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济吉特这下来了兴趣,问道:“为什么赫梅蓝嫁给我们蒙古人就是明珠弹雀、牛鼎烹鸡呢?”
皇太极一愣,朗声大笑:“呵呵,这不,得罪二福晋了,二福晋可是蒙古人啊!其实你是误会了。我是说赫梅蓝识汉字会汉语,在我们旗人中,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赫梅蓝不是那种只会生孩子的女人,她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是我爱新觉罗家族不可多得的女人,我要她为了父汗的霸业立功做事。将她嫁给李永芳,一来是一种恩宠,二来也是一种控制。”接着,皇太极又把这次随父汗狩猎,归途中在汤苑遇到赫梅蓝,赫梅蓝如何伺候父汗,以及他如何向父汗建言,等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博尔济吉特。
博尔济吉特是一个极有心机的女子,皇太极遇事愿意和她商量,听听她的分析。皇太极说完后,转身询问博尔济吉特:“你说父汗为什么听不进我的建议呢?”
博尔济吉特沉吟片刻说道:“首先,父汗没有回绝您啊,怎能说他没有听进您的建议呢?这可是一件大事情,且不说满汉不通婚,您要父汗同意赫梅蓝嫁给一个汉人,一个大明叛将,也得让父汗仔细考虑其中得失,需要时间,时间啊!您说是这样吗?”
皇太极点头不语。
“再则,您这样仓促建议,三言两语就要办一件大事情,用心虽好,但急功近利,也许欲速则不达。贝勒爷不是早就说过,要将您的宏图大志写成策论,献给父汗,为什么迟迟不见您动作呢?”
自打努尔哈赤叛明立国后,大明一直对他们采取绞杀政策,努尔哈赤只能采取以强对强,以武对武的政策,与大明王朝针锋相对。努尔哈赤号称一代战神,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他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智慧。他在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面对五路合围的几十万明朝大军,采取“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法,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终于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父汗的勇武善战一直令皇太极倍感自豪。
在用人问题上,努尔哈赤也十分用心,他曾经亲自制定了厚待功臣的各项重要政策,但由于努尔哈赤叛明自立,确立了联蒙拒明的政治策略,将大明当做他的主要敌人,因此重用人才仅止于满蒙。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皇太极在心底对父汗的政策渐渐产生了一丝怀疑。他觉得父汗是一代英主,决心要入主中原,一统江山,但在对待汉人的政策上则是有刚无柔,过于血腥,侧重于武力的征服,缺少远人来归的怀柔,在统揽全局、高瞻远瞩的谋略上稍有逊色。
努尔哈赤自幼熟读《三国演义》,也要求他的子孙熟读《三国演义》。皇太极自幼聪慧,且具文韬武略之才,很受努尔哈赤喜爱。皇太极正是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中琢磨出一番道理来,他认为,大金要战胜大明,入主中原,一统江山,必须要积蓄力量,潜龙在渊,待时而飞,腾龙在天,云蒸霞蔚。他深思熟虑,拟定了一份策论,并且为这份策论拟定了一个漂亮的标题“天龙策”。他想到,父汗为什么在那么多的兄弟中独独垂青自己,正是因为自己好读书勤思考,思虑绵密,目光深远,他必须要在父汗面前进一步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这才能脱颖而出,稳操胜券。
但是,令他左右为难的是,他的观点显然有悖于父汗治国理政的基本策略,比如父汗一直执行的是满蒙通好、满汉不两立的外交战略选择;在人才使用问题上,父汗虽然赏罚分明,重用能人,但对汉人存有偏见,对汉人中的能人放手重用不够。是不是对汉人也要采取怀柔政策,是不是应当重用明朝叛将,皇太极在“天龙策”中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看法,然而,什么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他的观点既可以视作对父汗策略的修正,也可以视为对父汗策略的否定和挑战。万一“天龙策”递呈父汗,惹怒了他老人家,在这接班的关键当口,会不会弄巧成拙,功亏一篑?想到这里他更加为难。
“天龙策”是皇太极一直酝酿在心的策议,这个计划他一直深藏在心,从不与外人道及,在家里也仅仅向这位悟性极高、口风又紧、利益一致的二福晋透露过一些。他将为什么迟迟没把“天龙策”递奏父汗的担心告诉博尔济吉特,主要是担心自己的看法与父汗相悖,生怕弄不好会触犯父汗的自尊心。
博尔济吉特听完后,低眉垂目沉思良久,方才抬眼道:“贝勒爷,您回奴婢一句话,您的‘天龙策’是不是为了大金的江山社稷着想?是不是为了实现父汗的愿望,入主中原,一统天下?”
