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2993  |  更新时间:2015-09-23 09:04:07  |  分类:

儿童教育

隋文帝严惩恶子,感召天下

名言

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东汉徐干

故事

隋文帝杨坚(541604,581604年在位)登上皇位后,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勤政爱民,注意节俭。他还特别告诫孩子说:“治理国家,必须树立法制的权威,取信于民。我朝的法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不管是谁犯了法,都要受到惩处。”

隋文帝杨坚有5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和五子杨谅。由于父亲事先警告过众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杨勇、杨广等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国家的法律。

三皇子杨俊可不管什么警告!他在平灭位于江南的陈朝、结束中国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被封为秦孝王。他既是功臣,又是皇胄,觉得国法是管不到自己头上的,于是就放纵自己,胡作非为。他和他的手下仗势欺人,霸占别人田产,抢夺百姓妻女,而且放债求利,下层官吏和百姓深受其苦。

隋文帝听说三皇子杨俊干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勃然大怒,立即派人查办此事。开始时,他还念及父子之情,只是惩办了杨俊的手下(因此受株连的有100多人),以为这样可以使杨俊有所收敛。

谁知杨俊恶习难改,他不仅依然我行我素,而且竟依照皇宫的规格来营造自己的王府,奢侈华丽到了极点。同时还从民间搜罗了大量的美女、歌妓,供其寻欢作乐。

隋文帝见杨俊如此奢侈腐化,再也无法容忍了。他深切地认识到,如果再对杨俊庇护宽大,就会有更多的人效尤,以致危及隋朝的长治久安。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隋文帝断然下令削去杨俊的官职,先将其软禁起来,再依法惩处。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左武卫将军刘升以为这只是隋文帝的一时气愤之举,等气消了就没有事了,于是就向隋文帝进谏说:“秦王功劳很大,现在只不过是多花了朝廷几个钱把王府修整一下,也算不了什么大错,臣以为可以宽容,教育教育也就算了,还是恢复他的官职吧!”

隋文帝说:“国家的法律是不能违犯的。皇子犯了法,也必须受到惩处。”

刘升还是一个劲地为杨俊求情,劝隋文帝恢复杨俊的官职。直到隋文帝脸上显出愤怒的样子,刘升才停止了劝谏。

不久,朝廷重臣杨素也来进谏,说秦王虽有过错,但不应受到这样重的惩处,请隋文帝仔细斟酌,对杨俊手下留情。

隋文帝对杨素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我是5个儿子的父亲,如果按照您的意思办理,那为什么不对皇帝的儿子特别制定一套法律呢?我倒是想赦免他,可是国法饶不了他啊!过去,周公还诛杀其弟管叔和蔡叔呢,我诚然远远不如周公,但也不能损害法律啊!”

杨素听了隋文帝的这一席话,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杨俊听说父皇拒绝了大臣们的请求,知道自己罪不能免,又急又怕,吃不下,睡不安,很快就病倒了。他在病中给父皇写了封认罪书差人送去,请求从轻发落。

隋文帝对送认罪书的人说:“你回去告诉俊儿,他犯的罪国法难容。我惩处他,心里也很难过,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子孙后代有所警惕,不敢再胡作非为。不然的话,隋朝的天下会被很快断送的。”

杨俊听了这话,病情加重,不久就死去了。

杨俊死后,他的手下人想办办丧事,在杨俊墓前立块石碑。隋文帝阻止说:“立石碑有什么用?要想留名,在史书里把他的事写上几笔就可以了。”

随后,隋文帝又吩咐说:“要把杨俊的府第充公,奢侈华丽的装饰要全部毁掉。”

解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无法不折不扣地执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原则,但这句话能够在当时出现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尚且知道维护法律的平等性,更何况在人人平等的今天呢?

