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6066  |  更新时间:2015-08-09 14:01:19  |  分类:

儿童教育

刘邦以貌取人险错过贤臣

名言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

——晋书

故事

秦朝末年,反秦起义军刘邦和项羽兵分两路进军关中。楚怀王与他们约定,先进入咸阳者为关中王。

刘邦率领大军直捣秦国国都的门户——函谷关。他途经高阳(今河南杞县西边),准备消灭驻扎在那里的秦军。

高阳有一个名叫郦食其的老头,六十多岁,酒量惊人。他很有韬略,看出刘邦是个能成就大业的人,就让在刘邦帐下当骑兵的一个乡亲引见,想见刘邦,愿为他效劳。刘邦答应了。

郦食其来到刘邦居住的驿舍,进到屋里,看见刘邦正坐在床边,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

郦食其故意慢慢腾腾地走到刘邦面前,只是作揖并不拜。刘邦看见来人是个六十多岁的儒生,其貌不扬,心里很厌烦,坐在床边纹丝不动,好像根本没看见有人给他作揖。

郦食其看到刘邦这样傲慢无礼,很生气,高声问道:“足下带兵到此,不知是帮助秦国攻打起事的诸侯呢,还是帮助各诸侯讨伐暴秦?”

刘邦听他说话这样随便,明知故问,也不下拜,举止故作斯文,于是大动肝火,大骂道:“你真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天下人谁没有尝过暴秦的苦头?天下的豪杰都讨伐秦,我怎么会去助秦?”

郦食其不紧不慢地说:“足下如果真心讨伐暴秦,为什么见到年长的人这样无礼?您想一想,行军打仗不能蛮干,要有好的谋略,如果您对待贤人这样傲慢,那么谁还为您献计献策呢?”

刘邦听了这番话,急忙擦脚穿鞋整衣,向郦食其道歉,请他坐在上座,恭恭敬敬地说:“先生有何良策,请多多指教。”

郦食其见刘邦改变了态度,虚心求教,便对他说:“足下的兵马还不到一万人,就打算长驱攻入秦国的国都,这好比是驱赶着羊群扑向老虎,只能白白送命。依我看不如先去攻打陈留。陈留是个战略要地,城中积存的粮食很多,而且交通四通八达。”郦食其向刘邦献出了一条妙计。

刘邦非常高兴,请郦食其先行到陈留,然后选派一员大将领一部分精兵随后赶到。

郦食其来到陈留,见到县令,劝他投降,县令不肯。郦食其在酒宴上把县令灌醉了,然后偷出县衙令箭,假传县令的命令,骗开城门,把刘邦的军队放进城去。

第二天,刘邦的大队人马进入陈留。由于郦食其事先已为刘邦写好了安民告示,刘邦一进城,就受到百姓的欢迎。

刘邦看到陈留果然贮有大量的粮食,十分佩服郦食其的神机妙算,于是封他为广野君。

刘邦在陈留招兵买马,军队扩大了将近一倍,最终抢在项羽之前攻入了关中。

解读

以貌取人是愚人才有的行为。精明的用人者,都是从人才的本质特征中去考察,而不为其表面一些现象所迷惑。毕竟本质才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因素,过分注重表面,往往会被蒙蔽了双眼,影响了判断。

萧何举荐韩信为大将军

名言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

故事

公元前206年的一天,刘邦坐在军帐里生气:自己被西楚霸王项羽封做汉中王,带着队伍离开了咸阳城向西南行进,三天前到达南郑,没想到才安营扎寨,就有人来报丞相萧何开小差跑了!萧何一向忠心耿耿,没想到竟然连声招呼也不打就跑了!

刘邦正在闷坐,军营中忽又传来消息,说丞相萧何回来了!刘邦赶忙迎出去,一见到萧何就问:“我待你不薄啊,你为什么也背叛我跑了?是不是吃不了这点苦了?”

萧何说:“我怎么能背叛你跑了呢?我是为你去追一个被埋没的将才呀!”

刘邦忙问:“追谁?”萧何说:“韩信呀!”

