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礼遇”晏子
名言
对人无礼,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
——布鲁雅尔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虽然身矮貌丑,但是却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为人机智。
有一次,晏子作为齐国的代表,前去楚国京城谈判。
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时,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为此,楚王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个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
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国管礼宾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准备领晏子从小洞进去。晏子不进,他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洞进去呢?”楚国管礼宾的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晏子等人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宫见到楚王,楚王腆着肚皮,高高地站在台阶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问道:“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
“臣不知大王这‘无人’是什么意思?”
楚王说:“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
晏子从容地回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房屋一片连着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踩着脚跟,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拉长了脸吭了一声,又问:“既然这样,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
晏子笑嘻嘻地答道:“怎么派不出呢?可是我们齐国委派大使是有规矩的,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无能的家伙派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子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使臣,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
楚王听了,羞愧得无言以对。
解读
对人要有礼,要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对你的“礼遇”和尊重。对人的态度如何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想侮辱别人的人往往会自取其辱。
晏子以礼对待越石父
名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晋国,路过中牟地方,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反穿皮袄,身背饲草,正坐在路边休息。晏子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于是就派人问他:“你是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
那人回答说:“我是齐国人,名叫越石父。”
晏子就把他叫到跟前问道:“为什么来到这里?是不是家里遭到什么不幸?”
越石父说:“我在中牟卖身为奴,看见了使者路过,打算跟您回国。”
晏子问:“为什么要卖身为奴?”
越石父回答说:“由于饥寒交迫,我便卖身为奴了。”
晏子问:“当奴仆几年了?”
越石父回答:“已经三年了。”
晏子问:“可以赎身吗?”
越石父回答:“可以。”
晏子便把在左边拉车的马解下来,用这匹马把越石父赎买下来,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
回到相府,晏子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对此,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子绝交。
晏子派人传话说:“我不曾与你结交,谈何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待你还算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说:“我听说,贤士委屈于不了解自己的人,而能够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重用。所以君子不因为对人家有恩而轻视人家,也不因为人家对自己有恩而向人家屈服。我给人家当了三年奴仆,却没有人理解我。现在您把我赎买回来,我认为您理解我了。先前您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您是一时疏忽了。现在您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进入屋门,这同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既然我还是奴仆的地位,就请再把我卖到社会上去吧!”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回话,走出来,请求和越石父见礼。晏子说:“以前我只看到了您的外表,现在理解了您的内心。我听人说过:考查他人行为的人不助长人家的过失,体察他人实情的人不讥笑人家的言辞。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诚心改正错误的行为。”说完,晏子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说过,最高的尊敬不讲究形式,用尊贵的礼节待人不会遭到拒绝。先生以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
