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新时代的英雄楷模 > 第十章 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
第十章 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
作者:刘加临   |  字数:8779  |  更新时间:2015-03-26 16:25:50  |  分类:

爱国教育

简述

张华,黑龙江省虎林市人,中共党员。1958年,张华出身于黑龙江省虎林县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小学、中学时,他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地方农场劳动时,他是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干部。1977年1月,张华应征入伍。在部队,他是先进战士,多次受到奖励,入伍两年便加入中国共产dang。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灞桥区新筑乡69岁的魏志德老人在一所公共厕所疏通粪便时,被沼气熏倒,落入粪池。正在附近的张华听到呼救声,毫不犹豫地下到3米深的粪池内,奋力抢救魏大爷,不幸被浓烈的沼气熏倒在粪池中,因严重中毒窒息,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4岁。生前系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格,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全国范围大讨论,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张华生前所在的学员大队,坚持以张华精神建队育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学员大队”荣誉称号。1982年他被中央军委追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第四军医大学给他追记一等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事迹

张华

1958年,张华出生在黑龙江虎林县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张华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父母都是具有多年党龄的共产dang员,良好的家教、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使得张华从小就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熏陶。在小学和中学,他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学雷锋标兵。

1969年初春,11岁的张华和朋友一块在江边玩耍,突然冰面发生断裂,一块裂冰载着一名小伙伴顺流直下,十分危急,其他小朋友吓得嘶声乱叫:“救人啊,快救人啊!”张华看到这个情景,二话没说,就向冰面冲去。一个小伙伴一把抓住他,说:“不行,太危险!”张华回过头坚决地说:“我们发过誓要向先烈学习,救人要紧!”他飞快地跑下小坡,跳进刺骨的江水,奋力游到江中,抓住了断冰上小朋友的手。在小冰块倾翻的瞬间,勇敢地跃上另一块更大的冰块,最后终于成功上了岸。

张华在乌苏里江边饶河县上中学时,为了能在课余时间安心学习,他在离家4里多地的小南山上,开辟了两个学习的地方:一个是在山腰的凹处,用石头垒起一个小桌子;另一个是山脚下前人留下的破碉堡。他每天早晨4点起床,跑步到那去学习。平时就在石桌前读书写字,如遇到刮风下雨、寒冬腊月他就进碉堡去学习。

张华从小崇拜英雄,经常去珍宝岛烈士陵园扫墓。妈妈曾对他说:“给烈士扫墓是有时候的,哪像你,动不动就去扫墓。”

张华说:“我就喜欢去那里。”

饶河中学有许多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张华经常从家里带大饼给同学吃。他还经常给五保户挑水、扫院子。从小就喜欢体育的张华,身体素质好。当时张华家附近有一位下肢残疾的哈尔滨知青,放学后张华经常背着这个知青去看电影。那时候娱乐少,看场电影就是最大的娱乐了。有人问张华累不累,张华说:“他一个人也出不来,多闷得慌,带他看电影,他高兴。他高兴,我就高兴。”

张华高中毕业后,父母就坚决支持他下乡到饶河县里的青年农场参加劳动锻炼。这个农场是饶河县农机科新建的,条件比较艰苦。张华和几个同学背着铺盖卷儿,怀着一腔热血就在这荒芜的土地上安了家。

在农场他既积极工作,又坚持学习文化,仅一年多时间,就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团干部,出席了县团代会、劳模大会和先进知青代表大会。

17岁在农场时,一次,几个青年赶着牛去架电线,牛突然受惊,乱踢乱蹦,一个女青年被绊倒,眼看就要被牛踩着。张华不顾个人安危,扑上去用力把牛牵开,救起了这个女青年。还有一次,五个女青年归拢圆木,垒到一米多高时,一根合抱粗的圆木滑脱了,五个人拼命手推肩扛,还是顶不住,如果圆木从垛上塌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张华正推着小车路过,他毫不犹豫地跑上去,用尽平生力气顶住了即将塌下的圆木,使五个女青年脱了险。

张华上中学和在农场期间,正是十年动乱、雷锋形象遭到践踏的时候,但他却成了学雷锋小组的组长,经常带领同伴帮助烈军属、双职工劈柴担水做好事,还常拿出自己节余的钱和粮票资助生活困难的临时工。

1976年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对已经是农场团支书的张华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火势很凶猛,一丈多高的火头,喷着黑色的烟云,吞噬着一人多高的枯草,向着不远处的森林席卷而去。

张华带着他的同学们,在森林和荒原间,用刀割、用手拔、用树枝抽,拼命想开辟出一条防火道来,但是风太猛、火太大,蔓延的火势一旦烧到森林,将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不能再犹豫了!