姚崇刚直不阿,为相不护子

名言

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毋贪,不可得也。

——明朝顾炎武

故事

姚崇(650721),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历任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姚崇为官几十年,始终清廉俭朴,严于律己,尤其是严惩自己的儿子的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有一年,唐玄宗新任命了一名吏部尚书叫魏知古。魏知古是个清正不阿的人,与姚崇是好朋友。正赶上在东都洛阳考选进士,魏知古就带人前去巡查。恰巧,姚崇的儿子正在洛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官,知道父亲几十年的老朋友如今掌管全国官吏的选拔和调动,便来求见魏知古。

“伯父,您一路劳累,这点补品请您补养一下吧。”姚公子非常客气地说着,把几盒补品放在桌上。魏知古一看是老朋友的儿子,自然是很高兴,并没有拒绝送来的礼品。

“贤侄,我看你一表人才,最近在干什么呢?”魏知古很关心地问。

“唉,伯父,您也不是不知道,家父一向对我要求很严,让我在这东都城里任个芝麻小官,见不着什么大世面,也很难有升迁的机会呀!”一提起这事,姚公子马上愁容满面,好像一肚子委屈似的。

魏知古知道姚崇一向教子很严,而且从不因为升迁调任的事为孩子说情,魏知古并不深知姚公子到底才识人品如何,便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开导了年轻人一番。最后说:“你父亲这个人的脾气我了解,他不鼓励你入京做官,是想让你再锻炼一下,你应该体谅你父亲的心思才是。”

听了魏知古的话,姚公子恳切地说:“伯父的话我都记下了,只是我远离京城,很难受到前辈们的关照,如果伯父有机会的话,还请多替我美言几句,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的。”

魏知古明白姚公子升迁心切,因为是老朋友的孩子,不好多说什么,便安慰他说:“作为朝廷命官,我的职责就是任能选贤,提拔有才识的年轻人。你的抱负我已经知道了,不会让你错过好机会的。”

这些话总算让姚公子转忧为喜。

不久,魏知古巡视完东都的进士考选回到了京城。进见唐玄宗时,就把姚公子的请求告诉了唐玄宗,并说:“姚老相公一向教子很严,姚公子在洛阳也确实是职小位卑,但我对他的才识和为人了解不深,所以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于是,唐玄宗就让姚崇进宫,直截了当地问姚崇:“你的儿子到底才能怎么样?现在做的是什么官职?”

姚崇就把儿子的情况告诉了玄宗,并叹了口气说:“我的儿子官小位卑,但他能恪尽职守我就满足了,我看他为人贪欲而不够谨俭,总想着提职升迁。这次魏知古去东都巡视,他很可能去找魏知古疏通说情,我看他很难承担国家的重任,请皇上秉公处理。”

唐玄宗见姚崇这样坦率,又毫不徇私情,便非常感动。就对魏知古说:“你应该照顾一下姚公子,对姚老相公不能这样不讲情面。”

姚崇听到这话,忙说:“是我儿子不好,他不按陛下的规定行事,私下求情,陛下不严惩他已经是很宽大了,魏知古做得很对呀!”

唐玄宗见姚崇如此深明大义,克己奉公,也非常感动,就同意了姚崇的意见。

姚崇果真没有看错自己的儿子,事隔不久,他的儿子就接受了贿赂,被人告到唐玄宗那里。正好姚崇的一个部下也接受了胡人的礼品,违法了法律。这两件事被一同告到了玄宗那里。

姚崇心里很不安,为了严明法纪,他请求玄宗依法处理自己的儿子,并引咎自责,辞去宰相的职位。唐玄宗深爱这个忠心耿耿,两袖清风的老臣,再三挽留。

姚崇含泪说:“老臣是不得已啊,不这样的话,又怎能维护国法,教育后人呢?请陛下成全我的心愿吧。”

玄宗见姚崇一片赤诚,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在姚崇的坚持下,他的儿子和部下都接受了法律的制裁。

解读

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依法办事,可谓公正;而对自己的亲人不徇私情,秉公执法,则堪称圣人。姚崇身居高位,不但不袒护自己的儿子,而且能够依法办事,在儿子违法后予以严惩,这种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