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写给女人的哈佛情商课 > 第二章 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女人更懂得完善自我
第二章 自我认知——了解自身的女人更懂得完善自我
作者:吴静雅   |  字数:14937  |  更新时间:2015-03-06 14:22:20  |  分类:

职场励志

对人性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最后写出那么多伟大的作品。

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缺点,如果一直对它们毫无察觉,或放之任之,结果只会让自己跌得更惨。而反省就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去学习、去改正。自省不仅仅是简单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的思想,做自我解剖,意识到自己行为举止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不断审视自己来克服一些缺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德。

文燕觉得自己在单位里一点都不受欢迎,同事之间见了面也是冷冰冰,很少打招呼。文燕刚开始觉得无所谓,我做好自己工作就行了。可长此以往,她便感到孤单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下班,在工作出错时也没人帮她说话。最后,文燕狠下心辞了职。

自从辞职后,文燕每天都在找工作,可一个多月过去了,依然没有结果。有一天晚上,文燕早早地上了床,想着自己的同学们一个个飞黄腾达,不是做了老板就是升职当了高管。当年,他们的成绩还没有自己好呢!想到这里,文燕开始反省自己,想着自己为什么会不如他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自省,文燕总结出了自己的三大缺点:自己爱冲动,总喜欢和别人争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得过且过,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激情;悲观,一遇事就喜欢抱怨,整天愁眉苦脸。

已经一点钟了,可是文燕却非常清醒,她站在镜子前,觉得第一次看清了自己。然后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第二天,文燕信心满怀地去面试,结果顺利地被录取了。在之后的工作中,她总是任劳任怨,同事有困难她也乐于帮忙,渐渐地便在公司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最后加薪、升职,事业一帆风顺。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若能够不断反省自己,从中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通过努力去挣脱那些曾经捆绑我们的绳索,全力以赴地寻求改变。有了这种自省的学习力,才能够让自己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变得越来越成熟、睿智。

但是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是最难的,因为在触及自己那些弱点和不堪时,总要经历一些痛苦和难堪。只有坚定且勇于改变的人,才能够冲破这些障碍,从中悟出失败和不完美的根源,走向成功的巅峰。

董倩开了一家美容院,并逐渐将它发展成了连锁店。她从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一举跃为一名成功的女性创业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她善于自我反省。

董倩有一个私人的日记本,里面没有私密书信、也没有日常箴言,上面写的是“我曾做过的一些傻事”。每次当董倩遇到困难或觉得不如意,她就会打开这个“傻事”大全,一遍遍地重复看着对自己的批评。她就是通过这样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提升自己。

而且董倩每天都会留一小时的时间,推掉所有的应酬,关掉手机,把这一小时作为自我省察的时间。她会记录自己这一天的工作表现,然后进行评估。之后不断地问自己:“我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又做得不够好呢?那些不够好的,我能用什么方法去改进?”就在这种每天一小时的反省中,董倩渐渐学会了冷静处理事情,不再莽撞、不再意气用事。由于她的聪颖和随和,美容院还在不断地开着分店,而且生意都不错。

一个人若是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那么就不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缺点越来越多,优点越来越少,失败与不幸便会如影随形。而一个经常反省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最后也必将有所作为。

一个对自我缺乏认识女人,常常会走两个极端。要么过分自信,要么止步不前。因此将自我反省列入每日的功课,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审视自己:

1通过别人对我们的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很容易受思想的控制,因而不客观、不准确。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自己的主观意识相比,他人的评价则相对要客观很多。用旁人的眼光看自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你和别人的交往、协作,以及相处和谈话中,别人一定对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他们对自己的了解,是一个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2借助生活阅历来了解自己

人生这条路应该由自己来走,不宜依赖别人的认同,懂得自省并塑造自我的人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成功和失败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借助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在自我反省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己。

一个常常自省的人,总是能够对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然后将自己调节到一个最佳状态,然后轻松而快乐的生活。

自我反省的最好方式是“WHWW式”自我反问

苏格拉底说:“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内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

一个人若想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办事能力,就必须时常自我反省。那些失败者和盲目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而借助自我省视,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劣势,并将它剔除;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个性,激发自己身上巨大的潜能。自我反省还有很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一个会自我反省的人,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变得成熟,在不断的改进中学会取舍,并在不断的总结中得到指引。真正做到了这样,不管什么样的挫折和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道路。

