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骗”出最优秀的孩子 > 多赞美,巧批评,才能培养自觉主动的孩子(三)
多赞美,巧批评,才能培养自觉主动的孩子(三)
作者:芦芩   |  字数:3606  |  更新时间:2016-07-09 15:12:09  |  分类:

儿童教育

5用“如果……会更好”取代“但是”

有些父母希望和孩子交流,能够耐着性子完完整整地听孩子把事情或要求说完,听完之后觉得不太可行,就这样说:“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还欠些考虑。”有人觉得我都已经听孩子把话说完了,已经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这还不够吗?当然是不够的,这样虽然已经很尊重孩子了,不过“但是”这二字用多了,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是一种硬生生的转折,带有明显的否定意味,而“如果……会更好”则是一种柔和的建议性语言,所以建议家长多用“如果”代替“但是”。

以孩子想出去玩举例:孩子想要出去玩一个小时,我们这样说:“你可以出去玩,但是要写完作业。”仔细想一想是不是很打击孩子的热情,孩子会认为我们总是用一些条件“要挟”他写作业,那么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也是心猿意马,随意糊弄。

如果换一种说法呢?比如:你可以出去玩,如果你把作业写完了再玩,是不是更好?你看别的同学都写完作业了。孩子自然不甘落后,会热情高涨地回去写作业了。

家长们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央求某一件事情:“妈妈,周末带我去游乐场玩吧!”

“我知道你早就想去游乐场玩了……”听到这里,孩子满脸期待,你接着说,“但是,周末我给你约了补课的老师,你要在家补课。”

孩子必然大失所望,低着头回房间了。

另外,每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都用“但是”阻拦,孩子就会觉得是故意跟他作对,并不利于发展亲子关系,而且“但是”后面通常接的是“你应该如何如何”,命令的意味显而易见。“如果……会更好”则是一种提醒:你还有些事情没有做完,你现在去做某件事情我不管,但是你之前的事情还没做完。激发出孩子的自尊心和责任心,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可能有家长会问:“‘但是’的破坏力真的这么大吗?”家长们可别小看这两个字,心理学上有一个“不说但是法”,讲的是与人交往中少说“但是”的技巧,你看,大人之间成熟理智的交往都要少说“但是”,以免让人产生不快,更何况对单纯脆弱的孩子呢?从心理学角度看,多说“如果”,不仅可清楚地表达我们的要求,而且可减少孩子的抵触。

说话其实是一门学问,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都是一家人,而且孩子那么小,说话何必那么委婉呢?有什么话直说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这样的看法看似说得通,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这里“委婉”其实是一种尊重,代表着我们时时刻刻关心着孩子的感受,避免话语生硬让孩子心里不好受。

一位母亲发现儿子没收拾好房间就跑出去玩了,就大骂道:“你给我回来,赶紧给我回来收拾房间,否则就别想玩!”这样的话谁听了都不好受,更何况心灵脆弱的孩子。当我们这样语气生硬地对待孩子后,孩子也将学会粗鲁无礼地对待别人。所以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无论是拒绝他的请求还是让他做某些事情,都一定要委婉地说出来,多用“如果”“或许”这种建议性质的话语表达,表示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赢得孩子的心。

夏天到了,孩子一直吵着要吃雪糕,妈妈就跟他事先约定:每天只能吃一支雪糕,否则就一支也不给买。孩子点点头答应了,妈妈就给他买了雪糕吃。等到了下午,孩子就开始吵着让妈妈再买一支雪糕了。妈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不买”,而是这样说的:“孩子,你记得咱们的约定了吗?我之所以让你每天只吃一支雪糕是因为吃多了会肚子疼,你肚子疼妈妈就心疼,所以你愿意让妈妈心疼吗?”

