。两年后,1881年,17岁的段祺瑞徒步2000余里来到山东境内,投靠在威海卫驻军中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充职哨书。

段祺瑞的父亲名段从文,是粗识文字的农民。段祺瑞幼年曾读私塾,因家道贫寒,渐渐读不起了,又不能长久在家待下去,其父便亲自送段祺瑞到天津投军,入武备学堂。段父回乡时,囊中有几十两银子,便买点生丝和布,预备为其子以后成亲用。行到合肥西郊七里塘,天已昏黑,被同行商贩杀害,将他囊中所有悉数抢去。后来段祺瑞的母亲牵次子段祺甫报案缉凶,终于将案犯查获,这是清朝末年的事。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其父的坟上尚未长满野草,段母也因忧伤过度而撒手西去。段祺瑞赶回老家,长歌当哭,安排了母亲的后事和弟妹的生活,然后重返威海卫军营。自此,他显得格外冷峻、刚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1885年,北洋武备学堂刚刚创办,段祺瑞就从山东驻地考进了该学堂的炮科,成为第一批学员,并在一次演练中大出风头,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得知段祺瑞是合肥人,李鸿章对他倍加关注。当时洋务派和顽固派以及清流派互相倾轧,闹得厉害,而洋务派内部也派别林立,有李鸿章的淮系,曾国藩、左宗棠的湘系,张之洞的湖广集团。李鸿章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特别注重同乡,尤其是青年才俊。不久之前,北洋舰队成立,李便委派了安徽老乡丁汝昌为提督,北洋海军官兵多为福建人,对此啧啧,表示不满,有人劝李鸿章收回成命,李鸿章却以“命脉相关”,“不敢轻以付托”予以拒绝。

对于同是合肥人的段祺瑞,李鸿章当然更加注意了,而后得知的情况,又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段祺瑞祖父和族叔均为淮军将领,祖父又曾随李鸿章剿过捻军,李鸿章对这个旧部子弟愈发有好感了,接着询问了一些军事问题,段祺瑞对答如流。李鸿章大喜,夸奖他“熟知军事,俾其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才”。让手下人记住了段祺瑞这个年轻人。

1889年,清政府拟选拔5个人去德国学习军事,当名单送至李鸿章手里时,李鸿章皱了皱眉,有些不高兴,因为名单上5个人有3个是山东籍的,安徽籍的才两人。于是想到了武备学堂的段祺瑞,李鸿章大笔一挥,划去了名单上的一人,把段祺瑞列在名单之首。

两年之后,李鸿章又特批这位小同乡一人留在德国克虏伯炮厂实习深造,他先后两次写信给段祺瑞,勉励他“精学苦造”。克虏伯当时是欧洲闻名的最大的重工业垄断集团之一,而克虏伯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制造世家。段祺瑞在这个世界最先进的火炮厂又学习了两年,回国后,在山东威海武备学堂担任算学和炮学的教习。

天津小站,是北洋军的发祥之地,淮军将领周武壮和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先后在这里屯军和练兵。1896年,清政府授命袁世凯督练新军后,袁世凯四处网罗人才,各路将官纷纷汇集小站。袁世凯和新到的将领一一闲谈,却发现少了一个人,连忙问道:“段祺瑞呢?段祺瑞怎么没有来?”

一旁的唐绍仪告诉他段祺瑞正好回家完婚去了,不过,已经发电报催他尽快来报到。段祺瑞回老家与吴氏结婚之前,并不知道自己已被调往小站,协助袁世凯练兵,等接到电报时,不由得有些犹豫。一边是人生大事,一边是军令如山,自己身为军人,自然应服从命令,然而这时离去,于长辈及女方而言确实不好交待。正在为难之际,忽又接得一封袁世凯发来的电报,一是说婚姻是大事让先办,去小站之事可延几日;二是贺喜,并有银票一张,作为贺礼。

段祺瑞深受感动,袁大人当时正处飞黄腾达之际,居然对他如此看重,如此体贴,不由得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办完婚事,段祺瑞立即奔赴小站。下了车,看到一行人正等着迎接他,老同学冯国璋迎了上来,指着一位被人簇拥着的矮胖的人说:“芝泉(段祺瑞号),快过来见袁大人。”

看到袁世凯如此礼贤下士,段祺瑞赶忙上前几步,行了大礼,说:“祺瑞不才,怎敢劳大人亲迎?”袁世凯哈哈大笑,拉住段祺瑞,说:“不必如此,芝泉,今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随后邀段祺瑞同上一辆车回到军营。