自我反省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因为与认识和评价别人相比,认识而客观地评价自己要困难得多。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对自己的了解不仅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最残酷的事情。”一个能够自省自察的人,都是致力于改进且完善自我的人。

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小伙子,他在街角一个小杂货店里当普通雇员。每天乏味地上班下班,十年如一日。有一天,他正坐在自助餐馆里吃东西,看着来来往往、光鲜亮丽的人群,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前途,并开始为它担忧。他不停地问自己:“难道我真的要这样下去?真的注定做一辈子的普通雇员?”他想了很久,等他吃完站起来时,一个想法突然闪过脑海:“杂货店也可以学习自助餐馆的经营模式啊!”

虽然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都觉得这很不靠谱,甚至对他冷嘲热讽,但是他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经营方式。通过这次自我反省,小伙子明白了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并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

最后,自助式超市不仅成功开启,他也被誉为“现代超市之父”。这个普通的美国小伙子,就是美国超市连锁的创立者桑德斯。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懂得自我剖析,并借助自己的天分和优势走向成功。柏拉图曾说过:“内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的兼顾。”的确,一个不会反省自己,没有真正认识自我的人,又何谈成功呢?

综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都善于进行深入、细致的自我省察。然而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么骄傲自大、妄自菲薄,在不断跌落和失去自我中萎靡不振;要么自怨自艾,一个很小的阻碍和打击就能令他们丧失自信心,然后在蹉跎的岁月度过乏味的一生。

改变这种现状的妙方,就是经常进行自省,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做自己的主人。

既然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总有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在1994年,著名心理学家日莫曼就提出了针对自我反省的“WHWW”法则。日莫曼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纳到这4个基本问题上来进行分析,通过“WHWW”式自我反问来了解自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所谓的“WHWW”就是指“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

1Why(为什么)

W是用来发现自己做事情的动机,只有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决定是否参与决策和行为活动。它体现的是个体内部资源的特征属性,和自主愿望。

2How(怎么样)

H是指方法和策略是用来考察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它是个人的计划与筹划能力的一种体现,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觉察水平。

3What(是什么)

What是指结果和目标,所解决的任务是对个体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和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进行决策,它体现了个体自我觉察的特征属性。它能够让个体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What的解答是用来明确个体对环境的觉察力和行为方法。

4Where(在哪里)

Where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和监控的内容是情境因素,所解决的问题是对情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时间材料及其性质,还有社会因素,如成人、同伴的帮助等进行决策和控制,它体现的是个体敏锐感官和多智的一面。

根据日莫曼的“WHWW”式结构,为什么一个人即使拥有高情商,可仍会在“为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缺陷,原因就是缺乏成功的动机和向前的理由,所以很难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同样,在“怎么样”问题上存在缺陷的人,往往是一整天忙忙碌碌,却总是效率不高。原因就是对事情缺少规划和计划,所以才会成为事倍功半的“穷忙族”。

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这些人不能合理地评估和揣度事情的结果,以及这个结果对自己的意义。因此,这类人很容易与成功擦肩而过。

最后,在“在哪里”问题上遇到瓶颈的人,往往是对社会环境以及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没有清晰的认识,评估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因而结果除了太过自负就是过度消极。

这个“WHWW”式自我反问法,不仅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还能够及时察觉自己的心理情况及变化。每一个渴望反省自我、认识自我的人,都应该问自己“WHWW”法则,让自己找到做事情的新方法,以及改变自己现状的灵丹妙药。

女人一定要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假如明天你就将死去,你最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问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回答。然而,女人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中,一定要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因为只有清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才能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什么才是应该耗尽一生而不断努力追求的。

有很多女人总是想得太多,为了工作的事情而烦恼,为了明天的生活而忧虑,觉得任何选择对她们来说都充满了矛盾。所以往往发现想做的不会做,会做的都不想做,所以大多数女人都还在混沌地过着日子。这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一是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最适合的。二是很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到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回到那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糊涂日子。