刘邦一听“韩信”,半天没想起是谁,后来终于记起来了:“就是那个小小的治粟都尉吗?管押运粮草的。”萧何说:“可别小看他,那可是个大将之才!”萧何告诉刘邦:“韩信是难得的栋梁之材!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罢了,如果想得天下,没有韩信恐怕不行。这样的人才不可不追回来。”

刘邦半信半疑,漫不经心地说:“看在你的份上,我提拔他当将军得了。”萧何说:“只让他当个将军?那主上还是留不住他的。”刘邦说:“那就派他当大将军,行了吗?”萧何说:“韩信当大将军的确合适,不过,不能随随便便地派他当,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才能表示主上对他的信任与重用。要不,他还会跑的。”

刘邦问:“举行什么仪式?”萧何说:“要选个吉日,斋戒沐浴,设高坛,在全军面前,恭恭敬敬地将大将军印授给韩信,宣布全军由他统率!这样,韩信才会全心全意帮主公争天下!”

萧何说服了刘邦,刘邦隆重地封韩信为大将军,以后韩信果然施展了才能,十面埋伏将项羽重重围困,战胜了西楚霸王,协助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强大、统一的汉朝。

解读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寒门出贵子的事数见不鲜,所以不以出身论英雄是明智之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发现千里马的伯乐,给人才一个公正的展示机会,为最大程度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打下基础。

刘邦论功行赏平等待人

名言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少。

——资治通鉴·陈纪

故事

刘邦夺得天下后,常到各地微服私访。一天,他在洛阳附近看见许多将军围在一起议论,走近他们的时候,又听不到什么,只见将军们面有愠色,好像是对谁很不满,要有什么行动似的。

刘邦连忙问与他同行的张良,张良回答说:“他们正议论着准备造反!”刘邦吓了一跳,天下刚刚平定,又有人出来造反,什么时候国家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呢?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原因。

张良分析说:“陛下斩蛇起义,靠这些将士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秦朝被推翻了,项羽也被打败了,您当上了皇帝,将军们目前最关心的就是分封土地和授予官位。可是,陛下分封的众人中都是萧何、曹参等同您最亲近的人,处分的都是和您有矛盾的人。现在,将军们一边在盼着陛下快快分封他们,一边又担心土地有限轮不到自己。另一些人害怕平时得罪过陛下,会遭到陛下的报复。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发难。如果此事处理不当,很可能出现内乱。”

刘邦慌忙问:“那该怎么办呢?”

张良接口说道:“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对付这个局面。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将军们又都熟悉的人是谁?”

刘邦想了想老实说道:“雍齿。此人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在将士中颇有威望。可是他居功自傲,说话没有一点儿分寸,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下不来台。我真想杀了此人,痛痛快快地出口气,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忍了。”

张良笑道:“这就好了!陛下立即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又得罪过您,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陛下最恨的人都分封了,所有顾虑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他们还会造反吗?”

刘邦听了此言,回朝设下酒宴,大宴群臣。当着大臣和将军的面,封雍齿为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

几天前还议论纷纷的将军们吃过酒宴,高高兴兴地说:“现在好了,没有后顾之忧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封赏吧!”

解读

公平的赏罚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奖励机制,赏罚制度起着巨大的作用,有功必赏,将会使有贡献的人更加积极上进。而有罪必罚,会使犯了过错的人记住教训,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同时,也会使人心服口服,赢得人心。