晏子于是就把越石父奉为上宾。
解读
只有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帮助人也不要高高在上,给人一种凌驾其上的感觉,这种无礼的行为往往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名言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故事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为了振兴国家,称霸天下,千方百计搜罗人才。相国百里奚,就是他用五张羊皮换来的。
百里奚是虞国人,从小家里很贫穷,到处漂泊流浪,三十多岁才娶了媳妇,妻子认为他有大才,鼓励他出外谋事。于是,百里奚先来到齐国,想求见齐襄公,因为无人引见,只好靠要饭过日子。他流落到宋国,遇到了一个叫蹇叔的隐士,两个人成了好朋友。两个人又到了虞国,经蹇叔的一个朋友推荐,百里奚当上了虞国的大夫。虞国国君因为贪小便宜,不听劝告,被晋国灭掉,百里奚也成了俘虏。
晋国的国君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但百里奚不肯在敌国作官。晋献公有个女儿,嫁给了秦穆公,晋献公便把百里奚作为女儿陪嫁的奴仆,送给秦国。在去秦国的途中,百里奚乘人不注意偷偷地逃跑了。没想到刚一进入楚国国境,他又被楚国边民捉住了。楚国人把他当做奸细,派他去养牛、看马。
秦穆公发现陪嫁礼单上有百里奚的名字,却没有这个人,就问去晋国迎亲的公子絷,公子絷说:他是虞国人,是个不肯在晋国当官的亡国大夫。”
秦穆公觉得这个人很有骨气,便问公子絷从晋国带来的武士公孙枝,公孙枝说:“他是个很有本领的人,可惜怀才不遇,无施展才能之地。”
秦穆公听了更加爱惜,于是派人四处寻访,后来打听到百里奚在楚国看马,就准备了贵重的礼品打算送给楚成王,把他换回来。
公孙枝听到后连忙赶来阻止秦穆公说:“大王千万不能这样做。楚国人让他看马是不知道他的本领,要是您这样去请他,就是要告诉楚王,秦国要重用他,楚王必定不放他出来。”
秦穆公恍然大悟,于是按照当时奴仆的一般价格,派人带着五张黑羊皮去见楚成王,说:“老奴仆百里奚在秦国犯了法,现在躲在贵国,请让我们把他赎回去,重重地罚他,为秦公出出气。”
楚成王听了也没有怀疑,就收下了羊皮,命人把百里奚逮住,关进囚车,交给了秦国的使者。
百里奚一进入秦国国境,见大夫公孙枝正在等候迎接,公孙枝陪同百里奚一起到秦国都。秦穆公看到百里奚已经满头白头,没想到他这么老了,有些失望地问:“先生多大岁数?”
百里奚说:“我还不到七十岁。”
秦穆公惋惜地说:“可惜先生太老了。”
百里奚说:“大王如果派我上山打老虎,我确实是老了。如果同我坐下来商议国家大事,我比姜太公还年轻!”
秦穆公觉得他说的话有道理,就邀请他单独深谈。经过几次长谈,秦穆公感到百里奚真是难得的人才,就要请他当相国。
百里奚十分感激,向穆公说:“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啊,怎么当得起您这样的看重?”
穆公连忙向他解释说:“你的情况我很清楚。你过去虽然是虞国的大夫,但虞君并没有很好地任用你。虞国的灭亡,不是你的过错。”
百里奚又说:“我是不足道的,我的朋友蹇叔要比我强得多,大王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把他请来吧!”
秦穆公听说有更能干的贤才,就派公子絷把蹇叔请了来,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蹇叔的两个儿子也有很大才能,拜为大夫。
这时,百里奚的妻子带着儿子孟明视也逃难来到秦国,和百里奚相逢了。秦穆公听说孟明视是一员猛将,也拜为大夫。秦穆公做楚也没想到,五张羊皮竟然使他得到两个相国、三个大夫。
秦穆公重用这些贤才,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后来称霸于诸侯。
解读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事实确是如此,礼贤下士才能求得人才,也才能让人才为我所用。
魏惠王认错求教
名言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
故事
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被齐国打败,开始衰弱。他的上将庞涓让齐国的孙膑用乱箭射死在马陵道上,他自己的儿子也被秦国的商鞅俘虏去了。魏惠王心里好难过,想当年魏国有多威风,周围的齐、秦、赵、韩几国谁也不敢小看它。可现在威风不再,要想富国强兵,该从哪一步开始呢?
大臣们听了魏惠王的想法,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位大臣的意见最让魏惠王受到震动,他说:“当年,商鞅在咱们魏国做官,大家都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信,结果怎么样呢?商鞅被人家秦国请去了,他帮着秦王变法革新,使秦国由弱变强,现在反倒来欺负咱们。我看,您要富国强兵,第一是要善于识别、任用贤良的人才。”
一席话说得魏惠王满面羞惭,他说:“寡人知错了,国家弄到这一步,都是由于我贤愚不分、黑白混淆所造成的啊!好吧,从今日起,寡人要洗心革面,礼贤下士,希望大家多多推荐贤才。”
从此,魏国的大臣奔走于各国,用最谦卑的口气,最厚重的聘礼邀请天下的人才到魏国来。象邹衍、孟轲等人就都是这样被请去的。他们到了魏国,与魏惠王倾心交谈,真心地指出魏国的缺点,讲述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使魏惠王很受启发。
一天,魏惠王听大臣们提到,齐国的淳于髡先生正在各国游历。这位淳于髡先生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有了不起的才干,连当年的管仲、晏婴都不能和他相比。魏惠王一听就叫起来:“他既然有如此的才干,你们为何不请他来呢?”