我们究竟是想过别人想要我们过的生活,还是想过纯属于自己的生活?有绝大部分的女人这种没有目标生活的来源,就在于从来不满足于现状,而又总渴望着他人的生活模式。这些人往往都是生活中的瞎子,只有一只眼是睁开的,所以只看到了别人有的,没有看到自己有的。因而在羡慕别人、渴望得到自己没有的时光中迷失了自我。而且太多人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周围的舆论,因而总是忘了问自己:什么才是我自己最想要的?而不是父母或者朋友强加给我的。

在李洁看来,做一个白衣天使才是自己心中最有价值的目标。她一直幻想着能穿梭于病床之间,嘘寒问暖,给病人诊断、拿药。

但在家人看来,做个小护士没什么大的前途,而朋友的想法是,做护士太累,而且工资也不是很高。所以大家一致给她推荐了律师这个专业,希望她能学这个,然后做这个。在李洁看来,做律师也没那么讨厌,前景应该也还不错,便在进入大学时选了律师这个专业,一直到毕业、找工作。后来,她便成功地做了一名律师。

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李洁渐渐在律师界站稳了脚跟,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后,她自己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她分出一半精力来经营和管理事务所的日常事务,当忙的时候,她也把一部分时间花在诉讼案件上。在李洁的努力下,事务所的业务蒸蒸日上,可是她总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在别人看来她什么都有了,风光的事业,幸福的家庭。但是她并不快乐,虽然她已经实现了别人期望她所达到的目标,可是她却不能再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了。

很多女人一直都在为某种自己未必真正明白的“主义”而生活,她们认为自己可以很委屈地活着,为了别人而掩藏起工作上的不顺心、婚姻上的勉强维持……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每一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些人终生都在追逐名利,还有更多的人在平凡普通地生活着。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只要能够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着,那就是一种幸福。

所以,三毛曾在文章里说,她从小最想做的就是个拾垃圾的。想到这里不仅宛然,其实在自己的目标或梦想看来,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你最想要做的,那就是值得你看重和为之付出的重要的事。

有一个华人妇女来到英国的某个小镇上打工,因为这里福利好、待遇高。妇人每天上班都要路过一条街,而街道上总是有一个年轻人,整日沿着小街为小镇的人说唱。时间长了,他们又经常相遇,便十分熟悉。

而且,他们又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妇人见他每次都点很便宜的东西。想必是说唱赚的不够多吧!他这么好的才华和口才,应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才对。于是在一次吃饭时,妇人关切地对年轻人说:“我觉得你挺有才华的,不要沿街卖唱了,去找一个正当职业做做吧!我可以介绍你到中国去教英文,在那里,你完全可以赚比现在多很多倍的钱。”

年轻人听后先是一愣,邻桌的英国人也都为之愕然。之后,年轻人理直气壮地反问道:“我现在从事的难道就不是正当职业吗?我非常喜欢这个职业,这也是我想要的。而且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很多欢乐。这有什么不好呢?我为什么要抛弃亲人、离开家乡,远渡重洋去做一件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邻座的英国人也不明白,为了多挣一些钱,离开家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到最后,这个小镇上的人反而开始同情这位华人女同胞了。

其实,生活的本质并不在于你盲目地追求什么,而在于首先你是否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之后是否懂得,我们苦苦地追求到底为了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只有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幸福的真谛。

而那位英国青年却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在那里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宝贵的快乐。而那一切,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舍近求远,而忽视了自己真正想要的。那要如何得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如何给自己正确地定位呢?

1进行自我评估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了解得越充分,就越能获得理性和认识,从而找到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符合外界需求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帮助你准确地定位理想。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法要实际,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好地实现自己最想要的。

不可小觑的第六感

第六感的标准名称叫“超感官知觉”,它能够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信息,有时还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并且与当事人之前积累的经验和推断无关,它仅仅是一种超感官的感觉。第六感是人类在进化中沉淀下来的一种直觉,它综合了人类在不同场景下的情绪特征。一旦场景变化或环境有异,人的第六感马上就会做出反应,即刻会产生焦躁、恐惧、愤怒、不安、兴奋等感受,因而迫使自己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行动。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第六感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一种感觉。之所以有这种怀疑,是因为第六感目前对于人类来说还属于比较陌生的认知领域,而且这种“超感官”的定义很模糊。