几天后,段祺瑞在天津的一家饭店举行婚宴,招待小站同僚。袁世凯和荫昌也出席了宴会。婚宴结束后,饭店老板告诉段祺瑞:“袁大人已经吩咐了,所有花销全记在他的名下。”段祺瑞又一次大受感动,从此对袁世凯忠贞不贰,甚至在袁世凯一度冷落他之时也不改其诚。

袁世凯是个奸雄,一生善于拉拢人、控制人,极有手腕,常在小处用功,因而笼络不少人为他卖命。对于段祺瑞这位出洋留学,确有真才实干的人,袁世凯欲要收服他,使他为己所用。果然,段祺瑞成为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左膀右臂,先后出任过一系列重要职位,同另外两位著名人物冯国璋和王士珍一齐被称为“北洋三杰”,成为袁世凯的心腹将领。

1913年5月,袁世凯奏请清政府设立了军政司,他本人兼任督办,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为了迅速扩充北洋军,急需大量对袁“效忠”的军官,袁世凯让段祺瑞负责在北洋军事学校培养军官。

最大的北洋军校是陆军速成学堂,学员两千人,分步、骑、炮、工、辎五种兵科,如齐燮林、陈调元、陈树藩、王永全等后来一批军阀都是此校的毕业生,中国最大的军阀蒋介石也是该校学生。军校的创建,为袁世凯输送了大量军官,成为袁世凯的嫡系,北洋系统的中坚。由于段祺瑞的这一经历,北洋将领许多均出自他的门下,亦因此而段祺瑞后来在北洋系统中颇具号召力。

1903年6月,袁世凯建立了北洋第一镇,以后又陆续建立了五镇,称为北洋六镇,北洋六镇是名符其实的全国第一武装。段祺瑞先后担任过第三镇、第四镇、第六镇的统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段祺瑞已升任北洋军第二军军统,之后又兼任第一军军统,攫得了北洋军的最高统治权,成为北洋军的第一号大将。

为报知遇之恩,段对袁忠心耿耿,摄政王载沣掌权之后,清廷准备杀袁,段祺瑞在保定指使兵变,威胁朝廷,救了袁世凯的命。袁世凯一再表示:全靠你了。

在北洋军的高级将领中,段祺瑞是最具实力和号召力的人物,也是最不讨亲贵喜欢的一个。段祺瑞平生刚愎自用,从不巴结人,这点同“北洋三杰”中的王士珍、冯国璋不同。王士珍、冯国璋以及徐世昌、姜桂题等人平时很注意同朝中亲贵拉关系。正因为这样,段祺瑞尤受袁世凯信任。

1905年9月,北洋军在河南举行秋操,这次秋操有北洋主力段芝贵统领的第三镇和段祺瑞统领的第六镇。段芝贵排起来算是段祺瑞的族叔,但其威望和官职均比不上段祺瑞,因而反被人称为“小段”,段祺瑞为“老段”。

段祺瑞是会操前一个月由第四镇调往第六镇的,袁世凯希望精通炮术的他能够在秋操中指挥炮兵大显身手。袁世凯问:“知道为什么调你去六镇吗?”段祺瑞点点头。袁世凯又说:“此次秋操关系甚大,达官亲贵云集,列邦均有使节出席,各省也要差员前来观操,因此,我要你十足地摆出新军的威风和气派。”

段祺瑞果然不负袁世凯的厚望,秋操时令人瞩目,为袁世凯脸上大添光彩。秋操之后,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有一次会见张之洞时说:“我看中国之军事,惟有新建陆军;而中国之军事统帅,也惟有袁总督袁大人了。”

段祺瑞

然而,北洋军势力膨胀,满族贵族深为不安,尤其对袁世凯极不放心。一些人上奏弹劾袁世凯,认为他“能谄人又能用人”,已呈尾大不掉之势。清政府为了防止袁世凯势力过于庞大,准备另外培养一批力量和袁对抗。于是,一批满族少壮派便登场了,良弼是其中的代表。良弼系前清宗室,祖上因犯罪丢了黄带子,有过一段平民生活,成年后又恢复了宗室身分,系上了黄带子。在满族亲贵中,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将领,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不久,就得到兵部大臣铁良的重用。

1906年秋,清政府举行了著名的彰德会操,一改惯例,南北军同时参加演练,阅兵大臣和审判长也都派了满汉各二人,阅兵大臣是袁世凯和铁良,审判长为冯国璋和良弼。可见,清政府想打破袁世凯和北洋军一统天下的局面。