皇太极脱口而出:“当然是,苍天在上,丹心可鉴!”
“那就行了。”博尔济吉特说道:“奴婢觉得,父汗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汗,他察言观色,明辨是非,忠奸善恶在他那里无处遁形,只要你的策论鞭辟入里,令人信服,他一定会虚怀纳谏,从善如流。”
“你就那么肯定?”皇太极还是有些担心。
博尔济吉特微笑着说:“您低调处事是对的,有所顾虑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关键时刻,则应该把大金的前途放在首位,谈出自己的看法,即便这些看法大汗不一定赞同,但他看得出您是为大汗一统江山而殚精竭虑,忠心耿耿,那么,就会更加看重您,这一点贝勒爷要以平常心待之,只是……”说到这里,博尔济吉特把话收住,朝皇太极看去。
“只是什么?”皇太极笑道:“只是贝勒爷在关键时刻私心作怪,优柔寡断,想多了……”
博尔济吉特莞尔一笑。
皇太极下定决心:“好,那我就听二福晋的,现在就来完成它。”
博尔济吉特听了,立即走到案几前,拿起那磨掉半截的徽墨,续水研墨。
皇太极将“天龙策”草本拿出,反复斟酌,然后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这才长舒一口气,得意洋洋地将“天龙策”拿给博尔济吉特过目。
博尔济吉特仔仔细细地读完后,凝神思索片刻,才道:“贝勒爷说过,大汗在贝勒爷孩提启蒙时就要您熟读三国,您的‘天龙策’正是深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隆中对’的启发而产生的想法。您应当在‘天龙策’中重点强调这点,同时把每个论述的章节都与大汗平时的教诲联系起来,而‘天龙策’在这方面略显不足。”
皇太极一听,顿时目光如炬,举目凝视:“二福晋,你现在是我的首席军师啊。”听了博尔济吉特刚才的一番话,他顿时发现,二福晋的识见真是不同凡响,她的细微之心,正是自己的不足。
皇太极与博尔济吉特坐下来,对“天龙策”逐字逐句反反复复修改润色,一直忙到凌晨,直到他们俩都满意为止。
清晨,皇太极把贝勒府的书记傅英召来,命他马上将“天龙策”誊写清楚,密封呈送父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治图理政,算得上十分勤政,每逢五、十,定要召开御前会议。除了特殊情况,几乎雷打不动。与会共有十一人,除了努尔哈赤外,还有他的弟弟舒尔哈齐与四个贝勒,褚英、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与五个倚重股肱重臣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理、扈尔汗。然而,这个核心班子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先是舒尔哈齐有贰心,想占地自立,又想投靠大明与努尔哈赤对抗,事发失败后被圈禁。接着,太子褚英又因与五大臣不合,性情暴躁,种种事端令努尔哈赤愤怒不已,也被圈禁,最后暴毙。这样一来,御前会议便剩下了九人,他们是努尔哈赤集团的核心成员,凡有重大事项重大决定,努尔哈赤总是先与他们秘密商议。
这天,到了御前会议的日子,皇太极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按时来到皇宫。他的“天龙策”已于三天前交呈奏给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知道,父汗对奏议向来重视,决不积压,更不会拖着不看。只是,这次皇太极走进耳房,只见里面空无一人。平时,几个参加御前会议的贝勒们与五位重臣,总是在耳房会齐后,列队去宫内的议事厅与会。皇太极等了很久,直等得头上冒汗,也没有见一个大臣贝勒到来,正疑惑时,当值太监陈友良走了进来,请过安后对皇太极道:“四贝勒,大汗正在议事厅内等候!”
皇太极感到今天气氛不对,心中一愣,他一面锁眉思索,一面匆匆忙忙赶往议事厅。
努尔哈赤的议事厅土气十足,正面是一道炕床,上面放着一张小炕桌,小炕桌上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努尔哈赤正盘腿坐在小炕桌旁,他倚重的几个贝勒和大臣则神色庄重地坐在下首。
这房间的格局在关东地区是常见的,只是比普通人家稍大一些。努尔哈赤拿下辽阳,定都于此,改称东京,就建起宫殿。他在明朝担任建州卫都督佥事,并被册封为龙虎将军时,曾多次去过北京,在皇宫的金銮殿里,觐见过当时的万历皇帝,他在辽阳建的宫殿里也仿造了一座金銮殿,但与北京的相比小了很多,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他只是偶尔在举行大典时才坐上那小小的龙廷,接受大臣们的朝拜。平时议事,总在西院这议事厅内。他觉得坐在炕床上自己就像一家之长,与朝臣们讨论要事时,更为亲切,大家也能畅所欲言。他的精明之处,就是非常清楚他是正在创业的帝王,一定要听真话、实话及有用的话。他是通过这简朴的议事厅来拉近与朝臣的关系。
皇太极进门后,先向父汗请安,然后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他感到众人的目光似乎都锁在自己身上,只是各人目光的含义并不一样。未等他仔细思量,努尔哈赤将手往案上轻轻拍了拍,说道:“四贝勒来了。这是他前几天送来的‘天龙策’,我是看过了,各位大臣和其他贝勒都先到了一会儿,也看过了,今天朕想让大家来听听四贝勒到底是怎么想的,议一议他的‘天龙策’到底有没有道理?”
