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7753  |  更新时间:2015-08-08 16:06:11  |  分类:

儿童教育

“宽容大度,谦礼待人”是人类生活中一种至高的美德。它包含着人类最纯净的心灵,蕴藏着生命最可贵的品质,它是一种豁达的和谐之美,社会因为有它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人类因为有它的存在还会变得更加和睦。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大度,多一份谦让,多一份礼貌,那么生活将会如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彩。

过独木桥

名言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屠格涅夫

故事

涝灾期间,为了方便与外界沟通,村民们在一条河上架了一座桥。因为是独木桥,所以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要过相反的方向,就必须有一个人先让路,这样才能通过。

一天,张三要去赶集,这个时候正好碰到同一个村的李四正好往村里走,两人便在独门桥上相遇了。因为平时处得不是很好,张三和李四都不想给对方让路,所以都抱着肩膀看天,等着对方退去,不料10分钟过去了,彼此都没有后退的意思。急着赶集的张三等不及了,对李四不耐烦地吼道:“你凭什么不给我让路,是我先走上桥的。”李四瞅他一眼,不屑地说:“我凭什么给你让路,这桥又不是你家架的。”两个人就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越吵越凶,最后干脆动手打了起来,结果两人都“扑通”掉进了河里。好在他们两个水性都还好,才没有出什么意外。

张三和李四刚刚气喘吁吁地爬上对岸,就看到桥的两端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挎着篮子的农妇,一个是拎着几只鸡的中年男人。只见农妇刚刚跨上桥,又退了回去,大声喊道:“对面的老乡,你先过吧。集快要散了,再晚点就来不急了。”对面的男人,迅速拎着鸡过了桥,并对农妇连声道谢。看着男人过了桥,农妇也上了桥,一边走一边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看来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农妇的这句话正好让站在岸边的张三和李四听个正着,他们两个回味着农妇说的这句话,觉得很有道理,想着刚才两个人的行为不由涨红了脸。

解读

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如果能够依照这样的道路去解决一些遇到的事情,相信问题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与人和谐相处首先需要自己做到大度,你的大度有时候同样能够影响到他人。

杨坚不计前嫌

名言

宽容是互赠的礼品。

——俞吾金

故事

苏威是隋唐初期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高祖杨坚发现和使用苏威这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但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丞相的时候,高大将军曾屡次推荐苏威,陈述苏威的才能,杨坚把苏威召来后,引到卧室内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并称帝,就逃到家里,闭门不出。高大将军要追他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

杨坚登基之后,苏威又出来辅佐他,杨坚不计前嫌,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让苏威继承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尚书两职。苏威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种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为百姓喜欢,因此苏威也更受到杨坚的宠信。杨坚让苏威与高大将军一起参掌朝政,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做的,就主张使用其他材料,要节俭行事,受到杨坚的赞赏。

有一次,杨坚对一个人发怒,要杀了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的怒气消了,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而且职务有空缺时才能举荐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弹劾他不引见别人呢?”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杨素舌辩之才,当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审时度势,帮助我治理国家方面,他却比不上苏威。”

开皇十二年(592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杨坚让蜀王杨秀审查这件事,结果是确有其事。杨坚指出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故事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很害怕,免冠谢罪。杨坚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实际上家中金玉很多,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背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群臣们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果然不负众望,对隋朝忠心耿耿,恪尽职守,一直到死。

解读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于别人的优点我们要懂得赞美,而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则应该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他们,并给他们改正自我的机会,努力做到不放弃不抛弃。

有容乃大

名言

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

——宾斯诺莎

故事

李靖青年的时候就颇有文采武略,他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若生逢其时,遇到明主,必当建功立业,以去富贵。”他的舅舅韩擒虎号称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军事,都连声称赞,抚摸着他的后背说:“能和我在一起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啊!”