段祺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对袁世凯说:“朝廷对咱北洋军是越发不信任了。”袁世凯故作不解,问:“此话怎讲?”“这还不明摆着,阅兵大臣一下子派了两个,审判长中还有一个良弼。”

袁世凯自然明白,但他不想让段祺瑞在众人面前表示他的不满,于是仍不露口风:“芝泉,你是这样看吗?也许朝廷并非这个意思啊。”段祺瑞却冷笑一声,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袁世凯沉默良久,劝道:“芝泉啊,事已至此,我们就要格外小心。你的脾气我知道,但这一回不同往常。对铁良和良弼,你要特别遵从,我的意思你明白吗?”

彰德秋操后不久,阮忠枢突然到天津来看袁世凯。他告诉袁世凯,朝廷准备把兵部、练兵处、大仆寺合而为一,设陆军部,统辖全国新军,北洋六镇也不例外。袁世凯暗暗心惊,朝廷恐怕是铁了心要收回北洋军了。怎么办?阮忠枢劝他:“你现在权势过大,树敌又多,在这种局面下,把住兵权,弊大于利啊。我看不如就此放手,以防日后生出事端。”袁世凯默然,一时无法决断,于是派人找来段祺瑞。

段祺瑞听后,不假思索地说:“祺瑞以为,不仅要交,而且要主动交。”在北洋将领中,段祺瑞素以强硬著称,这次却劝袁世凯主动交出兵权,袁世凯有些意外。

“芝泉,你不是在讲反话吧?”“不”,段祺瑞分析道,“眼前不比从前了,庆王爷被人堵了嘴巴,在朝中也不便为大人多说话。而铁良、良弼又相逼甚紧,不达目的,岂肯罢休?与其被动,不如主动,把兵权交出去,暂避风头,再作计较!”

袁世凯何尝不明白段祺瑞说的这一切,只是一时割舍不下自己苦心经营的北洋六镇。段祺瑞接着说道:“交出北洋六镇,不过是走走场而已。北洋军官自上而下,均是大人一手扶持,即使铁良、良弼要改组,朝廷也不能不顾忌。只要我们这些人在职一天,陆军部就翻不了什么大浪。交出去又何妨?”

袁世凯恍然大悟,连声道:“说得对,说得对!我也是如此想的,芝泉,以后就要靠你们了。”

不久,袁世凯便呈上一份关于陆军各镇分别归部归直的陈奏,主动提出六镇中的一、三、五、六镇交给陆军部,又以直隶防务为由,留下二、四两镇归直隶总督掌管。而后,袁世凯又自请朝廷撤去他的“兼差八项”,以缩小目标。

尽管如此,满族亲贵仍不放心,不到一年又内调袁世凯入值军机。进京之后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更加小心谨慎,背地里与段祺瑞、冯国璋等高级将领保持密切联系。

1908年11月16日,天空阴沉沉的,寒风萧瑟,落叶纷飞。紫禁城内外王公大臣进进出出,如丧考妣,全副武装的骑兵在街上穿梭巡逻。

这天,段祺瑞接到袁世凯的密信,微服简从从保定急急赶到北京,乘马车来到了紫禁城东边锡拉胡同袁世凯的府第。

袁府大门紧闭,门前冷冷清清。随从敲开了大门,袁府管事申明善迎了出来,把段祺瑞引入客厅。客厅里空无一人。申明善正要退下,段祺瑞问他:“出了什么事?”

这时,大公子袁克定急匆匆地到了客厅,顾不着寒暄两句,便告诉段祺瑞:“段督办,不好啦!皇上和太后驾崩了。”

光绪是在1908年11月14日死的,不到一天,西太后也接踵而崩,段祺瑞大吃一惊,急忙询问。袁克定说,袁世凯前天夜里就被召进宫里,现在还未回来,因而十分担心。段祺瑞又问:“可知嗣位立的是谁?”袁克定回答,太后懿旨立的是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

段祺瑞心中一凉,载沣摄政,对袁世凯太不利了。

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光绪帝因为袁世凯出卖而被囚于瀛台,郁郁而终。载沣一直对袁世凯怀恨在心,两人甚至当面争吵,矛盾十分尖锐。

“那么,袁大人留下了什么话吗?”