努尔哈赤声音低沉平静,没有人猜得透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皇太极记得他的兄长褚英曾力谏努尔哈赤“毋背明”、“勿负中国”,建议与明朝“罢兵”。正是在对待明朝的政策问题上,父子之间出现了严重分歧,褚英因此触怒努尔哈赤先被剥夺指挥权,尔后遭难被圈禁。想到这里,内心中不免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没人说话,长时间的沉默,空气压抑得令人窒息。
努尔哈赤环顾四周,见没人说话,便说道:“这篇策论的名字取得有点意思,‘天龙策’,好,好,有意思,有霸气。”他喝了口水,拿起案上的“天龙策”奏本,仿佛随意地看着,自言自语地说:“潜龙在渊,待时而飞;腾龙在天,云蒸霞蔚。”
其他人汉文水平不够,不知道努尔哈赤说的是什么意思,免不了面面相觑,只有皇太极心领神会,心中窃喜,看来,这话是说到父汗的心里去了。
“不过,四贝勒的意思是说,我们还是要多用汉人,你是怀疑联的智慧和勇力不如那些汉儒,你是怀疑我们打不过南朝,是吗?”努尔哈赤忽然话锋陡转,气势威严,双目似炬地望向皇太极。气氛一时紧张起来。
皇太极只是简单而平静地回答道:“不是。”
现在在众人中,唯独皇太极心中明白,父汗的这番话是指有些大臣与几位阿哥,初看这份“天龙策”,或许会得出这种错觉。父汗多半已经赞同这份策议,此时最好就是简单地回答,等待父汗表明态度后,再来阐述这份策议的要领。
老五莽古尔泰早就坐立不安,焦躁万分,想要讲话,但碍于名分,便望向代善,说:“二哥,你倒是说话啊,你刚才不是也说‘天龙策’打着谏议的幌子,自以为是,有违父汗制定的国策。”
代善这话是刚才私下同莽古尔泰议论的,被他挑明了,知道躲不过去,只好说话了。他清了清嗓子说道:“父汗,八弟的‘天龙策’半文半白,还用了好多汉人的典故,我也是不能深解,不甚了了吧,所以我也说不了很多。不过八弟口口声声说汉人如何了得,如何厉害,如何有文化,我倒是有点不以为然。我们正在与南朝夺江山,总不能长了他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这是要不得的。八弟,你说我说的对还是不对?”
皇太极听了代善的一番话,简直有点哭笑不得,他说:“二哥,你说的是那个理儿。可是,我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莽古尔泰腾地站起来说:“老八,那你是什么意思?我看你就是自以为多认识几个汉字,就了不起了。尽为汉人说好话。你这是藐视父汗!”
皇太极一时心惊,啪地跪下,俯首称道: “父汗在上,儿臣绝不敢藐视父汗。父汗一代英主,驰骋沙场,从无败绩,萨尔浒一战,以少胜多,古往今来,战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例,连南朝上下也是一致公认,不得不佩服。”
努尔哈赤微微颔首,对皇太极说:“起来吧。”然后用责备的眼光看了一眼莽古尔泰,“有话好好说,不要动不动就用藐视犯颜之类的话,一家人说话,不要往那方面瞎扯。”
莽古尔泰涨红了脸,不敢说话了。
这时,气氛轻松了不少。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理、扈尔汗等五大臣觉察出努尔哈赤并不想问罪皇太极的样子,便七言八语地议论了起来。有支持皇太极的,也有反对皇太极的,莫衷一是。
等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努尔哈赤轻轻叩了叩桌面,说道:“好,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都有道理。这个事情看起来有点虚,不像打仗那样冲锋陷阵,玩的都是实的。但是有的时候,虚的事情反而比实的事情来得重要。四贝勒是个喜欢琢磨事情的人,这琢磨来琢磨去,便琢磨出一个‘天龙策’来了。好!”他不自禁地流露出赞许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