曹操不徇私情用人

名言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孙中山

故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在四十余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非常重视人才,曾三次下令求贤。求贤令中说: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使国家复兴的君主,哪有不是求得有才能的人与他共同治理天下的呢?而他们得到的人才,却往往来自里巷之中。这难道是侥幸得来的吗?是居上位的人主动寻求的结果。现在国家尚未平定,正是特别需要贤人的时候。你们要帮助我寻求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推举上来,我就任用他们。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祖代都起自“布衣”,曹操把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破格提拔到中央当尚书令,参与军政大事。郭嘉、满宠原来也都是郡县小吏,后来被曹操发现后安排到重要领导岗位上。他们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曹操不仅重用出身低微的人,就是过去与他抱敌对态度的人,只要改了,也能一样录用。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一度投靠袁绍,袁绍付伐曹操的檄文就是他写的。檄文中用“赘阉遗丑”等恶语辱骂曹操,还把曹操的祖父和父亲骂了一通。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平定河北,陈琳落在曹操手中。陈琳慌恐不安,急忙请罪,以为曹操一定会把他处死。可曹操不但没治他的罪,还安慰他说:“过去的事就算了,只要你为我献计献策就行了。”曹操将陈琳留在身边掌管文书。后来曹操发表的重要文告,很多都是陈琳起草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时,在缴获的文件档案中,发现很多自己军中的人写给袁绍的私人书信。有人提议要严加追查惩办。曹操却说:“那时袁绍势力强大,我自己的地位都难保,何况部下呢?”他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那些过去与袁绍有私交的官员深为感动,消除了顾虑,后来都积极为曹操的事业效力。

对各方豪强,曹操也不是一概排斥。如原属董卓系统的张绰,指挥作战的才能非常出众。他与曹操多次交战,在一次战争中还杀死了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可谓深仇大恨。最后因作战失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曹操的部下所俘。他以为自己性命难保,可曹操不记私仇,仍然让他指挥军队。后来在官渡大战中立了大功,曹操把他和其他有功人员一样对待,封为列侯。

解读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用人不徇私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礼贤下士,平等待人,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统一国家,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大作用。

娄师德不计前嫌举荐狄仁杰

名言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张九龄

故事

娄师德,字宗仁,唐高宗、武则天两代大臣,做人正直,谦虚有度。

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娄师德,和他谈论政事。谈话中,武则天问娄师德有没有可以担任辅政大任的人才。娄师德听后,未多考虑,极力推荐了狄仁杰。事后,武则天果然采纳了娄师德的意见,将狄仁杰从外地召回京城,和娄师德同任宰相。

狄仁杰任宰相后,并不知道是娄师德举荐的他。相反,他在心中倒是总记着过去和娄师德的一些过节。而且,因不久前他曾遭受到一些政治迫害,心里总怀疑是娄师德在里边起了不好的作用。因此,常常当着武则天的面讲娄师德的不好。

时间长了,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

一天,武则天在和狄仁杰闲谈中,有意问狄仁杰:“娄师德的品德好不好?”

狄仁杰话中带刺地说道:“他带兵守边时,有过战功,至于他的品德好是不好,我不很清楚。”

武则天接着又问:“他能发现和举荐出色的人才吗?”

狄仁杰说:“我和他在一起,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也不曾听说过。”

听到这里,武则天哈哈大笑,对狄仁杰说:“你还不知道吧,你能当上宰相,正是由于他的举荐呀!”接着又说:“依我看,没有比娄师德做得更好的了。”随即找出了娄师德的荐表,让狄仁杰过目。

事情出乎狄仁杰的意料之外,他感到十分惭愧,感叹地说:“娄师德的度量这么广阔,这么公正,我的全身都给包涵进去了,却还一点不知道人家,可见,我比他差远了!”

从此,狄仁杰主动接近娄师德,很快两人的关系密切起来,共同辅佐武则天管理国务。

不久,北方的契丹国出兵犯境,攻陷了一些州郡。敌兵烧杀抢掠,百姓纷纷逃难。这时狄仁杰和娄师德一同率兵出征,抵御敌兵。他俩互相配合,分路出击,杀退了敌军,收复了失去的州郡,使边境居民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解读

娄师德不计前嫌举荐狄仁杰,在娄师德脑中,浮现的是狄仁杰有才能、贤良的一面,而不是与狄仁杰昔日的隔阂与怨恨。他这样做是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这体现了娄师德为人大度,公平正直的一面。

王旦以德报怨荐寇准

名言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冯梦龙

故事

王旦与寇准是北宋时期两位著名的宰相。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但王旦拜相早于寇准。纵观寇准的一生事业,不在王旦之下,但仅就公正而言,王旦要超过寇准。

