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272  |  更新时间:2015-09-13 13:25:03  |  分类:

儿童教育

赵轨清白做人

名言

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

——刘向

故事

赵轨是隋文帝时的一名官员,他为政清廉在隋朝时是很有名的。

隋文帝当上皇帝后,知道赵轨足智多谋,品德高尚,便调他任齐州最高长官。他到齐州后很善于治理,扶助农桑,整肃吏治,宽限刑法,倡导节俭,严禁官吏侵害百姓。几年之后,齐州农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他在齐州四年,朝廷考核官吏,他连续四年均是考绩第一。

在齐州时,他的住宅和一家百姓相邻,百姓家的一棵桑树,枝干伸到赵轨家的庭院中。平时,赵轨的孩子们爱在树荫下玩耍。有一次大儿子把树枝拉了一枝下来,折断了作马鞭玩。

赵轨见到后,对儿子耐心地说:“农夫种田栽桑,我们才有衣穿饭吃。他们种田要辛苦流汗,栽桑要日晒雨淋,栽大一棵桑树多不容易,你们这样随便折下来玩,应该吗?”当儿子认错之后,赵轨并不就此罢休,还要夫人到隔壁邻家陪不是,赔偿损失。

邻家说这乃区区小事,不必这样在心,赵夫人却说:“这是赵大人的家规,家人孩子是不准损害他人一丝一毫的。你若不收下,等会赵大人还会亲自上门呢。”说得邻家只得收下,从此,赵轨政清若水的美名便传遍了齐州。

几个月后,邻居家桑树上的桑葚成熟了,一颗颗桑葚呈紫黑色,挂满了枝叶之间,又大又饱满,水淋淋地十分惹人喜爱。天天在树下玩耍的赵轨的三个孩子,看到诱人的桑葚一个个馋涎欲滴。但孩子们因玩桑枝被父亲教训之后,再也不敢去动邻居的桑树,现在看到桑葚虽十分吸引人,但没一个敢去攀摘一粒,只是在树下看看桑葚解馋而已。几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孩子去采摘一粒。一天夜里,落了一阵小雨,又吹了一阵不大的风。天亮后,孩子们到桑树下玩时,看见地下落满了一粒粒紫黑色的桑葚。孩子们想,这桑葚是成熟了被风吹掉下来的,不是我们去采摘的,吃了该不算违反父亲的训导吧。不一会儿,三个孩子就把掉落地下的桑葚吃了个一干二净。三个孩子吃得高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正在房中看书的赵轨,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觉得十分诧异,便走了出来,只见三个孩子正笑得开心,就问发生了什么事。三个孩子把吃桑葚的事告诉了赵轨。

“谁让你们吃桑葚的?”

“父亲,桑葚是自己掉到地上,我们才敢捡了吃。”老大回答。

赵轨温和而坚定地说:“就是掉在地上的也不能吃呀!”

“父亲,我们不捡了吃,它也会烂在地上,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父亲多次告诉你们,只要是百姓的东西,我们一丝一毫都不能要。我不是为了得一个清廉的好名声而这样要求你们,是要让你们自幼懂得,不侵扰百姓,廉洁自律,这是当官的最起码条件,是立身处事的最基本准则。这桑葚虽然是自己落到地上的,但它不是我们自己耕种得来的,是百姓的,那我们就不能去动,去吃。那掉在地上不捡不是会烂掉吗?这很好办,你们将它捡起来,给邻家送去不就行了吗?你们觉得好吃,想要尝尝的话,出钱向邻家买上一些回来吃不就行啦?”

孩子一听,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便齐声说道:

“父亲,我们把地上的桑葚捡起来,给邻家百姓送回去。我们吃掉的,给人家付上钱,你说行吗?”

