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 > 第九章 限制员工的发展,是管理者的无能
第九章 限制员工的发展,是管理者的无能
作者:王剑   |  字数:9434  |  更新时间:2015-03-06 14:33:39  |  分类:

职场励志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如果员工得不到发展,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将是空谈。人尽其才,是每一个管理者的目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自然潜力也是不同的。根据每个人的个性来安排工作,挖掘员工的潜质,更好地为公司服务才是企业的管理之道。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在二三十人的企业,领袖走在最前端便最成功。当规模扩大到几百人,领袖还是要参与工作,但不一定要走在前面。”

雷诺公司是专为核动力潜艇生产噪声降低设备的,公司的信誉有口皆碑。但在一次订货合同中,公司却遭遇了极大的难题。在完成订单交货时,公司的技术部门对即将装运的设备进行了最后一次预检,技术人员发现有一件设备的主机动力线被剪断了,如果就此安装到核潜艇的核反应堆上,超标准的排水水温会使核反应堆的核材料达到临界状态,在一秒钟内就会因连锁反应带来大爆炸,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技术部门封存了这批货,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果按照惯例将货物销毁,不仅公司的损失找不回来,抓获嫌疑人的线索也会中断,信誉也会有损失,雷诺的牌子就砸了。总裁决定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并将这个问题公之于众。他说:“伙计们,如果我们无法渡过这次难关,那么我们都会流落街头。这关系着全体职工的利益,我不能独自决定,因此我需要大家的帮忙。我们共同想出一个方法,保住我们的公司。”

之后,执行总裁立即组成了几个小组,分别负责问题的细节和关键。他们先是明确了事故的责任归属,然后又找出了每个环节的负责人。在这次危机事件的处理上,领导者把处理问题的权力下放,让每一位员工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适用性和价值会超过董事会对此作出的决定。据事后统计,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关于各环节问题由员工提出的成功行动计划超过了15万个,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团体协作的积极效果。

可见,企业发展的长远之道就在于员工的管理,限制员工的发展就是限制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以包容的精神适当的给下属自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下属没有感觉到被驱使、被领导,反而会主动完成工作。称职的管理者应该“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做部属该做的事”。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说:“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要成为一个有能力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发掘员工的潜质,集思广益,发挥整体智慧的能量,推动企业进步。

082管理要一视同仁,制度面前并不伤情感

一个企业需要有令行禁止的制度才能有效地管理,一个管理者要有一视同仁的态度才能将制度落实好。巨人集团史玉柱在赢在中国中评论说:“管理无情但人有情,一个公司的规矩不能被破坏。”史玉柱说的规矩就是企业的制度,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只有规章制度完善,才能使人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反,如果一旦触犯了这些制度,就会遭到制裁。

制度就是规矩,以制度作为规范员工的准则,同时积极调动员工的执行力,从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深知执行公司的制度是必然的结果,并不伤感情。

联想集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矩:凡是开会迟到的人都要罚站。不仅企业的员工要遵守,就连联想总经理柳传志都要遵守。在媒体的一次采访中,他表示自己也曾经被罚站过三次。柳传志说:“这是规定,就必须要遵守。虽然这三次都是出现了我无法请假的情况,但是我还是要罚站。”

在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过罚站的经历。那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丢面子”的事情。然而规定就要遵守,之所以要有这样的规定,就是为了鞭策员工和管理者时刻保持工作的激情。

罚站并不是随便在会议室的角落里站着就了事。柳传志描述说:“在20个人开会的时候,迟到的人进来以后会议要暂停,静静地看他站一分钟,有点儿像默哀,真是挺难受的。第一个罚站的人是我的一个老领导。他罚站时,站了一身汗,我坐了一身汗。”

事实证明,一视同仁的管理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试想,当企业的老领导都因迟到而罚站时,还有哪个员工好意思迟到呢?无论地位尊卑,制度是一样的,制度不能破,人有情,管理则无情。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是将管理放在第一位,将制度放在人情的前面。严格执行制度不伤感情,反而能养成按规矩办事的良好氛围,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

事实上,制度也好,规矩也罢,它们存在的意义不在于约束,而在于凝聚。将每个成员各自独立的个人倾向规范引导,能量集中,小流束之成大川,因而能铸就较强的战斗力。为人处事,规矩自立,如此便可处乱而不惊,应变自如。

