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万千里寻师
名言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
故事
盛唐时期,河南有个名叫魏万的青年,很喜欢诗歌。有一次,他在朋友家里看到了大诗人李白的几首诗,如获至宝,马上兴高采烈地朗读起来。他越读越爱,完全沉浸在诗的优美意境之中。读完后,魏万激动地对朋友说:“人们都称李白是‘诗仙’,真是一点不过分啊!我一定要见见他,请求他的指教。”朋友笑着回答说:“你这种好学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可是,我听说李白经常到处游历,恐怕不容易见到啊!”魏万充满信心地说:“我就是找到天涯海角,也要见他一面。”
第二天,雄鸡刚刚破晓,魏万就驾着一辆马车出发了。他听说李白目前正住在山东沙丘就先到了那里。可是,李白早在一个多月以前就到河南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去了。魏万只好调转马头,又往梁园方向奔去。一路上,他心急如火,扬鞭催马。马蹄声急促地响着,车后卷起阵阵尘土。
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颠簸,魏万来到了梁园。他按着打听到的地址,走进了一处古老的宅院,只见一位老人正坐在一条石凳上,一面饮酒,一面看书。魏万心想,这位老人看来就是李白啦!他整了整衣帽,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说道:“翰林大人在上,后生魏万请求指教。”老人一听,连忙站起身来说:“你认错了,我不是李翰林。李翰林昨天刚刚离开这里,到吴越(今浙江、江苏两省)一带去了。”
“啊?……”魏万感到很失望,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
老人看出了魏万的来意,摇了摇头说:“李翰林到处游历,来去无踪,吴越地方又那么大,你往哪儿找啊?我看,你还是回去吧。”
“不!”魏万的口气十分坚决,“我如果见不着他,就永世不再回家。”
老人被魏万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道:“李翰林临走的时候,说他打算先游吴,后游越,最后落脚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你照此寻找,也许会有碰上的希望。”
魏万经老人这一指点,信心更足了。他谢了老人家,立刻又催马向南而去。从梁园到吴越,千里迢迢,行程艰难,但魏万一路上到处打听李白的游踪,把吴越一带几乎全走遍了,最后,终于在广陵见到了李白。
当李白知道魏万因为拜师求教,先后走了五六千里路程,不由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小青年的求学精神。于是,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写诗的经验告诉了魏万。两人朝夕相处,同游览,同赋诗,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
在李白的帮助下,魏万进步很快。他写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一诗,受到许多名家的赞扬。后来,李白还把自己的全部诗稿交与魏万,让他去编成诗集。
解读
魏万千里寻师,最终以自己的诚心和礼貌的行为打动了诗仙李白,李白将其收为徒弟,并悉心传教。假如,没有这份诚心和礼节,拜师学艺自然会成为一场泡影。
朱元璋知错赔礼
名言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故事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自幼娇纵放任,七岁时朱元璋给他请的三位老师都先后告辞,不愿给太子授课。为此,朱元璋心中十分烦恼。一天,丞相刘伯温向他推荐一位老秀才,说:“此人年已古稀但学识渊博,且为人刚直无私,可任太子的老师。”朱元璋说:“只要能严教太子,年纪大些更好。”第二日,朱元璋便请老秀才进东宫,对太子说:“你一言一行都要好好听从这位老师的指导,不得无礼!”说罢,唤过太子向老秀才行礼。
明太祖朱元璋像
一日,老秀才要太子背诵一段论语,自己则闭目养神。太子背了两句就取出书来偷看。突然,老秀才耸起身来抓住太子的耳朵要他跪下。太子哪里肯听,反而挥起小拳头打老师。老秀才大声喝道:“大胆!”说完把太子双手反扭过来,一定要他跪下,太子硬是不肯跪。
朱元璋刚好经过东宫,见了这一情景便走到老秀才面前求情:“看在朕的面上,饶他一次吧!”
老秀才沉着脸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陛下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朱元璋见老秀才不仅不让步,反而当着太子的面来教训自己,不禁勃然大怒,喊道:“来人!把这老家伙关起来!”
事情传到马皇后那里,她觉得皇上为太子护短,居然惩罚起老师来,太不讲道理,决定去劝皇上认错。
傍晚,马皇后在与朱元璋用膳时,先向朱元璋劝了几杯酒,然后说道:“皇上过去在淮西时曾说过,世上有两种人最无私心,皇上还记得吗?”
朱元璋一时记不起来,笑着说:“朕记不得了,还请娘娘讲吧!”
马皇后说:“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皇上曾说,哪个医生不愿为病人治好病,哪个老师不愿把学生教成才,是吗?”