袁克定摇摇头。段祺瑞便起身告辞,临行前告诉袁克定,如果袁世凯要见他,请在两天内到租界来找。

段祺瑞最终没有见到袁世凯,于是悄悄地回到保定。

到了保定,段祺瑞闭门谢客。而后,许多军官纷纷赶到保定前来探病。保定督办公署将领云集,来去匆匆。

几天以后,段祺瑞身体忽然康复了,然而脸色很不好,脾气特别暴躁。保定各学堂的教官和学生个个都提心吊胆,惟恐被段大人杀一儆百。段祺瑞脾气变糟了,是因为他心里焦急万分,载沣上台,就意味着袁世凯失势,弄不好,袁大人有杀身之祸。

的确,袁世凯在京城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稍有不慎,恐有灭门之祸。据说载沣曾有光绪的衣带诏,早有除去袁世凯之意,又说隆裕太后也要给丈夫光绪报仇。一时间,袁府门庭冷落,袁家一片萧瑟。

果然,载沣动手了。隆裕太后召见庆亲王奕劻时,扬言要杀袁世凯。奕劻自然护着袁世凯,说此事应召汉大臣商议。谁知张之洞也有兔死狐悲之感,回复说,主上年幼,社稷动荡,此时杀戮重臣,只恐有变。隆裕和载沣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就在这时,陆军部呈上紧急报告,北洋陆军各学堂和北洋部分陆军不经批准,准备擅自举行冬季演练,隆裕和载沣闻之大惊,北洋军是否要发动兵变?正在忐忑不安之际,保定又传来急报,兵变骤生,变兵纵火抢劫,段祺瑞正率部弹压。

这其实都是段祺瑞一手操纵的。早在北京见袁克定之后,段祺瑞就与冯国璋偷偷会晤,两人都觉得北洋军必须搞出一点动作,让朝廷感到它的分量。回到保定后,段祺瑞又召集亲信和幕僚反复商议,最后决定真真假假地搞一次冬季操练。所谓真,就是要放出风声,使陆军部认为北洋军已经行动起来,所谓假,就是这一切不过是虚张声势,实际上按兵不动。这样,一方面,会使王公亲贵感到北洋军的压力,从而对袁世凯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另一方面陆军部真正追查的话,也抓不住北洋军的辫子。

会操是有意安排,无意成真,而兵变是无意发生,有意成真了。事情起因很小,北洋第六镇第十一协有几个士兵由于聚赌引起争执,各不相让,最后卷入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火并。第十一协协统是李纯,号秀山,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小站嫡系,也是段祺瑞的老部下。事件发生后,他立即打电话到督办公署向段祺瑞报告经过,并表示马上处置。

段祺瑞也并没有把这当回事,他刚想放下电话,却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一个好机会吗?他立即对李纯说道:“你那边发生兵变了?”李纯一时间莫名其妙,“兵变?不是,是几个弟兄……”李纯没把话说完,话筒里却传来段祺瑞命令式的话语:“不,是兵变!李纯,你听着是兵变!”李纯还没有弄懂段祺瑞的意思,些许大的事,何必弄得如此张扬,说成兵变,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你懂吗?是兵变!你那里发生了兵变!我命令你火速率部弹压。”李纯这才有些开窍了,“我明白了,立即率部镇压!”

放下电话,段祺瑞立即集合队伍。一时间,保定城内枪声大作。段祺瑞还向北京发报,报告保定发生大规模兵变,自己正率部进行弹压。其实,他却如释重负,在督办公署里和幕僚下围棋,心情异常愉快。

听到兵变,隆裕和载沣手足无措,袁世凯的处境转危为安。1909年1月2日,清政府以袁世凯“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罢免袁世凯,让他回河南彰德老家养疴。

袁世凯全家离京时,情景十分落魄,铁路局不给他发专车,平时趋炎附势之徒全部悄然无踪。更让袁世凯不安的是,他生怕朝廷改变主意,在半路上要他的性命。车到了保定,随从向袁世凯通报,段祺瑞在车下等候拜谒。

“快让他上来。”

见到段祺瑞,袁世凯拉住他的手,感激地说:“这次全亏你,这次全亏你!”段祺瑞也动了感情:“祺瑞不才,忠义二字未敢稍有忘却,今后袁大人只要用得着我,只要言一声,祺瑞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为了表示感谢,袁世凯决定把自己花了30万元买下的府学胡同赠给段祺瑞,说:“我今后不会再来北京了,这座房子就留给你用吧。”

