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5471  |  更新时间:2015-08-10 15:32:12  |  分类:

儿童教育

张世杰为国尽忠

名言

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培根

故事

张世杰是南宋名将,原为金国人,蒙古灭金后后投宋,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统帅。

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小皇帝赵显被俘虏到大都去后,赵显的两个哥哥,9岁的赵昰和6岁的赵昺,在南宋皇族和大臣陆秀夫护送下逃到福州。陆秀夫派人找到张世杰、陈宜中,把他们请到福州。三个大臣一商量,决定拥立赵昰即位,继续打起宋朝的旗帜,反抗元朝。

文天祥得到了这个消息,感到有了恢复的希望,马上也赶到福州,在新的朝廷里担任枢密使。他向陈宜中建议,从海路进攻元军,收复两浙地区。但是陈宜中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不同意文天祥的意见。

文天祥只好改变主意,到南剑州建立都督府,招募人马,准备反攻。第二年,文天祥进兵江西,在各地起义军的配合之下,连续打败元军,收复了会昌等许多县城。这时候,另一路元军已经南下攻打福州。宋军节节败退,陈宜中眼看恢复没有希望,就独自乘船逃到海外去了。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保护赵昰逃上海船,往广东转移。不幸海上刮起一场飓风,差点把船打翻,年幼的赵昰受了惊,得病死了。

张世杰和陆秀夫在海上又拥立赵昺即位,把水军转移到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元朝大将张弘范向元世祖忽必烈报告说,如果不迅速扑灭南方的小朝廷,恐怕有更多的宋人响应。元世祖忽必烈就派张弘范为元帅,李恒为副帅,带领精兵2万人,分水陆两路南下。张弘范先派兵攻打驻守在潮州的文天祥。文天祥兵少势孤,被迫转移到海丰的一座荒山岭。元军突然袭击文天祥部,文天祥战败被俘虏了。

元兵把文天祥押送到张弘范大营,张弘范假意殷勤,给文天祥松了绑,把他留在营里,接着,就下命令集中水军开往厓山。元军到了厓山,张弘范先派人向张世杰劝降。张世杰说:“我知道投降元朝,不但可以活命,而且可以得到富贵。但是,我宁可丢脑装,决不变节。”

张弘范知道张世杰平日很敬佩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招降。文天祥冷笑说:“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难道会劝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叫人拿来笔墨,硬逼他写信。文天祥接过笔,毫不犹豫地写下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兵士把他写的诗句拿给张弘范,张弘范看了只好苦笑。他眼看劝降毫无希望,就只有拼命攻打。厓山在我国南面海湾里,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在海上把一千多条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连接起来,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决心跟元兵决一死战。元军用小船满装了茅草,浇足了油,点着了火,乘着风势向宋军发起火攻。张世杰早防到这一着,在船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湿泥,还缚了一根根长木头,顶住元军的火船。张弘范的火攻失败了,就用船队封锁海口,断绝了张世杰通往陆地的交通。宋兵在海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海水。海水又咸又苦,兵士们喝了纷纷呕吐。张弘范发动元兵发起猛攻,宋兵誓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候,元军副统帅李恒也从广州到厓山跟张弘范会师。张弘范增加了实力,重新组织力量进攻。他把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着潮水从南面进攻。宋军两面受敌,正在拼命招架。忽然听到张弘范的坐船奏起音乐来。宋军听了,以为元将正在举行宴会,稍微松懈一下。哪想到这个乐声恰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乐声一起,张弘范的坐船发起进攻,箭如雨一样射向宋船。元兵在乱箭掩护下,夺了宋军不少战船。各路元军一起猛攻,从晌午到傍晚,厓山的海上,海潮汹涌,杀声震天。

张世杰正在指挥战斗,忽然看见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停止抵抗,其他战船也陆续下了旗,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把精兵集中在中军,一面派人驾驶小船,准备把赵昺接过来,组织突围。

赵昺的坐船,由陆秀夫守着。他对张世杰派去接赵昺的小船,闹不清是真是假,怕小皇帝落在元军手中,就拒绝了使者的要求。他回过头对赵昺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陛下也只好以身殉国了。”说着,就背着赵昺一起跳进了大海,在滚滚波涛里淹没了。