目前,世界上所知的对于第六感的训练较成功的是日本忍者,是指通过对五觉的刺激,反应给大脑的某个细胞或器官所体现出来的心里感觉,如:快乐、悲伤、恐惧、痛苦等心理表现,或者说是意识的感觉。具体如何操作,我们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第六感已经被心理学家重点放到了意识的深层。经一些心理学家的分析,第六感已经属于潜意识类。

丹尼尔·戈尔曼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以下是他在一本书上描述的文字,用来证明第六感的存在:

这座桥在我孩提时候就有了。

一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在桥上玩,我现在仍然记得,那天我和杰米因为争论桥的年龄而被老师表扬好学。现在,我每天都要从这座桥上至少走两次,当然,是驾车经过。

秋日的午后,我回家取一样东西,在离桥还有600米的时候,感觉桥似乎抖了一下。一种奇怪的感觉攫住了我,就在此时,我觉得自己很恶心,想要吐。

我于是把车停在了路边,摇开了车窗,呼吸新鲜空气。突然,桥发出了巨大的声音,它断了!接下来的事我无法描绘出来,肯定是人类不多见的灾难场面之一。

恐惧衍生的谨慎救了我一命。我像兔子嗅到从狐狸身上飘出的气息一样,立刻屏气敛神,像史前哺乳类动物见到攫食的恐龙一样四散逃匿,一种内在的警觉控制了我,迫使我停车,多加小心,警惕步步逼近的危险。

第六感虽然感觉很抽象,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和第六感有关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还没有察觉一件事发生之前,人们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感受的生理反应。比如:当怕老鼠的人看到老鼠的图片时,他可能就会开始冒冷汗,这只是焦虑的征兆,并不代表害怕,因为老鼠并不存在。甚至当图片仅仅只是快速闪过,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识时,他也会冒汗,这时既不是焦虑、也不是害怕,而是在五官之外的第六感。

第六感既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下,所以尽管有时候人们被它所刺激和影响,但仍浑然不知。比如说你今天早上出门时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之后你就有可能因此而冲动、烦躁、疑神疑鬼,甚至乱发脾气。但是你根本就察觉不到自己的这种反常,所以当别人提醒你时,你可能会觉得惊讶,自己怎么会这样。

像我们普通人的感官通常就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体(触觉)五中。所以第六感是超出人体外的,第六感就是在一种不同形态下构成的猜测感知,像自然界空气的流动、温度和湿度以及气候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直觉性的影响,然后对人的大脑构成潜意识,也就是第六感的产生。第六感无论属于哪种性质,因为第六感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与我们智慧的衔接。它的表现形式很多样,以下是在我们生活中常发生的:

(1)梦境与现实之间的事态关系,比如说曾经做过一些梦,后来果然真的发生了。

(2)比如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发现那里的景物都很熟悉,好像以前在哪里见过,可自己此前又从未涉足过此地。

(3)对人或物所产生的行动状态能提前的预知,比如在别人刚要开口说话之前,你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4)常常会有很正确的预感。比如说不看天气预报、不观天象,就感觉要下雨,而不一会儿真的下雨了。

(5)由人体的不同感觉征兆而产生的预感结果。有时候,我们会感觉身体有一些异样,例如,皮肤或体内的器官感到刺痛或瘙痒,犹如蚂蚁在爬。但实际去抓,却又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儿。

(6)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已经能够预知事物演变的最终答案。比如在电话铃响之前,就能够预知它要响。

(7)由事物的变化状态,就能够预知事情的最终结局。比如说突然想到一个很久未见的人,在几天之内果然就和他相遇了。

(8)根据人体的不同反应程度,就能够预知到未来的事态变化。例如曾经想到的一些生理反应,如窒息感、全身乏力等,不久就真的发生了灾祸。

(9)总能感觉到一些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东西。比如曾经做过一些色彩缤纷的梦,曾经听见一些无法解释的声音。

(10)总感觉到身后好像有人在跟着或追赶自己,或是感觉别人在后面看着或老是站在你的身后,而你不回头是看不见他的,但却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这种简单的感知行为很普遍,但不要小看它的存在。有时候这种神秘的第六感能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甚至在危急时刻救自己一命。

保持、接纳并欣赏本真的自我

“投影”是一种很有趣的心理现象,意思是我们会不自觉地用潜意识去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我们所压抑的某些特质和情感。比如:当我们刻意压抑自己的悲伤,就会把那些悲观的人吸引到身边。而且,我们会一边隐藏自己的难过,一边鄙视那些悲春伤秋的人。这是因为我们拒绝承认自己悲观的事实,所以只能投影到别人身上。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重新认识和接纳悲伤这种情感的机会。