张华看了看大家,突然有了主意,二话没说,俯身倒地,在枯草中滚了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大家立刻学着他的样子,向枯草、荆棘丛中滚去,很快形成了一条防火道,火势蔓延到压平的枯草时得不到充分燃烧,一下子弱了下去,大家趁机扑打,终于消灭了火苗。

1977年1月,张华应征入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穿上了令他羡慕已久的绿军装,来到了沈阳军区空军某部,实现了他当兵的宿愿。

参军后,张华在沈阳空军某场站保伞室当保伞员,他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多次受到部队的奖励,于是加入了中国共产dang。

张华曾在日记中写道:

脱离群众的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本事,也只能是无根的浮萍,鄙俗渺小;扎根于群众的人,尽管能力有限,也能散发无穷的光和热,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我活着就要为人民群众解除痛苦,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为此,张华扶危解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将一片深情献给人民。

张华认为:“一个忽视政治、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飞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泡。”

为此,张华努力学习革命理论,自觉培养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做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慎重考虑应当怎样迈进党组织的大门时,郑重表示:“我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决不做一个凑凑合合的党员,决不给党的脸上抹黑。”

因此,张华始终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把共产主义理想付诸脚踏实地的努力之中。他曾给同学写信说:“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但没有真才实学,就是再好的理想也实现不了。”

张华刻苦学习十多年,那还是在“四人帮”鼓吹张铁生式典型的年代里,朝鲜影片轧钢工人吸引了张华,他先后看了六场,深深感到,没有知识和本领,就不能建设富强的祖国。他决心冲破错误思潮的束缚,用知识武装自己。

部队领导很器重张华,连续两年推荐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但不如人意的是他都落了榜。落了榜的张华没有气馁,相反劲更足了。他说:“学习不是为了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四化建设,知识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哪怕不上大学,我也要学习。两次考试虽然都落了榜,但打开了我的眼界,为我以后的理想、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顽强的毅力,张华终于在1979年以沈阳军区空军参加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成为空军医学系的学员。手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录取通知书,张华在激动兴奋之时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他多次对同学说过:“我们不仅要在外表上像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道德上、知识上都是个大学生。”

张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年的大学生活,他正是用这样的标准规范着自己的言行。

张华有一个小木箱,里面有共产dang宣言、毛泽东选集、党的基本知识问答、政治经济学基础以及许多有关青年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那些书他都读过,不止一遍。理论学习对张华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他还经常对同学说,学习理论,不在于背几段词句,而是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对文化课的学习,张华也抓得很紧。张华的学习底子差,上大学后,几十门课程一下压了过来,张华感到很吃力,一度很不适应,开始时各科的考试成绩大都是六七十分。但他决心拿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攻读各门课程,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刻苦学习。

张华获得时间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专心致志”,提高各门课程的学习效率;二是把休息娱乐的时间“搭”进去。他常常告诫自己:学习是党交给的任务,人民供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开出灿烂的花朵,必须准备好知识和力量。张华是学校篮球队主力。有一次,学校篮球队要参加西安市高校篮球赛。按照学校规定,在比赛期间如遇文化课测验,运动员可以免测。这次比赛正赶上生理课小测验。张华则认为,文化课测验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查和督促,不能放弃。为了弥补一些因训练、比赛而失去的时间,张华到领导那里争取了一个“特殊照顾”——熄灯后到队部活动室学习一小时。他尽可能做到比赛、学习两不耽误。市高校篮球赛刚一结束,张华就走进了生理课考场。由于勤奋刻苦,张华各门功课的成绩提高很快,在校三年的25次考试,多半都在80分以上,最好的数学成绩达到97分。被誉为“军营里的好战士,校园里的好学员”。

张华是个遵守纪律的战士。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外出回来时,走到离驻地5里路的地方,发现离归队的时间只差15分钟了。那位同学说:“就迟到这一次吧,反正是晚上,领导也不一定能发现。”张华说:“遵守纪律不是做样子给领导看的,它是一个战士应该具备的品德,不能设想,一个平时稀稀拉拉的人可以担负起四化建设的重担来。咱俩来一个短途赛,一定要按时归队。”说罢,两人跑起来。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跑到队部销假时,距归队时间还有两分钟。

上大学后,张华仍是一有机会就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上动物解剖课时,他帮助饲养动物的老工人挑饲料;节假日在街上的饺子馆里,他热心为顾客端饭端菜擦桌子;乘公共汽车见一老大娘晕车呕吐,他掏出自己的手绢帮大娘擦去嘴上、身上的脏物……

1980年暑假期间,张华乘车回东北家乡。有一位孕妇回南方生孩子,没想到在旅途中早产,只好倒车返回工作单位。产妇身体虚弱,归途尚远,举目无亲,急得落泪。张华看到了,主动端水送饭,热情照顾。他和产妇下车后,把产妇和婴儿送到自己姨家,并设法与产妇的丈夫取得联系,待其丈夫赶来后,才放心地登车北去。