企业的规范管理比发展速度更重要。企业定好的制度一定要遵守,不能让制度成为“花瓶”,中看不中用。从联想罚站的规矩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者自觉遵守企业制度更有利于制度的执行,不要让人情的因素混乱了企业的管理,人有情,制度无情,这也是西方制度化管理的精髓。

083制造压力,消除员工的惰性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这是人类共有的弱点,没人能够幸免。然而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效、快速,惰性和企业的要求背道而驰。要消除员工的惰性,不能仅仅依靠自觉,事实上这是最不靠谱的方式,管理者要适时给员工一点“刺激”,把惰性赶跑。

当一个人处于适度兴奋的状态时,就能够把工作做好,但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这种兴奋的状态就是适度的压力。人之所以懒惰就是因为没有压力,所以也就没有动力,没有激情。而压力过大时,人在生理上就会表现出疾病,因此适度的压力才会形成适度的兴奋刺激,产生工作的动力。也就是俗话说的“压力产生动力”。

良性的压力能够驱使员工工作更加卖力,将事情做得更好。在有了一定的压力之后,才会更好地落实。当前,压力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员工的压力管理有利于消除惰性,激发潜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

在英特尔,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也不管你是否为晋升或调职做好准备,他们往往都会被直接给予更高的位置,让有能力的人迎接更高的挑战。英特尔的CEO葛洛夫的看法是:一个员工是否优秀,重点在于学习的效率,而不是经验的多少。学习效率高的人,一旦被授予更高的职位,有更难的挑战,就会调动其全部智慧更快学习,这样的人往往能够超出预计地完成任务。

盖尔辛格在接受负责英特尔公司486晶片开发的计划时才刚刚27岁,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可言。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努力地学习,运用他积累的科学知识,成功带领486开发团队完成了计划。此后,他也接受了更多更难的挑战,并且都出色地完成了,因而一次次地晋升,直到做到部门副总的位置。

由此可以看出,要消除员工的惰性,将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企业必须提供具有创造力、生产力,充满挑战的环境。有一个笑话这么说道:“英特尔是一个好地方,你可以在此全力工作,然后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你去做。”虽然是玩笑话,但是却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压力管理的方法。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但是都被人的惰性封住了。只有周围环境比较恶劣,或受到某种外在的激发,人们才会冲开自己的惰性而表现出非常的智慧来。人们常说的“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压力管理的重要性,适度地为员工制造压力,培养一支充满激情的团队,才能有更好的效益。

084不要只顾埋头工作,还要学会抬头看路

在工作中,有很多人只顾埋头工作,像大自然的蚂蚁一般,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可能和机会擦肩而过。成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只靠不顾一切的努力工作就能得来的,还要学会抬头看路,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

俗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人只有懂得怎样安排工作,怎样把一个高明的工作进度表制定好,才能高效率地办事,在短期内出色地把老板交付的工作完成。

一家公司招聘一名销售经理。甲、乙两名应聘者进入了最后一轮,在不同时间分别被通知前来面试。

甲的面试很顺利,各种问题都对答如流,这时,负责面试的考官突然把一把钥匙递给他,并随手指了指室内的一扇小门:“请你帮我到那间屋里把一只茶杯拿来。”

甲接过钥匙就去开那扇小门,但就是拧不动。甲十分耐心地鼓捣了好长时间,极其礼貌地问考官:“请问,是不是这把钥匙?”考官说:“是的。”但是仍然无法打开门,他非常为难地说:“门打不开,我也不渴……”考官把他的话打断了:“那好吧,你回去等通知吧,一个星期以内若接不到通知,就不用等了。”

乙在回答问题时并不流畅,但他很快就凭着那把钥匙在那间屋里把一只茶杯取来了。考官为他倒了一杯水,高兴地对他说:“喝杯水,然后把协议签了,你被录用了。”

原来,那间屋不止一扇门,除去考官房间的那扇门,还有一扇外门与考官房门相邻。乙把外边的那扇门打开了,取出了求职成功的那只茶杯。

在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应该一味下蛮力去干,要多动些脑筋,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确。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只从问题的直观角度去思考,要不断使自己智慧的潜力得到发挥,从相反的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让问题有新的转折出现。