大臣们答道:“淳于髡先生现在已经在给齐国效力呢。”
魏惠王一瞪眼睛:“我们可以给他更优厚的待遇!”停了一下,魏惠王又说:“就算请他做官他不来,至少也可以请他来谈谈,给寡人指点一些治国之道呀”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好像有点为难的样子。最后一位大臣说道:“我们确实去请过淳于髡先生,可他就是不愿来,我们也闹不清是为什么。”
“不管怎么难,也要去请,至少也要请他到魏国来做做客。”魏惠王下了死命令。
魏国的大臣们费了好大劲儿,最后把淳于髡给请来了。魏惠王高兴极了,把淳于髡请到王宫中,摆下宴席款待他。可是,淳于髡坐在那里,光是吃,或者侧耳听听惠王与大臣们谈话,自己却什么都不说。就连魏惠王问他问题,他也哼哼哈哈地,不做正面回答。
送淳于髡去客馆休息以后,魏惠王心里挺生气,他把大臣们找来问道:“你们都说淳于髡有之才,可我看他傻乎乎的,像个木头人,哪里像个人才的样子啊!”
大臣们赶紧说:“大王可不要以最初的印象来下结论,别忘了过去对待商鞅的教训啊。”
“对,对,寡人又差点犯错误。不过,他那个样子真叫人摸不透.难道我这样尊敬他,他还是不屑于同我谈话吗?请你们中一个人去客馆里见他,看看他到底有什么不满之处。”
一位大臣奉命而去,当天晚上就来报告说:“淳于髡先生讲,他过去曾经找过大王两次,可大王当时都无心同他谈话,他不知道大王现在是否真心想要了解治国之道。”
魏惠王莫名其妙地说:“没有的事啊,我什么时候见过他呢?”
大臣说:“大王好好想想,过去有不少无名的隐士来投奔过您,他会不会是其中之一呢?”
“唔,让我想想,这倒是有可能。”说着,魏惠王就把宫里管理记事的官员找来,让他查一查。果然,查出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魏惠王。那时,淳于髡名气不大,刚巧两次都碰上魏惠王正在接受别人送的礼物,根本没顾上和淳于髡讲话,所以魏惠王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当时并非有意伤害他,难道他还同寡人记仇吗?”魏惠王仍然有点不服气。
“大王又错了,淳于髡并非记您这点小过,他是要试试您是否真心求贤。您不如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赢得天下贤才们的敬重。”大臣劝导魏惠王说。
次日,魏惠王又把淳于髡请来,并且走下宝座,向淳于髡作了一揖,说道:“寡人曾两次失敬于先生,这真是寡人的大错。您第一次来,正赶上有人进献好马;第二次又遇上有人送来一位善于弹琴唱歌的乐工。我虽然叫人招待您,可心思全在名马和乐工身上,没顾上向您讨教治国的大道理。这说明寡人将声色享乐置于治国安邦之上了。为此,得罪了先生,真是惭愧,望先生能够原谅!”
淳于髡见魏惠王能这样谦恭有礼,向自己认错,觉得是和他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了。于是就坐下来与魏惠王倾心交谈起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一直谈了三天三夜。虽然淳于髡最后还是没有在魏国做官,但是魏惠王礼贤下士、勇于认错的名声却传了出去,后来就有不少有才之士慕名前来投奔他。
解读
无礼与人会让人有种不被重视,甚至被侮辱的感觉,受到“伤害”的一方往往会选择远离对方,更有甚者会选择对抗对方,而对抗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情形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因此,不要无礼与人,特别在现今的文明社会,更不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