李靖初仕隋,任长安县功曹,后任驾部员外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与他相友善。杨素曾经抚摸着自己的座椅对李靖说:“你终究要坐在这个位置上。”

大业末年(618年),李靖任马邑君丞。适逢高祖李渊在塞外攻击突厥,李靖访察高祖的行动,知道高祖有夺取天下之志,便要向隋炀帝密告李渊预谋造反的事情。他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到了长安,因为道路阻塞不通而停了下来。高祖攻破京城长安,擒获了李靖,要将他斩首,李靖高喊道:“您起义兵,本来是为天下人除暴政,想成就大事业,却因为个人恩怨而要斩杀壮士吗?”高祖认为他言辞雄壮,太宗又坚持为他说情,于是高祖就饶恕了他。不久,太宗将李靖召入幕府。

武德二年(619年),李靖随太宗讨伐王世充,因立下大功授予开府之职。当时,萧铣占荆州。高祖派李靖去安抚萧铣。李靖率军受到萧铣的军队阻遏,长时间不能前进。高祖因为李靖在中途长时间滞留而大怒,暗中命令硖州都督许绍将李靖斩首。许绍爱惜李靖的才能,为他请命,于是李靖才得以免除死罪。适逢开州蛮兵首领冉肇则造反,率领义军进攻夔州,赵郡王李孝恭与蛮兵交战失利。李靖率领8万精兵,突袭义军营寨,然后又在地势险要之处设下埋伏,义军果然中计,交战中,李靖将义军将领冉肇则斩首,俘虏蛮兵5000余人,高祖闻讯,非常高兴,对众臣说:“我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于是,高祖降旨慰劳李靖说:“你竭诚尽力,功劳极其显著。我远在都城,已看到你的至诚之心,特予赞扬奖赏,请勿担忧不得富贵。”亲笔给李靖写书信道:“我对你既往不咎,过去的事情,我早就忘记了。”

李靖接到高祖的亲笔信之后,深为感动,更加竭忠尽智报效国家,以谢高祖知遇之恩。

解读

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任何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面对别人的过错,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追究过失。给别人一寸宽容,往往能够得到别人的一尺回报。

诸葛亮七擒孟获

名言

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件多么高尚的行为。

——莎士比亚

故事

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是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和朱褒、雍恺、高定等人勾结,推举雍恺为主帅。趁蜀国对吴国作战失败,元气大伤、刘备刚死的机会,煽动少数民族,杀死蜀国派往这一地区的官吏,公开发动武装叛乱。南中历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三国时候,那里住着许多少数民族,是今天彝族、壮族、傣族、独龙族的祖先。汉朝时,他们被称为“西南夷”。他们和汉族人民在一起,用劳动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边疆,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孟获等人在南中地区的叛乱,既破坏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也严重地威胁到蜀汉的政权,妨碍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计划。为了维护蜀国的统一,诸葛亮经过积极准备,在公元225年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

在开始出兵的时候,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的建议:这次出征的目的,并不是把这些叛乱分子斩尽杀绝,占领他们的城池,而是要征服当地的领袖人物的心,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服从蜀汉的统治,以后不再发动叛乱。这叫做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诸葛亮出兵不久,南中地区的叛军内部就起了变化。雍恺被部下杀死,孟获做了主帅。接着诸葛亮杀高定,破朱褒。这年五月,诸葛亮带领军队渡泸水,追击孟获。

由于孟获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服从他的指挥,所以诸葛亮命令不准杀害他,一定要捉活的。孟获见蜀军打了进来,就起兵迎战。蜀将王平跟他对阵,开战不久,王平即掉转马头往后撤走。孟获驱兵前进,沿山路追赶。忽然喊声大起,蜀兵从两旁杀出,孟获中了埋伏,只得引兵败退。蜀兵紧紧追赶,活捉了孟获。

兵士们把孟获押解到大营来见诸葛亮,诸葛亮问孟获:“我们待你不错,你怎么反叛朝廷呢?现在已经被生擒,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接着他亲自带领孟获参观蜀军军营,问孟获:“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一看,蜀军阵营整肃,军纪严明,士气旺盛,心里暗暗佩服,可是嘴上却不服气。他说:“我不是被打败的,只是不知虚实,中了你们的埋伏,才被活捉的。现在看了你们的军队,也不过如此。真要是硬打硬拼,我们是能够取胜的。”诸葛亮笑着说:“既然这样,我放你回去,你整顿好队伍,再来打一次吧。”说完吩咐士兵摆上酒席,招待孟获吃了一顿,然后把他放回去了。

孟获回去以后,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七次,被擒了七次。最后一次,诸葛亮把孟获的军队引到一个山谷中,截断了他们的归路,然后放火烧山。只见漫山遍野烈火熊熊,把孟获的将士烧得焦头烂额,叫苦连天。孟获第七次被蜀军活捉了。

孟获又被押解到蜀军营帐,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将令说:“丞相不愿意再见孟获,下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孟获想了很久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丞相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我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能那样不给丞相面子呢!”说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很高兴,赶紧把孟获搀扶起来,请他入帐,设宴招待,最后客客气气地把孟获送出营门,让他回去。