做事没有条理、没有秩序的人,不管做何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秩序的人即便是才能平庸,他的事业也常常有非常大的成就。管理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商业目标是什么,企业经营的方向是什么。辛勤的努力和一颗壮志雄心尚不足以使一个企业获得成功,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成这项明确目标的具体计划,不管员工如何努力工作,企业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轮船。

当企业行走的方向背离目的地时,走得越快,离要到达的目的地就越远。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前提是方向必须正确。所谓“方向对了头,一步一层楼,方向错了位,一切皆白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85一个坑一个萝卜,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俗语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但是用在企业的管理中并不适合。因为企业用人时,不能是让人适应职位,而是因地制宜地给合适的位置选合适的人,也就是“一个坑一个萝卜”。

国际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说:“公司或企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这句话说明了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在企业林立、竞争如潮的今天,企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它能不能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否将公司全体员工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实现公司利润的几何倍增。因此,管理者在选拔人才时的标准,不是“合格的人”,而是“合适的人”。

某知名企业在招聘驻某地的执行代表,在最后一轮的面试中,只有一个是本科生,其他的都是经验丰富的海归或研究生学历。但是面试验结束后,企业老板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那位本科生。

面对所有人的疑问,老板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我们要选拔的是合适的管理人才,最后的这五名年轻人,无论从学识上,还是专业素质上,都非常的出色。但在面试开始前,他们向我们考官递交个人简历时,只有那位本科学历的先生是用双手递给我们的,而其他人都是用单手。从这个细节上,我们不仅看出了这位先生做事的认真态度,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看出了他对别人的尊重……”

在老板的眼中本科生是“合适的人”,而其他的只是“合格的人”。“合适的人”是符合企业需要、有用的人。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才能特别突出,但是却不是企业需要的类型,那么他就只是一个“合格的人”。百事可乐公司总裁卡洛威说:“公司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操纵人的方向盘。”他制定了各型人才的能力标准,每个月都要在分公司进行巡视,与部下进行交流,每年主持近600次业绩考核,找出最合适的人才。

为什么要坚持“一个坑一个萝卜”,用马克斯韦尔的一段话,无疑可以更好地解释:“我不知道将会把公司带到何方,但我知道只要以合适的人才为起点,通过问他们一些正确的问题和让他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条令公司繁荣昌盛的路子。”

管理者都知道,骨干型的人才能够独当一面,他可以理智、干练地落实好企业的决策和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选拔出这种实战型人才,只有让他们各司其职,才能稳住公司的基业。

中篇团队打天下,制度定江山

中篇团队打天下,制度定江山

086建立制度的人,绝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

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旦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原则,就很难服众,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实际上,领导者违背公平原则,在公事裁决上破坏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仅会损伤自己的领导形象,还会失去下属的信任与拥戴。

作为建立制度的人,管理者一定要带头遵守,绝不能凭借特权而凌驾于制度之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总会给自己的“违章”找理由,以至于上梁不正下梁歪,整个企业没人把制度当回事,原本制定的详细而严谨的条款就这样成了“摆设”。没有制度的约束,企业自然会陷入混乱状态,其生产效率也必定会随之降低。

作为联想集团的一名高层管理者,柳传志曾定下“迟到就罚站一分钟”的制度,作为建立制度的人,柳传志本人也迟到过,但他并没有凭借特权而凌驾于制度之上。联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与他这种严格的管理作风是分不开的。

该制度起源于一次会议,由于每次会议总有人迟到,柳传志为此十分恼火,便规定“开会如果有人迟到,就罚站一分钟!”这一举措效果十分显著,上午10点开会,时间还不到,参会人员就基本到齐了,谁知刚准备开会,门开了,原来是柳传志的老上级迟到了。

对于这样的突发状况,柳传志也皱起了眉头,如果就这样算了,那么规定就白定了,但让老上级罚站确实很对不起老人家。权衡利弊得失之后,他一狠心让老领导在会议室门口站了一分钟。不久后,柳传志参加联想高层领导人会议,谁知电梯出现故障,他竟然被困其中,这直接导致了他开会迟到的尴尬结局。