因此,心理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我们承认和接纳自己心中的某种特质时,别人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才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我们之所以要接纳和欣赏本真的自我,就是为了找回完整的自己。因为这个社会常给人制造一种假象,就是只有“完美”的人才能成功、才可以幸福。因此,为了表现出一个完美的自己,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往往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我们拒绝接受那个本真的自我,而去追求一个不可能得到的完美的自己。

而只有承认和接纳了自己身上的所有特质,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愿意承认和接受真实的那个我,那又怎能期待别人接受且欣赏你呢?

倩倩一直对自己很不满意,她总认为自己是最没用、最笨、最孤僻的人。因而有些时候,她真的很讨厌自己。

大学毕业后,倩倩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因为陌生的城市里没有人认识她,所以不会有人知道她爱发脾气、爱吹牛,因此就能彻底摆脱悲催的过去。

但最后她发现自己错了,无论走到哪里,她还是原来哪个自己。

在找到工作之后,倩倩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倩倩的这种状态引起了经理的注意,一次,经理把她叫过去谈话,对她说:“我以前也和你一样,我也很讨厌自己。但后来我意识到,我身上那些我不愿接受的特质,其实就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只不过表现的方式有些太过了。当我想通,并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后,我感到无比轻松。我开始接受自己的缺点,并把它们一一克服。”

最终,倩倩学会了承认、接纳自己,并和自己做朋友。当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和所有的缺点时,也就有了引导自己的契机。这一过程可能很漫长,或许还带点痛苦,但一旦这个过程开始,你所改变的就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你周围人的生活。

而且,一旦你开始接纳这个本真的自我,你会发现自己在无形中渐渐地改变。你很少再纠结自己的一些缺点和毛病,也不再为自己的不完美而痛苦、自卑。更庆幸的是,你逐渐变得开朗和自信。和以前“躲躲藏藏”的生活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可馨从小就是个敏感而又腼腆的人,因为身材肥胖,她一直觉得自己在朋友中抬不起头来。这使她感觉自卑,同时和身边的朋友关系也越来越远。

在30岁的时候,可馨终于把自己嫁了出去。可哪怕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她也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她因此变得更加紧张不安,不仅习惯于躲避身边的朋友,甚至不愿意带孩子参加任何公共活动,因为她不愿别的小孩见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一个胖妈妈。但后来,丈夫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整个生活轨迹。

有一次,她刚买菜回来,听见丈夫正在教育孩子:“不管别人怎么看你们,你们都要接纳并欣赏本真的自我。”

“接纳和欣赏本真的自我!”这句话让可馨翻来覆去想了很久,她这才发现自己之所以活得很累,就是因为一直在强迫自己去适应一个并不合适自己的生活模式。自此之后,可馨开始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她不再害怕健身房里别人看她异样的眼光。她开始尝试保持、接纳并欣赏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并主动带孩子去和其他小孩玩,并对其他孩子都给予热情地照顾。有一次,她听见孩子的同学跟他说:“你妈妈好可爱呀!像我妈妈都不和我玩。”

渐渐地,可馨接纳了这个最本真的自己,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认可。

由此可见,接纳并欣赏本真的自我,对女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当你不愿承认这个本真的我,并竭力掩饰自己身上的某个特质时,这只会让你消耗大量的精力,并活得很痛苦。比如:你随身带一个苹果,而且要把它藏好,不能让别人看见。当你把苹果藏几个小时,你是否会感到精神紧张且疲惫不堪?其实,为了掩饰那些我们否认和排斥的特质,付出的精力远大于我们接纳并把它展示出来。

所以,当你像可馨一样直面自己心中的阴影,保持并欣赏这个真实的自我时,所有的痛苦和压力都将瞬间消失。因此,当你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管是美是丑,是温柔还是暴躁,都要这样告诉自己:“不管我在别人面前是什么样,不温柔也好、不美丽也罢,我都无条件地接受它,并尽我所能地保持并欣赏本真的自我!”