王旦做宰相时,经常在别人面前说寇准的长处,而寇准却常在别人面前说王旦的短处。

有一次,王旦又在真宗皇帝面前夸赞寇准,真宗皇帝微笑着对王旦说:“爱卿虽然经常在朕面前夸赞寇准,但寇准却总在朕面前说爱卿的坏话。”

王旦神情自若地说:“这是理所当然的。臣在相位多年,必有许多过失。寇准对陛下毫不隐瞒臣的过失,不正说明寇准对陛下的忠诚吗?不也说明寇准是一位耿直的人吗?我所以尊重寇准,正在于此。”

真宗皇帝听了王旦的话,含笑不语,心中更加赞赏王旦的公正廉明。

王旦主持中书省,寇准主持枢密院。有一次,中书省有公文送枢密院,行文格式不合朝廷规范。寇准发现后立即报告了皇帝,结果使王旦及中书省所有官员都受到了责罚。

这件事情没过一个月,枢密院有公文送中书省,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中书省官员抓住了寇准的把柄,想乘机报复。一位官员非常高兴地报告给王旦,劝王旦奏于真宗皇帝,给众官员出口气。但是,王旦却严厉地命令这位官员把公文送还枢密院,并让他当面指出公文的错误。

这位官员拿着公文到枢密院,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告诉了寇准,寇准羞愧难当,亲自送这位官员离开枢密院。

寇准回到府中,在室内踱来踱去,回想起一件件往事:与王旦同榜得中,两人互相勉励,朝中议事,二人常常不谋而合!自己受小人谗言,受降职处分,王旦忿忿不平;被贬之后,王旦想方设法让真宗皇帝将自己召回……

但是,自己为什么常常在真宗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呢?为什么多次顶撞他?为什么见到他的过错就抓住不放,与他为难呢……

他越想越后悔,越想越难过。想起战国时廉颇负荆请罪的事,寇准立即来到王旦府上,一见王旦,纳头便拜。

王旦大吃一惊,忙搀扶寇准。寇准不起,死死跪在地上说:“寇准请罪,寇准请罪!”

“这从哪里说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旦边说,边拉住寇准的胳膊,把他搀扶起来,请他入座。

寇准感叹道:“老同年,我真佩服你有这么大的度量呀!”

不久,王旦得病,面容憔悴,真宗皇帝问他谁可继承相位。

王旦先是不肯开口,最后还是说:“以臣之愚见,莫如寇准。他人,臣所不知也。”

“寇准性情刚偏,有人奏于朕,说寇准过生日,筑大棚,设大宴,欲与朕相比。”

王旦忿忿不平地说:“望陛下勿听小人进谗。寇准乃当今贤良之士,忠心耿耿。他的雄才大略,是社稷不可缺少的。寇准生辰,拜贺的人川流不息,不正说明他德高望重吗?说他想与陛下相比,纯属谗言。陛下任用寇准,江山可以安保!”

寇准每天朝罢,都要到王旦床前问候。有一次,寇准眼含热泪说道:“王大人,有何教我?”

王旦声音低微地说:“眼看我就不行了。临别要说的话,就是要注意平等待人,既不要使人感念自己的恩惠,也不要让人惧怕自己的威严……”

寇准感动得热泪直流,久久不肯离开王旦的病榻。

王旦去世不久,真宗便依照王旦遗言,任命寇准为宰相。寇准入朝拜谢说:“谢主上圣恩,要不是陛下了解臣,怎么能任命臣为宰相呢?”

真宗皇帝把王旦举荐的话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寇准听了,泪流满面,深感内疚地说:“臣对不起王旦,他的见识、品德是寇准所不及的。”

解读

王旦对寇准能够以德报怨,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王旦为人公正大度的高尚品格。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些人度狭量窄,当受到攻击的时候,不能正确对待,总是挟嫌报复,甚至互相攻讦,互相推诿扯皮,贻误工作,造成工作中不应有的损失。这种态度对己对人都是极为有害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