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384  |  更新时间:2015-08-05 16:35:08  |  分类:

儿童教育

解读

护国战争作为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张澜在护国战争中运筹帷幄,团结大批有识之士,在护国战争的主要战场——四川这个特殊的地方,不顾个人安危,去组织领导川北起义,后又促成四川独立,有力地打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有力地配合了护国战争的顺利进行,对保卫民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长大也当“洪秀全”

名言

民主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种制度。

——丘吉尔

故事

在珠江口外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槟榔山不高而秀,兰溪河不宽而清。1866年11月12日,在村边一间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后来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民主革命伟人孙中山。

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帝象。小帝象的家庭是一个贫苦的农家,从祖父孙敬贤起就靠租种他人的田地维持生活,父亲孙达成早年在澳门打工,回乡后依旧是佃农。后来,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在檀香山经商致富,家境才逐渐好起来。像所有的穷孩子一样,孙中山从懂事起就开始分担家务劳动,砍柴、割草、下田,最有意思的是跟大孩子去讨小海,不仅可以捡到退潮留下的小鱼小蟹,而且可以收获许多好看的贝壳。孙中山从小干活就特别利落,常常是别人还没干什么,他就已经干完了。自己做完了,他还帮助其他小伙伴做,特别喜欢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尽管脚上没有鞋穿,肚里只有白薯,但是童年的孙中山还是有许多快乐的时光。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鱼,上岸嬉戏。男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玩“打仗”,每当这时候,小帝象都是当然的首领。

在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军老兵,大人们不大敢接近他,可是孩子们却喜欢听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太平军的故事,像洪秀全金田起义,石达开打得曾国藩投水,李秀成大破洋枪队,孩子们听得欢天喜地,抓耳挠腮,而听得最入神的当数小帝象。那位太平军老兵也非常喜欢这个器宇不凡的孩子,常说小帝象长得像洪秀全,希望他长大以后也当“洪秀全”,推翻清王朝。因此,翠亨村的孩子们都叫小帝象“洪秀全”。从此以后,翠亨村的孩子玩“打仗”游戏,就不只是官兵捉强盗,还有太平军打清兵,而小帝象自然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时间一长,大人们也知道了小帝象的这个“绰号”。晚上孩子们要是稍微晚点回来,大人们就会嗔怪道:“是不是又跟‘洪秀全’去打仗了?”

广东由于“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和三合会等反清帮会的长期活动,民间对于清朝统治一直不满,大家对反清的活动和言论都采取默许的态度。这种社会氛围使小帝象从小就萌发了反清意识,而清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又强化了他的这种意识。两广和福建一带,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人很多。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用他们以生命和勤劳换来的财富滋养了家乡,也滋养了祖国。可是,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尽基本的义务保护华侨,反而将他们看作“弃民”,想尽各种办法搜刮迫害他们。在海外辛苦赚钱,准备叶落归根的华侨,往往会受到无端的欺辱。小帝象曾亲眼看见过同村的一位归侨商人,在青天白日之下店铺竟被盗匪洗劫一空,而清朝地方政府对此却坐视不管。看着悲痛欲绝的归侨商人,小帝象的心里非常难过。如果说这一事件只是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那么小帝象亲眼目睹的另一件事则清楚地暴露了清政府的凶残、无道和贪婪。

翠亨村有李氏三兄弟,漂洋过海千辛万苦在美国的旧金山淘金赚了一些钱,回到家乡办置了自己的产业,而且盖了一座小花园,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去那里玩,那里也是小帝象和小伙伴们玩耍的乐园。可是,突然有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清兵闯进村来,不由分说地抓走了李氏兄弟,抄了他们的家,封了小花园。小帝象为此感到不平,上前大声质问。领头的官吏竟然二话不说,拔刀便刺。幸亏小帝象闪得快,才躲了过去。原来,李氏兄弟的产业刺激了当地官员的贪心,他们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李氏兄弟抓进监狱,霸占了他们的产业。后来,李氏三兄弟一人被处死,两人不知所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小帝象幼小的心灵。从此,他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洪秀全要揭竿而起,反抗腐败的清政府了。

孙中山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随母赴檀香山。在长兄孙眉资助下,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在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门卫随即将名片呈上,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卫:“来者何人?”门卫回答:“是一儒生。”张总督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叫门卫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纸上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这分明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孙中山微微一笑,对出了下联,又请门卫呈送给张之洞,张之洞看见上书:“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不觉暗暗吃惊,急命门卫大开中门,亲自迎接才华横溢的孙中山。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是为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政治团体。1895年2月,他在香港联合当地的爱国知识分子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的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读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他全心全意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他最早提出了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惦念的依然是未竟的事业。