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的脸型很漂亮,美中不足的是眼睛太小;五官很好看,就是身材不够好……总之,你总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不如意的地方。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新颜换旧貌,这样的伤感在所难免。就犹如断臂的维纳斯,有一些人为她遗憾,更多的人却在为她的美而惊叹,因为她展现出了人性最真实的部分。

我们都应该追求透明的生活,不掩饰、不伪装。即使我们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也不应该刻意去隐藏、压抑,甚至不愿承认它们的存在。事实上那些所谓的“缺点”背后,都藏着一个“生命礼物”。比如胆小能让你躲过飞来的横祸、好强能让你不受别人欺负等等。只有你真心地去拥抱它,才能够活出完整的生命。

泰戈尔曾说: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星星。盯着自己的不完美,只会令你更加自卑、不愉快。既然一切已成事实,何不微笑着面对,勇敢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只有从不完美的遗憾中走出来,遗憾才不会再度发生。有很多东西,失去并不就意味着破灭。

一直沉溺于此,不愿正视自己那才是幸福的终结。因此,我们要学会拥抱不完美的自己。有时候,缺憾反而是完美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缺憾下,人才能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

索菲亚·罗兰是意大利女演员,以性感著称。她16岁就进入了演艺圈,但当时的导演却不愿用她。因为摄影师说索菲亚的鼻子太长,而且臀部太大,无法拍出美丽动人的视觉效果。所以导演只好跟她说:“以你现在的情况要拍出好电影来太难了,其实你要是把鼻子弄小点,臀部再小一点、翘一点,那你就完美了!所以你要是真的想在电影界有一番作为的话,那就去把自己的鼻子和臀部做个整形手术。”

索菲亚·罗兰听后很生气,她拒绝了导演的建议和安排,还很坚定地说:“和那些相貌出众、身材性感的女演员来说,我的确不完美。但是我为什么非要和别人长得一样呢?或许我的鼻子是不怎么好看,但是你不觉得它和我的眼睛和嘴巴很搭吗?而且它们让我的脸更有个性和魅力了。至于我的臀部,不可否认它确实大了一点,但那就是我的一部分。我接受这样的自己,我什么也不会改变的。”

后来,索菲亚·罗兰始终保持着这种接纳、拥抱不完美自己的态度和性格,这使得她在电影业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顺利跨入了世界级的女影星行列。

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越是早一点认识并接受这一事实,就越能快速地朝着新的目标前进。如果一直为这些不完美而悲春伤秋,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契机出现。

我们必须学会允许自己身上各种可能性的共存,也必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但很多人就是看它们不顺眼,往往除之而后快。但别忘了,不完美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如何拥抱自己的不完美,以及接纳它。

1学会欣赏自己

不要害怕自己的缺憾,也许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才让你区别于其他人。因此,不要为了讨好或适应别人而强迫自己做出一些改变,这对自己来说很残忍,也很不公平。所以,学会欣赏自己的小瑕疵,是它帮你建立起了属于你独特的个性。因此不完美又怎样,只要懂得欣赏自己,那就是独一无二的你。

2换一个角度看自己

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说不定它正是别人欣赏你的那一点。比如,你总觉得自己太害羞、太闷,不合群,和别人说不上话。看着那些口若悬河的高手,你只能躲在一旁。即使有人过来和你说话,你最多也是问一句答一句,根本激不起别人跟你聊天的欲望,所以你很希望自己能够开朗一点、健谈一点。可换个角度来看,安静和话不多的人,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呢?那些开朗的健谈者可没有耐心听别人讲自己的事,可这样安静、沉默的你,也许更容易成为别人的好伙伴,更容易成为说心事的知心人。

3化不完美为力量

拥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首先是要承认它的存在,但并不代表就没有改进,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认清自己的某些缺陷,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善它们。比如你觉得自己的脸太圆,可以通过化妆,或者改变发型的方式来让它看起来小一点;假如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差,现在抑制不良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借鉴并尝试解决。

4别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女性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喜欢攀比,看谁的衣服比自己的高档、看谁的工作比自己薪水多、看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聪明……每个人都有攀比和虚荣心,这再正常不过。有时这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更多的人比较得不客观、不理智。当你捧着自己的缺憾去和别人作比较,不管别人拿出的是什么,你都是输家。更多的,我们是要看到自己光明的一面,比别人好的那一面。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停止比较。保持自己的个性,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5让不完美成为你的标志