张世杰没有接到赵昺,只好指挥战船,趁着夜色朦胧,突围撤退到海陵山。他点了一下战船,一千条战船只剩下十几条。这时候,海岸又刮起了飓风,有人劝张世杰登岸避风。张世杰坚持不肯上岸。一阵巨浪袭来,把他的船打沉了。这位誓死抵抗的宋将终于落水牺牲。

解读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饱含着对自己祖国的深情热爱。同时爱国的人也必定是善良正义的人。只有正义善良才能会从心中升起对祖国由衷的热爱,而不参杂任何功利和狭隘的想法。

张纲正义讲实情

名言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故事

明朝成化年间,广东肇庆地区的地方官员张纲犯了错误,被布政使(省行政长官)陈士贤罢了官,遣回原籍务农。一天,他又被官府传了回去。

讯问他的人,一个是刑部员外郎李行,一个是巡按御史徐同爱。他们问:“陈士贤现在拘留候审了,他私开国库的事你知道不知道?”

张纲听了,十分奇怪,连忙说:“陈大人开国库是赈济灾民。不久前,岭南暴雨成灾,江河横溢,老百姓死的死。伤的伤,幸存的人饥寒交迫,陈大人开仓赈灾是救民爱民之举呀!”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说出一番好话,就说:“你不觉得陈士贤不报朝廷批准就开仓是犯法吗?”

张纲认真地说:“饥民正处于艰难的时刻,若待官府层层上报,再层层下批,那可就要饿死好多人了,陈大人果断开仓急民之困,怎么能说是犯法呢!”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句句为陈士贤辩护,便换了一个话题说:“你被陈士贤免了职,难道你心无遗憾吗?”

张纲一听问到了自己的事,便严肃地说:“我本是地方小吏,办错事触犯了法律,被陈大人免职,实在是我自己的过失,不敢怨恨陈大人。”

李、徐二人说:“你若乘此机会出来作证陈士贤开仓自己捞了一大把,我们可以给你官复原职。”

张纲“呀”地一声站了起来,说:“二位大人!我虽已是一个平民,但岂能昧了良心,做出那种颠倒是非的事呢?”

李、徐二人一拍桌子,说:“陈士贤给了你什么好处了,竟敢包庇他?来人,拉下去打!”

张纲被打得死去活来,但还坚持说:“我决不以个人恩怨灭了公义,诬陷陈大人!”

李、徐二人眼看张纲不能利用,就把他关了一段时间以后放了。他们编了陈士贤一套罪状,把他押解回京。后来,陈士贤死在半路上。

张纲没有官复原职,因为他不诿过诬陷别人。但他出狱后,就处处打听,为什么李、徐二人要罗织陈士贤的罪名。后来才知道,是太监韦眷在捣鬼。陈士贤死讯传来,张纲十分悲痛,就向朝廷上书,说:“市舶太监韦眷在广州主持对南洋各国贸易时,接受番人贿赂,受到广东布政使陈士贤的严肃处理,因而挟嫌报复。刑部员外郎李行、巡按御史徐同爱慑服于韦眷的权势,参与制造了这起冤狱。我冒死举报,实在是不能忍受忠廉之士含冤莫白,而奸佞之徒继续蒙蔽圣上啊!”

结果,韦眷之流被罢免,陈士贤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张纲光明磊落不诬人的美德,载入了史册。

解读

维护正义有时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正是这种敢于坚持正义,即使付出代价,也毫不动摇的行为才凸显了这种品质的可贵,实际上,敢于坚持正义,维护正义,不但凸显了个人的品行,同时也凸显了敢于坚持正义者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文明素质和价值所在。

宁死不屈的颜真卿

名言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欧阳修

故事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后出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蔓延开来了。

公元782年,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五镇叛乱,使朝廷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用不着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唐德宗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唐德宗马上同意。

颜真卿是当时一个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在抗击安史叛军中,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时候,他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他颜鲁公。

颜真卿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卢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颜真卿,平时没法下手,这一回,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工作,是成心陷害他。