孩子听了这话,当即表示不多吃雪糕了,因为怕妈妈心疼。

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非常好,对孩子就要如此委婉,尤其当孩子提出某些要求的时候,不要硬邦邦地说出“不行”“但是”“不可以”这样的词语。比如孩子提出要吃糖,我们拒绝他“晚饭前不准吃糖”,孩子肯定会不满意,闹来闹去孩子没吃上糖,双方也都没有了好心情。换一种方式就会好很多:你可以吃糖,我会在饭后把糖给你,如果你现在吃个苹果就更好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肯定更乐于接受。

再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别敲了,好不好?”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你跟他讲什么叫做“礼仪规范”,他不一定听得懂,但是他懂得自己的举动会影响到别人,自然不舍得看自己的爸爸妈妈伤心,也就停止了自己的不当举动。

这些都是一些委婉拒绝、建议的方法,简而言之,想要做好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孩子好,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想要让孩子在被拒绝的时候仍心服口服,全凭你怎么说。

6批评孩子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及时进行正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批评孩子并不是目的,教育孩子才是目的。有批评没教育则让批评变成了发泄,孩子大人一起不痛快,所以当孩子犯下错误的时候,家长要批评,但是要以正面引导为主,让孩子往好的一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5岁的乔乔在学习弹琴,但是她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乔乔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妈妈非常生气,几次要批评乔乔都忍住了,她不断地告诉乔乔要好好练琴,但是乔乔就是不听,甚至通过故意弹错表明自己不喜欢学琴,终于乔乔故意将水洒在琴键上,妈妈忍不住打了乔乔一下,乔乔坐在地上大哭,以后只要靠近钢琴就哭,总之永远都不碰钢琴了。

“武力”根本就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矛盾激化,过于严厉的批评责骂,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对父母产生敌视,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批评孩子也要掌握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弱化批评,强化教育。

另外,孩子犯了错,往往比大人更无助,害怕受到体罚、威吓,失去爱,如果曾经犯错的时候挨过父母的严厉批评,很可能就会让孩子出现说谎的行为,所以家长应当以信任、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犯的错,并以关爱孩子为目的,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帮他找出补救的办法,告诉他为什么做错了,应该如何改,这就是正面引导。

正面引导能够避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爆发更大的矛盾冲突。通过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到改正的方向,这就是批评孩子的目的,达到即可,其余批评的话多说无益。

如果孩子所犯错误不是特别严重,不需要正面指出,则可通过侧面教育的方法进行,这个方法就是暗示。孩子犯有过错,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孩子很快就会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陶陶爸爸下了班回家,一打开门就发现陶陶在门口站着等他,爸爸很高兴:“哟,今天怎么等着爸爸下班了?”陶陶说:“爸爸,我给你看一样好东西。”等爸爸换上拖鞋,放下公文包,陶陶就把他领到了家中的鱼缸前,爸爸定睛一看,鱼缸里的水发白,金鱼全部翻肚子浮在水面上。

爸爸顿时生气了,陶陶还笑着说:“爸爸你看,你说多喝牛奶长个儿,我给金鱼喂牛奶也让他们长长个儿!”听了这话,陶陶爸爸冷静下来,心想:这个时候批评他可不行,但是也不能就这样算了,要让他认识到后果。

爸爸把陶陶叫到身边,郑重其事地跟他说:“金鱼都死了,是你害死的。”陶陶震惊了,他不知道金鱼翻着肚子飘在水面是什么意思,他有些害怕。爸爸继续说道:“但是这并不怪你,怪我没跟你说过金鱼不能喝牛奶,你是一番好心,才出现了这样的悲剧。都怪爸爸没告诉你,不过这次你得记住了,金鱼不能喝牛奶,而且以后再养什么小动物,想给它们喂什么都要提前跟我说一声,明白了吗?”

陶陶含着眼泪答应了,随后跟着爸爸一起把金鱼埋在了公园里的一处山坡上。

有些家长认为严厉的批评与惩罚,可以使孩子牢记住教训,防止以后再犯。但是,这种过于负面、严厉的批评的危害是远远超过错误本身的,会使孩子变得胆小畏惧。对孩子最好的批评方式就是正面引导,不说反话。孩子只能理解到字面的含义,我们就不要说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反话,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可能会造成的危害,但不要过于批评这一点,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就够了,然后我们再辅以正面引导式的教育,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引向积极正确的方向。

还有,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伤及孩子自尊。即便有时候被孩子的行为气得失去理智,也要给孩子留面子,不要无论多少人在场都对孩子进行打骂,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批评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翻旧账,如果每次都翻旧账,就会让孩子有一种“永远不得翻身”的感受,似乎那些错误要伴随着自己一生,这样很伤害孩子幼小的心。这些都是正面引导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才有其恰当的效果,顺利达成教育的目的。让孩子沉浸在不断地犯错——挨批评——再犯错的循环中不利于其成长,对孩子的错误“和风细雨”也不利于成长,正面引导式批评才能让孩子知错就改,心服口服。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