亮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当你有这个胆量将它展示出来,当你接受并欣赏它时,也许在别人眼里这个缺憾就不再是不完美,而是自信、真实的标志。美国流行女歌手LadyGaga一直备受争议,她的奇装异服总让很多人感到不能理解。但对于别人的攻击,她给予了这样的回应:“让我们的不完美成为自己的标志,瑕疵将被重新定义。”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但当你勇敢地接纳并拥抱不完美时,这就是你破茧而出的那一刻。

认清并发挥个人价值,你便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俗话说得好:“只有自己才能认清自己。”一个人的价值就应当得到与之相符的地位,这不是社会或他人所能决定的,而要看自己如何去认识、去发挥。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价值的条件化”是一切现代病的根源。比如父母说的“你成绩这么差,真是笨死了”;领导说:“这点事都干不好,你怎么那么没出息。”这样的话听得越多,就越容易慢慢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于是有人便开始这样评价自己“我学习差,我笨”、“我做不好,我没出息”……社会中这种不正确的评价、不公平的地位和待遇有很多,这些都像一张张“标签”贴在一个人身上。被贴上“标签”的这些人难道真要承受这种不公平吗?当然不,我们应当认清并坚守自己的价值,不被“标签”所迷惑、束缚。它是什么样不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认清自己的价值?

当你找回真实而完整的自己时,也就撕掉了别人给你贴上的标签。大多数人之所以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个人价值”的客观性,不愿承认和接纳自己身上的特质。

还有些人把学历、金钱、地位等外在的东西,误认为是个人的价值所在,所以当它们开始动摇或减少的时候,便开始恐惧、颓废……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认清自己的个人价值所在。一个人的价值是本身就具有的,它是超越于任何物质价值之上的,不会因为外在价值的增加、减少而改变一分一毫。只有那些没有认清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将价值建立在外在物质上。因此,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已是急不可待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受了点挫,便觉得自己没有用,对别人来说毫无价值。于是他回到老家,准备休养一段时间。

一次,他在田间散步时,看到有位大爷把一头大水牛拴在一个小木桩上。他走上去,说:“大爷,这木桩这么小,它会跑掉的。”大爷笑了笑,肯定地回答:“不会的。”

年轻人迷惑地问:“怎么会呢?这么个小木桩,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拔出来了吗?”大爷摸了摸花白的胡子,说:“当这头牛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把它拴在这个小木桩上。刚开始它可不这么老实,老是想从这个木桩上挣脱。但那时它还很小,折腾一阵子后只能在原地打转。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花过心思挣脱它。它一直以为自己还和以前一样挣脱不了,它的自我价值还一直停留在小时候,你说这多有意思。”

由此可见,一个人看清自己的价值有多重要。就和故事中的小牛一样,约束它的并不是那个小木桩,而是它用自己的惯性思维设了一个精神枷锁。其实每个人都有想成功的欲望,但太多人被自己设定的价值圈所束缚,虽然内心有一种力量跃跃欲试,但大脑却总是告诉自己会失败。所以永远都是止步不前,在原地徘徊。

其实那些成功者的个人价值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也都是过着适合自己的生活。一个人价值无需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来体现,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事,只要将个人价值尽善尽美地发挥出来了,那就是最合适、最完美的。

1989年,默巴克还只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他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为了付清高昂的学费和减轻父母的压力,默巴克主动担负起了校园的打扫任务,这样每个月就能挣一些钱来贴补家用。

默巴克在打扫学生公寓的时候,每次都能在墙脚里、沙发缝里扫出了许多脏兮兮的硬币。当默巴克将这些硬币还给那些同学时,大家都懒得接这些沾满灰尘的硬币。就这几分钱,连根冰棍都买不到。

一个月来,默巴克从地上捡起的硬币竟达500美元之多。对于这种现象,默巴克非常震惊,于是他给美国财政部写了一封信,反映这种情况。但财政部的回信中说: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有价值约310亿美元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而其中有价值约105亿美元的硬币都躺在墙角里、沙发缝里一类的地方睡大觉。他们也曾开展过工作,但没多大成效。

后来,默巴克干脆就把这些硬币捡起来用掉,所以当时他被同学们称为“穷小子”。

1991年,默巴克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回想起给财政部写信的事,默巴克突发灵感开了一家“硬币之星”的公司。

他在超市中进行试点经营,自动兑币机每分钟就可收兑600枚硬币,而且顾客预先无需做任何准备工作。“硬币之星”一开业就大获成功,短短数年,“硬币之星”就设立了10800多台自动兑币机,并成为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默巴克也一夜暴富,被人们称为“一美分垒起的大富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要被社会和他人贴上的不恰当“标签”所累倒,也不要太过高估或低估自己的价值。认清并发挥自己的价值,你便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那要如何认清自己的个人价值,并合理发挥呢?