火车汽笛长鸣,两人依依惜别。为了保护袁世凯的安全,段祺瑞让自己的卫队随车护送,以防不测。

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重新任用袁世凯。段祺瑞统领北洋军纵横南北,又对清廷进行逼宫,帮助袁世凯取得大总统的宝座,被人视为“一造共和”的英雄。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武昌起义,给了袁世凯一个难得的机会。

清政府开始决定由陆军大臣荫昌赴鄂剿办,然而,荫昌手中无一兵一卒,好不容易调来一些军队,却又不听指挥。10月11日,汉阳光复,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接着,许多地方出现了动荡的前兆。

袁世凯检阅清军,二排右二为段祺瑞

面对分崩离析的局面,载沣束手无策,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乘机进言重新起用袁世凯,处在窘境中的载沣别无良策只好采纳。10月14日,武昌首义后第四天,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正在这时,段祺瑞接到袁世凯密电,让他去彰德开会。

在洹上村袁宅门口,段祺瑞适逢从北京赶来的冯国璋,冯国璋风尘仆仆,却满脸喜色,撸着袖子对段祺瑞说:“该咱兄弟露脸了。”

听说段、冯到了,袁世凯亲自到大门口迎接,一手挽着一个进了客厅,屋里聚满了北洋的嫡系将领,如段芝贵、倪嗣冲等。

秘密会议召开了,袁世凯对出山问题态度很明确,“我还要等等看。”他对冯国璋说:“我让你来做前敌的主帅,你说怎样?”冯国璋抑制不住喜悦之情,问道:“那荫昌呢?”袁世凯哈哈大笑,却不作答复,交代冯国璋说:“对武昌方面要打,但也不要太过了。剿抚并重嘛,你懂不懂?”冯国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袁世凯对其他将领一一作了交代,惟独没有和段祺瑞说。散会后,他把段祺瑞单独召到书房,亲切地说:“芝泉呀,他们对你不信任呀。”

“他们”自然指的是朝廷,所谓“不信任”是指对是否让段出兵讨伐,朝中仍有争议。段祺瑞回答得很巧妙,“因为他们不相信袁大人嘛!”

袁世凯仰脸大笑,然后说道:“芝泉啊,你是我最信任的人,有话不妨对你直说。目前南边很热闹,可是,要害不在南而在北,你懂不懂啊?”“你懂不懂”是袁世凯的口头禅,段祺瑞听了“不在南而在北”,心中豁然明白,“袁大人的意思,是不是说北方不能乱?”

袁世凯一笑,说:“还是芝泉懂我的心思啊!顾头不顾腚,到头来一场空,这种舍本的买卖,我袁项城不做。”

临走时,袁世凯又嘱咐段祺瑞说:“就让华甫在前面打,你在后边,要控制住铁道线,此乃命脉。进可以援于武昌,退可以左右直隶和北京。”

袁世凯不出山,荫昌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清政府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向袁世凯让步。10月20日,徐世昌秘密赶赴彰德,和袁世凯密商后,带着袁世凯提出的六个条件回到了北京。这六个条件是:明年即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参与此次事件诸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之全权;须予以十分充足之军费。清政府在一筹莫展之下,只好饮鸩止渴,10月27日,连续下四道上谕:召回陆军大臣荫昌,委任冯国璋和段祺瑞分别统率第一军和第二军,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所有出征的海陆各军等。这一切,其实早在袁世凯的意料之中。

袁世凯依然安之若素,稳坐彰德钓鱼。清政府只得再次让步,10月30日,下罪己诏。11月2日,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大权在握,夙愿已偿,立即电令冯国璋向汉口发动进攻,同时电令段祺瑞的第二军由洛阳向前推进,并沿途布置。在这之前,10月29日,北方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部分将领,屯兵滦州,发动了兵变。袁世凯对此大发其火,对段祺瑞说:“我说过北方不能乱。我最担心的也在此。现在张绍曾果然闹起来了。朝廷上下,为之震动,京畿直隶,人心不安。此事必须尽快解决!”