1981年暑假,张华回七台河市探家,恰遇多年罕见的洪水,他家居住的矿务局机电厂宿舍全泡在洪水里。张华顾不得照管自己家里,立即去帮助左邻右舍转移、打捞物品。他不顾寒气侵人,一会儿游到东家,一会儿游到西家,探家九天,同洪水搏斗了九天。而好多人并不认识张华,只知道有个解放军为大家做了很多好事。

在大学里,张华对待同学像春天般的温暖。他所在班13个同学,不论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得到过他的帮助。他为睡觉爱打滚的同学让出下铺;热心帮助生病的同学补课;教新同学叠被铺床、排队出操。小杜同学棉鞋被雪打湿了,他脱下自己的毛皮鞋硬要小杜穿上。小杜父亲病故,张华用自己的钱买了车票、食品送小杜上车站。

为了活跃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张华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同学说:“你党也入了,大学也上了,还这么卖力干啥?”

张华没有直接回答,在日记中他写道:

大家的舒服就是我自己最大的愉快,我宁愿花费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为同志、为工作服务……

从动乱时代走出来的张华,在奋力弥补知识空白的同时,还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早先,他要求自己做一个诚实、勇敢、正直的人;进大学后,又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善良、温和的性格。他体贴、关心人,不分亲疏远近、先进落后。他常找一些犯了错误挨批评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对和自己有误会的同学,不抱成见,主动谈心。

有一天,张华收到入伍前几位同学的来信,因为没考上大学,他们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张华立即写了回信:“高考的失败,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放假时,他特意绕道四五百里,专程去看那几个同学,和他们谈理想,谈青年的责任和抱负。回校后,张华还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多次给他们写信,并寄去了十几本有关青年思想修养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书籍,鼓励他们上进。这几位同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还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

张华正是这样,以自身的热情激起同学对集体、对生活的热爱。他就像一颗闪光的水珠,在浩浩河海里激起波涛,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在第四军医大学最使同学们感动的是张华让荣誉的事。张华在每一次年终嘉奖和评选“三好”的时候,都把荣誉让给其他同学。好朋友对张华说:“你这样做太傻了,该得的还是要得,评上了,也不影响自己发挥模范作用。”张华笑着说:“我是个党员,又是老兵,应该多鼓励别的同学,我总觉得,评上别人,比评上自己好。”

张华不论走到哪里都会留下令人称赞的言行。有一次,张华和同学小韩上街办事,看到南门外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群人,已经阻塞了交通。一问得知,有人在打架。张华对小韩说:“咱们进去劝一劝。”小韩说:“算了,这种人惹了他们要吃亏的!咱们最好离远点,别掺和。”张华说:“大家都不管,都站着看热闹,或是绕道走,怎么能解决问题呢!你看,交通都堵了!”他拉着小韩,挤进人群,劝开了两个正在打架的人,平息了这场纠纷。

还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张华发现一个小偷将手伸进了一位老工人的口袋里。他毫不犹豫地上前抓住了那只手。反应过来的老工人激动地连声道谢:“谢谢解放军,谢谢解放军,要不,我这一个月的工资就没有了!”……

1982年7月11日上午,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古城西安市东郊的康复路口,小商品批发市场像往常一样热闹。行人来往,小贩叫卖,星期天的街市特别喧闹。

突然,一阵呼叫声响起:“救人呀,老汉掉进粪池了,快救人哪!”

呼叫声惊动了人们,走路的停住了脚,干活的收起了活路,叫卖的扔下了生意……人们纷纷向出事点冲去。

原来,69岁的老农民魏志德,在疏通公共厕所的粪道时被沼气熏倒,落进了三米多深、池口只有两尺见方的蓄粪池里。

手里提着相机和一袋衣物的张华经过附近,听到呼救声赶到现场,这时,魏志德已经俯卧在粪水里,只有头发露在外面。

两位建筑工人手疾眼快,在粪池架好竹梯,先行赶到的个体裁缝李正学上前一步跨上竹梯,准备下去救人。

正在这时,张华冲进人群,一把拽住李正学:“你年纪大,不要下,让我下!”说话间,他迅速脱下军装,脚已蹬上了梯子,在二尺见方的池口紧贴梯子,一溜而下到三米深的粪池。只见他左手紧握梯档,伸出右臂,迅速从粪水里拽起魏大爷,仰起头,朝着池口大声喊道:“人还活着,快放绳子!”