这时候,颜真卿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许多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军那里去,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又是谩骂,又是威胁,摆出要杀他的架势。颜真卿毫不畏惧,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的部将退出。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过了几天,四个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叛军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正好太师来到这里,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四个使者骂道:“什么宰相!我年逾古稀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

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缩着脖子说不出话来。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兵士监视着。兵士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柴火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向李希烈回报。

解读

在熊熊大火面前,颜真卿选择了宁死不屈,绝不低头,绝不苟且偷生。是什么力量使他义无反顾,是一颗正义的心,是一颗与叛军斗争到底绝不苟合的爱国之心,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高昂的斗志。

为民挺身而出的葛贤

名言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故事

葛贤(1568—1630年),即葛成,明神宗时期苏州的一名织工。

明神宗是个贪财如命的昏君,他追求享乐生活,没完没了地搜罗金银珠宝,把国库都挥霍空了,就千方百计向民间搜刮。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在东南沿海一带商业也繁荣起来。在苏州,丝织业特别发达,富裕的机户开始开设工场,雇用机工,城里的机工总共有几千人。

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明神宗就派了一批宦官到那些城市去收税,这种宦官叫做税监。税监不但征收苛捐杂税,还向百姓敲榨勒索,把百姓害得好苦。

公元1601年,明神宗派税监孙隆到苏州征税,孙隆一到苏州,就跟当地的权贵勾结,在苏州城各处设立关卡,凡是绸缎布匹进出关卡,一律征收重税。商贩交不起税,就不敢进城做买卖。这一年,正好又碰上一连两个月阴雨,苏州闹了一场水灾,桑田淹没,机户停工。孙隆一伙还要向机户收税,规定每台织机收税银三钱;每匹绸缎,收税银五分。这一来更逼得许多机户倒闭,机工失业。

有一天,织工葛贤见到孙隆手下几个人,正围住一个卖瓜的农民痛打。葛贤一打听,才知道那瓜农挑瓜进城的时候,孙隆的人逼他交税,交不出就抢他的瓜。等瓜农卖了瓜,买米出城的时候,这伙人又抢他的米顶税银。瓜农不答应,就遭到痛打。

葛贤平日对税监的压迫剥削,本来怀着满腔气愤,看到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他挥动手里的芭蕉扇,高声呼喊打坏蛋。路边的群众一呼百应,像潮水一样涌到税卡。税卡头目黄建节想要逃跑已经晚了。群众把他包围起来,拾起乱石、瓦片向黄建节扔去。这个作恶多端的恶棍,被乱石打得头破血流,丧了性命。

这时候,群众越聚越多,反抗情绪也沸腾起来。葛贤看到大伙打死了黄建节,知道事情闹大了,就和群众一起,到玄妙观开会商量。大家一不做,二不休,推举葛贤等二十多人当首领,找税监孙隆算账。

葛贤等人分路找到十二个收税银的恶棍的家,点起了火,把他们的家全烧了;另一路群众浩浩荡荡来到苏州税监衙门,捉拿孙隆。一时间,呐喊声震天动地,孙隆吓得魂不附体,爬出后墙,狼狈逃到杭州去了。

孙隆逃出苏州以后,苏州知府下令捉拿参加暴动的人。葛贤得到这消息,怕连累大家,自己跑到苏州府衙门,说:“带头的就是我一个人,要杀要剐由我顶着,不要牵连别人。”

知府正为这个案子抓不到为首的人发愁,见到葛贤挺身出来投案,就把他关进监狱。

葛贤进监狱那天,成千上万的苏州市民含着眼泪为他送行。葛贤进了监狱,又有上千个人络绎不绝带着酒饭、衣服来慰问。葛贤再三推辞不收,大家还是不肯带回去,葛贤就把大伙慰问的酒饭等都分给监狱里被关押的难友了。

明朝统治者看到这情况,没敢杀害葛贤。葛贤坐了两年牢,终于被释放。葛贤死后葬虎丘山五人墓旁,人称六义士墓。

解读

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其锋芒是无坚不摧的。古人说,无欲则刚,为大众谋福利,不为私欲,就会获得人们的支持,腰板自然就可挺得直,有了人们的支持,剑锋所指,自然会无往而不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