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史玉柱的资本 > 第8章全身而退、见好就收
第8章全身而退、见好就收
作者:李志朝   |  字数:1698  |  更新时间:2017-08-02 10:09:46  |  分类:

人物传记

1997年之前,史玉柱的商业法则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1997年之后,史玉柱的商业法则是:谨慎,见好就收。不懂得见好就收,盲目地扩大自己的事业,最终会导致企业毁于一旦。

有人曾经计算过,史玉柱在脑白金这一产品上,在出售之前,共获利超过2亿元。史玉柱见好就收,在销售量最大的时候,寻机卖掉。而最近这些年,史玉柱做得最多的是保健品、网游和投资银行股票。

史玉柱要求投资回报率超过15%,同时可以在一周时间内变现。对此,史玉柱的解释是:“那段经历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投资风格——稳健,或者说是保守,李嘉诚说过,投资首先要看退出机制是否顺畅,其次才是看收益率高不高,我觉得很对,所以我想寻找的是风险不大、变现能力强的行业。”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既然一定得到利润,就不要过于追求更高的利润。20世纪60年代,美籍华人蔡志勇因创立“曼克顿互惠基金”赚到大钱,赢得“金融魔术师”的称号。但在这个基金炙手可热之际,他就转手卖给别人。第二年这个基金的股价就开始急剧下跌。试想,若他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乘胜追击,早就赔个精光了。

《蝜蝂传》中说,“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最终被压死”。这就是不懂得适可而止的后果,会让自己的负担越来越重,冒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人总是有“赌徒心理”,在牌桌上最常见,当一个人赢钱了,心里总会想“再赢一点”,当一个人输钱了,他就会想“捞回一点”……于是就陷入了无休止当中,越陷越深,直到输个精光。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做生意追逐利益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否则很容易在利益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每年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事业辉煌的时候,贪欲渐旺,失去了理智,盲目地扩张,最后兵败如山倒。赚钱是永无止境的,财富也永远赚不完,最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满足,若是太过贪心,总觉得“首富”还不够自己的追求的话,会活得很累,还很可能在商界竞争中犯下错误,一败涂地。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有四大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当时的长江实业资金已经非常雄厚,李嘉诚决定收购香港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李嘉诚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之后,决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李嘉诚派人分散大量暗购九龙仓股票,一点点地使九龙仓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由原来的13.4元,狂升至56元。九龙仓集团感到大事不妙,立即部署反收购行动,在市面上大量购入散户持有的九仓股票。但是他们的资金有限,最后不得不向汇丰银行求助,而汇丰银行与李嘉诚合作多时,双方关系良好,这使李嘉诚有点为难。

当时,财力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包玉刚,也在争夺九龙仓。李嘉诚见好就收,面对这种情况主动将持有的1000万九龙仓转让给他,从中获利5900万港元。有媒体称:“李嘉诚这一仗可谓一箭双雕,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有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可顺利取得九龙仓控制权。”

李嘉诚从来不紧抓一个赚钱的机会毫不放手,相反他总是能在众人不理解的时候主动收手,在别人看来正要大肆盈利的时候却选择退出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但是李嘉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财富累积到了上千亿,也许正是他的“不贪”帮了他大忙。

做生意时眼里不能只有金钱,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有利益可图,也别穷追猛打,做生意同样讲究该放弃的时候放弃,也就是说要做到见好就收。因为很多生意看上去利益很丰厚,但并不能保证永远这样,我们要随时做两手准备,在这个项目赚够了足够的利润就进行转型,不要拖拖拉拉。

有很多人在做一个非常赚钱的项目时往往不愿意放手,总觉得“万一以后更赚钱了怎么办”,结果时间久了,行业发生了变化,或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利润被稀释,最后“砸”到了手里。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见好就收”这种智慧非常难得,虽然看上去我们会损失一大笔利润,甚至还会引来别人异样的目光,但是我们自己心里要明白,不贪婪永远不会陷入经商的陷阱,那就永远都有“每次只占一点点好处”的机会。懂得见好就收的人才能真正获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