朱元璋听出马皇后话中有话,便说:“如果老师太蛮横无理,就不是好老师了。”
马皇后说:“这位老秀才脾气是有些怪,但他对太子教得严完全是为了太子好呀!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太子长大了无知无识,大明的天下不就完了吗?”
朱元璋听了心里懊悔起来,表示要向老秀才赔礼道歉。
第二天,朱元璋和马皇后先把太子叫来,当面教训一番,然后三人来见老秀才。老秀才见了他们,背着身子,故意不理睬。
朱元璋说:“您老人家不必再生气了,朕特地向您赔礼来了!”
老秀才这时才向皇帝跪下施礼,说道:“老臣不敢,谢圣恩!”
朱元璋先请老秀才坐下,再命太子向老师跪下叩首认错。老秀才扶起太子后,走到书桌前写了“明王明不明,贤后贤不贤”十个大字。
马皇后见了递给皇上,朱元璋一看顿时睁着两眼愣住了。
马皇后笑着说:“请老师吟给皇上听吧!”
老秀才吟道:“明王明不?明。贤后贤不?贤。”
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
解读
无论对于国家、民族,亦或个人来讲,教育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和巨大,老师是教育的承担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对老师的尊重是十分必要的,它体现了自身的文明程度,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不应该的,也是失礼的。
“三袁”设宴请老师
名言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
故事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是三兄弟,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都是明朝有名的大文学家,史称“三袁”。
明朝万历年间,袁家三兄弟同时考取了进士,这一喜讯在家乡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袁家准备设宴款待家乡父老。按照规矩和常礼,三位进士的老师都应邀请出席宴会,并要奉为上宾,坐在首席位置。
有一位名叫刘福锦的教书先生,是袁家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袁中道的启蒙老师,但是袁中道在他那里读书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转到其他地方学习去了。因此,袁家对他的印象不深。这次宴会发请帖,又是哥哥袁宗道操办的,因而把三弟的这位老师给漏掉了。
刘福锦见袁家宴请家乡父老没有给自己发请帖,心里十分恼火,再加上有些乡亲又借机挖苦他,更使他不能容忍,他便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句话“高塔入云有一层”,签上自己的大名,派他的一名学生送给袁中道。袁中道打开一看,恍然大悟,拍着脑门连说:“失敬了,失敬了。”然后,急忙找两位哥哥商量。
袁家三兄弟最后决定,再专门宴请刘福锦先生一次,并重新邀请所有的师长族尊作陪。
兄弟三人立刻写好请帖,袁中道还特意把刘先生送的一句话对成一首诗,写在了帖子上:“高塔入云有一层,孔明不能自通神。一日为师终生父,谨请先生谅晚生。”以此表示自己对先生的歉意。
宴会那天一大早,袁中道特意抬着轿子去刘福锦先生家接他。不料,刘福锦生性固执,还在生袁家三兄弟的气,硬是不肯上轿。大哥、二哥在家里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三弟把刘福锦请来,心里十分焦急。于是,哥俩赶忙步行到刘福锦家。兄弟三人一齐施礼,向刘福锦道歉,恭请先生上轿。三兄弟的真情实意终于感动了刘福锦先生,他扶起了三兄弟,上轿前往袁家赴宴了。
酒席间,三兄弟频频向刘福锦先生举杯致歉,并感谢他对袁中道的教育之恩。这时,刘福锦早已把先前的不愉快丢到了九霄云外,宴会的气氛极为融洽。
解读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的教育之恩自当涌泉相报。轻视或者慢待老师的点滴教诲是一种“无礼”的表现,是缺乏文明的行为。
顺治设宴赔罪
名言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
——儒贝尔
故事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对巩固清朝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帝很有才华,是与他受到良好教育分不开的。他的父亲顺治皇帝非常注意对他的教育,精心为他选派老师。一天上朝,顺治提出一个问题:“龙的耳朵小,象的耳朵大,出于何典?”掌管御书楼的彭尔述奏道:“此典出于古藏经十三篇。”顺治命人查对,果然如此。于是决定请彭尔述为玄烨的老师。彭尔述被请到后宫见太后,彭尔述说:“臣才疏学浅,不胜此任。”但圣命难违,就这样当了玄烨的老师。
玄烨很聪明,也很好玩。过了一段时间就学腻了,一会儿去捕蝴蝶,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又和其他弟兄去捉迷藏……因此经常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彭尔述管教几次,收效不大。彭尔述想:这样下去将一事无成,决心严加管教,令其跪读。
正好这时太后从书房前路过,看到室内无人,细看玄烨正挨罚,在圣人像前跪读。顿时产生怜爱之心,令其站起,并说道:“读书亦为君,不读书亦为君。”彭尔述当仁不让,接着说:“读书为明君,不读书为昏君。”太后一怔,又令其跪读。
晚上太后传旨令彭尔述到后宫。彭尔述想,顶撞了太后,即为不尊不敬,肯定要受处罚。告诉家人做好思想准备:“我如不按时归来,即遇难。”并安慰家人说:“这不算什么!大不了人头落地。”
到了后宫太后亲自到门外迎接,并赐坐献茶。太后说:“万岁爷让我向你道歉!今日设便宴作为答谢!”彭尔述很感动,对顺治的尊师重道铭刻在心,以后更加精心地教育玄烨,终于使他成为一代明君。
解读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在老师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帝王。只有更好地尊重老师,更好地认清其职责所在,才能令其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梅兰芳尊师敬师