“太好了!你们就这样办吧。”

三个孩子高高兴兴地把桑葚捡了起来,用水洗净,给邻居送了回去。并付了自己吃掉桑葚的钱。邻居知道推辞也没有用,便收下了。

又一年,隋文帝杨坚的异母兄弟杨爽,要出任原州(今宁夏固原)总管,隋文帝觉得他年纪轻,怕到任之后不能处理好政务,另一方面要找一个有威望、有才学的人教导他,便选了赵轨去辅佐卫王杨爽,并嘱咐杨爽好好向赵轨学习。赵轨接到任命后,不敢延误,便日夜兼程赶往原州。一天,天空飘着小雨,赵轨一行车马到了一个村边,因人困马乏,赵轨便令大家在村边歇息一会,但任何人不得进村,因为百姓已经熟睡,一进村势必惊动他们。一名侍从因太疲乏了,歇息下来之后,倒在路边草地上便睡着了。等到下令起程时,别人将他推醒,他醒来一看,他的三匹马不见了。他急忙四处寻找,在星光下看到他的三匹马在百姓的田禾中吃谷,他赶近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谷子已被马吃了一大片。他急忙禀告赵轨,赵轨立即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停歇。当下人问他,野地寒凉,为什么要停歇呢。

他说:“我们的马匹吃了百姓的谷子,不赔偿损失,怎能离开?”

“我们留下一人处理一下不就行了吗?”

“我的马匹吃了百姓的禾苗,我不仅要赔偿损失,还要向百姓当面认错,这是我管教不严,一时疏忽所致,这些不能让别人代替的。”赵轨严肃地说。

“那我去叫醒一家百姓,问清是谁家的禾,大人向他道歉、赔偿,这不就得了吗?”

“不行,我们的马匹吃了百姓的禾谷,给百姓带来了损失、制造了麻烦,我的心就很难过了。现在,深更半夜,去敲门叫喊,叫了一家,惊扰了十家,更弄得百姓今夜不安宁,这不是麻烦之外又加惊扰了吗?千万不能这样做。”

随从们觉得赵轨说得很有道理,便在路边坐下,不敢高声,不敢起火,默默地忍受着寒露的侵袭。特别是那位放马入禾地的侍卫,更是难过万分,说因自己疏忽让大家一起为他受苦。赵轨没有责骂怪罪他,反而安慰他说道:

“这事也不能全怪你,我首先对歇息的地方没选好,不应该在村边、田边停歇。其次,只要你们注意不要惊动百姓,没提醒你们注意马匹不要糟踏庄稼。”

赵轨等一行人,硬是坐在路边,待到天明。当百姓起床之后,查访到禾田主人,赵轨亲自上门认错,并赔偿了庄稼的损失,才慢慢离去。这件事很快在原州境内传开了,新的总管司马还不到任,美名已在百姓中传扬。很多官吏和百姓,都把赵轨当作自己学习的典范,很多人都因受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节操。

解读

真正的自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做给自己的。有别人在场,就严格要求,别人不在,就恣意妄为,那就不是真正的自律。应该人前人后一个样,不欺瞒,这才是真正的律己精神。

狄青谦恭做人

名言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论语

故事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是北宋名将。他出身行伍,善于骑射,勇敢善战,在抵御西夏、保卫边防的连年战争中,身经大小二十五战,每战必胜,为使西夏皇帝李元昊俯首称臣立下了汗马功劳。凭军功,被任命为马前副都指挥使。

在北宋,士卒的地位非常低下,为防止他们逃跑,每个士卒脸上都被刺上字作记号,形同充军的囚犯。这时,身为朝廷大将的狄青,脸上仍然带着这种下贱和耻辱的记号。宋仁宗过意不去,特许他用药除去脸上的记号。狄青却指着自己脸上的记号说:“皇上按功劳委我以重任,而不论门第高低、出身贵贱。正是这个记号激励我为皇上效命,为国立功,而不敢稍有懈怠。请允许我留下这个记号,让士卒们知道,为国立功的机会正在等待着他们!”仁宗听他言之有理,而且出于至诚,就再没勉强他。