解读

诸葛亮一次又一次以广阔的胸怀包容孟获的一次又一次的无礼和进攻,最终得到了孟获的敬重和佩服。有时候,武力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一颗宽大包容的人,往往能够感怀一个人,从而消除问题。所以宽容的力量是强大的。有了宽容的心,社会才能和谐。

白人女士与黑人男士

名言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切斯特·菲尔德

故事

在一架从纽约飞往伦敦的班机上,一位中年白人女士被安排在了一位黑人男士旁边。还没有坐下,她便对身边的黑人怒目而视,而黑人男士则用和善的微笑回应了她的不友善。

空服员走过来时,白人女士请求给她调换位置。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空服员问道。

“难道你没有看到吗?”白人女士用眼睛斜视着旁边的黑人埋怨道,“你们把我安排在这里,我真是太受不了了。跟这种令人倒霉、让人讨厌的人坐在一起,我也会倒霉的,快点给我换个位置!”

几分钟之后,空服员回来了:“很抱歉,女士,经济舱已经坐满了。”

“谁要坐经济舱!”自以为高贵的白人女士立刻叫了起来,“头等舱,像我这样的人,当然要坐头等舱!”

“哦,头等舱里,的确还有一个空位。”空服员微笑说道,然后她突然站起身来,向大家宣布道,“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将乘客提升到头等舱,的确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好在我已经获得了机长的特别许可。”

全舱的人都静静地等候着下文,希望空服员能给大家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机长认为:要一名乘客跟这么令人讨厌的人同座,真的是太不合情合理了。”说到这里,空服人员看了看白人女士,发现她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后,又接着说了下去,“所以,这位先生,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头等舱的位置,请您移驾过去。”

已经站起来的白人女士顿时愣在了当场,而她旁边的黑人男士则趁机走出来,在所有乘客的掌声中,挥着手跟着空服员走向了头等舱。

解读

尊重是互相的,只有你尊重别人,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善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够歧视和看低任何一个人,否则你得到的只有别人的厌恶和抛弃。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白人女乘客,极度愚蠢地认为自己比别人高贵,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

待人谦让的范武子

名言

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别林斯基

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有个人叫范武子,历任上军、中军元帅,并兼太傅,执掌朝政。尽管功在社稷,权倾朝野,可是从不居功自傲,待人谦恭有礼,晋国上下无不爱戴。其子范文子在他的教育下,更加有功不居,谦逊让人。

鲁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范武子退休,范文子代父为卿,报效晋国。有一天,范文子下朝回来迟到了,他父亲问他为何回来那么晚,他有点得意地回答道:“秦国客人出了几道怪题想为难大臣们,大家果真被难住了,只有我答上了三道。”范武子一听,顿时沉下脸来,生气地教训他道:“你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那些大臣并不是真的答不上来,他们是要让长者回答。你居然如此无礼,三次抢先发言,一点都不知道谦让!”话音没落,就举起拐杖打将起来。

此后,范文子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幡然悔悟。

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国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国、卫国都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中军元帅郤克和范文子、栾书,统帅上、中、下三军六万人马,乘战车八百辆,同齐军在鞍会战,大获全胜,还差一点活捉齐顷公,迫使齐国将汶阳之地还归鲁国,并与袁娄订立盟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鲁鞍之战”。

晋军凯旋,举国欢迎。那一天,范武子也早早地站在欢迎的人群之中,看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将士们一队队地过去了,还不见儿子的影子,直到最后,才看见范文子走过来。他抱怨儿子说:“难道你不知道我在等你吗?你怎么走在最后面呢?”范文子从容地向父亲解释:“军队打胜仗,臣民举国欢迎,我假如走在前面,大家就会把敬佩的目光都集中到我的身上,那么,我就抢去了主帅应当得到的光荣。我不能那样做。”范武子一听,十分高兴,对儿子夸奖道:“你做得很对,你如此谦逊,就会远离祸患,我放心了!”