话音刚落,不料他也被浓烈的沼气熏倒,“扑通”一声,他同老汉一起跌入粪水之中。

在张华落池以后,围观和营救的群众一片惊呼:“子弟兵救老汉落入粪池了!”围在池口的群众莫不惊心。新城区农副局25岁的奶厂工人王宝安大声说道:“解放军能救人,咱就能救人,死就死了,我不怕!”随即他猛然醒悟:高温天气的粪池里一定有浓郁的沼气!他霍的一下站起身,大声喊:“快!先给池里泼几桶水,赶赶沼气,再找几条毛巾来!”说罢,王宝安冲到马路旁,解下拉粪大车上的绳子,绑在自己的腰里。

有人拿来毛巾,王宝安用毛巾堵住口鼻,下到池内,暑天的粪池恶臭冲天,呛得他喘不过气来,王宝安憋了一阵,忍受不住,爬上来换气,卖甑糕的个体户青年刘玉庆,忙给他口鼻上又换绑了一块湿毛巾,王系好绳子再次下池。在周围群众协助下,最终救起了张华。人们用清水冲洗掉他身上的污垢和蝇蛆,但他已经不省人事了。

当群众把张华救出来送进医院时,他因严重中毒窒息时间过长,人工呼吸,无效!注射强心针,无效!清除呼吸道异物给氧,无效!最后,开胸,直接按摩心脏!依然无效……年轻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牺牲时年仅24岁。

就在张华舍身救人的事迹广为传播,张华本人也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的时候,一场围绕着张华的争论在全国大学生中展开。

张华的牺牲引爆了一场举国上下的大讨论:一边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一边是掏粪的老农,大学生为救老农而死值不值得?

对此,全国各大报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报道和评论。一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讨论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同祖国一道刚刚摆脱十年浩劫的热血青年,医治了心灵上的创伤,澄清了思想的迷惘,他们合着时代的节拍,迈开前进的步伐,张华,即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以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忘我精神,被人们誉为“新一代雷锋式的大学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唤理想的重建。他的可贵不仅体现在舍己救人方面,更体现在激励人们去思考:人究竟应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在价值的天平上,个人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究竟占有怎样不同的分量?

张华牺牲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党委做出决定,给张华同志记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优秀共产dang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党委做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决定;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共陕西省委、西安市委等党政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也先后发出向张华同志学习的通知和号召。1982年他被中央军委追授“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叶剑英元帅为张华同志题词“新时代的理想之歌”。第四军医大学为张华竖起了铜像,以后第四军医大学每个入校的新生,都会被带到张华的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

1989年12月15日,由上海青年报和20所高校联合发起的“80年代我心中的卓越青年”评选揭晓,张华和张海迪等14人荣膺当代卓越青年殊荣。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张华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蓦然回首,难以忘却的记忆又使人们想起那可歌可泣的一幕,这时,张华的精神呼之欲出: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青年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奋斗献身的精神,对事业公而忘私的精神和红烛般只求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精神。

总结

30年来,作为新时期优秀大学生的代表,张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激励着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今,面对社会上多元、多变、多样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弘扬张华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英雄人物之所以高大,在于他们志存高远,为信仰矢志不渝。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张华精神的灵魂。张华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真正有抱负的青年,他必定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人应该有志气、有理想地活着”。为此,他自觉坚持用共产dang人的理想追求塑造人格,时时处处践行庄严承诺,让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自己身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尖锐,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某些党内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形势下,一些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信念动摇、信心缺失的问题。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产生了疑问,认为共产主义太虚、太远,是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式理想;有的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疑惑,有的对共产dang领导产生疑虑,怀疑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使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时俱进弘扬张华精神,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他们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成熟与清醒、政治上的合格与坚定,把思想行动真正统一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共同意志、共同追求上来,让青年一代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和实践者。

英雄魅力之所以永恒,在于他们以德立身,把求真、扬善、唯美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完美的人格修养,是张华精神的基石。张华烈士生前好学向善、追求进步,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人生,始终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今天的中国社会,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诚信缺失、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等严峻的道德建设课题,诸如一些见义不为、见恶不为等社会现象,给青年一代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就是要把弘扬张华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中,自觉做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使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舍己为人等优良品德发扬光大。

英雄事迹之所以先进,在于他们胸怀天下,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张华精神的内核。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dang员,他无论是在学习训练上,还是在服务社会中,都能坚持做先锋、当模范,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建设之中,用党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尺校正人生航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结构变化、利益关系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日益显现,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些青年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出现自我化、自私化、自由化的倾向和问题。有的自我陶醉,脱离社会实际,片面自我设计;有的我行我素,追求个性张扬,盲目推崇自由;有的唯钱是图,物质利益至上,精神世界空虚……与时俱进地弘扬张华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有用之才,就是要不断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不断提升他们的服务本领,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英雄壮举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们舍生取义,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生死关头敢于牺牲。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是张华精神的特质。张华当战士时抢救过落水儿童,当学员时与公共汽车上的小偷英勇搏斗。作为革命军人,他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彰显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军人品质,诠释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军人本色,为几代中国人树立了一个可敬可学的革命军人形象。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