首先,是要认清自己。先从兴趣爱好和优缺点开始,客观地对自己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次,是为自己树立目标。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并使个人价值得以真实的体现。在建立目标时要注意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重要。当初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给儿子制造一个发挥自己价值的最好地方吗?所以,一个合适的环境,可以促使个人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最后,就是不可动摇的信心。在你认识或发挥个人价值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在旁边指手画脚,告诉你什么做不了、什么才是你能做的。因此,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主导自己生活的力量。

自我认知能力测试

测试说明:本次测试包括15道选择题,每题有A、B、C三个备选项目。在理解题意后,选择最符合或最接近实际情况的那一项目。选项也没有好坏之分,不要猜测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或者哪个答案是“错误”的,以免测验结果不准。

从第1题到第15题,ABC对应的分数分别是:123

1你烦躁不安时,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引起的吗?

A很少知道B基本知道C有时知道

2当有人突然出现在你的身后时,你的反应是?

A感受到强烈的惊吓B很少感受到惊吓C有时感受到惊吓

3当你完成一项工作或学习任务时,你感觉到轻松吗?

A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B经常有这种体验C有时有这种体验

4当你与他人发生口角或关系紧张时,你是否体验到自己的不快呢?

A能够B不能够C说不清楚

5当你专心致志地从事某项活动时,你知道这是你的兴趣所致吗?

A知道B不知道C很少知道

6在你的生活中,你遇到过令你非常讨厌的人吗?

A遇到过B没遇到过C说不清楚

7当你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感到幸福和快乐吗?

A感觉不到B说不清楚C是的

8如果别人有意为难你,你感觉如何?

A没有什么感觉B觉得不舒服C感到气愤

9假如你排队买东西等了很长时间,有人插队到你面前,你感觉如何?

A没有什么感觉B觉得不舒服C感到气愤

10假如有人用刀子威胁你把所有的钱都交出来,你会感到害怕吗?

A不害怕B害怕C也许害怕

11当别人赞扬你的时候,你会感到愉快吗?

A说不清楚B愉快C不愉快

12你遇到特别令你佩服和尊敬的人了吗?

A遇到过B说不清楚C没有遇到过

13假如你错怪了他人,事后你感到内疚吗?

A不知道B内疚C不内疚

14假如你认识的一个人低级庸俗,但却好为人师,你是否会瞧不起他?

A不知道B是的C不会

15假如你不得不与你深爱的朋友分手时,你会感到痛苦吗?

A说不清楚B肯定会C不会

评分标准

请你根据自己的选择,计算出自己的得分: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高低,查看自己属于那种类型:

敏感型(36~45分):这一水平的特征是能够准确、细致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能够认识到情绪发生的原因。但有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悲观绝望型:虽然能清晰地识别到自我情绪状态,但却采取“不抵抗主义”,被动地接受各种消极情绪,典型的将发展为抑郁症;

乐天知命型:整天总是乐呵呵的,对各种情绪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

沉溺型:被卷入自己情绪的狂潮中无力自拔。

适中型(26~35分):这一水平的特征是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冲动,能够区分各种基本情绪,但不能区别一些性质相似的情绪。例如,不能区分愤怒、悲哀、嫉妒等不同的情绪。只是体验为“难受”,致使情绪区分模糊的原因有:

体验情绪强度不够;

不能准确地识别引发情绪产生的原因;

掌握情绪词汇的数量太少。测试结果表明大约有60%的人处于这一水平。

麻木型(15~20分):这一水平的特征是很少有情绪冲动,对喜、怒、哀、乐等基本的情绪缺乏明确的区分。这种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冷漠无情,不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是一种病态症状。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