名言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
故事
梅兰芳(1894—1961年),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不断探索,不断革新,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虚心好学,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对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先生不仅在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甘拜他人为师,尊师敬业的美德,也广为传颂。
在一次京剧杀惜的演出中,剧场内,戏迷们喝采声不绝于耳。
“不好!不好!”突然,从剧场里传来一位老人的喊声。人们一看,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者,已有六旬年纪,正不住地摇着头。
梅兰芳看到这一情景,心里感到很蹊跷。戏一下场,他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那位老先生接到家中,待如上宾。他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道:“说我孬者,是吾师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先生严肃而认真地指出:“惜姣上楼和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上八下八,请问这是哪位名师所传?”
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漏,纳头便拜,连声称谢不止。
后来,梅兰芳凡在当地演戏,都要请这位老者观看,并常请他指教。
梅兰芳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在琴棋书画上也是妙手。他师从齐白石,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齐白石磨墨铺纸,老师对这个“学生”也十分敬爱。
有一次,齐白石到朋友家作客。客厅内宾朋云集,皆是社会上的名流。齐白石较之这些人自觉寒酸,不引人注目。正在这时,主人上前恭迎梅兰芳,人们也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是,梅兰芳已知齐白石也来赴宴,他四下环顾,寻找老师,亲切地问:“难道齐白石先生没来?”当他看到被冷落到一旁的齐白石先生时,立即让开别人一一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齐白石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和他寒暄问安……
在座的人见状,都很惊讶,齐白石也深受感动。隔了几天,他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一画,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
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
幸有梅郎识姓名。
解读
梅兰芳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开创了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梅派”,其戏迷遍及海内外。尽管如此,他并不自恃身份,对人仍谦逊有礼,值得学习和效仿。
平易近人的徐特立
名言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
故事
徐特立是我近代著名革命家和教育家,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在湖南时,徐特立在几所师范学校担任过校长,人们有个共同的感觉,徐校长跟一般校长不同,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辛亥革命后,徐特立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修业学校兼课。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个风气,在中学里能当上教员,就被认为是体面的人了,出门讲究坐三人抬的轿子,以显示有绅士派头,当校长的就更不用说了。徐特立偏偏不坐轿子,无论到第一师范上课,还是到修业学校上课,总是步行,一点不讲究派头。
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向来有规定,校长室得有一名工友,专门伺候校长。1925年,徐特立到该校当校长,到任之始,就破了这项规定,以节省开支。扫地、抹桌子、打开水等杂务,他都亲自做,要找老师或学生谈话,他也亲自去找,全然没有校长的派头。
寒假期间,徐特立准备聘请一位姓鲁的地理教员开春到第一女子师范来教课,以增强教学力量。他准备去拜访鲁先生时,天不作美,雨雪交加。他聘请教师心切,一大早,便打着雨伞,冒着雨雪,赶到鲁家。鲁师母对他说,鲁先生还没起床,问他哪儿来的,有什么事。他说,他是第一女子师范的,来看望鲁先生。鲁师母看他那身穿着,以为是第一女子师范的老校工,便让他在堂屋里等候,说完,就到厨房里做早饭去了。徐特立就在堂屋的冷板凳上坐下来,诚心诚意地等候。等了约摸半个钟头,还不见动静,徐特立就到厨房里去问鲁师母,鲁先生起床没有。鲁师母有点生气,说:这样的下雪天,鲁先生怎会起得这样早!你有事,就先回去吧。徐特立只好退回来,继续坐在冷板凳上等候。约摸等了两个小时,鲁先生起床吃早饭,才知道徐校长等了他好久了。他十分感动。徐校长是有声望的人,竟然这样谦恭下士,亲自冒着风雪登门来拜访。他虽然已经接受别的学校的聘约,仍然应允,下学期到第一女子师范来兼课。
解读
有品德的人都是懂得礼节的人,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种行为在获得别人尊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品行加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