革命傲先贤的主编

名言

思想一旦觉悟,就不会再瞌睡。

——卡莱尔

故事

1916年,全国讨伐袁世凯称帝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中华革命党在上海的负责人陈英士找到邵力子,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得办一份报纸,进行舆论宣传。”邵力子一听就非常高兴,搓着手说:“我也早有此意。”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之后,邵力子联系了另一个报人叶楚伧,两个人积极活动,终于创办了民国日报,起初定名生活日报。从此,邵力子便投身于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的最前列了。民国日报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邵力子主办的觉悟副刊。

觉悟副刊创办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的转折关头,新与旧彼此交织,革命与保守相龃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中国发展的光明前途的探索;也有更多的人在徘徊思索,找不到前面的路。邵力子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为什么要革命,怎样革命,以及革命的目标是什么,那么这个人就是一只无头苍蝇,乱撞撞而已。使他们醒悟,找到力量的源泉,又找到了力量的用武之地,则力量强大,什么事都可以做成。”邵力子对民众和未来充满了信心,由于觉悟副刊创办时,时间匆忙,创刊号连发刊词都来不及写,过了两天,邵力子在古训疑录中才阐明办刊的宗旨:

学问不能进步,乃在一般人对古训的深信不疑。古训在产生的当时无疑有过不少作用,但时过境迁,其消极性就暴露出来了。我们不能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待它,而让它们束缚我们的手脚,它就成为有害我们的东西了。近年来,我们和欧美通商,外国的新潮流在我们的失败中一点点输进来,这使我们产生新鲜感,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时代主题,中国人必须觉悟,凡是无用的我们必须抛弃,用新的头脑面对我们的未来……

邵力子对青年很偏爱,因为他觉得,没有青年的觉悟,一个社会是没有生气的,也不可能真正地觉悟。因此,在主编觉悟副刊期间,他非常重视青年和学生的来稿,热情接待他们的来访,每封来信都认真答复,使青年、学生把觉悟副刊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

副刊上辟有“通讯”一栏,许多青年来信都由邵力子署名答复,颇受青年们的欢迎。邵力子在与青年、学生交往时,经常从副刊的特点出发,注重引导他们认识黑暗社会的本质,从而唤起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心。

1920年年初,觉悟副刊上开展了关于吊打窃贼事件的讨论。有一篇以真事为题材的小说捉贼,描写了学生吊打小偷的情景,引起了青年人的强烈反响。邵力子在副刊中评论此事时写道:“这个人固然是贼,但应不应该吊打?天下的人,小偷小摸是不是最坏的?比他坏的,触目皆是。军阀、政客、资本家、地主,哪一个不是操戈矛的大盗?为什么大盗逍遥自在,受人敬礼,而小盗在此地被吊起来敲打?”

青年来信问他:“该如何解决大小盗的问题呢?”

邵力子又载文指出:“解决贼的问题是要变革整个社会制度,打倒军阀、政客,造成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衣食无忧,拥有生存权、劳动权、教育权,自然就不会去小偷小摸了……”

也有青年来信说:“变革整个社会制度谈何容易。”

邵力子又专门复信:“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有理想、有信心,岂有做不成的事?”

邵力子还经常与青年们讨论关于学习新文化、争取婚姻自由和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等方面的问题,青年们有什么苦衷和知心话必投书于觉悟。一位青年在来信中说:“我在案头放了几本觉悟,可以随时想一想自己的觉悟是否符合觉悟的精神?唯恐偶一不慎有堕落的倾向,每每看到觉悟,便觉得很能提高我的觉悟能力、觉悟思想,且逐渐在养成完全觉悟的人格……”

邵力子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也有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相通之处。他经常利用觉悟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注意结合中国的现状研究一些实际问题,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深入民心做过一定的贡献。共产.党人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等人在这里发表了不少文章,就是邵力子支持和帮助的。觉悟还曾多次登载马列主义著作的原文,如列宁的共产主义和社会的进化、帝国主义论,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今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三”),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觉悟副刊成为一些共产.党人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据协助邵力子编辑觉悟的陈望道回忆:“觉悟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批评各种反动思潮的斗争,有着广泛的影响,登载这些文章,经常受到旧租界巡捕房警方的干预,随时有罚停刊或其他的处分。”但邵力子顾不上这些,我行我素,表现了邵力子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进步的思想。

解读

邵力子主编的觉悟,由于种种原因,于1925年停办。其间,觉悟副刊对教育青年、唤醒民众和介绍革命理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轰动一时,影响力很大,被誉为当时全国报纸中四大副刊之一。邵力子也因此成为时人关注的重要人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