后来,在征讨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时,侬智高兵败逃亡。在邕州城外发现一具身穿金龙衣的尸体,当时大家据此认为侬智高已死,一致主张上报朝廷。狄青不同意,他说:“怎么就能肯定这不是侬智高的金蝉脱壳之计呢?宁可认为侬智高没死,也不能贪功而欺骗朝廷。”平定侬智高,无论是谋划决断,还是临阵指挥,全靠狄青。而协助狄青破敌的孙沔却未有丝毫功劳。在平定侬智高之后,狄青有意把善后事宜完全交给孙沔办理,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而自己退在一边,撒手不管。原来孙沔只是佩服狄青的勇敢过人,而今更敬重他的为人,自认为不如狄青。

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武将想凭战功升任枢密使(军政大臣)是不可能的,行伍出身的就更不用说了。宋仁宗格外器重狄青,排除各种阻挠,破格提拔狄青为枢密使,让他掌握全国军事大权。在狄青升任枢密使不久,有人自称是武则天时代的大功臣狄仁杰的后人,捧着狄仁杰的画像,去见狄青,说要把这幅画像献给狄青。去了十多次,都碰了钉子,最后一次,狄青没办法终于接见了这位所谓狄仁杰的后人。一见面,那人就呈上画像,跪下指着画像对狄青说:“小人一向敬慕大人,特将这幅祖上传下来的大人先祖狄仁杰的画像,献给大人,以表示我的一片心意。”狄青没等他把话说完,就当场谢绝,并且婉转地说:“我出身行伍,全靠自己的奋斗和机遇,才立下些许功劳,我怎么敢自比一代名臣狄仁杰呢?”说罢叫管家送来人一些银两打发出去。

解读

狄青不贪功,不攀高,严于律己,赢得了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一致好评。廉洁自律的作风不但是古代为官者的一项修身准则,也应成为现代人的工作修身准则。

杨震黑夜拒礼

名言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

故事

东汉年间,荆州刺史杨震发现当地有个叫王密的读书人,学问渊博,才华出众,觉得他堪为大用,于是就向朝廷举荐。后来经过考核,王密做了昌邑(在今山东境内)县的县令。

几年后,杨震奉命调任新职。当他离开京城洛阳赶赴任所时,一路上轻车简从,途经许多州县都是住在路边小店。要是不认识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人竟会是朝廷重臣。

这一天杨震来到昌邑,先找个小店住下。一会儿,忽听见院里人声嘈杂。店主慌忙来报:“县太爷到了,要接您进县衙去住呢,您赶快收拾一下吧!”

店主的话还没有说完,只见一个身穿官服的人进门来倒地便拜,口里说:

“学生王密,不知恩师驾到,有失远迎。刚才有个荆州老乡告我说,您已住进小店,我才赶忙来接。现在县衙里已经给您清理出一间书房,还是搬过去住安静些。”

杨震推托不过,只得坐上王密派来的官轿,住进了县衙。

在县衙,王密亲自端茶端饭,照顾得无微不至。已经夜深了,王密还在诉说着别后离情。他说:“当年若不是恩师举荐,我王密至今还是一介百姓,是不会有今天的。为这事我会感激您一辈子的。”

杨震很平淡地说:“举荐贤才是我的本分职责。只要你能努力为国效力,我就心满意足了。”

“一定,一定。”

王密说完这话,立即走出门去四处张望。返回后闭紧房门,从怀里掏出个口袋,低声低气地说:

“为了感谢恩师的知遇之恩,我本来应送重礼,但仓促之间来不及准备,只备下十两黄金,不成敬意,请您收下在路上使用吧!”

杨震见状,连声说:“不可,不可!朝廷已经三令五申,不准大臣外出收礼,难道你不知道这个规定吗?”

“规定是知道的。可哪个当官的不收礼?况且现在是黑夜,外面没有一个人,谁也不知道,您就放心大胆地收下吧。”

杨震有点生气了,他很严肃地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送金子给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明明有这‘四知’,怎么能说谁也不知道呢?再说,以为别人不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王密看见恩师动了气,只得连声认错。包起金子,赶忙辞别杨震,回家去了。

解读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向来以“慎独”作为修身的准则。“慎独”,就是在一人独处的情况下依然严于律己,不做任何违背道义的事情。杨震黑夜拒礼就是“慎独”的最好诠释和体现。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