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2730  |  更新时间:2012-08-20 16:59:12  |  分类:

儿童教育

第28章

张居正,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出生于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从小聪颖过人,胸怀大志,13岁时写的文章,大人们看了都赞不绝口。他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随后便步入政坛。三年后,张居正任明裕王朱载重的侍读。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裕王即皇位,张居正被升为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

明代中期,官场腐败,弊端百出,国家财政拮据,社会矛盾尖锐,边防空虚,险象丛生。刚入阁的张居正怀着“安得随长风,翩翩来君旁,愿将云锦丝,为君补华裳”的抱负,奋笔疾书,写下洋洋数千言的《陈六事疏》,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整顿朝政的主张和建议。然而此次上疏却遭到冷遇,张居正的一片赤诚之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

可是,张居正的改革热情没有熄灭。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一跃而成为内阁首辅,总揽朝廷大政。这时的明神宗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10岁孩子,权力和重任实际上都落在张居正身上,他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了。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他义无反顾地开始大规模的改革。

改革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张居正奏请实行“考成法”,以随时考核各级官员。“考成法”要求朝廷上下大小官吏,必须“有法必依,有令必行”,凡限期完不成工作任务的,要追查责任,轻则罢官,重则治罪。“考成法”的推行,一扫官场中因循敷衍的恶习,更新了吏治,给腐败的官场吹进一股新鲜空气。

张居正针对朝廷用人制度上的种种弊端,提出“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只要是“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不论资历深浅,都加以提拔并委以重任。

张居正还对财政经济制度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张居正奏准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一种新的赋役办法,就是把农民负担的田赋和各种差役合在一起征收税役,按成人数和田粮数摊派差役,不愿服差役的,可以出钱代役,同时,田粮也可以折成银两交纳,由地方官吏直接负责,减少中间盘剥层次。

“一条鞭法”抑制了豪强地主偷漏税款,减少了大小官吏从中盘剥和勒索,也给农民带来不少好处。农民有了较多的时间去从事耕作,同时也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这就为他们提供了脱离土地,改革谋生方式的机会。当时,就有一些农民去城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有的甚至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使封建社会里出现了一些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张居正在全力整顿内政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边防的关注。他整顿军队,“强兵守防”,使国家一度较为稳固、安定。

当时,明北部边关有鞑靼贵族南侵,东南海疆有倭寇窥视。张居正启用大将李成梁镇守辽宁、戚继光镇守蓟门(今河北北部)。戚、李二人在边关“积钱谷、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迅速加强了北部边关力量。同时,张居正下令在沿海分段设寨,整修兵船,巡弋近海,加强戒备,一旦倭寇来犯,当歼敌于海上。在张居正当政的万历初年,明朝的外患有所遏制,国防相当巩固。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正当张居正的改革初见成效的时候,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礼法,他必须离职守孝三年,但张居正想,国家刚刚由乱归治,中兴在望,一旦离开,正在进行的改革很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于是,在明神宗的特许下,他置封建孝道于不顾,让儿子去奔丧,自己留在京城任职。消息传开。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反对他的人纷纷上书神宗皇帝,攻击张居正“忘亲贪位”,要求弹劾张居正,甚至还有人在大街上贴告示攻击他,闹得满城风雨。后来,在神宗的干涉下,制止了这场风波。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永远离开了人世。这年,他58岁。

张居正为国家赢得了富强,却给自己带来了祸殃。他尸骨未寒,便遭到一帮官僚大臣们的肆意攻击。明神宗想到当年自己年少时,张居正大权独揽,不让自己胡作非为,还曾伙同太后起草皇帝罪己诏(就是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不禁越发痛恨张居正。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神宗收罗张居正罪状,下诏撤掉张居正的全部官秩,差点剖棺戮尸。张居正的子孙十多人,被强行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张居正生前从事的改革大业,被废弃殆尽,刚开始走向中兴的明朝,从此滑向覆灭的边缘。

为什么说《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1407年)编成的。全书共有22937卷(其中包括凡例、目录共60卷),共装订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部综合性的大类书,以它巨大的篇幅,广博的搜罗,精美的缮写与装潢,在当时世界的文化领域中是无可比拟的。

明成祖朱棣编纂这部类书是有他个人的目的的,他是想通过这件事笼络知识分子,软化他们的反抗,进而巩固和加强他的统治。1403年7月,朱棣对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说: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记载在各种书中,很不容易查看。希望立即组织儒士,编成一部一查就知的大类书。搜集范围要广一些,其中包括历代的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医学、僧道、技艺等。朱棣还特别叮咛主编者,要“毋厌浩繁”(不要怕工程浩大繁重)!

朱棣画像

次年十一月,解缙等将他们编成的书送呈朱棣,但因为时间短,编得急,写得过于简略。朱棣看过,便下令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重修。前后参加这项编辑工作的人多达三千有余。到了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将书名定为《永乐大典》。

《大典》共收录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著作,收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编辑《大典》时对材料的分类、取舍、排列次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凡属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各种名物和奇闻异见之类,都随字收载。例如天文志列在“天”字下,地理志列在“地”字下。当时曾严格规定所辑入各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一字不差地照原样整部、整编、整段分别编入。所以,这本大典不光是雄伟、浩繁,而且细致、严谨、精密,这是很值得称道的。

《永乐大典》经历火灾、官吏盗窃,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京的浩劫,有的被烧毁,有的被抢走,剩下的已经寥寥无几了。建国后,经过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为止,已搜集到《永乐大典》原本215册,加上复制本等,合730卷。

我们说《永乐大典》是部百科全书,是因为其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如其中的“方志”,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记录了各州、府、县的山川、气候、物产、风俗、人物、艺文等资料,尤为详尽可信,并可补他书之缺。又如医学部分,这些医学典籍都是远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的宋元医学名著,内容包括内、伤、五官、儿、妇、产等诸种,所记验方,都切实可行。《大典》中还有不少医案验方,对治疗疑难杂症,亦颇有功效。

《永乐大典》这本百科全书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献的功绩是巨大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