郤克见到晋景公,景公慰劳他说:“鞍之战大胜,全靠你的指挥呀!”郤克推让道:“这是您平时训练的结果,另外,他们几个同心协力,功不能没,我有啥子能耐。”轮到范文子进见,景公也同样慰劳,范文子谦让道:“我只不过是临时代行上军元帅荀偃的职责,按照他的吩咐办事,服从郤克的号令指挥罢了,我有什么功劳。”最后,下军元帅栾书进见,景公也同样地慰劳他。栾书谦虚地说:“那是由于范文子指挥得当,兵士服从指挥,拼命杀敌,我没啥子功劳。”几位元帅互相推让,全都谦逊有礼。

后来,在范文子的教育下,其子范宣子也彬彬有礼,深受国人尊敬。范文子去世,范宣子被任用为中军元帅,他说什么也不接受,坚持要让比自己强的老将荀偃担任,自己甘愿做荀偃助手,后因功被晋升为正卿。

以礼让传家,一门三代全位列公卿,谦恭有礼,被传为千古佳话。

解读

谦礼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向我们的前辈们学习。在生活中谦虚礼貌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得到进步,同样还能得到别人的器重和尊重。

指挥官和老人

名言

若无包容,生命将被永无止境的仇恨和报复所控制。

——阿萨吉奥利

故事

一场残酷的战争结束后,一个是年轻的指挥官,一个是年老的炊事员。他们在奔逃中相遇,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路径——沙漠,追兵止于沙漠的边缘,因为他们不相信有人会从那里活着出去。

“请带上我吧,丰富的阅历教会了我如何在沙漠中辨认方向,我会对你有用的。”老人哀求道,指挥官麻木地下了马,他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了求生的资格,他望着老人花白的双鬓,心里不禁一颤:由于我的无能,几万个鲜活的生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有责任保护这最后一个士兵,他扶老人上了战马。

到处是金色的沙丘,在这茫茫的沙海中,没有一个标志的东西,使人很难辨认方向。“跟我走吧。”老人果敢地说。指挥官跟在他的后面,灼热的阳光将沙子烤得如炽热的火炭一样,喉咙干得几乎要冒烟。他们没有水,也没有食物,老人说:“把马杀了吧!”指挥官怔了怔,唉,要想活着也只能如此了。他取下腰间的军刀……

“现在,马没有了,就请你背着我走吧!”指挥官又一怔,心想,你有手有脚,为什么要人背着走,这要求实在是有点过分。但他想老人此时要在沙漠中逃生,也完全是因为他的不称职。他此刻唯一的信念就是让老人活下去,以弥补自己的罪过。他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前行,在大漠上留下了一串深陷且绵延的脚印。

一天,两天……十天。茫茫的沙漠好像无边无际,到处是灼烧的沙烁,满眼是弯曲的线条,白天,指挥官是一匹任劳任怨的骆驼,晚上,他又成了最体贴周到的仆从。然而,老人的要求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过分。他会将两人每天总共的食物吃掉一大半,会将每天定量的马血喝掉好几口。年轻人从没有怨言,他只希望老人能活着走出沙漠。

他俩越来越虚弱,直到有一天,老人奄奄一息了,“你走吧,别管我了。”“我不行了,还是你自己逃生去吧。”

“不,我已经没有了生的勇气,即使活着我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宽恕。”

一丝苦笑浮上了老人的面容,“说实话,这些天来难道你就没有感到我在刁难、拖累你吗?我真没有想到,你的心可以包容下这些。”

“我想让你活着,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指挥官痛苦地说。老人此刻解下了身上的一个布包,“拿去吧,里面有水,也有吃的,还有个指南针,你朝东再走一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我们在这里的时间实在太长了……”老人闭上了眼睛。

“你醒醒,我不会丢下你的,我要背你出去。”老人勉强睁开眼睛,“唉,难道你真的认为沙漠这么漫无边际吗?其实,只要走三天,就可以出去,我只是带你走了一个圆圈而已。我亲眼看着我两个儿子死在敌人的刀下,他们的血染红了我眼前的世界,这全是因为你。我要报复你,与你同归于尽,一起耗死在这无边的沙漠里,然而你却用包容的胸怀融化了我内心的怨恨,我已经被你的包容大度所征服。只有能包容别人的人才配受到他人的包容。”老人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指挥官震惊地矗立在那儿,仿佛又经历了一场战争,一场人生的战斗。他得到了一位父亲的包容。此时他才明白武力征服的只是人的躯体,只有靠爱和包容大度才能赢得人心。

他放平老人的身体,怀着包容之心,向希望走去。

解读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包容。包容是化解报复心理的良药,它会使人生得到升华,在升华中可以找到平静,在平静中得到幸福。生活中,当他人给自己带来伤害或者是不愉快的时候,要学会以包容之心待之,报复的欲念就会慢慢散去。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