11月2日,为了稳住二十镇,清政府特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前往滦州抚慰,谁知吴禄贞是个比张绍曾更为激进的革命党人。他在娘子关正太铁路车站与阎锡山秘密会晤,商定组织燕晋联军,三路夹击北京,吴被推为联合大都督兼总司令。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袁世凯收买人刺杀了吴禄贞,二十镇兵变也随之失败。

北方局势稳定了,南边却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冯国璋身上。冯国璋自从接替荫昌担任前敌主将后,一心要立一番功勋。他对一位部下说:“这一来,咱的黄马褂子算是穿上了。”所以打得十分卖力,于11月1日撕开汉口的防线,并下令火烧汉口。11月27日,又攻克汉阳。冯国璋这边打得顺手,却急坏了袁世凯,他连发七道急令要冯国璋暂停军事攻击,同时派人三次去汉阳,对冯国璋进行暗示。

然而冯国璋攻占汉阳后,被授予男爵爵位,此时一门心思拿下武昌,准备请赏,对袁世凯的暗示反应迟钝。袁世凯只得走马换将,让摸清了他的心思的段祺瑞代替冯国璋指挥前线军队。11月17日,清政府电命段祺瑞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12月8日,又让冯段对调,冯为第二军军统,段为第一军军统。正当冯国璋莫名其妙时,袁世凯又调冯国璋回北京,任命段祺瑞为第一军军统兼任第二军军统。

此时,南北议和局面正在形成之中,代替了冯国璋的段祺瑞对袁世凯的心思越来越清楚,袁世凯早就无意于清室,也不安于内阁总理大臣,向往的是总统职位。而问题在于,共和之后,袁世凯是否能稳稳地坐上总统宝座?为了实现袁世凯这一目的,前线的段祺瑞与后方的袁世凯一唱一和,配合得得心应手。

12月29日,南方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段祺瑞极为震惊,因为在孙中山归国之前,和谈已经有了眉目,孙中山的归国无疑给袁世凯以重大打击,何况,孙中山还就任了临时大总统这一袁世凯梦寐以求的职位。

“打,只有打!”段祺瑞怒气冲冲地喊道。就在28日,袁世凯电令段祺瑞分批按和议商定的要求从武汉撤军。然而30日,北洋军不仅没有撤退,反而公开破坏停战协定,不断向武昌方面炮击。1912年1月1日,就在孙中山宣誓就职的那一天,段祺瑞纠合冯国璋、段芝贵等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反对共和,主张立宪,声称“若以少数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反抗”。一时间,战云重新笼罩在大江南北。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孙中山妥协了。袁世凯在得到南方“清室退位后,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承诺之后,开始向“孤儿寡母”的清王朝施加压力了。袁世凯不想亲自出面,恐被人骂作“活曹操”。1月16日,袁世凯在去外交部的途中,有人向他投掷炸弹。袁世凯虽然秋毫无损,却借机不再上朝,躲在幕后,指使部下一个个跳出来逼宫。

1月20日,段芝贵到了湖北前线。1月23日,湖广总督兼第一军军统段祺瑞从前线发来电报,一方面报告军队倾向共和,军心不稳;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将尽力而为,但“成败利钝未敢料也”,借此给清王朝以威胁。1月25日,段祺瑞致电内阁,赤裸裸地开始了逼宫。他在电报中声称,前方将领及各地将领均表示赞同共和(这时的段祺瑞似乎忘了不久前表示要誓死反对共和维护立宪),听说载沣、载泽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甚至扬言“立即暴动”。此间恫吓之心,溢于言表。

段祺瑞唱起了红脸,袁世凯却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联同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复电,希望段祺瑞劝解诸将领,不要轻举妄动。就在当天,段祺瑞领衔、北方诸军统兵将领42人、士兵40万人联名要求清廷宣布共和的通电已经公之于众。这封电报,宛如一颗巨大的炸弹,掀起了狂波巨澜。当内阁会议还在为共和和立宪喋喋不休时,袁世凯一言不发,出示了这封电报,人人变色,大局遂定,连素来强硬的良弼也在赞成共和的名单上签名。段祺瑞一电之威,可想而知!

1月30日,隆裕太后召开御前会议,自动颁布共和,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商酌退位条件。2月5日,段祺瑞趁热打铁,率武汉战区十将官再次逼宫,催发共和诏旨。电报称:

“三年以来,皇族之破坏大局,罪实难数。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见许。祖宗有知,能不恫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因兵匪冻馁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谨率全军将日入京,与王公部陈利害。”

段祺瑞居然要率军入京,清王朝一片混乱,人人自危。1912年2月13日,清帝退位。2月15日,袁世凯在参议院选举中以全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俨然成为共和的缔造者,参议院甚至称其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而段祺瑞也因为逼宫有功,被人视为“一造共和”的英雄。有人吹捧说:“段大帅只要歪歪嘴,发几个电报,就把大清给推翻了。”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