在众多下属面前承认错误并罚站,这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但柳传志知道公平很重要,如果自己带头打破了这种公平,丢的可就不是面子而是威信了,所以他没有任何解释,而是自觉地站到会议室门口罚站1分钟。

越是建立制度的人,越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上行则下效,只有管理者带头遵守制度,员工才能重视制度,并切身体会到制度的威严。反之,员工们则会对上司特权高于制度的做法不满,并产生逆反情绪。

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够严格执行,这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对于管理者而言,制定规章制度并不难,难的是能否以身作则把制度执行好,贯彻好。在执行“法令”的过程中,只有时刻维护“一视同仁”的公平原则,才能依靠制度,打下一片江山。

087管理,就是用好的制度取代不好的制度

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管理制度也要有所不同。作为管理者,职责之一就是用好的制度取代不好的制度。俗话说:“制度不完善,麻烦就不断。”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已有的制度,而不懂得根据时代变化去完善它,那么,必然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竞争对手。

有一部分管理人员错误地以为完善的制度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他们花大力气打造一套所谓的“完美”制度,而后便一头扎进去,盲目地贯彻执行。殊不知,市场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户需求也难免会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制度不能与市场、与客户相契合,那么不如没有制度。

老陈是某冰箱企业的业务经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公司决定给消费者让利,以促进终端销售。高层管理人员经过反复协商后最终确定了促销方案,即消费者买冰箱,便可以获赠一台电火锅。

在促销期间,作为业务经理的老陈接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不少客户都对给赠品却不给包装袋的行为表示了抱怨,为了一个免费的赠品,还要自己掏腰包买包装袋,心里很憋气。公司并没有专门关于赠品的管理规定,对于赠品的包装问题,常常是员工按照个人意愿来解决,所以免不了与客户发生争执。

尽管企业制度已经算得上完善,但客户的需求在变,所以制度也要跟着完善。为了减少消费者的投诉,老陈将这件事反馈给了分公司总经理。几个高层管理一碰头,立马传达指令:所有赠品均提供包装,销售员不得因此与客户发生争执,违背规定者,将给予严厉警告。

果不其然,消费者关于赠品问题的投诉少了很多。促销活动结束后,总经理将这条指令写进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因赠品包装而引发投诉的现象,该品牌的冰箱市场口碑也越来越好。

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制度进行修补、完善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试想,如果固守原来的制度,且对新出现的问题不予理会,肯定会被消费者唾弃,被市场淘汰。

对制度进行适当地修补、调整,并不会破坏制度建设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反而会有利于企业成长。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时刻准备用更好的新制度取代原来的旧制度。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懂得审时度势,他们依据周围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变化不断完善制度,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088单打独斗永远成不了气候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单打独斗永远成不了气候。企业是一个团队,作为管理者,就是要把全体成员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真正实现上下一心,只有这样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乔恩·R·卡曾巴赫在团队的智慧一书中曾这样诠释“团队”一词:“团队就是一群拥有互补技能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达成目的,并固守相互间的责任。”在团队中,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细,共同协作,这种团队作战的方式比单兵作战的优势要明显得多。

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全员经营”、“群智经营”等理念,并号召公司上下发挥勤奋精神。事实证明,这种群策群力的做法比管理层的单打独斗有效得多。

松下一直想尽办法帮助全体职员树立团队意识,为此,他不惜花大力气发动每个工人的智能和力量,并建立了提案奖金制度。在松下公司,只要职工可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就可以获得高额奖金。现在,公司每年颁发的这项奖金高达百万元以上,其创造的效益也早已超过了所发奖金的13倍。由此不难看出,这种鼓励员工参加管理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不仅赢得了员工们的忠诚,还节约了管理成本。

为了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团队,每年正月,松下幸之助都会亲自带领全体职工举行货物送行仪式。全体工人头戴头巾,统一穿着武士上衣,并挥舞着公司的旗帜,一起目送几百辆货车驶出厂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工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生出自豪感,为自己是这一团队的成员而骄傲。

松下幸之助曾坦言:“松下的经营,是用全体职工的精神、肉体和公司资本集结成一体的综合力量进行的。”纵观世界上那些成功的公司,很容易发现,管理者的贡献并不是最高的,绝大部分都是靠团队而不是个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单打独斗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只有依靠团队,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群体力量的重要性,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去体现这一思想,主动打破个人英雄、个人崇拜等管理模式,并借助技巧和奖惩手段实现“全民动员”。

089打造团队正能量,从每一个漏洞抓起

员工之间拉帮结派是不少大公司的管理弊病,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团队的内耗也会越来越大,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发现这些漏洞并逐一修补,那么整个公司就会处在乌烟瘴气之中,没有正能量,团队成员之间只有算计。试问,这样的团队又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呢?

团队是由多人组成的,每个人的行事风格不同,其工作动机也是五花八门,如果不能协调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那么再大的团队也只会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和战斗力。管理者要想打造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就必须从每一个漏洞抓起,打造团队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将内耗控制在最低。

作为台湾长荣船运公司的掌门人,张荣发带领本公司员工奋发向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企业管理上,他坚决打击制造内讧者,发现漏洞立马堵死,正是这种正确的管理理念,让整个团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曾经有一艘“长荣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然而原本的天灾很快就演变成了人祸。为了找附近的停靠点躲避,船上的几个人在航向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执。要知道风浪随时都可能把整条船吞没,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大家理应服从统一指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几名大副都认为对方经验不足,坚持按照自己的建议,硬是在风雨中摇摇晃晃了一个多小时才开船。

尽管险情并没有发生,但员工内部不团结的管理短板却显现无疑。这令张荣发十分气愤,内部争吵贻误时机,很容易发生危险,稍不留意就会船毁人亡。既然发现了漏洞,那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他当即决定:公司里凡是不服从统一调遣的员工,一律免职处理。

对于内讧制造者,张荣发不讲丝毫情面,一律不轻饶。正是借助这样的管理手段,长荣集团才有效地避免了内部纷争,打造出一支团结、勇敢的不败之师。团队管理有漏洞不可怕,怕的是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修补。

“做错事事小,站错队事大”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管理者要想让团队充满正能量,首先就要消除企业中的派系之争,对于拉帮结派的头目一定要严惩。一旦发现团队管理上的漏洞,就要及时修补,力争从公司制度的根源上消除“内部纷争”的生长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队伍的团结。

090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战胜一个团队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则是无限的,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战胜团队。所以要想战胜竞争对手,就一定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敢于放权,并善于调动集体智慧。

波音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艾伦·R·穆拉利说过:“既然所有人都只精通自己范围之内的事,那么,为什么不干脆一起齐心协力地干,毫无限制地展示各自的才干呢?”集体的智慧自然要比个人强大得多,那些富有感召力的领导,往往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并甘心充当“润滑剂”,促使公司上下紧密团结在一起。

1994年6月12日,闻名世界的波音777型飞机迎来了自己的首航飞行。当这架飞机从华盛顿州的佩恩机场顺利起飞时,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人为之欢呼雀跃,而这些人正是参与波音777生产制造的团队成员代表。

研发制造飞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飞机的零件就多达300万个,单靠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这些数量繁多的零件是分别由17个国家的供货商共同提供的。研发部门集中了十几个国家多达7000人的技术力量,238个设计小组花费4年时间,耗资40多亿美元,这才有了波音777的诞生。

作为该项目的高层管理人员,穆拉利坦言:“一切成绩都是大家做的,我真是没时间对他们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这是我所见到过的最不同寻常的事,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穆拉利深知,集体的力量是无法战胜的,为了建立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他首先在自己身上挖掘潜能。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媲美一个团队,要想让飞机研发成功,就必须依靠集体,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在波音777研发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穆拉利促使所有人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让他们每个人都贡献一份力量。在穆拉利看来,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不仅能制造出一架新型飞机,还能够借此机会把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聚拢到一起。

作为一个明智的企业管理者,也要善于借助团队和集体的力量,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撼动由无数人组成的团队。所以,在平时的管理工作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而是要尽自己所能调动整个团队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在市场竞争中的胜算。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战胜一个团队,并不是说组成团队的个人不重要,事实上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他们可以为集体作做出不同的贡献,而正是这种互补力量的汇入,集体才因此变得越发强大。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